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古代典籍,问世之后的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对其进行注释和解读的著作,由此也形成了一门十分高深的“老子学”。《道德经全书》力图将《老子》一书用通俗浅明的现代语言进行深入透彻的读解,并且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结合古今中外翔实的事例,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中的微言大义而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藉此可以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些微有益的启发和智慧的感悟。本书由文若愚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全书/中华经典藏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文若愚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古代典籍,问世之后的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对其进行注释和解读的著作,由此也形成了一门十分高深的“老子学”。《道德经全书》力图将《老子》一书用通俗浅明的现代语言进行深入透彻的读解,并且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结合古今中外翔实的事例,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中的微言大义而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藉此可以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些微有益的启发和智慧的感悟。本书由文若愚主编。 内容推荐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世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编写了这本《道德经全书》。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德经全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原文,并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能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本书由文若愚主编。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门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道乐往 第三十六章 欲翕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为高基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损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竽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啬 第六十章 以道治国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试读章节 董宣,字少平,东汉初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曾担任北海相、江夏太守等职,以执法严明、不畏强暴而著称。当时正值东汉初兴之际,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而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严明法令。然而,颁行的各种法令在京城洛阳地区却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原因何在呢?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也就是说刑法是不适用于大夫以上的权贵阶层的,尽管也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提法,但那只不过是个别改革者的一种理想的口号罢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不用说天子,就是那些王公显贵们,往往也都是犯了王法而依然逍遥法外的。东汉时的洛阳,正是皇亲国戚、权臣显要们集聚的地方,相形之下,执行法规的洛阳令只不过是一个芝麻大点儿的官,那些身份高贵的人士犯了法,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如何敢管?并且,违法作乱的假如只是那些王公贵族们本身也许还好说,严重的是,他们手下的那些奴仆们也都仗仰着主人的势力而胡作非为,惹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洛阳令接连换了好几任,局面都无法改观。为官的人都很害怕被委任这个职位,因为一旦到了这个位置上,对于那些触犯了法律却又很有背景的人,如果依法惩治,那些人物自己得罪不起,轻则官位不保,重则性命堪忧;可如果不管呢,又是自己失职,对老百姓无法交代,自己也良心不安,真是左右为难,进退皆非。 光武帝对这种情况也并非不了解,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对于自己的那些亲戚和重臣,既不能纵容他们做坏事,可也不能过分约束,因为自己得来的天下全是靠着他们辅佐。无奈之下,光武帝决定起用已经年迈的董宣出任洛阳令,以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董宣刚一上任,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犯案者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亲姐姐。湖阳公主凭恃自己高贵的身份,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她手下的奴仆也都自视高人一等,仗着无人敢管,遂横行霸道,不仅作威作福,杀人越货也只看作平常之事,真是穷凶极恶。这一次,就是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在街市上为非作歹,与人发生争执,而肆意杀人。 面对此案,董宣毫不含糊,立即下令将犯人捉捕归案。可是这个家奴杀完了人就回到湖阳公主的府中不肯出来,而按照当时的法律,皇家府邸,地方官员不经允许是无权强行进入搜寻的。这样,只有与湖阳公主交涉才行。但是,这个湖阳公主是个蛮不讲理的人,袒护家奴,拒不放人。董宣为此感到非常焦急,他只得命令衙役严加监视,一旦发现湖阳公主有出行的动向立即报告。 再说,湖阳公主根本就没把董宣放在眼里。她告诉那个家奴不必担忧,那董宣再凶,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这个家奴本来坏事也就没少做,违法作乱只当家常便饭,听公主这么一说,也就更加得意忘形,无可忧惧了。这天,湖阳公主外出游访,那个家奴也一同随行。衙役见此情景,立即报告给董宣。董宣随即带领人马赶来,迎面将湖阳公主的队伍拦住。董宣不与蛮横湖阳公主进行纠缠,而只求速将犯人正法。湖阳公主万万没有想到董宣竟然动了真,一时被他的气势所震慑而不知所措。那个家奴一见主人发愣,心中顿时就没了底,恐惧之下,身子哆嗦个不停,站都站不稳了,只是一味地向公主求救。还没有等公主反应过来,董宣一声令下,办事的衙役们就一拥而上,将这个凶犯擒拿过来,就地斩首了。 见到这种情景,湖阳公主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颤,差点儿晕了过去。她知道,在这里是奈何不得董宣的,于是立即命令队伍赶往皇宫,求皇上为自己做主。湖阳公主何曾受过这种委屈,见到光武帝刘秀,又是哭,又是闹,寻死觅活的,定要皇上为她做主。光武帝是一个明理的人,并不打算责罚董宣,不过,他也感觉到董宣做得有些过了,并且不好驳姐姐的面子,于是诏令董宣晋见。 光武帝一见到董宣就责问他,斩杀公主的仆人居然也不事先禀告。为了给姐姐一个面子,光武帝命令内侍用棍棒打杀董宣。