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神,有人说他是妖;有人说他是传统智慧的化身,有人说他是权术家的典型;有人说他两袖清风、刚正不阿,有人说他严科酷刑、滥施重典;有人说他情系汉室、心怀天下,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涂炭苍生。
力夫等编著的《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间诸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力夫//洪与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人说他是神,有人说他是妖;有人说他是传统智慧的化身,有人说他是权术家的典型;有人说他两袖清风、刚正不阿,有人说他严科酷刑、滥施重典;有人说他情系汉室、心怀天下,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涂炭苍生。 力夫等编著的《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间诸慕。 内容推荐 有人说,诸葛亮逆历史潮流,扶持一个没落的汉王朝,是历史退步,是倒行逆施,更有甚者,给他扣上一顶主张分裂的帽子。一些学者认为,诸葛亮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怂恿刘备三分天下。他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的辅佐是一种假辅佐。他是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人讲,诸葛亮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阴阳五行;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忠臣,他是一个贤相,他是一个谋士,他是一个鸿儒,他还是一个道士……总而言之,他是中国智慧的化身,不能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下来。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呢?《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忠于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诸葛亮。 《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由力夫等编著。 目录 主要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后记 试读章节 阳都城坐落在沂水和汶河交汇处,两条河交汇后在这里回旋成一个巨大的河湾,宽阔的河面在艳阳下泛着粼粼波光,隔河相望,沃野千里,茂密的庄稼已经孕育出丰腴的绿色,微风起处,绿浪翻滚。 渔舟缓缓地随水漂流,渔人悠然自得地吟唱着民谣,一群孩子脱得赤条条的在河边洗澡,小鱼小虾就在孩子们的腿脚边游来游去,嬉笑声此起彼伏,在这一汪山水里荡漾,间或传来母亲唤儿回家的悠长的声音…… 突然,一队骑兵冲杀过来,刀枪剑戟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他们见人就砍,哭喊声、杀伐声一下子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把人间天堂瞬间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被吓呆了的孩子们在士兵的叫喊声中惊醒过来,开始四散逃命。 14岁的诸葛亮刚刚逃到城墙边,两个官兵勒马直奔过来,手起刀落,将他身后一个同伴的头劈成两半,那孩子连叫都没有叫一声,就倒在诸葛亮的背上,把诸葛亮绊倒在地,脑浆、鲜血喷了他一身。他感觉浑身黏糊糊的,便歇斯底里地尖叫。紧接着,他透过鲜红的血光看见一把长柄大刀朝他劈来,他本能地紧紧闭上眼睛…… 两声惨叫,接着就是砰然坠落在地上的衣甲因撞击而发出的刺耳的声响,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一只强有力的大手把他从同伴的尸体下拖出来。 他睁开眼睛,一个大汉正夹着他狂奔。他朝后一看,刚才那两个兵士已经倒地,想必就是这个大汉杀了他们救了自己。他用手一抹脸,看见又有几个骑兵狂叫着冲杀过来,而这个大汉跑到一个老妇人面前,一手扶着老妇人,一只胳膊夹着他,奔跑的速度一下慢了下来。他甩甩头,努力让自己清醒,叫喊:“放下我,我带路!” 大汉放下他,拔剑在手,变换手法,剑身朝后,迅疾地连刺两剑,剑刃猎猎作响,随即两声惨叫,两个骑兵又倒在地上。 “跟我来,快跑!”诸葛亮喊。 诸葛亮闪进城门,带着他们钻进小巷,左拐右弯几下就甩掉了追兵,在一处庄园后门停下,大叫开门。 可是没人开门,那大汉一跃而起,翻墙而入,然后打开后门,诸葛亮和老妇人连忙跑了进去。 不大一会儿,外面喊杀声震天,阳都城火光四起,惨叫声不绝于耳,诸葛亮这才感到恐惧,龟缩在墙角瑟瑟发抖。 偌大个庄园渐渐挤满了相邻百姓,原来,哥哥诸葛瑾身着官服,持剑怒目站立在大门口,大呼乡邻到诸葛家避难。 那些官军倒也不去招惹诸葛瑾,一路烧杀抢掠而去。 阳都,尸横遍野,残垣断壁,一片狼藉。 等诸葛亮被家人带回屋洗漱完毕,换上衣服,才想起刚才救命的大汉。他把先前的情况告诉了哥哥,诸葛瑾带着他跑出去,四处寻找打探,却没有了大汉的踪影…… 诸葛亮思绪流动间,琴音变得急促起来。他仰头微闭眼睛,轻声叹息,两行清泪倏然滑过面颊,热乎乎的,紧接着又像冰一样冷…… 透过泪光,他似乎又朦朦胧胧看见一个全身披挂的人,被一大群将校簇拥着,骑着高头大马,践踏着乡邻的尸体,缓缓地走在已经被乡亲们的鲜血浸染的大路上,一边走,一边悲壮地吟诵: 铠甲生肌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诸葛亮内心寒战连连,自那次死里逃生之后,他时常做噩梦,梦见那个倒在他身上的同伴,梦见洒在他身上的血和脑浆。长大了,自己都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概就是在隆中耕读不久吧,噩梦里常常出现那个踏着百姓尸体吟诗的人,他想看清楚那人的脸,于是朝前面狂奔,可始终追不上,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 他想起了祖训:“不为良吏,便为良医。” 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古琅邪阳都城(今临沂市沂南县),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兖州泰山郡的郡丞,郡丞是郡太守的助手,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地位不算低。其远祖诸葛丰是东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兼公安局长的重要职务。诸葛丰刚直不阿,当时京城有民谣:“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坏人怎么突然躲得远远的呢?那是因为遇到了诸葛丰。为此,诸葛丰得罪了不少权贵,被免官归乡,死于家中,临终之时,传下遗训:“不为良吏,便为良医。” 其实,诸葛亮的童年是快乐的,官宦之家,生活富足。但是4岁那年,母亲章氏去世;12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从此,成为孤儿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及姐姐、妹妹,被叔父诸葛玄收养。14岁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渐渐滋生出一种不安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绪演化成一种情结,深深地植根于他内心深处。 