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坛风雨(上下)/中国古代历史风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秀松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皇甫规忤逆权贵

皇甫规是东汉安定朝那(位于今宁夏区固原县东南)人,早年博览群书,曾投身当地驻军,受任功曹(主管考绩赏罚)。率众击败羌人叛乱。

东汉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太子刘炳继位为汉冲帝,由其母梁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大将军梁冀执掌军政。当时,朝廷想选拔一批人才,要各地有识之士就如何治国安邦进献良策。安定郡府以贤良方正(考选人才的一项科目)推举皇甫规入朝应对策问。

皇甫规对梁冀及其弟河南尹(京都地区行政长官)梁不疑寄予希望。为了国家能长治久安,他针对时弊坦诚直言,在对策中写道:

顺帝在位后期奸臣当权,“受赂卖爵,轻使宾客,交错其间,天下扰扰,从乱如归。故每有征战,鲜不挫伤,官民并竭,上下穷虚。臣在关西,窃听风声,未闻国家有所先后,而威福之来,咸归权幸”。如今大将军辅政“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乘舟者也,将军兄弟操楫者也。若能平志毕力,以度元元,所谓福也。如其怠驰,将沦波涛。可不慎乎"!“臣诚知阿谀有福,深言近祸,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怊失守,言不尽心”。

梁冀对皇甫规在对策中点名刺激他大为恼火,把皇甫规策文定为下等,只任命他为郎中(最高行政机关低级官员)。皇甫规自知对策得罪了梁冀,难以在朝廷供职,不久称病请求离京回乡。梁冀当即罢免皇甫规的职务,并授意当地郡府将他害死。皇甫规听说后毫不畏惧,沉着应对,几次躲过祸难。

皇甫规回乡后,聚众讲授《诗经》、《周易》,共教授门徒三百多人,时间长达十四年。此间,朝廷先后五次召皇甫规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召赴任。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因专权受到弹劾,汉桓帝下令收缴其大将军印授。梁冀畏罪自杀。第二年,太山(郡名,治所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人叔孙无忌聚众攻打州县,中郎将(警卫部队将领)宗资率兵进剿未能平息,朝廷特派公车迎接皇甫规出任太山太守。皇甫规到任后想方设法很快将叛乱平息。延熹四年(161年)冬天,凉州(治所位于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羌人发生叛乱,朝廷为之震惊。皇甫规受任中郎将,领兵将羌人叛乱平息。

延熹五年(162年)冬天,皇甫规率部返回京都,朝廷任命他为议郎(皇帝侍从顾问)。论功,皇甫规应当封侯。中常侍(皇帝侍从官)宦官徐璜、左倌多次派人以问功的名义,向皇甫规索贿。皇甫规一再予以拒绝,将缴获的物资归入国库。徐璜等人恼羞成怒,便诬告皇甫规以钱物贿赂羌人,换取其假投降。皇甫规的部属知道朝政大权操纵在宦官手里,有理也讲不清,请求拿钱为他赎免,皇甫规不肯接受。徐璜等人随即以“余寇不绝”的罪名将皇甫规逮捕入狱。此后不久,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联名为他诉讼申冤,皇甫规才获释回家。

经过这次折腾,皇甫规看到朝廷为宦官把持,无意重返官场。不久,他虽应汉桓帝之召任度辽将军(驻地位于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匈奴中郎将,但几次上书称病,请求“退身避第”。汉桓帝没有批准。皇甫规长年镇守边塞,北部边区的社会秩序一直十分安定。

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规患病,朝廷将他从护羌校尉(主管羌族事务的军政长官)的职位上召回。他没有返回京都,当年在谷城(位于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东阿镇)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

【简评】

皇甫规能文能武,治政有独到见解,治乱有非凡功效,是东汉后期杰出人物。他正直不阿,虽然屡受权贵排斥,在同僚百官中却深孚众望,而且受到太学生钦佩,可见其才学品行出类拔萃。

