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世界的胸怀,需要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创世神话--史前的世界》由杨翠红、杨晓聪、赵博文所著,改变知识界长期以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的写史方法,并根据需要打破国家、民族、地理等界限,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关注大众的真实生活,以人群为落脚点,描绘他们的生活、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中权力与义务的变迁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世神话--史前的世界/世界史纵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杨翠红//杨晓聪//赵博文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世界的胸怀,需要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创世神话--史前的世界》由杨翠红、杨晓聪、赵博文所著,改变知识界长期以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的写史方法,并根据需要打破国家、民族、地理等界限,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关注大众的真实生活,以人群为落脚点,描绘他们的生活、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中权力与义务的变迁史。 内容推荐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迸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创世之神“创造”天地人,人类诞生的科学历程,神话传说与宗教教义,先民们的创造力和知识传承。 《创世神话--史前的世界》由杨翠红、杨晓聪、赵博文所著,《创世神话--史前的世界》供读者阅读。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混沌初开 创世之神 大爆炸与粒子时代 星系、恒星以及行星 第二章 生命奇迹 从思辨到实验 生命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鱼、爬虫和恐龙 第三章 人类曙光 神话传说与宗教教义 灵长类的出现和猿类的漫长岁月 真正的人 第四章 原始文化 先民的创造力 教导与知识传承 迷惑、恐惧和崇拜 附录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在此?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个命题。有关宇宙的本原或者世界的本原的观念随着人类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关于宇宙的起始点和如何开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神创之世是一种人类宇宙观或地球观。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初民社会(原始早期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巨大威力统治慑迫着人类,人们总希望对神奇的宇宙找到一种解释,于是在朦胧之中把这一切看做神的创造。初民以神创之世对宇宙所作的解释和描述,即形成了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初民各种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的综合体。 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创世神话的解释具有相似性。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历史上,基本上都有神创之世说的存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宇宙是在相当近的过去由神创造的。(17世纪,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这个数目是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相加而得。)总体而言,神创之世有两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其一,初民将某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视为天地合一;其二,初民将某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视为天地分立。由天地合一的“混沌状态”向天地分立的“宇宙世界”转化,即构成了神创之世的宇宙结构和理解神创之世的基本线索。有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李耳:《道德经》,第25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997年,35页。) 据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在盘古劈开混沌世界之后,天不断升高而地则逐渐扩展。最后,盘古的眼睛、毛发、四肢、血脉分别变成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江水河流。另外,在中国瑶族(布努瑶)有关神创之世的神话中,则有一位创世女神——密洛陀(意为母亲)。在神话里,密洛陀用其师傅的雨帽造成天,用师傅的两只手和两只脚做成四条柱子,并顶着天的四角,然后用师傅的身体做成大柱撑着中间,天地便造成了。此外,同样认为创世之神为女神的典型还有侗族所尊崇的“祖母”——萨堂(或堂萨)和壮族所尊崇的“母亲”——(女米)洛甲等。在白族创世神话中,天地是由两位创世之神编织而成,一位编织了天,一位编织了地。但是,天编织得过小,而地又编织得过大,在将天地合拢时只得将地收缩。结果,这造成大地出现高低不平的皱纹。在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中,则记述了两位创世之神(一女一男),分别将两只乳房变成太阳山、太阴山,摘下喉头变成梭子,拔下毛发织成大地,将脸上流下的鲜血则变成大海,最后女神用她的身体托起了整个大地。 有关西方神创之世的经典解释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创世神话。按照古希腊旧神谱系《神谱》(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以世界起源为题而作的长达1022行的诗。)中的记载,最初的宇宙只有混沌之神——卡俄斯,指的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由混沌的中产生了大地之神——盖亚、地狱之神(位于大地最深处)——塔耳塔洛斯、黑暗之神(位于大地之下)——俄瑞波斯、黑夜女神(位于大地之上)——尼克斯和爱神——厄洛斯,世界便是由此开始了。随后,盖亚又创造了天空一乌拉诺斯、海洋一蓬托斯、山脉一乌瑞亚、岛屿一涅索伊以及提坦等,分别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另外一种创世神话则是讲述女神欧律诺墨从混沌中产生,并用手指划分了天空与海洋。随后,欧律诺墨站在浪尖上环视四周,并开始朝着南方翩翩起舞,吹起了南风——诺特斯,从而在其经过之地便创生了无数新事物。突然,女神又转向北方,抓住北风——波瑞阿斯疯狂搓揉并舞动起来。在狂舞下,女神造就了大蛇奥菲恩。奥菲恩向着欧律诺墨蠕动,缠绕在女神身上,并与女神交合。此后,欧律诺墨变成鸽子在海洋上筑巢,孕育了宇宙蛋。接着,奥菲恩盘绕宇宙蛋七天七次,最终由宇宙蛋孵化出了宇宙世界万物。 P1-3 序言 中国需要世界史知识的普及,因为她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频繁交往,交往的广度与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外交部的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7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总数达到171个,遍及全球。