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移民留学见闻/我的约会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骆回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BC省)西南沿海的布勒内湾和菲莎河口的三角洲之间,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由于特殊的周边地理环境,形成了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的舒适的气候条件,可称得上是全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城市。温哥华市内公园遍布。温哥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也使她成为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温哥华还是加拿大西海岸的文化中心。卑诗大学和西门菲莎大学是温哥华的两所著名高等学府。

《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移民、留学见闻》通过作者骆回的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的片段,或透过作者手中傻瓜相机的镜头,给读者展示了温哥华这个城市的片甲只鳞,但不足以反映她的全部,她的美。对于想一窥和了解温哥华这个城市风貌的读者,通过本书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温哥华的印象一定会更近、更直观、更具体;对温哥华社会、生活也一定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会留下对温哥华深刻的印记。

内容推荐

《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移民、留学见闻》是“我的约会系列”之一。

物质文明、空气文明、水文明、食物文明、秩序文明……享受这一系列文明文化的同时到底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生活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精神成本、机会成本……追求文明和成本之间总有纠结和困惑相伴。《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移民、留学见闻》作者骆回是一个勇于探索事物真相、追求丰富多彩人生、细细品味酸甜苦辣的人,将对温哥华真实的生活、社会、城市、人文、自然景观的体验、认识、经验等感觉、感受、感念、感悟分享于大家。

