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必读文库·中国古典名著系列(经典赏读本)”是一套专门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国古典赏读系列,整个系列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编选。
“优等生必读文库·中国古典名著系列(经典赏读本)”中入选的每本书均精心设有名师开篇提问、精彩旁批、随文要点解析、智慧小锦囊等助读板块,并在每本书后附加文学常识、必背古诗文、全真测试题等小贴士,期望读者轻松阅读,轻松理解,阅读零负担,体验百分百。
本书《聊斋志异(经典赏读本)》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内容涉及狐仙、鬼妖、人兽等广泛内容,以此折射当时的社会风俗与生活图景,是中国文言志怪小说的鼻祖。
《聊斋志异(经典赏读本)》内容简介:
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经典赏读本)》,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有个叫王成的,是平原县世家子弟,因十分懒惰,生活
目渐贫困,到最后仅剩下几间破屋,连床都没了。夫妻俩只得睡在给牛羊御寒的麻片上,为此经常吵架。
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村里很多人到村外周家废园中纳凉,王成也在其中。有一天拂晓,村里的人都回去了,太阳升得很高时,王成才起来。他正打算回去,忽然发现草丛里有支金钗。捡起来一看,见上面刻有“仪宾府制”几个小字。王成的祖父曾当过衡王府仪宾,家中收藏的旧物,多半都有这个落款。因此,他拿着金钗犹豫不决。
这时,忽见一个老婆婆来找金钗。王成虽然很穷,但为人正直,马上把金钗交给了她。老婆婆十分高兴,称赞王成品行好,她说:“金钗并不值钱,但是我丈夫的遗物。”王成问她丈夫是谁,老婆婆回答说:“已经故去的仪宾王柬之。”王成大吃一惊,说:“他是我祖父。您是怎么见到他的?”老婆婆也十分惊诧,她说:“你是王柬之的孙子吗?我本是一个狐仙,百年前与你祖父结婚。你祖父死后,我就归隐了。偶然路过这里时把金钗丢了,碰巧被你拾到,这真是天意啊!”
王成也听说祖父有个狐仙妻子,当即便相信了她的话,请她一同回家。老婆婆与王成一起走到家中,看到他的妻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脸色菜黄,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老婆婆不禁叹息道:“唉,想不到王柬之的孙子,竟穷到这等地步!”她又看到家徒四壁,灶台上什么食物也没有,问道:“家里穷成这样,你们怎么度日呢?”王成的妻子听了,不由得眼泪汪汪,泣不成声地说着家里的困境。老婆婆摘下自己头上的金钗,交给王妻,让她到市上换钱买米,并约好三天后再见面。王成再三挽留,她说:“你连自己的妻子都难养活,我如果留下来,只能望着空房子发愁,有什么好处?”老婆婆走了以后,王成向妻子讲明情况。妻子心中害怕起来,王成极力称赞老婆婆善良慈爱,要妻子好好侍奉她。
三天后,老婆婆果然来了。她拿出一些银子,买回一些米面。晚上,老婆婆与王妻睡在床上。王妻开始有些恐惧,但看她很善良,和普通人一样,也就放下心来。
第二天,老太婆对王成说:“你不要懒惰,应该做点小生意,坐吃山空怎么能长久?”王成说:“可是没有本钱。”老婆婆说:“你祖父在世时,钱银随便我拿。我因为是个世外人,不需要钱,所以从未多要。节省下来四十两脂粉钱,至今还保存着,你拿去买些葛布,马上进京城去卖,可以赚点钱。”
王成买了五十匹葛布回来,老婆婆催着他赶快动身,要他六七天内赶到京城。她一再嘱咐王成说:“你一定要勤快些,千万不能偷懒:行动要快,不可拖拖拉拉。要是迟了一天,会后悔不及的。”王成恭敬地答应了,然后带着葛布上了路。
王成刚走了不到两天,忽然下起大雨,他的衣服和鞋袜都湿透了。王成这辈子还没吃过这样的苦,冒雨赶了两天路,感到疲惫不堪,便住进了旅店。没想到这场雨越下越大,第二天阴云密布,还是一点儿也没有停住的意思。王成看到过往的旅客都被淋得狼狈不堪,心里叫苦不迭,便又住了一夜。
次日中午,大雨才渐渐收住,王成连忙带着布匹上路。快到京城时,他听说葛布价钱很贵,心中暗暗高兴。但进京后住进客店一问,才知道为时已晚,布价已经跌落了,连店主都对他晚来一步感到惋惜不己。
原来,前不久往南边的道路才修通,当时市场上葛布很少,而贝勒府急需用布,葛布的价钱顿时涨了三倍。前一天,王府已买到了足够的布,布价自然也就跌下来了。王成得知这一消息后烦闷不安。又过了一天,葛布越来越多,价钱却越来越低。王成认为无利可赚不能卖。又过了十多天,食宿费花去不少,而布还没卖出去,王成的心中更加烦闷。店主劝他低价卖掉葛布,再做其他生意。王成接受了他的意见,把带来的葛布全卖出去了,但本钱却亏了十几两银子。
