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作者大卫·麦卡洛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倾情作序。
本书作者以长达四十余年的历史研究,数次亲往巴黎实地考察,遍访三十二家相关机构,披阅珍贵史料,四十年磨一剑,成就此书。全书收纳了一百余幅首次面世的珍贵图片。
本书2011年上市即登陆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洛杉矶时报》等争相报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大卫·麦卡洛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作者大卫·麦卡洛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倾情作序。 本书作者以长达四十余年的历史研究,数次亲往巴黎实地考察,遍访三十二家相关机构,披阅珍贵史料,四十年磨一剑,成就此书。全书收纳了一百余幅首次面世的珍贵图片。 本书2011年上市即登陆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洛杉矶时报》等争相报道。 内容推荐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由大卫·麦卡洛著,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大批美国社会各界精英包括医生、雕塑家、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等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进行文化寻根的历史场景。这些人包括有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塞缪尔摩尔斯、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朗费罗、玛丽卡萨特等等。对于来自新生美国的留学生来说,当时的巴黎是先进和发达的,所以他们不远万里,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学艺,学成之后又将这些带回美国,以奠定美国此后的繁荣。 同时,《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还从一大帮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包括“七月革命”、1848巴黎起义、第二帝国的统治、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国的诞生、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以及巴黎的一些奇闻秘事。 目录 代序:一批美国人在巴黎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越洋之路 第二章 这就是巴黎! 第三章 摩尔斯在卢浮宫 第四章 医学界 第二部分 第五章 美国热潮 第六章 风雨欲来 第七章 城市大变革 第八章 注定成功 第三部分 第九章 围城 第十章 疯狂 第十一章 重返巴黎 第十二章 法拉格特 第十三章 才华横溢 第十四章 再见了,巴黎! 尾声 致谢 试读章节 他们当时是把去巴黎作为一生的梦想来谈论的,虽然许多人在此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艰难与挫折,但他们仍然把这段经历看做自己一生中最具价值的时光。 19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有抱负、有才华的美国人涌向巴黎,他们就是这涌向巴黎大潮中的第一浪。他们中没有人像早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或者是托马斯·杰斐逊那样在外交或政治领域声名卓著,也没有人企图在实业或者商业方面取得成功。好像只有一个青年作家有点儿固定的工资收入,也不过就是为纽约的一家报社打打工赚点工资而已。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难民,也不认为自己是背井离乡的流亡者。他们旅行的目的不是寻欢作乐,更不是想要在海外引起什么轰动。 他们的目标不同寻常,几乎每个人的目标都是那么具体,每个人的追求都是那么认真。他们志存高远、雄心勃勃,都希望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把在巴黎的时光、在巴黎的经历看做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当然,就像詹姆斯·库柏在解释为什么他需要那段在巴黎的经历时所说的那样:其中不可避免地“有一点儿快乐隐藏在杯底”。 他们来自波士顿、纽约、费城、俄亥俄、北卡罗来纳、路易斯安那,当时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几乎所有24个州中,每个州都有人来到巴黎。除个别人以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身生活富足,要不就是父母很富有。他们中多数人都是二十几岁的单身男子,身材相貌各不相同。以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为例,他身材不高、温文尔雅,是一个经常面带笑容的波士顿人,看上去比他25岁的年龄还要年轻一些,他诙谐地提到他的身高是5.3英尺(约合1.62米),“这是穿着带跟的靴子量的结果”。而他的朋友查尔斯·萨姆纳则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查尔斯有着竹竿一样的身材,高6.2英尺(约合1.89米),说话声音洪亮,长着浓密的眉毛,看上去年龄好像在三十开外,其实他比温德尔还小两岁。 有几个人,也就是六七个吧,他们比其他人大十岁左右,其中的三个已经小有名气了。像库柏,他已经凭借其作品,特别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塞缪尔·摩尔斯已经是一个成名的肖像画家;爱玛·薇拉德是爱玛·薇拉德特洛伊女校的创办者,是第一个公开支持美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同时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这三个人各自在1824年拉法耶特侯爵返回美国的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库柏参与组织了纽约市欢迎拉法耶特的盛大仪式;摩尔斯为纽约市绘制了拉法耶特的画像;而拉法耶特在哈德逊流域访问的一个亮点就是参观爱玛·薇拉德特洛伊女校。这三位都公开地表达了对老英雄的敬爱,他们各自作出漂洋过海、来到法兰西的决定中也包含了想再见这位老英雄一面的愿望。 库柏出发到法国的时间比别人要早很多,那是1826年,他时年37岁。当时,他带着妻子和五个2—13岁的孩子和一个16岁的侄子就上路了。在那个年代,全家一起闯北大西洋是一件非同凡响的事情,后来据他们年龄最大的孩子,名字叫做休的回忆说:“我亲爱的母亲听到这个想法时简直惊呆了。”按照库柏的说法,他们去欧洲是为了他的健康——他的脾胃已经“完全紊乱”,同时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 当他们的船从纽约出发时,有一条小艇从旁边经过,艇上的人认出了库柏,于是朝他大声喊道:“你准备离开多久?” “五年。”库柏回答道。 “你永远不会回来了。”那人喊道。 这几句对话让库柏终生难忘。 