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历史节点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董丛林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西花厅里的亮相

戊戌大年初三(1898年1月24日),京城里依然弥漫着一派浓烈的节日气氛。总理衙门的西花厅却无缘再享休闲的宁静,在这里,几个“大臣”与一个“小臣”正在进行着绝不轻松的问对论政。

 在场的“大臣”为翁同稣、李鸿章、荣禄、廖寿恒、张荫桓五人。虽说他们也是地位高下不等,权势轻重有差,但都是总理衙门大臣,起码官至部堂、疆吏,别说更有人充任军机,荣列相国,贵为帝傅。岁数上,长者早已年逾古稀,最小者也正当花甲。相比之下,不论是官职地位还是年齿。这个“小臣”之“小”,确乎名副其宴——他,康有为,中进士尚不满三载,授区区六品工部主事亦未实就,一介“游士”而已,年方四十有一(按当时通行虚岁计,下同)。那么,如此一位“小臣”,怎地和一班“大臣”坐到了一起谈论朝政国事?

别看康有为在朝臣中数小字辈,但对于方兴未艾的维新运动来说,堪称能呼风唤雨的大师。在维新之路上,他已经进行了多年求索,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足迹,一直连通到这眼下的西花厅里。

这个于咸丰八年(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下一个士大夫家庭,自幼领受传统教育,博得“圣人为”绰号的士子,在二十多岁上有了游观香港、亲身接触资本主义文明的经历之后,开始着意探研西学,通过中西比较寻求救国强国之道,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利用在京第二次参加顺天乡试(第一次是在光绪八年即1882年)的机会,曾单骑出居庸关,至八达岭,登上万里长城,居高极望,大有“山河人民之感”,思及自中法战争以后,国势目蹙,若及时变法,或犹可支持,否则拖延下去,错过时机,再欲为之,势必无及,于是“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皇帝书,向当政者发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呼吁。在当时大多朝士的心目中,像康有为这样一个无名鼠辈,竟然要上书皇上指论国政,简直是迷狂之至,对他极尽嘲讽攻讦之能事,哪里还愿意为之代递上书。倒也有几个想帮忙的臣工,但权能有限,再加上阴差阳错的一些不利之事的凑合,书并未能上达,还连累得考试成绩本不错的他此科名落孙山。康有为的心头自然充满了遗憾和悲愤,他赋诗抒怀:

沧海飞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廷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显然,康有为也不失自负:他自觉得是突出于“诸山”的“高峰”。是怀才不遇遭受迫害的杰士,同时更是蓄志来日能救国济世的圣手。但无论如何,眼下他在京城里是百般窘困,没有一点儿用武之地了,只好回到南粤家乡谋图秣马厉兵。

他做不了“山大王”。他最得心应手的“兵器”是一管狼毫。与之相辅相助,还有他的一张利口。当然,指挥他这管笔和这张口的,是他那一刻也安顿不了并且最擅长异想天开的头脑。这些也许就是他的全部本钱?噢,也不要忽略,除此而外,康有为这时还具备了另一种无形资本,那就是他惊世骇俗的上书之举所造就的“名气”。尽管在“常人”的心目中,他所出的不过是“狂名”、“恶名”甚至“骂名”,但这也已足以使他显示出“非常”。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人的理解、敬慕和追随。于是,他的门下,水到渠成地逐渐聚合起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这就是康有为“羊城(广州)设馆”。更通常是说“万木草堂”讲学的由来。如果说其正式发端是以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长兴里开馆为标志,那么在这前一年,即有了陈千秋和粱启超相继向康氏拜师从学的先导。

“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的确,康有为所开设的,决不是一所普通学馆,而是编织了一只造就维新人才的摇篮;康有为所充当的,也决不是一名仅在学事上解惑授业的教书先生,而更是在思想上引领蹊径的政治导师。日后的维新骨干中,不少人是出自这所不寻常的“草堂”。至于康有为这期间在弟子们协助下锻造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当然要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于光绪十七年问世,后者迟至光绪二十四年才刊出):一则釜底抽薪般地把传统上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典,一下子“考证”为“伪经”;一则把灵光熠熠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冷不丁改扮成了进化改制的鼻祖。这一破一立之间,玩了一个多么玄妙的政治魔术!而所凭借的,却是一副“学术”的道具。即使我们今天看来也该叹服,这位康先生真是一位借学言政的高手!

康有为又绝不惮于不失时机直截了当地亮政治牌。更为人熟知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所领导的“公车上书”,便是很典型的一局。此前光绪十九年(1893年),康有为再次参加乡试获中举人,次年他与粱启超一起赴京会试(这次是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恩科。此前梁启超已参加过会试未中),双双落榜,来年再举(正科)之际,便有了“公车上书”事情的发生。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个创巨痛深而又空前惊醒的年头。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噩耗,刺激一切有痛感、有良知的国人发出挽危救亡的呼号,而“公车上书”,便是这中间的最强音,同时也是最富理性的声音。由康有为用一昼两夜亲自拟成的洋洋洒洒一万四千余言的“书”稿,不只是对国难当头的哀痛和悲愤的宣泄,而且提出了一套变法维新的方案:一要“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要“迁都定天下之本”,三要“练兵强天下之势”,四要“变法成天下之治”。在他看来,前三项是“权宜应敌之谋”,后一项则为最根本的“立国自强之策”。他又提出变法着重在富国、养民、教民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列出了若千具体措施。P8-11