第二天早晨,王成收拾行李,打算回家。可是他拿出钱袋时才发现卖布的钱竟然全部被偷了。王成赶忙告诉店主,店主也无计可施。有人鼓动他去告状,要店主赔偿损失。王成却说:“是我命不好,与他无关。”店主听说后很感动,送他五两银子做路费。
王成觉得这样空着手回去没脸见祖母,他思来想去,进退两难。正在这时候,他看到有人斗鹌鹑,一赌就是几千两,而买一只鹌鹑,至少要花一百铜钱。他忽然决定用身上的钱买鹌鹑,店主也竭力赞同,并表示不收他的食宿费。王成很高兴,买了一担鹌鹑又来到京城,投宿在这家旅店。没想到当天晚上,一场大雨倾盆而下,街道上水流成河,王成只好坐等天晴。雨连着下了好几天,笼子里的鹌鹑渐渐死去。王成焦急万分,但也束手无策。
又过了一天,鹌鹑死得更多,只剩下了几只。王成便把它们都装在一个笼子里喂养。谁知道过了一夜,只剩下一只活的。王成愁闷万分,流着泪告诉了店主,店主也替他着急。王成想:“钱也花光了,家也回不去了,干脆一死了之。”店主怕他想不开,一再宽慰他,跟他一起去看那只仅存的鹌鹑。店主仔细观看了很长时间,对王成说:“这只鹌鹑非同一般,那些鹌鹑可能都是被它斗死的。你反正没事,不如带它出去斗斗,如果它真的十分善斗,你就可以靠它谋生。”王成便认真地驯养这只鹌鹑。
过了一段时间,店主建议他带着鹌鹑上街赌些酒食,王成果然大胜而归。店主很高兴,送钱给王成做赔本,让他与别人斗鹌鹑。王成的鹌鹑竟然没有遇到敌手,连连获胜。半年后,王成便积攒了二十多两银子,他心中十分宽慰,把这只鹌鹑看得像性命一样贵重。
朝中有位大亲王好斗鹌鹑,每逢上元节,总是让老百姓带着鹌鹑到府中相斗。这一年的上元节快到了。店主对王成说:“你发大财的机会来了,只是不知你的运气怎么样。”便把大亲王与百姓斗鹌鹑的故事讲给他听,并带着他前去亲王府。进府前,店主又叮嘱王成说:“斗败了,你只好自认倒霉;如果万幸赢了,亲王必定要买你的鹌鹑,你先不要答应,到时看我的眼色行事,我点头后你再答应。”王成说:“那好。”
到了亲王府,只见许多人带着鹌鹑站在台阶下。一会儿,亲王出来了。他的随从招呼说:“愿意斗鹌鹑的上来。”马上有人带着鹌鹑上前,王爷放出了自己的鹌鹑,只几下就把那人的鹌鹑斗败了。王爷开怀大笑。过了一会儿,有好几个人的鹌鹑都被斗败了。
店主对王成说:“该我们上了。”两个人便一起上前。王爷看了看王成的鹌鹑,说:“满眼杀气,不可轻敌。”令随从放出“铁嘴”来斗,几个回合,“铁嘴”便被打败。王爷换了几只优秀的鹌鹑,也都被斗败了。王爷着急了,命令取宫中的玉鹑来斗。那玉鹑长得一身白毛,神态不凡。王成胆怯,跪着请求停斗,他说:“大王的鹌鹑,是神物。若伤了我的鹌鹑,就砸了我的饭碗。”亲王笑着说:“放心。如果你的鹌鹑斗死了,我会重赏你的。”
王成这才再放出鹌鹑。玉鹑见状,立即奔了过去。王成的鹌鹑看到玉鹑冲了过来,便伏下身子等待。玉鹑狠啄时,它像鹤一样腾飞反击。两只鹌鹑或进或退,或攻或守,相持近一个时辰也没分出胜负。到了后来,玉鹑渐渐松懈,而王成的鹌鹁则越斗越勇。不一会儿,玉鹑身上的毛像雪花般掉落,垂着翅膀逃走了。
观战的人有成百上千,都赞赏王成的鹌鹑善战。王爷亲手抓起它,从嘴到爪细细查看一番,然后问王成:“你卖不卖?”王成说:“我没有任何财产,只有这只鹌鹑相依为命,不想卖。”王爷说:“赏你大价钱,你可乐意?”王成低头沉思,半晌才说:“我本不愿卖,既然王爷喜欢它,又能使小人不愁衣食,我当然愿意。”
王爷大喜,让他出价。王成说:“一千两银子。”王爷笑着说:“痴汉!这算什么宝物,竟然价值千金?”王成说:“我每天带它去斗,可以赢些柴米钱,一家人都不愁吃食。对我来说,它确实是无价之宝。”王爷说:“我给你二百两,怎么样?”王成摇摇头,王爷又加了一百两。王成看看店主,见他不动声色,便说:“我也减一百。”王爷见他不肯多让,不满意地说:“算了吧,谁肯花九百两买一只鹌鹁!”王成假装要把鹌鹑带走。这时,王爷喊了一声:“你过来,你过来!我出六百两,你同意就卖,不同意就罢了。”王成看看店主,他仍然不动声色。王成已经心满意足,害怕失去良机,就对王爷说:“这个价,实在不乐意卖。看在王爷的面上,就这样吧。”王爷大喜,令人称好银两交给他。
出了王府,店主人埋怨说:“我是怎么告诉你的?再讲讲价,八百两就稳稳地拿到手了。”回到店里,王成把银子放在桌上,请店主随意拿。店主推让再三,只收了他的食宿费。
王成回到家中,对家人详细讲了经过。祖母叫他买了三百亩良田,修房屋,打家具,看起来又像世家的样子了。每天清晨,祖母早起,督促王成管理田庄,王妻织布。夫妇俩稍有懈怠,祖母便严厉地训斥他们。夫妇二人也不敢有任何怨言。过了三年,家中更富裕了。老婆婆准备离开,夫妇二人哭着挽留她。可是第二天天亮时,她已经不见了。
异史氏说:“俗话说勤劳致富,可这个故事里的富贵偏偏来自懒惰。一个人穷到了极点还能保持正直的品格,这应该才是老天怜悯他、赐给他富贵的原因吧。”P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