P3-4 序言 代序:一批美国人在巴黎 那还是在我上大学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学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讲座中,我得知了美国音乐家格什温的音乐诗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一次听到了掺杂在经典交响乐和爵士乐中的怪腔怪调,竟然有如此奇异的城市噪音,明显的是汽车的喇叭声,隐约的好像是各种叫喊,总之,人声鼎沸,喧哗与骚动。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从声音上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个落后的美国“乡巴佬”来到先进文明之都城巴黎时眼花缭乱的感受。 而眼前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的这一部《伟大的历程》的副题恰恰也是“美国人在巴黎”(Americans in Paris)。当然,它是从文字上,把一大批美国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无论是那部音乐诗,还是这本历史记录,主题都是“美国人在巴黎”。但与格什温不同的是,大卫·麦卡洛书中的美国人是一大批人,当然他们依然还是文化人、科学人、艺术人。另一方面,时间上也不同了:格什温写的应是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而麦卡洛笔下美国人看到的则是19世纪的巴黎。 19世纪是美国人向法国人学习的世纪,一批又一批有志的美国青年来到巴黎学习。《伟大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美国文化名人巴黎游学记”。这些青年来巴黎时大概还是毛头小子,多年后,结束了这“伟大的历程”而离开巴黎时,却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了。当然,他们后来或多或少又来过巴黎,或为了事业,或为了生活。或干脆就是为了再次来到巴黎,来巴黎再看一看。 这些医生、雕塑家、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有詹姆斯·库柏、塞缪尔·摩尔斯、爱玛·哈特·薇拉德、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小詹姆斯·杰克逊、乔纳森·梅森·沃伦、威廉与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兄弟、查尔斯·萨姆纳、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约翰·辛格·萨金特、梅森·沃伦、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托马斯·阿博顿、亨利·朗费罗、玛丽·卡萨特…… 他们都是仰慕当时法国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先进和发达,不远万里,从美国乘船渡过大西洋而来巴黎学习深造的。我们在书中自然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留学生活,其艰辛,其刻苦,其勤奋,其有趣,其五彩缤纷,其满怀希望,其孜孜不倦,其婀娜多姿……不一而足。 同时,《伟大的历程》也从一大帮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读者在书中看到了1830年“七月革命”仅仅持续了三天的动荡,看到了1848年火山爆发一般的巴黎起义,看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政变和统治,看到了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大改造,看到了普法战争风云突变的硝烟,看到了巴黎饥寒交加的围困,看到了巴黎公社破坏性的动乱,看到了第三共和国在激愤中的诞生,看到了让巴黎这个现代都市扬眉吐气的几次世界博览会的盛景,看到了凯旋门的多年建造,看到了埃菲尔铁塔的骄傲竖立,看到了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 这本书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法国与美国的某种民间交往史。书中提到了一些人与事,是我们中国读者可能不太知道的,如那位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在法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美国制造”的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建造和赠送。 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1757-1834)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同美洲殖民地的人们共同抗击英军,被任命为少将,与美军总司令华盛顿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回国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有所作为,曾向议会提出过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多年来在巴黎的美国人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当7月4号独立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国庆宴会,每次拉法耶特将军都是特邀嘉宾。”1824到1825年拉法耶特侯爵返美访问时,作为一个神话般的“老英雄”而广受欢迎。他在巴黎的府邸,简直就是美国驻法国的第二大使馆。1830年,他还指挥国民自卫军,推翻国王查理十世,帮助路易一菲利普登位。老年的拉法耶特俨然是一个“老兵”的形象。 顺便说一句,中国游客熟悉的巴黎老佛爷商店,就是以拉法耶特的名字“Lafayette”命名的。 至于自由女神像,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纽约自由女神像,还真的是法国人在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庆典时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它的设计者是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一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他到过美国,走了一些地方,结识了许多珍惜美法友谊的美国人。巴托尔迪返回法国后计划完成一个纪念法美友谊的艺术作品,即在纽约港入口处的小百德娄岛上建一座巨大的雕像,叫“自由女神照亮世界”。 今天,不仅在纽约,就是在巴黎的塞纳河上,我们也可以见到一尊自由女神像:靠近法兰西广播大楼的格雷奈尔桥中央有一条长长的河心大堤,名“天鹅小道”。天鹅小道顶南端,竖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这个自由女神像虽不如雕塑家巴托尔迪送给纽约的那一尊名气响,“身材”也不如纽约的那一尊高,但千真万确是后者的按比例缩小,而且是由侨居巴黎的美国人送的回礼。 法国的好多事,我们中国人可能都要通过美国人才能知道。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运?不好说。 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目,是我们原本不太清楚,而这本《伟大的历程》可以帮我们认识的。