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①(苏轼)
轼每读《诗>》至《鸥鹗》,读《书》至《君夷》,常窃悲周公之不遇②。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③。’吾道非耶?吾何为於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④。”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於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⑤。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⑥,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入,使间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④’,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⑧”。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①梅直讲:指梅尧臣。直讲:学官名。参见卷十《梅圣俞诗集序》。②鸱鹗:猫头鹰。《鸱鹗》一诗,旧说是周公向成王表白心迹。君爽:《尚书》篇名,周公向召公表白、劝解之词。③匪:同“非”。兕:犀牛之类的野兽。④宰:管家。⑤执事:敬称,不直指对方,而指其左右办事人员。⑥先容:事先致意,介绍推荐。⑦语见《论语·宪问》。⑧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美文共赏
苏轼进士及第,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编排官梅尧臣的赏识。本文是苏轼考中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信。信的主旨是“士遇知己而乐”。信中援引史实,把周公和孔子相互比较,由此说明只有同道知己才能相乐的道理。又以孔子与其弟子来比拟欧、梅与自己的关系,热烈地推崇他们,充分地表达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以及自己内心高远的抱负。整封信围绕着知己相乐的论点,层层铺展,前后呼应;而作者对欧、梅的敬仰之情也跃然纸上。
文章谈古论今,直抒胸臆,用衬托的手法来叙写人物,使所赞颂之人形象倍增高大之感,显得气度不凡。作者表述私人感情,却能写得超尘脱俗,富有韵致。既有词采,又意境深远。本篇名句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②,始治官舍。为亭於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於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③,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於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於此亭⑤,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於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日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日不然:归之造物⑦,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⑧,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注释
①周公得禾:所得为一株特异的禾,因作《嘉禾》,己佚。汉武得鼎:公元前117年,汾水发现宝鼎,次年改年号为元鼎。叔孙胜敌:春秋的鲁大夫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因名其子为侨如。②扶风:汉代郡名,此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东,苏轼时任凤翔判官。③忭:喜乐。④荐饥:连年饥荒。⑤优游:叠韵联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⑥襦:短衣。⑦造物:造物主。⑧冥冥:渺茫。
美文共赏
苏轼像苏轼到凤翔府供职后的第二年,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恰逢喜降春雨,于是给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本文即记述此事。表达人们久旱逢雨的喜悦,反映了作者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而最为可贵的就是这篇散文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
文章用了“喜”字,来说明人对于雨的感受和评论。全文紧扣“喜雨亭”来展开描述,分写,合写,倒写,顺写,对比写,或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渲染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官吏相与庆于庭……农夫相与忭于野……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中。正因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具有意义。
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这三件事都与国家的政治有关系,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亭、事和雨就顺理成章。
文章思路开阔,句法灵活,寓议论于风趣的谈话之中,用轻松活泼的笔调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以吟咏的形式收尾,更加摇曳多姿。文中排比句式和押韵的使用,给人以神气充足、优雅俊美之感。 本篇名句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如果天上落珍珠,寒来不能缝衣服;如果天上落玉石,饿了不能当粮食。
P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