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风波》由叶秀松编著,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朝政风波(上下)/中国古代历史风云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叶秀松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朝政风波》由叶秀松编著,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内容推荐 《朝政风波》由叶秀松编著,以朝廷为背景,围绕政治纷争这一主题,展现了君和臣、臣和臣之间正与邪、公与私、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的种种较量。古代国家虽然是君王的天下,先贤圣哲却并非把国家和君王等量齐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古代的志士仁人亦不尽然把忠于国家和忠于君王混在一起。忠臣忠于国家不等于忠于君王,奸臣祸害国家亦不等于不忠于君王,这里所说忠和奸是对国家而言的。《朝政风波》选叙的政治风波,既有唇枪舌剑的明争,也有不动声色的暗斗;既有朋党之间的倾轧,也有个人恩怨的报复;既有你死我活的拼搏,也有无可奈何的退避。读来令人惊心动魄,掩卷深思。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书中所引某些人物言论展现的睿智和气度耐人寻味,所叙某些人物临事应对的方法和态度令人感叹。古代官员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把仁、义、礼、信作为其共同崇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有许多杰出人物为官公正、以国为家、嫉恶如仇,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与邪恶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义无反顾,甚至以身殉职。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人们阅读这些故事,可以从中找到做人和供职的坐标。 目录 一、触犯君王 祸水泱泱 国佐除奸埋祸 文种才高招祸 商鞅公正执法 韩信居功惹祸 彭越未去拜帝 邓通富极饿死 周亚夫狱中绝食 沈怀文受友牵连 阮佃夫图谋废帝 谢超宗出言不逊 元谐骂隋文帝 李君羡小名犯讳 杨邠要帝勿言 赵德昭被议为帝 完颜亨炫耀武艺 张逵批评明世宗 季开生以传闻进谏 塞楞额剃发犯禁 二、忠正被难 光明磊落 里革更改君令 栾布祭哭亡主 樊哙晚年受诬 晁错力主削封 盖宽饶刚直高节 王嘉怒掷药杯 杨震正大光明 虞诩自系投案 张纲独埋车轮 荀或收到食品空盒 高颊受谗被杀 褚遂良等人反对册立武后 王义方弃孝尽忠 张砺临事必尽言 唐介犯颜直谏 赵鼎丹心未泯 周新锄奸受陷 蒋钦直谏至死 周顺昌疾恶如仇 王鼎“尸谏”抗战 三、身处逆境 抗争守节 魏绛执法请罚 陈翠犯颜说太后 范痤以智获释 贯高不诿罪过 龚胜不事王莽 田畴传递臣节 周处志不生还 尧君素以身殉隋 段秀实宁死不叛 陈禾不附奸臣 刘好礼智脱险境 卓敬不避死难 郝浴流放不辍学 叶映榴到任遇乱 四、是非恩怨 遗恨悠悠 甫假自叹不得好报 伍子胥历尽沧桑 子西引狼入室 严遂买凶行刺 中山王饭食结恩怨 吕不韦入秦为相 蒙恬望天问罪 张良难平亡国恨 主父偃肆意泄愤 张汤严酷树敌 张方的冤家和朋友 慕容翰逃而复归 慕容垂被迫离国 侯安都向帝邀功 虞庆则红颜祸水 李浑贪纵食言 刘文静心态失衡 杨炎私怨必报 李严自请监军 耶律余靓落魄异邦 卢世荣抑富济贫招怨 脱脱负恩结怨 景清为先帝复仇 岑猛受岳父坑骗 多尔衮地下蒙冤 马新贻门外遇刺 五、党同伐异 势不两立 赵氏孤儿在屠刀下幸存 王章说帝换辅臣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之争 董卓篡政及其引发的纷争 王恭失察内奸 刘裕剪除异己 王叔文结党被迁 李训、郑注谋诛宦官 唐后期朋党角逐 王安石变法之争 宋神宗身后的党派之争 六、勾心斗角 宦海浮沉 里克愤然自杀 费无忌两面三刀 黥布祸起萧墙 司马懿韬光养晦 南齐“六贵"分崩离析 北齐权臣明争暗斗 来填难察暗算 范延光迷信术士 寇准仕途坎坷 肖裕猜疑过度 夏言四起四落 七、专权狂妄 难以善终 子驷弑君专权 灌夫酗酒逞狂 窦宪得势猖狂 梁冀专权跋扈 诸葛恪一意孤行 石崇竞奢斗富 高肇恃贵弄权 尔朱荣意欲称帝 贺若弼迷醉功名 李林甫口蜜腹剑 安重诲专权欺君 阿合马弄权暴敛 蓝玉恃功骄纵 王振挟帝亲征 魏忠贤乱政始末 鳌拜专权结党 八、渎职违法 罪有应得 叔鲜、叔度助武庚叛乱 伊戾坑害太子座 庄贾贪杯迟到 阿大夫行贿朝廷巡官 上官桀谋篡帝位 王敦制乱不得人心 张赦提纵妻受贿 穆泰反对迁都 肖勃苟安岭南 卢祖尚不服派遣 来俊臣草菅人命 北宋“六贼”罪责难逃 阿鲁补贪占公物 吴曦叛国求封 李善长知情不报 刘瑾索贿敛财 江彬诱帝猎艳 王亶望聚敛私分 和坤弄权舞弊 广兴赴地方查案贪赃 王伸汉罪上加罪 柏葰未保晚节 后记 试读章节 文种才高招祸 文种原为楚国宛县(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县令(行政长官),与当地名士范蠡是好朋友。