P9-11

后记

从读小学高年级开始,我便对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参加工作后,所购买、阅读的大多是文史类书籍。1995年,在业余写完长篇小说《桃花流水》(2008年4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之后,我转读中国历史古籍,将视线专注于古代官员在官场的沉浮,并有选择地分类记下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事件。这样边看边写,历时8年,形成一个记述古代官场故事的框架草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我集中近5年时间,聘请电脑打字员,先后3次对稿子进行系统梳理,并逐篇修改,于2007年形成“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书稿。2008年,我将书稿通览一遍,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阅史书,对书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对书稿再次作了修改。

作者不是历史专业人员,对历史科学尚没有入门,能将此套书奉献给读者,首先借助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其次受到师友同学的热情鼓励。如果本套书能使读者喜欢,能有益于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将是我最大的安慰。贤妻叶善荣对我读书写作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在本稿付梓之时,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读史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之认识肤浅,涉猎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叶秀松

2010年6月

目录

一、正直不阿仕途坎坷

 邹阳不肯同流合污

 桓谭答称“不读谶”

 皇甫规忤逆权贵

 卢植独起驳董卓

 孔融屡忤国宰

 李密愤吟饯行诗

 颜延之每犯权要

 鲍照拔剑击柱长叹息

 范缜直陈己见

 卢思道耻于跑官

 刘知几介直自守

 吴兢不改实录

 白居易敢于直谏

 敬新磨犯颜戏谏

 王禹傅遇事敢言

 晏殊屡遭贬职

 朱熹坚持“正心诚意”

 薛碹不谢私室

 王廷陈怒锁御史

 王世贞不阿权贵

二、追名逐利身败名裂

 吕不韦悬赏改稿

 李斯耻于卑贱

 刘歆攀附王莽

 蔡伦未能善终

 何晏得势怀忧

 贾谧恃权乱政

 潘岳望尘拜贵

 崔浩刻石留名

 范晔薄情寡义

 王融急求功名

 谢彤匕I临丹4叹悔

 沈约邀功失落

 陈子昂悲歌幽州台

 宋之问趋炎附势

 解缙毁于功名

三、志利相悖水火不容

 淳于越主张“师古”

 刘向难除时弊

 蔡邕闻变惊叹

 曹植诗赠白马王

 卫罐、卫恒父子蒙难

 陆机、陆云志匡世难

 王羲之发誓辞官

 郦道元苛刻结怨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欧阳修高风亮节

 蔡确游吟车盖亭

 苏辙直陈己见

 李仕鲁辞官退笏

 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

 钱谦益失节反悔

 方以智避世为僧

四、因文惹祸声名弥彰

 李延年以歌荐妹

 杨恽寄书吐怨

 班固写史入狱

 梁鸿慨作《五噫歌》

 韦曜拒为帝父作“纪”

 谢庄拟文犯太子

 温子羿不作贺辞

 薛道衡误颂先帝

 骆宾王檄讨武太后

 韩愈谏迎佛骨

 李煜的亡国之愁

 苏轼豪唱悲歌

 萧观音咏诗寄情

 高启避祸反遭祸

 孙黄临刑长歌

 戴名世文忤当世

 胡中藻以诗泄愤

 沈德潜死后丢官

 洪亮吉生为狂言投万里

五、狂放不羁命运多舛

 辕固生放言忤太后

 赵壹愤世倨傲

 祢衡狂傲无礼

 蔡琰血泪凝成《悲愤诗》

 嵇康临刑慨弹《广陵散》

 阮籍长醉避权贵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灵运狂放不羁

 王勃穷且益坚

 李白醉咏山水

 张志和归隐江湖

 黄庭坚自号“谪仙”

 李梦阳五次入狱

 徐渭惨啸晚风

 李贽以“异端”自居

 金圣叹戏谑就刑

六、从政失意著述宣泄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董仲舒被迫辞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扬雄官滞作《解嘲》

