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怀帝束手被俘
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晋惠帝被毒杀,皇太弟司马炽(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即位为晋怀帝,由太傅(丞相)、东海王司马越(晋皇族成员)辅政。晋怀帝意欲重振朝纲,亲自决定朝政大事,兴利除弊,引起司马越不满。不久,司马越坚决要求离开京都,去镇守许昌(治所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永嘉二年(308年),汉国向西晋发起军事进攻。抚军将军刘聪(刘渊第四子)率军向南占据太行(位于今山西省太行山区),辅汉将军石勒率军向东南进驻赵、魏(位于今河北省境内),镇东大将军王弥率部攻掠青州(治所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徐州(治所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兖州(治所位于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豫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地,进而攻人许昌,进抵洛阳。晋怀帝和众臣大为惊恐。司徒(名誉丞相)王衍招募勇士突袭汉军军营,将王弥部众击退。之后,汉王刘渊领兵占据平阳(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并将国都迁至平阳。
永嘉三年(309年),司马越从荥阳(治所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返回洛阳,以谋乱的罪名,将晋怀帝信任的中书监(主管拟草诏书及机要)缪播、散骑常侍(皇帝侍从顾问)王延(晋怀帝之舅)等十多个大臣处死。晋怀帝不能制止,只是叹息流泪而已。左积弩将军朱诞惧怕被杀,逃奔汉国。
永嘉四年(310年)七月,汉帝刘渊病逝。刘聪率部击杀其兄刘和,即位为帝。十月,汉国出动六万兵士进攻洛阳。当时,洛阳城内粮食已经吃光。司马越派人征召各地驻军赴援洛阳。晋怀帝对使臣说:“代我向各地将领告急,现在将军队开来救援还来得及,再迟就不行了!"使臣派出后竞没有一地驻军赶来救援。十一月,司马越不顾晋怀帝劝阻,以讨伐汉军的名义率四万军士离开京都,入驻许昌。朝廷陷入困境,许多官员饿死在宫殿内。
永嘉五年(311年)春,征东大将军苟唏弹劾司马越“使天下淆乱”,晋怀帝密令苟唏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忧惧而死。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统领军队,王衍不敢担当,推让给襄阳王司马范,司马范也不肯接受。四月,石勒率军在苦县宁平城(位于今河南省郸城县东北)大败晋军,王衍、司马范等人被俘。五月,苟唏上书请求迁都仓垣(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晋怀帝接受苟唏意见但被左右侍臣劝止。此时,洛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文武百官十之八九已经逃亡。六月,汉帝刘聪派兵攻人洛阳。晋怀帝意欲出逃,但连一辆车、一只船也找不到。不久,他被汉军俘虏,押至平阳。汉帝刘聪胁迫晋怀帝司马炽向他称臣。八月,汉军攻人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苟唏等人兵败被杀。
刘聪与司马炽曾有过交往,开始没有对他加以虐待。有一次,刘聪对司马炽说:从前你当豫章王时,我去拜访过你,你送给我一支桑木弓,一个银砚台,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司马炽回答说:怎敢忘记?只恨当时没有早认识陛下龙颜。刘聪又问道:你们司马氏诸王都是骨肉至亲,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司马炽回答说:是天意要我们自家人互相残杀,自己消灭自己。如果我们家族成员都能珍惜吾皇先帝创立的基业,和睦相处,陛下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刘聪听司马炽这么说十分高兴,赏赐一个宫女给他为妻。
永嘉七年(313年)正月,汉帝刘聪在平阳南宫光极殿举行宴会,招待文武百官,指令司马炽穿着仆从的衣服替众人斟酒。在场的原西晋侍中庾珉、王侑等人看到晋怀帝受到侮辱,非常悲愤,以致放声恸哭。这引起刘聪痛恶。
不久,有人告发庾珉等人与晋并州(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刺史(军政长官)刘琨暗中联系,图谋在平阳发动叛乱。
P18-20
从读小学高年级开始,我便对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参加工作后,所购买、阅读的大多是文史类书籍。1995年,在业余写完长篇小说《桃花流水》(2008年4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之后,我转读中国历史古籍,将视线专注于古代官员在官场的沉浮,并有选择地分类记下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事件。这样边看边写,历时8年,形成一个记述古代官场故事的框架草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我集中近5年时间,聘请电脑打字员,先后3次对稿子进行系统梳理,并逐篇修改,于2007年形成“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书稿。2008年,我将书稿通览一遍,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阅史书,对书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对书稿再次作了修改。
作者不是历史专业人员,对历史科学尚没有入门,能将此套书奉献给读者,首先借助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其次受到师友同学的热情鼓励。如果本套书能使读者喜欢,能有益于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将是我最大的安慰。贤妻叶善荣对我读书写作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在本稿付梓之时,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读史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之认识肤浅,涉猎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叶秀松
2010年6月
历史,是后人永恒的话题。
人们每当谈起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总是兴趣盎然。这不光是由于其情节引人入胜、当事者的际遇命运牵动人心,还在于许多人物事迹至今还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仍然可供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本书展现的仅是一幕幕官场斗争的故事。进入中国古代官场的官员,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们在一定职位上的言论作为,他们利用其职权地位乃至豁出生命所进行的形形色色的斗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古代官场斗争故事虽不算少,但此类故事许多还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鲜为人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和《历代纪事本末》等史书体系庞大,一般读者难以通读。作者有意为普及祖国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尽一点微薄之力。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不揣浅陋,泛舟史海,选取商末至清末部分帝王、朝臣以及州官被贬谪关杀或身历险境的片断,历时15年,编写出“中国古代历史风云"系列丛书。该套书包括《宫廷风暴(上下)》、《朝政风波(上下)》、《文坛风雨(上下)》、《列国交聘(上下)》、《战场风烟(上下)》,共5种10册。
《战场风烟》以战争为背景,围绕争夺政权、捍卫领土这一主题,选叙一批式微之君国破家亡、忧国之士奔赴国难、骁勇将领浴血沙场的故事。社会矛盾激化而不可调和便发生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论持久战)。战争是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方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阅读本书,可以看到部分王朝为何毁于战火,了解那些亡国之君的失误和兴叹;可以看到志士仁人如何对待战乱,了解他们舍家为国的情操和业绩;可以看到战将临阵怎样进攻防守,了解他们为国效命的智勇和壮烈。书中亦记叙一些战败将军,道出他们为何失败、如何对待失败,其中既有英雄,也有叛徒。书中还记叙了一些功高受害的将军,他们的冤情令人扼腕长叹。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部分曾经战场的历史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本书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
期望本书能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叶秀松的《战场风烟》以战争为背景,围绕争夺政权、捍卫领土这一主题,选叙一批式微之君国破家亡、忧国之士奔赴国难、骁勇将领浴血沙场的故事。社会矛盾激化而不可调和便发生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论持久战)。战争是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方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阅读《战场风烟》,可以看到部分王朝为何毁于战火,了解那些亡国之君的失误和兴叹;可以看到志士仁人如何对待战乱,了解他们舍家为国的情操和业绩;可以看到战将临阵怎样进攻防守,了解他们为国效命的智勇和壮烈。书中亦记叙一些战败将军,道出他们为何失败、如何对待失败,其中既有英雄,也有叛徒。书中还记叙了一些功高受害的将军,他们的冤情令人扼腕长叹。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部分曾经战场的历史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战场风烟》由叶秀松编著,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经历,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的,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准确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