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苏德战争(上下1941-1943)》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无法逾越的经典,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畅销至今。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西方媒体评价为“永远的经典之作”;美国亚马逊五星好评畅销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进苏德战争(附光盘上下1941-1943)/指文士兵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德)保罗·卡雷尔 |
出版社 |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进苏德战争(上下1941-1943)》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无法逾越的经典,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畅销至今。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西方媒体评价为“永远的经典之作”;美国亚马逊五星好评畅销书。 内容推荐 《东进苏德战争(上下1941-1943)》最初出版于1964年,它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战役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time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东进苏德战争(上下1941-1943)》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著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莫斯科 第一章 突袭 第二章 斯大林寻找救星 第三章 目标斯摩棱斯克 第四章 莫斯科还是基辅? 第五章 斯大林的重大错误 第六章 基辅之战 第七章 台风 第八章 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刺 第二部 列宁格勒 第一章 冲过波罗的海诸国 第二章 突破卢加防线 第三章 列宁格勒郊外 第三部 罗斯托夫 第一章 穿越诺盖草原 第二章 克里木战役 第三章 在苏联的工业区 第四部 冬季战役 第一章 西伯利亚人来了 第二章 伊尔门湖南岸 第三章 莫德尔接手 第四章 瓦尔代丘陵上的突击 第五章 弗拉索夫将军 第五部 北冰洋上的港口 第一章 银狐行动 第二章 极夜之战 第六部 高加索及其油田 第一章 斯大林格勒的序幕 第二章 塞瓦斯托波尔 第三章 攻入城内 第三章 被出卖给敌人的计划 第四章 苏军的新战术 第五章 高山间的战斗 第六章 新罗西斯克与克卢霍尔山口之间 第七章 对阿斯特拉罕的远距离侦察 第八章 捷列克河标志着德军推进的极限 第七部 斯大林格勒 第一章 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 第二章 接近地之战 第三章 攻入城内 第四章 峭壁上最后的防线 第五章 顿河上的灾难 第六章 第6集团军被包围 第七章 霍特发起解围进攻 第八章 结局 试读章节 二十一个月前,他带着苏德友好条约从莫斯科返回,并向他们解释道:“我们与斯大林签订的条约确保了我们的后方,从而避免了曾将德国带入灾难的两线作战。我认为这一结盟是我外交政策的最高成就。” 现在,双方将兵戎相见,他的最高成就被丢进了垃圾中。 里宾特洛甫感觉到四周一片沉默,他走到窗前,俯瞰着远处的公园,过去的德国总理俾斯麦亲王,曾在那里订立过宪法,他也曾将德俄结盟视为自己外交政策的最高成就。他转过身,大声强调道:“元首得到的消息是,斯大林正在针对我们集结部队,以便在有利时刻对我们发起突袭。到目前为止,元首一直是正确的。他向我保证,德国军队将在八个星期内打败苏联。届时,我们的后方将得到确保,而不必单纯依赖斯大林的友善。” 八个星期。如果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呢?不可能拖得太久,迄今为止元首一直正确无误。八个星期解决问题是有可能的,如果必要的话,就在两线作战。 情况就是这样,部队很快会得到通知。普拉图林茂密的松林中,炎热的白昼已暂告段落。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愉快的松香气息和浓浓的汽油味。夜里21点10分,连部帐篷中轻声传出了一道给连里924号坦克的命令:“今晚22点各连集合,装甲教导团第4连,在林中的空地集合。”无线电报务员韦斯特法尔将这一命令传给了第925号坦克,然后,一辆接一辆地传递下去。 全连列队时,夜色已经降临。冯·阿本德罗特中尉向上尉作了报告。上尉的目光从部下们身上扫过,军帽下他们的面孔模糊不清。这些士兵排成了一堵灰黑色的墙,这是一个看不清面目的装甲连。 “第4连!”施特赖特上尉叫道,“我将向你们宣读来自元首的命令。”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附近的这片树林中一片死寂。上尉打开悬挂在军装第二颗纽扣处的军用电筒,将手里的一张纸照亮。他略带嘶哑的、含着一丝激动的嗓音读道:“东线的将士们……” 东线?他说的是东线吗?这是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而不管怎样,这个词就这样出现了。 上尉继续读着:“数月来我一直焦虑万分,但不得不保持着沉默,现在,我终于可以向你们开诚布公了,我的士兵们……”士兵们急切地聆听着,他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元首在几个月里忧心忡忡。“约有160个苏军师沿着我们的边境线排开,几个星期来,我们的边界不断遭到侵犯,不仅是在德国边界,还包括北部和罗马尼亚。” 接着,士兵们听到苏军巡逻队渗透进帝国的领土,只是经过长时间的交火后方被击退。然后,他们听到了结论:“值此时刻,东线的将士们,军事集结正在进行中,其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我们与芬兰军队结成了同盟,我们的同志们正与纳尔维克的胜利者们并肩守卫着北部的北冰洋……” “守卫着东线的将士们,在罗马尼亚,在普鲁特河岸边,在多瑙河畔,一直到黑海之滨,德意志和罗马尼亚的士兵们并肩而立,团结在领袖安东内斯库的领导下。如果这条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线现在需要采取行动的话,那么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必要的条件以最终结束这场伟大的战争,或是为了保护此刻受到威胁的诸国,而且也是为了挽救整个欧洲的文明和文化。” “德意志的将士们!你们即将投入战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而又至关重要的战斗。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生存,现在完全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上尉站在那儿沉默了片刻,手电筒的光亮在他手中的纸张上闪烁着。随后,他轻轻地说道,仿佛这是他自己的话,而非来自进攻动员令的结尾:“愿万能的上帝在这场战争中保佑我们大家!” 队伍解散后,人们发出了嘁嘁喳喳的议论。如此说来,他们将对俄国发动战争,这将是明晨的第一件事。这可真让人担心。士兵们快步跑回自己的坦克。 弗里茨·艾伯特中士从萨奇身边走过。“立即把额外的配给品分发给每部车辆。”他宣布道。