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到底发展得怎么样?有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主要的,村镇银行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学界和业界关心的问题。
《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回答了上述的诸多问题,并将重点放在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上。因此,本书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整部著作,两位作者尹晨、凌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并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首先是在研究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和借鉴发展中国家教训的基础上,对目前监管部门以“挂钩”政策、数量计划等行政强制手段推动村镇银行发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政府干预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采取计划方式,而应采取政策诱导方式来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其次,在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应遵循“限地域、不限客户”的原则。
再次,以中国农村金融参与者的博弈模型为基础,以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分析来探究村镇银行如何通过信用补充来防控信用风险。
最后,前瞻性地研究村镇银行潜在的最大问题,即系统性风险问题,并分析村镇银行如何通过风险分散来防控系统性风险。
序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村镇银行的产生背景
1.1.2 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3 村镇银行的意义和问题
1.1.4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框架
1.4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研究综述
2.1.2 发达国家小型和社区型银行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村镇银行的案例分析
2.2.2 村镇银行经营战略分析
2.2.3 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4 国外类似金融机构及相关政策的介绍
2.3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论
第三章 农村金融供求与村镇银行目标市场
3.1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3.1.1 中国农村单一垄断的金融供给体系
3.1.2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3.1.3 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起到重要的但非全部的补充作用
3.2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3.2.1 中国农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3.2.2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3.3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3.3.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分离均衡的理想模式
3.3.2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第四章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4.1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
4.2 村镇银行信用补充
4.2.1 完善抵押机制
4.2.2 引入第三方信息源
4.2.3 借助专业农村担保机构
4.2.4 大力推行联保贷款
4.2.5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章 村镇银行操作风险防控
5.1 村镇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和成因
5.1.1 操作风险的界定及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特征
5.1.2 村镇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5.2 一个关于村镇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的混合博弈模型
5.3 村镇银行防控操作风险的对策
第六章 村镇银行系统性风险防控
6.1 村镇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6.1.1 中国的农业天气风险
6.1.2 中国的农业市场风险
6.2 村镇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分散机制
6.2.1 坚持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6.2.2 加快村镇银行跳跃式发展
6.2.3 发展和利用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6.2.4 建立村镇银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第七章 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与监管
7.1 格莱珉银行的“三位一体”
7.2 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
7.3 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