目录

第一章 遇见加拿大

 第一节 枫叶之国

 第二节 加拿大的主要城市

 第三节 加拿大的女王

第二章 加拿大的多元化

 第一节 多元民族

 第二节 土著文化

 第三节 华人

 第四节 宗教文化

第三章 加拿大的节日

 第一节 法定全国性节日

 第二节 传统节日

 第三节 其他全国性节日

第四章 约会温哥华

 第一节 温哥华的气候

 第二节 温哥华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 温哥华的唐人街

 第四节 列治文的中国城

 第五节 温哥华的必到之处

第五章 移民政策管窥

 第一节 移民热潮中的数字

 第二节 温哥华的移民计划

 第三节 加入加拿大国籍

 第四节 移民的语言关

 第五节 枫叶卡

 第六节 海外工作

第六章 税务规划

 第一节 报税

 第二节 查税税务审计

 第三节 海外资产

 第四节 遗产税

第七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就业保险

 第二节 医疗保险

 第三节 退休计划

 第四节 社会福利金

 第五节 假期

 第六节 养老金

 第七节 牛奶金

 第八节 托儿补助金

 第九节 政府房

 第十节 收入保障津贴

 第十一节 配偶津贴

 第十二节 怀孕津贴

 第十三节 育儿津贴

 第十四节 患病津贴

第八章 教育的诱惑

 第一节 温哥华的教育体系

 第二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校的公立和私立

 第四节 加拿大的大学

 第五节 温哥华的留学生

第九章 与孩子相处

 第一节 政府补贴牛奶金

 第二节 育儿亲子

第十章 老人年金

 第一节 老年人的福利

 第二节 法定退休年龄将推迟至67岁

第十一章 在温哥华看病

 第一节 温哥华的医疗服务

 第二节 家庭医生

 第三节 公立医院

 第四节 药物和药店

第十二章 工作与理财

 第一节 就业

 第二节 生意和理财

 第三节 家庭法

 第四节 保险

第十三章 房屋

 第一节 房屋的种类

 第二节 温哥华的房价

 第三节 温哥华的房市

 第四节 温哥华的购房

 第五节 房屋的交割

 第六节 经纪人和验屋师

 第七节 租房

 第八节 房屋的建造和改造

第十四章 家居

 第一节 水、电、煤气、物业

 第二节 花园和宠物

 第三节 家居安防

第十五章 温哥华的邻里关系

 第一节 感受温哥华的邻里关系

 第二节 就餐和家宴

 第三节 礼仪和约会

第十六章 公共文化服务

 第一节 电话和电视

 第二节 图书馆

 第三节 报纸和杂志

 第四节 公 园

 第五节 体育运动场馆

 第六节 户外活动

第十七章 公共交通和汽车

 第一节 公共交通工具和设施

 第二节 汽车买卖和二手车

 第三节 租车和驾照

 第四节 汽车的费用和支出

第十八章 机场和海关

 第一节 入境和机场

 第二节 行李和安检

第十九章 温哥华的警察和治安

 第一节 警察和骑警

 第二节 陪审员

 第三节 温哥华的治安

 第四节 个人防盗和防骗

第二十章 温哥华的商业消费场所

 第一节 温哥华逛街指南

 第二节 跨境购物

 第三节 在温哥华淘宝

第二十一章 当地人的身体语言

 第一节 初次见面的身体语言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身体语言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枫叶卡到期不换失身份?

华裔移民圈子“太空人”特别多,他们往往满足不了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而为保存枫叶卡费煞思量,其中最常见的谬误包括枫叶卡过期没有更新的话,永久居民身份就自动消失了。还有让不少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果不更换枫叶卡是否讳法?

个案一:来自上海的刘先生,从2005年抵加后,虽然在列治文买了房子安置一家人,但由于他在上海有生意,经常来往上海和列治文,成了太空人。刘先生一家3人,刘太太和儿子在枫叶卡未到期前,已累积居住足够天数申请公民,但刘先生暂时无法申请公民,且枫叶卡又将到期,刘先生很担心,若未在期限之前提出枫叶卡申请,是否代表以后无法申请?

个案二:来自台湾的李先生,14年前已抵加,当了十几年的太空人,虽然在枫叶卡刚实施时,他累积了5年内住满2年的时间,因而成功取得枫叶卡。但后来台湾事情多,他主要在台湾居住,枫叶卡在2007年到期时,他由于疏忽了到期日,未在期限前返回加拿大申请换新卡,他以为到期的枫叶卡就失效了,没提任何疑问,也没找律师,自己到加拿大驻台北签证办事处的窗口,说明枫叶卡失效,想改申请旅游签证。这时,移民官就当他自动放弃枫叶卡,就将他的永久居民身份注销,给了10年多次签的旅游签证。

李先生后来听到移民律师朋友说,枫叶卡到期不等于失效,可申请一次旅游文件回到加拿大,重新申请还是能保留住移民资格。这时李先生感到扼腕,很后悔当初没问多几个人意见,令他从永久居民变成了旅客。

常见问题一:枫叶卡过期了,没有申请更新,代表持卡人已丧失其永久居民身份?

事实:枫叶卡确实是永久居民身份的最好证明,不过,就算枫叶卡过期,也不代表丧失永久居民身份。

就算枫叶卡过期,持卡人也不会因此丧失永久居民身份。但要注意的是,根据规定,所有永久居民在搭乘商业客机或是邮轮抵达加拿大时,均必须出示枫叶卡来证明身份。不管是从航空、陆路或海路进入,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官员均会要求提出足够身份证明,而有效枫叶卡则是最好证明。

一些担心在加拿大居住时间不足够,又或者枫叶卡过期却还未申请换新卡的“太空人”,经常绕道美国如西雅图等城市,循陆路入境加拿大,不少人以此迂回方式入境,多年来安然无事。但近日却有台湾移民在入境时,被要求下车检查近两小时,尽管最后移民官并未要求该位“太空人”放弃身份,但经历此惶恐过程的女事主,则表示以后绝不会再从西雅图迂回入境。

不只是CBSA,其他政府机构也经常需要确认永久居民身份,才能决定该居民是否符合申请某些服务的资格。

常见问题二:枫叶卡过期前,一直未提出换新卡申请,是否为违法?

事实:不会违法。

枫叶卡过期未申请更换,并不会违法,甚至也可以选择不再换发新卡。不过,如果永久居民有出国,再返回加拿大的计划,则移民部建议最好的办法仍是申请枫叶卡,随时证明自己的永久居民身份。

移民法规第59条指出,持卡人即便在枫叶卡过期后,仍有提出申请领卡的权利。

常见问题三:枫叶卡过期后,又未申请新卡,你将不能离开或进入加拿大?