后来,文种和范蠡一起投奔越国,受到越王勾践的信任,二人同时被任命为大夫(朝廷中等级别的官员)。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春天,越王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受到吴国军队反击。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北夫山)将越军打得大败。越王率其残部五千余人退入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后被吴军包围,情况非常危急,他只好选派文种去吴军军营求和。 文种拜见吴王夫差时十分卑恭,跪着向前挪动,连连叩头说:“敝国国君派我来请求大王宽恕。勾践甘愿做大王的臣仆,他的妻子甘愿做大王的侍妾。”吴王见文种态度虔诚,准备答应讲和,受到大夫伍子胥的劝阻而转变了态度。 文种返回后报告吴王拒绝讲和,越王感到绝望,准备杀死妻子,率军同吴王决一死战。勾践无限伤感地对文种说:“难道我就要在此地终结一生吗?”文种安慰他说:“大王不要悲观,要看得远一些。当年,商汤被拘捕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晋公子重耳逃亡到翟国,齐小白逃奔莒国,也都曾经危困一时。后来,他们有的称王,有的称霸。由此看来,大王何愁不会由祸难转变为幸福呢?” 文种劝说越王不可同吴军硬拼,向他献计说:“吴国太宰(宰相)伯豁为人贪婪,可以私下送给他金钱美女,让他帮我们讲话,说服吴王同我们讲和,我请求去吴国游说伯豁。”越王认为文种的主意很好,便派他带着金钱美女秘密潜入吴国。伯豁接受文种所献的金钱美女后,果然带文种去劝说吴王,称“接受越王称臣对吴国有利”。 于是,吴王夫差接受伯嚭的意见,不顾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宽赦越王,撤军回国。 越王解除围困后,卧薪尝胆,安抚民众,暗中积聚力量,图谋灭吴复仇。他派大夫范蠡去吴国作人质,通过范蠡随时了解吴国的情况;他委任文种等人管理政事,使国家达到大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充分准备,越王勾践在其即位第二十四年(前473年)十一月,率领军队灭亡吴国。 越王灭吴后随即率军北伐,兵临齐国和晋国,称霸中原。范蠡随军北伐,因功受任将军,文种留在朝廷治政。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感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他清醒地认识到,越国的政治形势变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势必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当初,君王成天考虑的是防御吴军入侵,需要谋臣为他策划。如今,外患不存在了,君王主要精力将用于统治所拥有的天下,最关注的是他手中的王权。功臣的存在会使他产生疑忌,他的心思自然会由外患转为内忧。当年冬天,范蠡在率军南返途中,写信给先期返回都城的越王,向他告辞,退隐而去。 不久,范蠡从齐国给文种写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既然捕尽,良弓就该收藏;狡兔已经打死,走狗当受烹杀。我观察越王的脖子长得很长,嘴长得像鸟嘴一样,这种人只能和他共患难,不能和他同安乐,您为何还不离他而去呢?” 文种看了范蠡的来信后忧心忡忡,称病不再上朝。这时,有人在越王面前进谗言,诬告文种将要谋反。 本来,越王灭亡吴国以后,就开始猜忌文种的才智。越王不再需要文种为他运筹帷幄,反而担心他高超的才能将会成为他的后患。于是,越王以诬告文种谋反的谗言为口实,派人给文种送去一把剑,对他说:“你有七种计谋打败吴国,我只用了其中三种就将吴国灭亡。还有四种你自己留下。送给你这把剑,是要你去地下拜见先王,显示你那多余的四种计策。” 文种接到越王勾践令其自杀的指令后,悲愤不已,后悔莫及,由衷佩服范蠡的高明。望着越王所赐的利剑,文种仰天长叹,举剑自杀。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P5-7 序言 历史,是后人永恒的话题。 人们每当谈起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总是兴趣盎然。这不光是由于其情节引人入胜、当事者的际遇命运牵动人心,还在于许多人物事迹至今还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仍然可供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本书展现的仅是一幕幕官场斗争的故事。进入中国古代官场的官员,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们在一定职位上的言论作为,他们利用其职权地位乃至豁出生命所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斗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古代官场斗争故事虽不算少,但此类故事许多还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鲜为人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和《历代纪事本末》等史书体系庞大,一般读者难以通读。