董宣正色说道:“陛下圣德中兴,可谓一代明主,然而却纵容家奴枉杀良民,如此一来,又将据何治理天下呢?”说完就要撞殿柱自杀。光武帝急忙命人阻拦,但是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了。光武帝见此情景,不禁为刚才的鲁莽而后悔,但是为了照顾姐姐的感受,还是让内侍搀扶着董宣,令他给湖阳公主道歉。哪知,董宣拒令不从。光武帝没办法,就命令内侍强按着董宣的脖子让他给公主谢罪。然而,董宣两手据地,脖子就如同钢铸的一般,坚决不肯俯下一点儿。光武帝见此,只得罢手,便转而向湖阳公主为董宣说情。湖阳公主见皇上都容让了,自己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了。 光武帝转而对董宣说道:“你这个‘强项令’,快退下去吧。”何谓“强项”呢?“强项”也就是脖子硬、不肯低头的意思。经光武帝这么一说,以后“强项令”这个名号也就传开了,大家都以此来称誉董宣耿直不屈的情性。 此事过后,洛阳城内的皇族、官宦,不论身份高低、官职大小,对董宣无不敬畏有加,再不敢乱来了,对自己手下人也严明约束,而那些奴仆本身也无一不慑服于董宣的威势,外出办事的时候都会规规矩矩。一时之间,洛阳城内的秩序变得十分清明。因为这都是董宣的威严所带来的成效,人们又称赞他是“卧虎”。 因为感佩董宣的秉公执法、不阿从于权贵,光武帝赏赐了他三十万钱。但是董宣将这些钱都分给自己手下的差役了。数年之后,董宣病逝,视其家产,可谓清贫如洗,瞥此场景,实令人下泪。光武帝知道了这种情况,也深为感慨和惋惜。 老子讲,“圣人不仁”,由于圣人是不会偏袒的,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才能够治理好天下。汉光武帝刘秀正是因为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够任用像董宣这样秉公执法、不阿谀、不屈从的公正之臣,才造就了“光武中兴”的清明的政治局面。P26-27 序言 有关老子其人,历史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搜寻不到详尽的资料了。一般认为,《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李耳,字聃,陈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大约位于今河南鹿邑,由于陈国在春秋后期为楚国所灭,因此后来通常也将老子直接记为楚国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由此推知,老子的出生年代应当比孔子略早。 关于老子缘何称为“老子”,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子在娘胎里待了八十一年才降世,一出生,头发、眉毛、胡子就都是白的,所以就叫他“老子”。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离奇的传说而已,而较为贴切的说法是,因为老子在有名望的时候年纪就已经很大了,所以人们以“老子”敬称之,相当于“老夫子”、“老先生”的意思。另外也有人认为,老子不姓李,而是姓老,但是这种说法也没有确切的依据,因而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的官员。所谓守藏室,即收藏天下书籍、文献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因为老子长期在守藏室任职,所以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书籍以及其他珍贵的文献资料等,这在那个技术落后、书籍并不易得的年代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一便利条件应当对老子形成自己的极为高深的学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后来,老子感知到周朝王室日益衰微,加之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就决定辞官归隐。在西去途中经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的时候,关令尹喜强留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出了上下两篇共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人们通常也称其书为《老子》。关于老子函谷关著书的情节,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小说《出关》中对其进行了精彩的现代演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参看。 老子西去函谷关之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据此看来,老子做到了真正的归隐,若不是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仰慕老子,恳切地进行挽留和请求老子著书,恐怕老子的整个人生事迹和他的全部智慧都湮没无闻了。虽然老子的个人经历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是仅此一部《道德经》,足可以令老子获得不朽的生命了。两千年之后,我们会因为能够目睹此书而深感幸运,可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会有多少类似的著作和此般的智慧都掩埋在历史的黄沙之中而永远地沉寂了呢?《老子》一书中充满了精湛的辩证法的哲思,若以此种观点来看,则《老子》一书的得以传世,在向人们昭示着幸运的同时,不是也透露出另外的几分令人颇感叹惋的不幸吗? 在诸子百家中,与其他著作多为群体编纂集合而成的情况不同,《老子》出于一人之手,这从书中的内容和叙述的口吻都可以很明显地体察出来。因为是一人所著,所以《老子卜书,逻辑严谨,前后贯通,层层推进,自成体系。《老子》全书用韵文写成,读来朗朗上口,其深邃的思想、透彻的说理,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典籍之一,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虽然《老子》一书仅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两千多年来,吸引了无数哲人智士的瞩目和倾心,诸多的名家大儒都为《老子》的研读和注解而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同时也提出了众多独到的创见,并且,《老子》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被介绍到国外时间最早、译文版本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部中国古代典籍。时至今日,《老子》一书仍熠熠地闪烁着睿智迷人的光辉,以其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启迪和润泽着渴望智慧的芸芸众生。 《老子》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古代典籍,问世之后的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对其进行注释和解读的著作,由此也形成了一门十分高深的“老子学”。在当代,讲解《老子》的书籍尤其之多,由于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具有常读常新的永恒魅力,可以从多个侧面给人以多重视角的智慧启迪,所以各家之说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力图将《老子》一书用通俗浅明的现代语言进行深入透彻的读解,并且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结合古今中外翔实的事例,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中的微言大义而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藉此可以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些微有益的启发和智慧的感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