在诸葛亮的记忆中,阳都城是个好地方,那里大河奔流,山川秀美,沃野千里,灵气十足,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们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理,文人墨客无不争相而至。 就在阳都城突遭兵灾后,一场瘟疫席卷而来。哥哥诸葛瑾说:实际情况比想象得还要糟糕,“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皇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自然灾害、兵灾加上瘟疫,自春秋以来被儒学文化熏陶的阳都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衰败没落了。 那场瘟疫,来势汹汹,就在不经意之间,夺去了将近七成人的生命,只要染病,一般人家就只有等死。那段地狱般的日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乡邻发疯了,发狂了,开始抢掠,开始杀人,开始纵情享乐;于是山贼四起,给本来满目疮痍的阳都城再添新伤。然而,疯狂又怎样?杀戮又怎样?享乐又怎样?人还是照样死去,像野狗一般死去,甚至连埋都没人埋,曝尸荒野。 活着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惊悸战栗中,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头上。 人们绝望了,在绝望中等待灾难的降临,等待死亡。P3-5 后记 2011年冬天,我和力夫先生合作的长篇小说《涅架》进入出版流程后,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选题。时值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中央有关文化建设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努力奋斗。 于是,力夫先生提出共同创作历史长篇小说《大国相——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想法。 说实话,当时真把我吓了一跳。 诸葛亮这个题材,自从《三国演义》出世以来,还没有人敢重写。 力夫先生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三国演义》主要以军事为主,那么我们以诸葛亮执政蜀汉时期的内政为主,根据史料,客观公正地诠释诸葛亮的一生,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诸葛亮。 诚然,在现阶段三国热方兴未艾之际,确实出现了一些争议。 有人说,诸葛亮扶持一个没落的汉王朝,是倒行逆施;更有甚者,给他扣上一顶主张分裂的帽子。一些人认为,诸葛亮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怂恿刘备三分天下。他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 还有人讲,诸葛亮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阴阳五行;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忠臣,他是一个贤相,他是一个谋士,他是一个鸿儒,他还是一个道士……总而言之,他是中国智慧的化身,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不能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下来。 既不神化,也不丑化,确实有必要这么做了! 说干就干,我们开始研读史料,收集民间传说,广泛阅览关于诸葛亮的古今研究成果。力夫先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工作之余,满脑子都是诸葛亮。 随着素材的积累,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三国统一后,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居然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汉朝廷封的“武侯”还要高,立敌国之贤臣为本朝臣民之楷模; 到今天为止,老百姓把成都汉昭烈帝庙称之为“武侯祠”; 在今天越南等一些诸葛亮未曾到过的地方,居然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武侯的传说; 而且自唐朝以来,各朝各代都无不推崇这个小国的丞相: 唐朝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朝赐诸葛亮英惠庙,加号“仁济”; 元朝元英宗封诸葛亮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洪武时,朱元璋则钦定“帝王庙”,选从祀名臣三十七人,以忠武侯与焉; 清代,诸葛亮不仅受到各族人民的顶礼膜拜,而且受到了如同孔子一般的礼遇。康熙大帝曾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1950年4月27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国民党起义将领董其武时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共产党人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1961年国家将成都武侯祠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的冬天虽然有些冷,随着提纲的完成,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四川省纪委相关部门、武侯祠博物馆、南充市有关部门、四川省嘉陵监狱的帮助和支持,沈伯俊、田旭忠、张成建、李正熟、张宏伟、李玉蓉等对本书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行文至此,已是初夏深夜,万籁俱静,窗外暗香浮动,想必是什么花儿悄悄地绽放了。呕心沥血大半年,终于定稿,本来应该高兴,但我和力夫先生的心情反而愈加沉重起来。 诸葛孔明不但是四川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的文化元素之一,对中国文化乃至于对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对诸葛亮是陌生的,仅仅在《华阳国志》《三国志》《晋书》等有限的记载中与这位“国家总理”神游,在着手写这部小说之前,很想去看看定军山、花萼山,然而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所以,我们很担心写不好这位1700年前的“总理”。 我俩忐忑良久,力夫先生说:“还是先不管这些了,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好吧,那就以李调元(清朝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四川绵阳人)的《武侯祠》来诠释诸葛亮的一生: 南阳原是一名儒,鱼水君臣万古无。 孺子不才非治命,托臣讨贼是良图。 心悲王业三分鼎,历尽偏安六尺孤。 绵竹双忠俱血食,可怜累世为捐躯。 赵洪或 2012年7月于南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