◆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从业10年最畅销代表作,中国式家庭问题第1书!
◆全新升级版,新增6万字内容!
◆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
◆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由武志红所著的《为何家会伤人》娓娓道来,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由武志红所著的《为何家会伤人》为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子宫是婴儿完美的居所,离开这个居所,是一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但这个痛苦却换来了一个新生命。
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人建立许许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咨询师荣伟玲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荣伟玲说,“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案例(一):重复童年的错误
岳东是某省电视台有名的花花公子,已34岁的他换了不知多少个女朋友。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他陷入了崩溃状态。他想起了初恋女友阿静,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触动了他,他关上门、拔掉电话、关上手机,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
这一天对他有很重要的意义,阿静正是十年前的这一天离开他的。从19岁开始谈恋爱,他们两人一直相爱了五年,最后阿静因为受不了岳东的挑剔而离开了他。此后,英俊的岳东开始了他的风流史,到现在已记不清有过多少女友了。“谁都比阿静漂亮,谁都比她学历高、能干、挣钱多。”岳东常对朋友们说,“你们别误会,我常提到她并不是在乎她,我要感谢她主动离开我,让我现在过得这么精彩。”
不仅这么说,岳东自己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阿静与他后来的女友们相比,的确算不上优秀。只是在2012年12月31日那个晚上,他忽然梦到了和阿静相处的日子。等凌晨从梦里醒来时,岳东发现自己已泣不成声。
P2-4
【升级版序: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2007年1月,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帖子迅速成为热门。
2007年5月,我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也立即成为畅销书,到现在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
豆瓣上那个曾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一直到现在,我的文章《谎言中的No.1》都是他们置顶的第一篇文章。
有网友将《为何爱会伤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我写出了中国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这种说法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采访别人而来,我没有鲁迅那种洞察力。不过,的的确确我将完成这样一件事——从宏观和细节上,都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也没挨过一次骂,要十块钱,给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对,也绝不干涉。
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对中国家庭伤人的可怕之处,一开始的认识相当不足,直到2014年初,才终于形成了一个全貌般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时。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引起很大反响,从此每天都会收到数十乃至数百封信,对于中
国家庭的直观认识,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信件、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分析新闻报道而来。虽然听到的故事足够可怕和变态,但我最初真觉得,我的文章是写给少数人的。毕竟,《广州日报》有一百多万订户,读者达数百万,每天收到几十几百封信算什么。
第二阶段开始于报社的一次活动。那是在广州一个小区办的,我给约三十来个成年人讲了半个小时的家庭心理学,很明显,他们并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实读者。不过,我的讲话触动了他们,其中七八个家长想和我多聊会儿,于是我和他们集体聊了一个多小时。聊着聊着,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间,而像是在疯人院。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在孩子。
于是,我第一次想,我的文章或许是写给多数人的,可能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有很严重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仍然远缺乏认识。
第三阶段是在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一事之后。杨元元死于母亲对她的病态寄生。这一事件,让我觉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我就此事发了一篇博客,一天内的回复量惊到了我。那是我的博客在未被推荐下获得的最高回复量。为什么如此极端的事触动了这么多人呢?
接着,多名来访者告诉我,这种病态的母女共生关系,在他们老家很常见。
由此事,我开始想,也许中国家庭内隐蔽的问题之多,情形之严重,根本不在我的预料之内。好吧,我保持开放的心,想看看它还能达到什么地步。
开通微博后,这一认识迅速进化了。
第四阶段源自一则新闻,某女子养了一只猫,和猫建立了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但一天她回家,发现猫不见了,原来是被她妈妈给卖了。
自此她努力挣钱,五年后卖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对记者说,她想找到那只心爱的猫。
我在微博上随手发了这一新闻,觉得这事也非常极端。那可是女儿心爱之物,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处理?再者,这是女儿养的,你就算想赶走,也得和女儿商量吧?
微博一发,迅速引来了几百条回复。然后,我这条微博成了一个可怕的微博,网友们哗哗地吐槽说,这算什么,我养的宠物被杀死后, 还得一起吃肉。最残酷的一个故事中,一网友的宠物是只小鸡,而父亲将他(或她)和小鸡关在阳台上,给一把刀,说要杀死那只鸡后才放他(或她)出来。原来,电影《武侠》中,甄子丹的马被义父杀掉并诱他吃肉,是源自真实的生活。
可残酷没尽头!咨询中,我听了多起堕女胎的事,也听到几起杀女婴的事件。再没有比杀死自己孩子更残酷的事了吧,所以我觉得这不该是常见现象,但我就此发表的一系列微博让我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女婴的冤魂,而且她们被杀死的方式,可怕到极点。这些故事的残酷程度,远胜于异族屠杀,因你是死于父母至亲之手。这巨大的震惊把我对家庭的认识带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六阶段,是我在微博上展开的关于中国式家庭的探讨。该系列微博在网友中反响热烈。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事件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血腥味,但对个人精神的损害甚至绞杀已是巅峰,什么传销、洗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起中国式大家庭对反抗者的手段,实在小儿科。我们,真的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对中国式家庭问题认识的第七阶段,得益于从2007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故事向我展现了中国家庭的残酷外貌,而持续数年的心理咨询,则细致入微地向我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
理。从一不小心看到进而关注这个领域开始,我几乎日日与之厮磨,我为看到的这一切感到震惊、痛苦,情绪为之起伏,在思索与探求的道路上经历黑暗与光明,到了2014年上半年,我终于觉得,自己总算看到了中国家庭问题的基本面貌,捕捉到了中国家庭的一些关键。这些关键的一端连接的是注定会成长于某个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格发展、莫名又持久的情结、难以大声说出但深深受伤的心灵,另一端连接着的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
为何家会伤人?未来,我将连续写多本书,将这些运行机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是对2007年版的一个修订和升级。我修订了一些文章,并新增加了最近这两年来的思考文字(共约6万字)。其实,在我这个系列的框架设想中,这还是本很温柔的书,它探及的是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容易看见的暗影。但这本尚算温柔的书,对于过度强调孝道和中国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国度而言,也算是石破天惊了。
不过,想说一句:从我的行文可看出,我真的无心追求什么石破天惊,我只是细致地、如实地描绘而已。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那些机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伤人,而它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
所以,这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关系。
我以前和以后的书,都会具备这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