作者有意为普及祖国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尽一点微薄之力。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不揣浅陋,泛舟史海,选取商末至清末部分帝王、朝臣以及州官被贬谪关杀或身历险境的片断,历时15年,编写出“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该套书包括《宫廷风暴(上下)》、《朝政风波(上下)》、《文坛风雨(上下)》、《列国交聘(上下)》、《战场风烟(上下)》,共5种10册。 《朝政风波》以朝廷为背景,围绕政治纷争这一主题,展现了君和臣、臣和臣之间正与邪、公与私、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的种种较量。古代国家虽然是君王的天下,先贤圣哲却并非把国家和君王等量齐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古代的志士仁人亦不尽然把忠于国家和忠于君王混在一起。忠臣忠于国家不等于忠于君王,奸臣祸害国家亦不等于不忠于君王,这里所说忠和奸是对国家而言的。本书选叙的政治风波,既有唇枪舌剑的明争,也有不动声色的暗斗;既有朋党之间的倾轧,也有个人恩怨的报复;既有你死我活的拼搏,也有无可奈何的退避。读来令人惊心动魄,掩卷深思。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书中所引某些人物言论展现的睿智和气度耐人寻味,所叙某些人物临事应对的方法和态度令人感叹。古代官员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把仁、义、礼、信作为其共同崇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有许多杰出人物为官公正、以国为家、嫉恶如仇,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与邪恶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义无反顾,甚至以身殉职。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人们阅读这些故事,可以从中找到做人和供职的坐标。 本书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期望本书能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后记 从读小学高年级开始,我便对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参加工作后,所购买、阅读的大多是文史类书籍。1995年,在业余写完长篇小说《桃花流水》(2008年4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之后,我转读中国历史古籍,将视线专注于古代官员在官场的沉浮,并有选择地分类记下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事件。这样边看边写,历时8年,形成一个记述古代官场故事的框架草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我集中近5年时间,聘请电脑打字员,先后3次对稿子进行系统梳理,并逐篇修改,于2007年形成“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书稿。2008年,我将书稿通览一遍,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阅史书,对书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对书稿再次作了修改。 作者不是历史专业人员,对历史科学尚没有入门,能将此套书奉献给读者,首先借助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其次受到师友同学的热情鼓励。如果本套书能使读者喜欢,能有益于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将是我最大的安慰。贤妻叶善荣对我读书写作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在本稿付梓之时,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读史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之认识肤浅,涉猎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叶秀松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