如1830年上台的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他早年曾在美国长途游历,说得一15I流利的英语,还曾走访印第安人的部落,明显是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书中提到,“路易一菲利普出身于法国奥尔良有势力的贵族家族,这位新的统治者年轻时就支持1789年的大革命,在1793年逃离‘恐怖’之前,一直在共和军中担任军官,作战勇敢。他在外流亡多年,不能返回法兰西”。路易一菲利普曾说过:“我年轻时到过很多美国印第安人的棚屋,他们非常友善地招待我,我喜欢他们。”读了此书,我们应该了解这样一个国王的多重面貌了。 还有一些历史事件,我们过去可不是那样认识的,例如巴黎公社期间的一些奇闻,尤其是对大主教乔治·达尔布瓦的残杀:1871年,巴黎公社起事二月有余,行将失败之际,于“流血周”期间的5月24日匆匆处死了多位著名人质,包括不少天主教教士,其中就有大主教达尔布瓦。这也让美国大使馆花费了好几个星期的外交斡旋终为泡影。当然,《伟大的历程》一书中对凡尔赛政府对巴黎公社社员的屠杀,也是揭露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当时的美国驻法大使埃利胡·沃什波恩在一封给国务卿费什的函件中这样报告:“凡尔赛部队的所为和公社这些史无前例的暴行并无二致……杀戮、撕碎、刀刺、毒打、火烧那些男女老少,不管是有罪还是清白,这些政府军的所作所为将会玷污法国近代的历史,对这些行为负责的那些人的名字会被记录到人类暴行的清单上,让人性蒙羞……”这恐怕也从一个角度体现出美国人对当年那段错综复杂的欧洲历史相对公平的眼光。 没读《伟大的历程》之前,我曾有疑问: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讲美国人在巴黎,是不是会有读者?是不是很有文化价值?阅读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应该是肯定的。 美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关注的两个大国。一个是当今的经济、军事超级强国,一个则是老牌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一个是我们要学习并且想赶超的,一个则是我们常常拿来做比较和衡量的。 当今的美国相比于中国是比较先进的,然而,在19世纪,相比于法国,美国的落后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前半叶比较明显。故而当时有那么多美国人来法国学习和游历,来取经和寻找榜样。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伟大的历程”。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医学。19世纪初期,法国的医学研究、教学和实践要大大先进于美国,因此美国留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来学医的,而到了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医学就迎头赶了上来,国内的工作和研究条件明显改善,所以来巴黎留学的医科生也明显少了很多。 相比较20世纪最后二十来年和本世纪十几年的中国人留学欧美的历史,当年美国人留法的历程确实可以提供一面镜子。19世纪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同是比较落后的一方,应该向先进学什么,也是一目了然的。当年美国留学生与当今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是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美国留法学生对专业、对生活大多持积极态度,学习刻苦,生活简单,对故乡更是思念情切,拳拳报国之心明月可鉴,当然也有一些人耽于他乡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心图谋在欧洲的发展和出名,这就不去说了。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都有那样的人呗。 《伟大的历程》书中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再度游历法国的圣高登斯在信中告诉威尔·娄,回到巴黎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他发现了许多惊人的方面,尤其是,只是在这时候他才“发现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中国赴欧美的留学生的心声。 历史是公正的,交流有来则有往,后来,因为美国相对地越来越强,法国相对地越来越弱,由此曾产生过一股相反方向的潮流,即法国人向美国的游历。关于这一历史,有一本书很值得一看,法国人艾曼纽·卢瓦耶写的《流亡的巴黎》,讲20世纪40年代一些法国人在美国的流亡生活。由于战争火焰在欧洲大陆的蔓延,犹太人在欧洲到处面临受迫害的危险,一大批文化人(尤其是犹太人)流亡到美国,给美国带去了种种先锋艺术和自由学术思潮。 我是学法国文学的,20世纪80年代也曾留学法国,而且就是在巴黎呆了四年多,在那里的左岸和右岸有过很多曲折的经历。归国后则在法国文学这方面做了很多的介绍、翻译、批评工作,算是小有成果吧。如今读到这一本《伟大的历程》,自然会生出很多感叹,一言难尽。我们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涯何尝不是一段“伟大的历程”呢?! 而今天,我对麦卡洛这一本《伟大的历程》的中译本所做的审阅和校改工作,则是又一个相关的小小成果。 这本书中有句话非常精彩,至少,它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愿把它摘录在此: 一百多年前,亨利·亚当斯的曾祖父约翰·亚当斯独自一人在巴黎的一张书桌旁写下了他生活的目的: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能自由地来研究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当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陶瓷。 这句话在亚当斯家族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种家训。这其实也是我对我们的留学生的希望。 余中先 2013年6月28日 于北京蒲黄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激情碰撞的史诗,是一本魅力无穷的书籍……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纽约时报》 麦卡洛的研究一向都出其不意,让人震惊;其文字描述也一如既往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这本新作,一面世即攀升至畅销书榜,并最终在年度畅销书榜上占据一席之地。——《书单》 麦卡洛中了历史学的头彩……这是一次维多利亚时代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美国旅人在巴黎改变自己人生的全景展示。——《出版人周刊》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大卫·麦卡洛一直致力于用自己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和风格多样的性格特征将已经逝去的历史搬到书本之上。然后就有这本书,他将当时的美国人在巴黎的奇特经历都囊括了进来……非常精彩!——《洛杉矶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