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亚米契斯编著的《爱的教育》通过小主人公安利柯的眼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曲折复杂的故事。同时也传达出了整部小说的基调,那就是——爱。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安利柯都传达出了他对事情以及当事者的看法和感受,有感动,有忧伤,有懊丧,有后悔和不安,也有崇高的荣誉感等。所有这些,都在安利柯的日记中呈现了出来,让读者如痴如醉。父母恰如其分的指导、劝诫,也让小安利柯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感恩等细腻且重要的问题。父母的指导,像是安利柯人生航线上的航标灯,让他在爱的海洋中奋力前行。老师的每月故事,也成为安利柯感悟人生、拥有悲悯之心以及开始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的导师。
德·亚米契斯编著的《爱的教育》是“经典伴读读后感写作指导”系列之一。
《爱的教育》共有十卷,由一百篇文章构成,包括发生在小主人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或感人或哀伤或引人思考的小故事,另外还包含了他的父母亲人写给他的许多饱含深情的有启发意义和教育劝诫作用的文章。小说中,老师在学校中每月宣讲的九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让人不断地回味、思考。通过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个看似平凡、渺小的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故事中凸显出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放大人物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时内心不断地翻涌起情感的波澜,被一则又一则故事吸引,感悟人性的美和爱的光辉。
这部作品涉及九至十三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青少年朋友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始业日 十七日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父兄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书袋等类的东西-校役和警察都拼命似的想把路排开。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我的肩膀,原来这就是我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是一位头发赤而卷拢、面貌快活的先生。先生看着我的脸孔说:
“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
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先生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我们好容易地到了里面,许多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用人、女用人,都一手拉了小儿,一手抱了成绩簿,挤满在接待所楼梯旁,嘈杂得如同戏馆里一样。我重新看这大大的休息室的房子,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日到教室去都穿过这室。我的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见了我:
“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要不走过我的教室了!”
说着,恋恋地看我。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绕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才来人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似的倔强,勉强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母的回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先生们也弄得没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编人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惯得一等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讨厌。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卷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这次的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纹,说话大声,他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讨厌啊!”
一出教室,恨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
“安利柯啊!要用心哕!我也和你们用功呢!”
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的有趣味了。
我们的先生 十八日
从今天起,现在的先生也可爱起来了。我们进教室去的时候,先生已在位子上坐着。先生前学年教过的学生们都从门口探进头来和先生招呼。“先生早安!”“配巴尼先生早安!”大家这样说着。其中也有走进教室来和先生匆忙地握了手就出去的。可知大家都爱慕这先生,今年也想仍请他教。先生也说着“早安!”去拉学生伸着的手,却是不看学生的脸。和他们招呼的时候,虽也现出笑容,额上皱纹一蹙,脸孔就板起来,并且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好像他和学生们招呼是很苦的。完了以后,先生又把我们一一地注视,叫我们默写,自己下了讲台在桌位间巡回。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让他中止默写,两手托了他的头查看,又摸他的额,问他有没有发热。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乘着先生没看见,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责。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只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另外一点没有什么。
默写完了,先生又沉默了,看着我们好一会儿,用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
“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
这时校役来通知放学,我们很静很静地离开座位。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走到先生的身旁,抖抖索索地说:“先生!饶了我这次!”先生用嘴亲着他的额说:“快回去!好孩子!”P3-6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与写作在整个语文素养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读读写写,手脑并用”,可见,阅读与写作在整个语文素养的养成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者可谓缺一不可。只读不写,很有可能变得眼高手低;只写不读,则会肚子无墨,山穷水尽。
“经典伴读·读后感写作指导”系列正是以促进儿童阅读与写作结合培养为目标而研制的一套充满美与乐的课外阅读读本。这套读本编写专业、特色鲜明。
一、丛书体例设计独特。本套读本内容丰富,阅读立体,编排有作品导读、名著欣赏、互动思考、名师写作指导、读后感分享等多方面有趣的内容。首批六本名著皆为最受儿童喜欢与关注的经典佳作。在完整呈现名著的同时,在恰当的章节还配以有趣的小问题,边读边想,妙趣横生。更为重要的是,每册读本在作品之后都会编排多篇来自全国各重点小学学生写的优秀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不只是简单的优秀作文范文,还是一篇篇小读者的情感之声,有快乐、有兴奋、有激动、有惆帐,我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也分享到了不同风格的佳作范文。
二、整体研制专业,编写严谨。本套读本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与“首都师范大学经典儿童文学与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成果,集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等全国范围内几十所名校的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一线实践教学经验,从导读文字到思考设计,从读后感写作指导到读后感佳作的挑选,读本的整体研制都立足于儿童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培养,力求提高儿童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文本注重经典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丛书中的作品皆为众多儿童文学名著中最具代表性、最富儿童趣味的经典文本,不仅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外阅读读物的推荐要求,也是广受儿童乐读与喜读的经典传承佳作。在注重经典性的同时,丛书对读后感佳作的遴选则充分倡扬创意与思想相结合的标准,在编者广泛征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挑选,力求为小读者呈现出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读后感佳作。
四、丛书编排遵循实践,倡扬童趣。本套读本作为阅读教育的研究课题成果力求内容遵循实践,无论是作品的翻译文字,抑或是教师的写作指导,都是在儿童实际参与的基础上既定成型。同时,在文本的翻译、互动思考、作品导读等诸多细节设计上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引导儿童的审美情趣。
“经典伴读‘读后感写作指导”系列为儿童开通经典文学名著阅读与读后感写作这两条相互交织的绿色通道,赏析一本本经典佳作,分享一篇篇优美范文,聆听名师的趣味讲解,相信我们的小读者一定会展开阅读与写作的美丽翅膀,在读与写的世界中自由飞翔!
(王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