事实:仍然可以出国,但在返国前,必须向加拿大驻各地签证办事处申请返回加拿大一次使用的“永久居民旅游文件”。

加拿大是个未对出境设立任何管制的国家,不管有没有枫叶卡,要走随时可以走,不受限制。而且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有权利;不是特权进入加拿大,就算枫叶卡已经过期,其权利亦不受影响。

枫叶卡过期而人却到了国外,需要向加拿大驻外签证办事处申请一次使用的永久居民旅游文件返国。

移民法规定,抵达国境时,可以任何方式证明自己是永久居民,并不一定是枫叶卡。

常见问题四:只要有枫叶卡,即可以前往任何国家如美国或英国,不需要签证?

事实:枫叶卡与签证不同,枫叶卡不能取代签证,也无法凭枫叶卡进出需要签证的国家。

枫叶卡不等同护照或签证,任何国家都有不同签证规定,必须查清楚。

枫叶卡设计是为了加速入境加拿大而使用,不是签证,至于其他国家对护照拥有人士的签证规定,每个国家不同。

P61-64

序言

一个相隔万里,而又令许多人向往的城市,温哥华到底拥有什么内蕴使得人们如此青睐?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BC省)西南沿海的布勒内湾和菲莎河口的三角洲之间,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由于特殊的周边地理环境,形成了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的舒适的气候条件,可称得上是全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城市。温哥华市内公园遍布。温哥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也使她成为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温哥华还是加拿大西海岸的文化中心。卑诗大学和西门菲莎大学是温哥华的两所著名高等学府。

加拿大人所说的“温哥华”,指的有两者:一是大温哥华地区——由20个区,即卫星城和小城市组成的超级大城;一是同名城区,单指温哥华市,港口和商务中心之所在。

温哥华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恐怕很多人只是知道“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句老话。如果居住在这座城市作进一步的观察和体验,温哥华确实是座十分神秘诱人的年轻城市。说她年轻是因为建埠到现在才百多年,温哥华1881年只有1000多居民,到1900年才上升至2万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万人。而华裔人口在1887年只有90人。

早期华人亦将此地称为“咸水埠”,其后开始出现“Vancouver”的音译,“湾高花”“温哥巴”等皆为人所用。到了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并衍生出“云埠”“云城”的简称。现在,这里因为几乎一半的华裔居民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等地,温哥华还被使用广府语言的人称为“香哥华”。

现今,经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华裔人口居然达到了40万,而且今后每年还是有很多华人从四面八方涌来。

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对于一个新移民来说非常重要。这可以令我们更好地成为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值得信赖的好市民。每一个来到温哥华的人,把爱留在了温哥华。那么,温哥华必然有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温哥华有完善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中学可以享受12年的免费教育。

温哥华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疗、健康保险福利制度。加拿大是高福利国家,福利项目设计广泛,所需费用主要由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承担。包括家庭津贴、儿童福利金、日托津贴、失业保险、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险等。

自由选择居住地点,没有户籍限制。

加拿大护照是全球通行证,也是通往美国的桥梁。新移民入境加拿大后,只要向美国驻加拿大移民局申办一张多次往返签证,就可在5~10年内无限次出入美国。

那些年,为了追寻梦想,我来到枫叶之国,在遥远陌生的温哥华生活,蒲公英一样的岁月,总是充满了无限多种可能:身份的落差、文化的碰撞、情感的挣扎……让我在温哥华的生活,成为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考验、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程。海外生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事。

人活到中年才连根拔起,移民到异国他乡,谈何容易?

