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新中国开国上将。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所部军纪严明,擅长阵地攻防,被敌人誉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和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共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1年在上海病逝。《虎将宋时轮》一书由其女儿宋崇实女士编写,回顾了宋时轮将军的传奇一生。
《虎将宋时轮》由宋时轮将军的女儿宋崇实女士搜集、整理各方资料编写而成,讲述了父亲成长、学习、战斗、生活的一生,对宋将军一生中重大的事件、战斗情况作了具体、精彩的介绍,有详有略,图文结合,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对喜欢军事历史及研究宋时轮将军战斗生平的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青少年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格及无私、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教育意义。
《虎将宋时轮》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
错投吴佩孚教导团
1923年,父亲由于反对学校杨人杞(杨东箸)贪污,被开除学籍。这次打击非常沉重,他很痛苦,流浪于长沙,好不容易才找到通俗报馆的校对工作,于是一面工作,一面进大麓中学读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黎元洪、张勋、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一个个风云人物跑马灯似的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闪过,这时父亲也在考虑着未来的出路。天真的父亲以为只要把军事学到手,带了军队就可以解决一切,可以扫除社会的一切黑暗恶势力,迎来灿烂光明的新世界,于是他就到吴佩孚教导团去当学兵。有一次教练单杠时,因姿势不准确,遭教练拳打脚踢,以致受伤吐血住院。父亲深深体会到了吴佩孚军队中的野蛮风气太厉害,无法忍受,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觉得孤掌难鸣,结束了不到两个月的军事生活,逃回长沙。父亲由旧日同学帮忙,靠教补习生挣钱以继续读书,同时继续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
报考陆军讲武学校
1924年初春,父亲得知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政部长程潜是醴陵人,兼任陆军讲武学校校长,派柳漱风来醴陵,为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招生。父亲认为这也许是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遂与左权、蔡升熙、邓文仪、张际春、左际棠、何元淮等20多人在状元洲商议好,秘密前往报了名,后经测试均被录取。父亲告别家乡,到醴陵县城伍家巷维新旅社,与左权等同学会合后,便踏上去广州的行程。走到汉口,他们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若是边打工边走,定会延误到校日期,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一时间都拿不定主意。父亲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把困难留给自己,提议把每个人剩下的钱集中起来,由专人管理,安排生活,大家继续上路,他一人回家筹款,然后再去广州。他的建议很快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由左权、蔡升熙带着其他同学继续南行,身无分文的父亲边打工边回乡,有时甚至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历尽艰辛,回到醴陵。若不是这样回家,父亲也会像左权他们那样成为黄埔军校第一届毕业生。
过度的疲劳,使父亲染上疟疾,只得边治病边筹款。他的病时好时坏,一直拖到1925年冬,身体才基本复原。其间祖父为他操办了婚事,娶邹氏,并生一女儿,取名宋兰英,1927~-年父亲人狱坐牢时与邹氏离婚。
入冬,几个衣服褴褛的汉子来到宋家,想借些稻谷度过饥荒,大伯宋方桂没有答应,几个人带着绝望的神情离去。父亲忍不住,追出门,轻声说:“不要走,跟我来!”悄悄带他们到家屋后门口,偷偷用箩筐从谷仓里装一些稻谷交给他们。不料,父亲的举动早已引起大伯的注意,稻谷还没拿走,宋方桂已追了上来,骂道: “你这个败家崽,我要打死你!”顺势拿起身边的条凳朝弟弟砸来。父亲气急之下,抄起行李闯出家门出走了。
辗转入黄埔军校
父亲来到长沙,很快得知广州黄埔军校在湖南秘密招生的消息,立即回乡,约上好友沈天元、龙家勋一同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几天后,父亲开始了第二次南下广州的行程。
由同乡李乡岭介绍,办理完毕各种手续,父亲于1926年春考取黄埔军校,被编入第五期的入伍生队。龙家勋为备取生,计划人第六期入伍生队。沈天元榜上无名,父亲劝他不要着急,准备再考,并热情指点他,改名沈仲文再次报考,终于被录取,编人第六期入伍生队。大家为此庆贺一番。从此,年仅19岁的父亲真正走上从军救国的道路。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校门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因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所以通常称为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提出了设校建军案,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了新型的黄埔军校,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校门两侧门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匾写着“革命者”。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负责各方面工作,还有苏联顾问团教官群体,教授的是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军事技能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经军校培训的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5年,广州大元帅府改为国民政府,广东各系军阀军队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共产党、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国民革命军进行征讨陈炯明等军阀叛军的战争,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要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工农群众运动猛烈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然而,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
父亲人校后,军事训练各科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加上脚气病发作,留住广州东山医院半年多时间。住院期间,由于思想进步,由张一之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病愈出院,因缺课太多,军校决定让父亲进第六期当入伍生。1927年1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共党员张庆孚介绍父亲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P17-21
父亲宋时轮在军事科学院担任了近30年的副院长、院长,1991年9月17日病逝。母亲郑继斯生前是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党委副书记、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67年12月27日病故。
我的父母都是十几岁参加革命,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时轮:代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奔向共产主义;继斯:继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的革命事业,为了实现“英特纳雄耐尔”而奋斗终生。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一生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始终矢志不渝,奋勇拼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广大革命志士一起,拼出一个新中国,拼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天地,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无愧于自己光辉的一生。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
父母生前都不肯写回忆录、写自传,对外一般不肯签名、题词、留影,就是有人采访他们,也总是谈别人的事迹,不谈自己,对我们子女谈的也不多。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作为女儿,我始终想追寻他们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代和岁月,以寄托我们的纪念和缅怀。尤其在我退休以后,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我不断收集他们的资料。军事科学院出版的《武功文事彪炳青史——缅怀宋时轮将军》,收集了父亲的许多战友、亲朋好友、各方人士对他的回忆,解决了我采访中的许多困难。感谢军科组织和《宋时轮传》编写组、张茂林等朋友提供的资料,感谢总装汪晓庆、王萍、刘丽丽等人曾帮助修改文稿,使我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时,能以拙笔写出本书,献上女儿一份怀念和崇敬。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父亲无限忠于党和人民,无限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存,他的丰功伟绩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