后记

十多年前,承蒙河北大学出版社任文京先生惠约,撰写并出版了拙著《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聚焦》。2011年夏问的一天,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紫禁城出版社(今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先生电话,惠商拟将此书改在其社出版新本。王先生原在河北出版界领军多年,为资深出版人,拙著有数种即在其旗下社家出版问世。今再得惠助,令人感念。为此书事,该社冯印淙、王志伟、刘玮诸君曾专程来石,商谈具体事宜,指教技术要领,使我受益良多,得以顺利操作。原书正文虽没有太大面积的更动,但还是有不少地方作了校改。原有的篇末注释,此次按所属“历史节点”丛书的统一体例要求予以删除,改由正文中简要交代引文出处及所据(必要时使用夹注)。拙著将以新书名、新面貌问世,对玉成此事的王亚民先生,对为本书具体组编付出辛劳的王志伟,对所有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师友,表示深切的感谢!也盼望尊敬的读者不吝指教。

目录

代引言 题解短语

上篇 变政的前奏

一 西花厅里的亮相

二 紧锣密鼓策“圣主”

三 “分割滹至”的危迫

四 “会为保国,岂不甚善”

五 京城之外的激荡

六 诡谲微妙宫廷间

中篇 不寻常的“百日

一 颁诏定国是

二 一日之间

三 终于见到了天颜

四 新政舞步疾

五 动真格的?

六 文韬武略皆失灵

七 几多疑案几多谜

八 关此东洋客乎?

下篇 政变的劫难

一 悲哉,瀛台囚!

二 缇骑苍黄遍九关

三 我自横刀向天笑

四 “兴革悉反之”?

五 没有结成的联盟

六 成败得失怎评说

尾声 怪圈不怪

后记

序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其重要和复杂的历史内容,用“变政与政变”来概括也许可以说得上提纲挈领,故曾取作原版书名。  “变政”作为“变法”的同义词,今天说来听来似乎不如后者顺口顺耳,但它也确是当年习用的词语,譬如说它出自维新派领袖和骨干人物口中笔下的频度就是相当高的,康有为就曾以“百日变政,万汇昭苏”来概括我们通常所说“百日维新”之时的宏观情势,分明是以“变政”来指称当时的维新变法,不能不谓典型。可知该词决非笔者为求与“政变”字序上的正反对应而牵强拼造。  “变政”与“政变”,这文字形式上有着自然天成巧对妙趣的两者,其所连缀的特定历史内容,则如一出戏中喜悲迥异、相反相成的前后两幕,展开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曲折片断,又凝成蕴涵丰富而深刻的一个历史纽结,牵缠着时人和后世从未间断地探赜索隐。  于今,距那个不寻常的年头已经一百一十多年。百余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华夏神州来说,这百年来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来鸟瞰那场历史风雨的陈迹,从中剥绎和领悟鲜活的启示意蕴。这首先需要让那段历史在我们的心目中“复活”。“复活”的历史才不再是千瘪的木乃伊,而重新有了灵魂,有了血肉,有了动的场景,有了活的画面。当然,受史料遗存状况等客观条件和我们主观认识条件的双重制约,这种“复活”不可能是“复原”——既不可能“复活”其“全部”而只能是“局部”,也不可能“复活”得绝对“真实”而只可能相对“近似”,并且还不免有解不开的疑窦,破不了的谜氛。本书便是对那段历史作个如此情形的“聚焦”。  这种“聚焦”所显示的,当然不是现场的写生,而是对异境的体察,往时的追溯;也不是成象的机械描摹,而是今人与历史沟通意境上的写真,离不开以我们的理念去撞击那面历史回音壁的反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B.Croce)的这句名言可谓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属性。本书对当年“变政与政变”历史的“聚焦”,当然也超越不了这一铁定法则。  至此,务虚性的题解话语已该打住,还是把思考和品评多留给尊敬的读者。

内容推荐

《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以独特的视角、中肯的史观选取晚清一时间节点,叙述点、线、面穿插结合,通观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为读者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行将末路的历史现实。文中以大量史实、文献为依据,将一个个晚清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极其丰满,史事铺排逻辑有序,既有波澜壮阔的革命豪情,又不失丰富细腻的人文情怀,不论历史角色的大与小,均以一个相同的时代背景来铺衬,皇帝的家国重构、大臣的忠直奸佞、改良派的维诺、革命者的悲壮,通通融入其中,是一部适合各个读者群体阅读的史学佳作。

《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由董丛林编著。

编辑推荐

“变政”与“政变”,这文字形式上有着自然天成巧对妙趣的两者,其所连缀的特定历史内容,则如一出戏中喜悲迥异、相反相成的前后两幕,展开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曲折片断,又凝成蕴涵丰富而深刻的一个历史纽结,牵缠着时人和后世从未间断地探赜索隐。董丛林编著的《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便是对那段历史作个如此情形的“聚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