怎样去描述这个令人难舍的城市,不是几篇文章、几张照片就能说得清道得完。本书从温哥华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我的经历和手中傻瓜相机的镜头,或从报纸杂志的摘录,算是给读者展示了温哥华这个城市的片甲只鳞,但不足以反映她的全部,她的美。

温哥华没有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工业,也没有多伦多的金融业,然而这个城市是“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满载木材、煤炭和著名的加拿大小麦的船只从这里驶向亚洲和欧洲。这里生产药品和电子产品。“小草”在房屋地下室内的专业光照下长大,几乎每套公寓里都有温室。

温哥华还是北美第三大“电影城”,它之前有洛杉矶和纽约。经典影片《兰博—1》的《美洲边陲》是在温哥华拍摄的,《秘密材料》的主人公斯卡利和马尔杰尔千方百计想在这里找到超自然现象。一旦需要Sinicism(中国风),摄制组便直奔庞大的中国城(唐人街),这里无须布景,一切都是中国式的,从建筑到写着汉字的招牌。

不知为何,温哥华总是唤起人们寻找它与其他城市相似之处的愿望,而契合点似乎还不少。就拥有众多的非正式组织和各类“少数派”的城市而言,温哥华与美国旧金山可有一争;若论静止不变,可与檀香山相比。温哥华还被称为“北方的里约热内卢”、“潮湿的马里布”(加州城市,下雨和起雾是寻常之事)。

在山与海之间绵延40公里的大温哥华地区像极纽约,它有自己的曼哈顿,那就是高塔一般、看得见海景的摩天大楼,还有自己的漂泊文艺家聚居的索霍区。温哥华绝不亚于纽约引领时尚的格林尼治村,这里的房价惊人。虽然没有自己的哈莱姆黑人区,却有萨列伊区和列治文区,“体面的人”都离它们远远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在温哥华共存,互不干扰。譬如,那些印度裔、华裔和越南裔的年轻入,和坐吉普车晒得黝黑的竞技运动员们,就分别住在不同的城市里……

产生与纽约及比邻的美国城市西雅图的联想自然而然,但温哥华人不喜欢这些类比,那在这里不得人心,他们的城市“纯粹是加拿大的”!

然而,使之成为加拿大的,而非其他的什么城市,主要是大自然。市区内未开垦的处女林、松鼠、海狸和浣熊代替了流浪的猫狗,葛洛斯山区的白雪和湖泊,甚至偌大的温哥华岛,城里人常去远眺大海的地方,仍有90%属于原生态。

与加拿大的大城市相同,温哥华由白人定居者所建,但今天城市里居住着70个民族。如今每走一步,不仅能听到汉语,还能听到英语、法语、日语、韩语、印度语等语种。温哥华是自由的化身。

在这里,至今还看得出20世纪60年代反道德的嬉皮士文化的影响。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不愿去越南作战,来到加拿大定居温哥华。在这里,穿喇叭裤、编“嬉皮士小辫儿”、在栖息自然之中的社区里生活仍然时髦,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已难得一见,即使是在嬉皮士运动的摇篮——加利福尼亚。1971年,年轻人在温哥华的一间地下室里聚会,强烈抗议在阿拉斯加的核试验,因此开始了“绿色和平”国际组织的历史。

人均寿命将近79岁的温哥华人口,恐怕早已老龄化了,可是温哥华给人以年轻城市的印象。在这儿几乎碰不到吞云吐雾的人,市民们的哲理是运动、瑜伽和拒绝吸烟,2010年在这里举办冬季奥运会并非偶然。

温哥华人早起早睡,早吃晚饭,下午5点钟办公室便空空如也。皮划艇和游艇纷纷下水,公园内游人如织,在海岸边蜿蜒61公里的条条小径上已经沸腾:脚踏车穿梭转悠,人们穿着旱冰鞋溜达。在少有的大晴天里赶去酒吧露台,骄傲的敞篷车主则放下顶篷,好好地炫耀炫耀爱车。

对于想一窥和了解温哥华这个城市风貌的读者,通过本书的介绍,我相信他们对温哥华的印象一定会更亲近、更直观、更具体;对温哥华社会、城市生活也一定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会留下对温哥华深刻的印象。这是我所期望的,更是我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温哥华是加拿大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生活、社会、市政、福利、教育、医疗与加拿大各地省份城市大同小异,欲对加拿大其他城市了解和研究也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参考。