 王充闭门写书

 王维痛吟《凝碧诗》

 柳宗元长号谪乡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

 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王守仁谪所立说

七、忧国忧民常演悲剧

 屈原自投汨罗江

 贾谊居安思危

 东汉学潮与党锢之祸

 张华疏于防范

 杜甫穷年忧黎元

 范仲淹心忧天下

 郑侠绘奏《流民图》

 李纲忧国愁似锁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辛弃疾空流一腔热血

 张养浩心系民众

 晚明廷争及东林党难

 孔尚任的明亡之叹

 康有为力倡变法图强

八、舍生取义浩气长存

 子路死不免冠

 李业服毒拒召

 袁淑舍生取义

 颜真卿为国赴难

 文天祥丹心永照汗青

 方孝孺死不拟诏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

 黄道周节义耀千秋

 夏完淳讥斥洪承畴

 瞿式耜吟诗待难

 张煌言抗清守节

 谭嗣同洒血仰天笑

 秋瑾甘为同胞死

 林觉民与妻诀别

后记

序言

历史,是后人永恒的话题。

人们每当谈起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总是兴趣盎然。这不光是由于其情节引人入胜、当事者的际遇命运牵动人心,还在于许多人物事迹至今还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仍然可供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本书展现的仅是一幕幕官场斗争的故事。进入中国古代官场的官员,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们在一定职位上的言论作为,他们利用其职权地位乃至豁出生命所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斗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古代官场斗争故事虽不算少,但此类故事许多还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鲜为人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和《历代纪事本末》等史书体系庞大,一般读者难以通读。作者有意为普及祖国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尽一点微薄之力。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不揣浅陋,泛舟史海,选取商末至清末部分帝王、朝臣以及州官被贬谪关杀或身历险境的片断,历时15年,编写出“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该套书包括《宫廷风暴(上下)》、《朝政风波(上下)》、《文坛风雨(上下)》、《列国交聘(上下)》、《战场风烟(上下)》,共5种10册。

《文坛风雨》是《朝政风波》的姊妹篇,它不是单纯记叙古代文人从事创作的非凡经历,而是以朝廷为背景,围绕政治纷争这一主题,着重展现一批进入官场的著名文人所经受的政治风雨。古代官员多数是文人,其中不乏被后人称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史学家,不少人还是文坛名流。他们的言论、著作及其政绩,对当时朝政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古代的文坛与官场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本书选取的历代较有影响的文官(极个别未及入仕)均仕途坎坷,他们多为忠正之士,也有势利之徒。他们个性别具,才学出众,锋芒毕露,张扬宣泄,演绎出一个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鉴于史书对他们彼时彼地所作诗文记载不多,笔者尽可能依据有关书籍,把文主于磨难临刑之际留下的壮语绝笔切入文中。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书所叙许多人物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刚正不阿,舍身取义,不愧为“中国的脊梁"。他们的风范光耀千秋。他们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发后人奋进。

本书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期望本书能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内容推荐

叶秀松的《文坛风雨》是《朝政风波》的姊妹篇,它不是单纯记叙古代文人从事创作的非凡经历,而是以朝廷为背景,围绕政治纷争这一主题,着重展现一批进入官场的著名文人所经受的政治风雨。古代官员多数是文人,其中不乏被后人称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史学家,不少人还是文坛名流。他们的言论、著作及其政绩,对当时朝政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古代的文坛与官场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本书选取的历代较有影响的文官(极个别未及入仕)均仕途坎坷,他们多为忠正之士,也有势利之徒。他们个性别具,才学出众,锋芒毕露,张扬宣泄,演绎出一个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鉴于史书对他们彼时彼地所作诗文记载不多,笔者尽可能依据有关书籍,把文主于磨难临刑之际留下的壮语绝笔切入文中。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坛风雨》所叙许多人物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刚正不阿,舍身取义,不愧为“中国的脊梁"。他们的风范光耀千秋。他们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发后人奋进。

编辑推荐

叶秀松的《文坛风雨》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