他放下他那辆货车的尾挡板,打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烈酒、香烟和巧克力。每人30根香烟,每四个人分享一瓶白兰地。酒类和香烟是部队的传统需求。 四下里一片紧张忙乱,帐篷被拆除,坦克进行着准备工作。忙完后,士兵们等待着。他们吸着烟,很少有人去碰那些白兰地。尽管配发了磺胺类药物,但腹部受伤的恐惧感依然困扰着他们。这将是个难以入眠的夜晚。 这一夜度时如年,时间像停滞了一般,一分一秒慢慢地流淌着。整个苏德边境上的情形完全一样。串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连绵930英里的战线上,德军士兵们彻夜未眠。在这930英里的战线上,三百万德军士兵等待着。他们隐蔽在森林中、草原上、玉米地里。在黑暗的笼罩下,他们等待着。 德军的攻击正面分成三个区域:北部、中央和南部。 “北方”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冯·莱布统率,辖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他们将从东普鲁士跨过梅梅尔向前推进,其目标是歼灭波罗的海的苏军部队并夺取列宁格勒。冯·莱布集团军群的装甲先头部队是霍普纳大将的第4装甲集群,该集群下辖两个摩托化军,分别由曼施泰因和赖因哈特指挥。配属给该集团军群的空军力量是科勒尔大将的第1航空队。 “中央”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冯·博克率领,其作战区域从洛林特纳荒原一直延伸至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以南,战线长达250英里。“中央”集团军群是三个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一个,辖两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由古德里安大将统率,第3装甲集群则由霍特大将指挥。凯塞林元帅第2航空队的大批斯图卡联队将为这支庞大的装甲部队提供额外的打击力量。“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在布列斯特-维尔纽斯一斯摩棱斯克这个三角形地带歼灭苏军强大的有生力量,包括其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一旦德军装甲部队通过大胆的推进夺取斯摩棱斯克后,他们再决定是向北攻击前进还是直扑莫斯科。 南部,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是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辖三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其作战目的是将基尔波诺斯上将统率的苏军部队歼灭在加里西亚和第聂伯河近端的西乌克兰,确保第聂伯河渡口,并最终夺取基辅。勒尔大将的第4航空队将为他们提供全部的空中掩护。伦德施泰德元帅麾下的罗马尼亚军队以及德国第11集团军将作为预备队。在北部,德国的另一个盟友芬兰,也已做好了进攻的准备,7月11日,他们将加入德军向列宁格勒推进的行列。 德国人的进攻阵容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兵力重点是“中央”集团军群所处地区。尽管这一地区的地形条件并不算有利,遍布着许多河流和沼泽,但德军在这里配属了两个装甲集群,以便能迅速取得决定性战果。 苏军情报部门显然未能发现对方的这一配置,他们的防御重点在南部,针对的是伦德施泰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在那里,斯大林集中了64个师和14个坦克旅,而在中央地区,他只配属了45个师和15个坦克旅,北部,苏军有30个师和8个坦克旅。 苏军统帅部判断,德国人的主攻将放在南部,他们针对的是苏联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这就是苏军将其坦克主力排列于这一地区实施弹性防御的原因所在。不过,坦克主要是一种进攻性武器,苏军将强大的坦克力量集中于南部,也使得他们同时可以对德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罗马尼亚发起攻击。 因此,希特勒的进攻计划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该计划沿袭了德军在西线获胜的经验。当时,在法国完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德军迅速突破了阿登山区不利的地形,插入到其极为虚弱的马其诺防线,从而使这场战役迅速结束。希特勒打算采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苏联:他将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投入他所有的部队撕开对方的防线,并在迅速取得突破后彻底击败对手,同时夺取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罗斯托夫这样的重要城市,这一切都将在第一波攻势中实现。德军的第二波攻势将推进至希特勒划定的界限——阿斯特拉罕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P7-9 序言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一书最初于1964年出版。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发行这本书的中文版,意义何在? 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二战类著作渐渐增多,如果留意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关于二战中最重要的东线战场,全景式著作可谓凤毛麟角。局部战役的专著近年来逐渐涌现,尽管从整体而言,与汗牛充栋的西线战役著作相比,仍是为数寥寥。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前苏联相关资料秘不示众的缘故,但更主要的是西方作者对东线战役的轻视。而对热衷于战史研究的德国人来说,东线一直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研究重点。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在这方面引进的书籍相当欠缺。 提及二战著作,有些作者的名字大概是无法回避的:大卫·格兰茨、安东尼·比弗、约翰·基冈、H。P·维尔莫特、乔·巴歇尔等等。诚然,这些新锐作者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资料,但我们也发现,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并未因此而相形见绌,除去详实的资料依然准确无误外,他的文字中还有一种后来者无法与之比拟的激情,这甚至使他的两本东线巨作很难在“战史”和“纪实”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定义为“偏战史类”的纪实性著作。换句话说,偏爱战史钻研的读者可以欣然接受,而希望了解当年那场战争来龙去脉的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获得阅读快感。 