中国与世界的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出入境旅游总人次接近1亿(其中,入境5305万,出境4584.44万)。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39.15万,2008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7.98万;其实,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就已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就有1个中国学生。中国也受到了海外留学生的青睐,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146万人次,2008年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万来华留学生。经济交往更为繁盛。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自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2004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就突破了50%,2006年达到67%,2008~F尽管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超过60%。伴随着中国融人世界的步履,世界也在迅速走进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不但加速了中国从货物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而且还使中国日益卷入国际贸易纠纷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了解外界,学习世界历史是眼前现实的需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则是培养21世纪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很明显,现代国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不仅是在战场上、在商场上、外交谈判桌上,乃至日常友好交往中,概莫能外。优雅、良好的国民和政府形象,既需要经济实力,又需要优良的文化素养,其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不可或缺。此外,学习外界文明与文化,也是改善我们自己文明与文化的需要。应当承认,上述对外交往和对外商贸的成绩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古人亦云,“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似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何尝不能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铁板一块,完全的、纯粹的原生型。交往促进发展,共融产生文明。但凡文明,特别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文明,都是在碰撞和交往中产生,又在不断交往中发展与共生。现代国民和国家尤其应当有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开放不会失去自己,只能使我们更加丰富,更加健康。 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交往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的还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此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大多是局部的、暂时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地人们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最初与现代世界的交往就是被动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鸦片战争。从此自以为天朝大国的政权再也不能无视外面世界的存在。林则徐自觉“睁眼看世界”,表达了那一代中国仁人志士最明智的判断和认知。此乃痛定思痛后的反思:泱泱大国败于远渡重洋而来的蕞尔小国,气难咽,恨难消;可为什么会输掉?又如堕烟雾,一筹莫展,开战前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士兵“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参见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七月奏折《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遑论对手的军事火力、武器性能、游戏规则乃至心理与文化!林则徐之痛,是国人之痛,民族之痛!痛苦促发顿悟,从而记录了中国人的一次惊醒,弥足珍贵,事实上它也的确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进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对外界文化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曾问世过一些相当不错的著述,如前不久人民出版社以《西洋史系列丛书》方式再版了9种专著,可见一斑。不过,系统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世界史教育的普及,总体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打破旧的思想樊篱,走出一片新天地: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被译介,许多研究领域被开拓,陈旧的知识体系和概念被更新。世界史学科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而且,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也正在逐渐缩短与国际水准的距离。每年,应该说每天,都有从研究对象国归来的学人,一些原始资料开始能从网络上直接获取,一些领域甚至可以做到与国外学者直接对话。毫不溢美地说,世界史学科的进步是出类拔萃的,中国世界史学科进入了春天。 一线的研究成果需要系统地梳理,细细地消化,而且应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吸纳。世界史学者有这样的责任,中国也存在相应的文化市场需求。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简明的世界史读本面世,这些著作图文并茂,为传播世界史知识做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世界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尚存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史纵览》这套丛书,试图向大众传播鲜活的世界史知识,注重世界历史的主线与全局,注重社会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风格的灵活轻盈。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前辈学人对这些年轻学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长;更真诚地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国人分享。 侯建新 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一社会史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