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流行音乐,听出个小规律:许多歌,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很给力,但仔细一琢磨歌词,却不是那么回事儿。用新近出炉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毁三观”。比如这首:“伤不起,真的伤不起……”不管原创者的初衷是积极还是消极,至少伴随着这首歌的走红,生活中或调侃或抱怨自己这个“伤不起”那个也“伤不起”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调侃者自不必提,抱怨者亦没有意义。因为人只要活着,就得受伤。但受伤不是世界末日,受伤了,生活还得继续。多苦、多累、多伤、多痛,都得“硬起头皮”伤得起。
哲学家说:不受挫折,除非夭折。在受伤方面,老天总算公平了一回。然而,这个世界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公平的,具体到受伤也不例外。我小时候有两个同学,甲同学走到哪里都是人们取笑、捉弄的对象,这倒不是因为他可笑,而仅仅是因为他家里穷,穷到了全村倒数第一、谁都可以随便踹一脚的地步;而乙同学走到哪儿都像个黑社会老大,不仅同龄人前呼后拥,连一些比他大的孩子也听他的,这也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有多伟岸,或练过什么传男不传女的武功,而仅仅是因为他爸是村里的治保主任兼唯一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因为家里相对有钱,从孩子阶段,同学们就不自觉地围着他转,有些人直到今天还在围着他转,虽说不上唯命是从,毕恭毕敬,但总给人一种电视剧中自称“咱家”那类人的感觉。
以往,我特别瞧不起这类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我错了。人家不是势利,人家那叫“尊重财富”!当然,如果有人因为贫穷被伤了自尊,那也不是个别人的素质问题,而只是财富惹的祸。
因为贫穷,所以受伤,这几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进一步讲,贫穷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伤害。贫穷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影响生活、生存、生命的负面问题。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贫穷中,这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所决定的。所以,面对财富和人性的伤害,我们不仅要做到伤得起,还要尽自己所能,早日走出这种伤害。那么,致富就是唯一的办法。
不过致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受伤的过程。这个世界上不乏幸运儿,有些人只谈了一次恋爱就能白头偕老,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富二代,但千锤百炼的情圣、白手起家的富翁和各行各业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命运的成功人士,古今中外都不鲜见。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伤得起。
有着“中国第一打工仔”之称的刘延林的早年经历就很有说服力。
刘延林是四川人,小学四年级时,他因为交不起两块钱的学费而辍学,当年便跟着姨父一起北上河南讨生活。在砖厂干了一年,年底姨父只给了他七十块钱,这令刘延林“很受伤”。第二年,刘延林便撇开姨父,带着一个比他还大四五岁的“徒弟”再闯河南。可两个半大孩子只干了小半年,“徒弟”就受不了苦,回了老家。刘延林则一路流浪至福州,在当地的建筑工地上,他一干就是两年,但除了学到些粗浅手艺,依旧没挣到钱。
1981年,刘延林回到老家,借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做起了贩猪的生意。因缺乏经验,生性又很豪爽,有钱就借,有货就赊,有便宜不占,有亏他担,风光了没多久,他便欠下一屁股外债。时间长了不还,债主们便堵着屋门骂。为了躲债,刘延林经常一个人跑到田里,一边转悠,一边喃喃自语:“刘老二呀刘老二,你真的完了吗?难道硬是被人看死了?”