决定军事的永远是政治,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所看见的大批军事书籍都不厌其烦地从政治角度耐心地为读者讲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这种做法当然没什么错,可我有时会想,是否有这样一部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著作,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纯军事角度,既没有让人晕头转向的图表和数据,也没有无数的旗帜和箭头把人彻底弄晕,当然,如果再能通俗一些的话,那就更好了。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细读此书,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后来的著作都参阅了卡雷尔的这本书,例如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例如道格拉斯·纳什的《地狱之门》,而亨利·莫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干脆把卡雷尔这本著作的第一章完整地抄袭了一遍。如果把《东进》比作一条大河,那么,从主河道上延伸出的无数支流便形成了一部部相应的著作,它们都从《东进》这一母体中汲取养分。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许多相关条目的资料引述也都采用了保罗·卡雷尔的著作。 这么说毫不为过。今天对我们来说,布列斯特、明斯克、基辅、杰米扬斯克、捷列克河这些地名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半个世纪前,与西线战事相比,这些地名以及围绕这些地名所发生的戏剧性战事并不为太多局外人所知,卡雷尔的这部著作首创先河,将东线,这个二战最重要战场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考虑到这本书出现的年代,就更能称其是一部佳作。西方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描述:alltime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一评价应该是准确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而且许多著名出版社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这位保罗·卡雷尔是何方神圣?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一级突击队大队长),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他当年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发言人之一。研究证据表明,他的影响力与奥托·迪特里希(纳粹党首席新闻发言人)以及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不相上下。另外,著名的《信号》杂志也是由施密特负责。 战后,施密特被拘禁了两年多,随后便化名保罗·卡雷尔,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者。《东进》和《焦土》使他成为战后德军视角东线战事编年史的领军人物,这两本著作首开先河,带动了东线德军战史研究的潮流。任何一个致力于东线战役研究的作者可能都无法回避这两部经典著作。 《东进》与《焦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卡雷尔战时职务接触到很多内部资料的缘故。当然,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卡雷尔转型为专职作家来得轻松自如,他的作品中也明显带有过去从事宣传任务的手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卡雷尔参阅了大批战后出版物,包括众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战史、军史等,另外,他与许多德军将领私交甚厚,通过访谈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这两本巨作从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巴巴罗萨”起,一直到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终,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然,保罗·卡雷尔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写作的资料来源,决定了他书中的观点偏向于德国一方,这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卡雷尔并未对作为敌人的苏联红军加以贬低和污蔑,相反,他对苏军的英勇和顽强大加赞扬,实际上,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很清楚,贬低对手毫无意义,不仅会使自己的作品失去公正性,还会使己方的胜利和失败变得难以解释。另外,我们要看清的一点是,绝对的公正大概是不存在的,尽管许多作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保罗·卡雷尔的写作手法后来也被许多军事作家借鉴:一本出色的军事著作中,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固然必不可少,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与安东尼·比弗、史蒂芬·安布罗斯的作品相比,卡雷尔的著作稍欠可读性,但与大卫·格兰茨相比,他的作品又显得不那么枯燥。准确地说,大概是一个中间型产物。但东线战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例如,德军距离莫斯科咫尺之遥,斯大林格勒已被占领十分之九,高加索战线只欠最后一个营……。从这个角度看,这段历史的确跌宕起伏,值得每一个军事爱好者反复玩味。另外,卡雷尔的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想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 这就是《东进》一书的价值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本书以及同样出色的姊妹篇《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 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 ——《科克斯书评》 我收藏了2000多本书籍,其中有200来本是二战题材……二战类书籍中,无出其右。除了这本书,我还要推荐其续篇《焦土》以及《沙漠之狐》。这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二战著作。可惜,不能给它打更高的星。 ——美国亚马逊书评 这本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军事书籍,远远超过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长的一天》。书中的细节可与《遥远的桥》相媲美,甚至更好。又厚又重,物有所值,你绝对不会后悔。 ——《书单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