2013年9月作者于温哥华温西827

后记

本书终于杀青了,但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写。当生活遇上温哥华,就不能仅仅当做一次约会,对于温哥华的年轻和活力,时而温柔时而激情,已然有种被套牢的感觉。

若要一览温哥华之美,就得春天来。那时节千木万树繁花齐开,灰鲸在蔚蓝的海水里跳起自己的芭蕾舞。

本书的编写过程,是自己的亲身生活见闻体验的过程,也是不断收集、整理、梳理、过滤、吸收各方资讯的过程。由于英语能力差,更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对社会人文现象的思考和深究的可能性都受很大的限制。反复折腾让人疲倦,因为每次新的发现,有时借助表情、肢体语言成功地与人交流沟通都让我兴奋不已。在异国他乡,对异域人文获得一个准确答案真的不容易。

为了让书上的内容真实权威,我广泛地阅读当地华文报纸杂志,到图书馆翻找资料,在网络里搜寻资讯和印证,采访当地的老华侨、新移民、开店的老板、员工、各式各样的工种的施工人员,甚至亲自去打工体验。在我太太、女儿、儿子的翻译和指引帮助下,尽可能多地接触当地的各国移民、学生、老居民、原住民,与他们交流,点点滴滴地记录着每一天每时每刻的生活体验。

每次自中国广州到温哥华的家小住,我都倍加珍惜。跟家人、朋友的团聚和叙旧,这期间都是很美好的时光。对我而言还有更有意义的旅行体验,不辞劳苦驾车跑遍整个大温地区十六个城市乡镇,并涉足考察、参观、体验BC省外其他省份,部分美国城市。用不精通的摄影技术拍下了5000多张相片(本书只使用了一小部分)。每次外出回家,第一时间就是整理编辑相片,通过相片上的记录及时回放所经历的旅程——人生不可能没有记录,从而梳理出要思考和分析的问题。比如,每到一座城市、一个村庄,总可以发现其不一样的东西。苦于语言能力差,加之时间所限不能尽快得到疑问的答案,就顺着拍摄回来的相片再到图书馆、网络上查找问题的来龙去脉。因为自己的问题太多“为什么?”,太频繁,以致造成别人误解我的精神是否有问题。

在这里感谢我的太太,她温顺贤惠,她很能干,家庭琐事、孩子培育全依仗她的操心,她常年坚持为我收集相关资料,陪伴我出外拍摄相片,为我翻译和指引道路;感谢老华侨钟志诚先生带领我穿梭纷繁的温哥华街道;感谢刘有桂夫妇、汤全夫妇、张世军夫妇、张志荣夫妇、房和平夫妇、林诚东夫妇、王欣夫妇、汤长彪夫妇、邓乐生夫妇、靳展先生、基督教佳恩永生堂杨宁高俊英夫妇及小组成员、步行俱乐部James夫妇、Emily老师、中侨互助会Judy老师及ELSA同学、景鸿移民公司、华人企业家协会、河源文化交流协会陈龙先生等,对我和我的家人的安家服务、生活、起居、出游、安全、家居等方面的关怀、指导和照顾。

感谢优秀的房屋经纪陈志辉夫妇、司雪小姐。永明金融理财师陈力经理、黄瀚志医生诊所、保险梁景辉先生、英语补习陈老师Grace家人以及满地可银行梁泰昌经理为我们房屋买卖、孩子上学、办证、理财、医疗、会计、保险等给予我和我的家人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关心,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发行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康文、姚文杰等许多朋友和同事的鼎力帮助和无私付出,在此深表感谢。

2014年春节干温哥华温西827

书评(媒体评论)

《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的作者是我公司客户,也是我的朋友。骆先生将其移民见闻分享于大家,真的是难能可贵!他通过亲身的移民体验,感受异国他乡的生活,热爱并记录移民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激情令人感动。本书详细、客观地描述了加拿大温哥华人文风隋、社会形态、城市风貌、生活、工作点滴,慢慢品味,收获良多。

——关景鸿博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