不想被人看死的刘延林,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踏上了“逃亡”路,全部盘缠是砍了自家一棵老树卖得的九块两毛钱。他扒火车南下广州,在车站转悠了三天,九块两毛钱很快精光。在被饿昏之前,他发现一家机砖厂正在招工,二话不说便进了厂。在砖厂,实干加巧干的他深得老板的器重,很快便被提拔为小班长。不久,老板在邻县开了一家分厂,把原厂交给刘延林承包、管理,18岁的刘延林摇身一变成为包工头兼“白领”。两年时间,他挣得了一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资金,于是他顺理成章地炒了老板的鱿鱼。
没多久,刘延林来到紧邻深圳的惠阳县淡水镇,适逢当地有个濒临倒闭的砖瓦厂意欲转让,刘延林听说后赶紧联系了两个老乡和一个本地人,每人出资5000元,盘下了砖厂,合伙经营。但做上老板后,砖厂却一连几个月亏本,三个合作人先后失去信心,纷纷要求撤资。刘延林非常生气,伟大的长征刚开始,怎么能打退堂鼓?但他干生气却没辙,而且由于他是法人代表,法院最终把砖厂判给了他,限他一年时间偿还所有债务与合伙人的本金。
虽然背上了巨债,但也没有人掣肘了。刘延林开始放手管理,堵塞漏洞,同时静待良机。不到半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便席卷至淡水,各种建材价格一涨再涨,一年前四分钱一块卖不出去的红机砖,迅速升至三毛多一块,且供不应求。到年底,刘延林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净赚了十多万!此后,他日进斗金,几年时间便拥有了数百万资产。
P3-5
逆袭是一个热词,财富则是一个高烧不退的大热词。关于财富,人们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财富,青年们被简单地界定为“穷二代”或者“富二代”;伴随着财富,我们这个时代现出比以往所有时候更多的丑闻与谩骂……
有人说,都是财富惹的祸。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事实上,财富也好,金钱也罢,只是一种人生的高地,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通道。在古代,即使拥有再多的钱,是再大的富翁,如果不经科举制的遴选,充其量也只是“富贱”,谈不上富贵。重农抑商,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共同选择,诸如“农为天下之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云云,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害怕商人掌握的财富,成为威胁自己政权的不可测力量。所以,尽可能地打压商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于历朝历代统治集团如何打压商人又自欺欺人地与其中一部分媾和,又如何独享天下财富,此处不必赘述。需要说的是,当今时代,“士农工商”的传统排序一去不复返,只要一个人的财富来源合理合法合乎道德,他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财富英雄。如果再多少知道点“富而好礼”的道理,那么他难保不会成为人们的偶像。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在财富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这可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包括执掌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奥巴马,不也为失业率过高、经济低迷而头疼吗?
讲奥巴马,不是为了转移话题。相反,我们自家面临的问题也不少,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我们或许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句话,勇敢地承认很多现阶段的中国富人或多或少都有的“财富原罪”,而不能简单地把一些人的抱怨视作无能的表现。
这个世界总有不平等,具体到追求财富上面,更是如此。那么多贪官落马,那么多奸商入狱,那么多“富二代”一度比影视明星更能抓住我们的眼球,都从侧面暗示着那条叫作财富的河,有多深,有多浑。
一味地抱怨是没用的,而抨击时弊则是批评家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谋求财富路上的突破。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逆袭。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逆袭等同于努力。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唯一的路。你的未来,取决于你愿意为自己的未来淌多少汗水。如果不认同这一点,那你就没有必要读下去了。
然而,仅仅有汗水就够了吗?根据我的理解,在很多地区,城市越发展,那些为城市繁华流尽了汗水和青春的人,就越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城市边缘赶。城市的繁华只留给商家。
所以,汗水不是逆袭。
付出了汗水,会获得一定的果实。但若只有蛮干的汗水,这果实就会相当苦涩。汗水没有智慧,就没有灵魂。汗水没有智慧,它就是死海,属于悲哀的死体,没有生机的死水。
有的汗水要流,有的汗水不必流,不必要的汗水有害无益,不值钱的汗水尽量避免。
有汗水,有智慧,是不是就可以逆袭了?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这就需要观照一下那些财富路上的落马者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不缺白手起家的勇气、毅力及吃苦精神,又不乏灵活机动的头脑。但他们的聪明最终害了他们,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用我点名,相信每个读者头脑里都有一串这样的名字。总结起来说,他们都是成功逆袭者。遗憾的是,他们没能一逆到底,最终还走向了那个消极的“逆”字。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忘了先贤的老话—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关于“道”,众所周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很多时候还往往“道可道,非常道”,心知肚明,但难以表述。其实如果把道具体落实到一个点上,它也并不是很难表述。比如财富之道,说白了,它就是指一种恰到好处的关于谋求财富的大智慧。而我们这本书,讨论的就是这些。
必须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富翁,也缺乏有普遍说服力的财富影响力,但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财富、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得益于先前的工作和经商经历,我对这一方面的思考难免多些,个中错漏在所难免,更多细节,留待读者朋友斧正!
财富是永恒的话题,是现代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财富路上的逆袭》由马银春所著,《财富路上的逆袭》站在平民的角度,畅销欲言,鼓励社会底层苦无出路的穷二代们积极进取,讲述生财、赚钱、致富的智慧与技巧,助大家尽早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实现财富路上的逆袭,同时站在道的高度,提供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创富理念,并避免相应的隐患,防止财富反扑,对有心弄潮财富的读者意义重大,不可不读。
《财富路上的逆袭》由马银春所著,有汗水,有智慧,是不是就可以逆袭了?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这就需要观照一下那些财富路上的落马者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不缺白手起家的勇气、毅力及吃苦精神,又不乏灵活机动的头脑。但他们的聪明最终害了他们,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用我点名,相信每个读者头脑里都有一串这样的名字。总结起来说,他们都是成功逆袭者。遗憾的是,他们没能一逆到底,最终还走向了那个消极的“逆”字。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忘了先贤的老话—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