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一所创建于1964年、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及特色中学。15个普通的高中生,因怀着共同的支教热情而聚到了一起,于2013年7月踏上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向云南丽江烂泥箐中学进发……
郭宇、沈天章编著的《洋芋花和夏天(云南烂泥箐支教纪事)》由这次参加支教的中学生志愿者的日记组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洋芋花和夏天(云南烂泥箐支教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宇//沈天章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一所创建于1964年、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及特色中学。15个普通的高中生,因怀着共同的支教热情而聚到了一起,于2013年7月踏上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向云南丽江烂泥箐中学进发…… 郭宇、沈天章编著的《洋芋花和夏天(云南烂泥箐支教纪事)》由这次参加支教的中学生志愿者的日记组成。 内容推荐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15位高中生,利用暑假时间赴云南烂泥箐开展支教活动,切身感受当地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真实状态,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洋芋花和夏天(云南烂泥箐支教纪事)》由参加这次支教的中学生志愿者用日记体的方式撰写而成,穿插大量志愿者们拍摄的照片,真实记录了这次支教活动的点点滴滴,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当代高中生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正能量”。 《洋芋花和夏天(云南烂泥箐支教纪事)》由郭宇、沈天章编著。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天&第二天\出发 新建的杭州火车东站 ◎第三天\昆明 我们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跌跌撞撞地下了火车 ◎第四天\初至 宁蒗是座民族风情很浓的小城 ◎第五天\见面会交流借书老奶奶的照片 睁开眼的时候觉得喉咙发痒 ◎第六天\爬树我相信英语课 这是一个梦 ◎第七天\音乐课女孩子家 教学楼的楼梯很简陋 ◎第八天\诗歌朗诵数学课 供电还是没有恢复…… ◎第九天\郊游烤土豆 清晨我站在正一层一层往上搭建的新校舍前面;. ◎第十天\酒鬼习俗故事接龙责备m班男孩 描述烂泥箐有两种方法 ◎第十一天\英雄 连绵不断的丙忽然停了 ◎第十一一天\照片有钱人 最后一堂语文课 ◎第十三天\“大明星”文艺会演 每天早上在寝室楼下几棵走树的阴影里 ◎第十四天\告别怀念 最后一次站在新修的校舍面前 ◎附录 ◎教案(选摘) ◎花季推语 ◎写在后面的话 试读章节 新建的杭州火车东站,候车大厅宽敞而陌生,像座巨大的迷宫。我和妈妈匆忙地告别,自动扶梯一点一点往下的时候我一直回头,看见她的身影渐渐淹没在人群里。 深夜十点的火车停靠在昏暗的灯火下,窄窄的站台显得有些落寞,旁边巨大的挖土机还在施工,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我们十五个人拖着沉重的行李,在这轰鸣声里顺着涌动的人流一直跑,远远望见13号车厢的门口,乘务员大叔朝我们宽厚地一笑。 火车靠站的时间不久,行李还没放稳,重重叠叠十多个箱子堵住了过道,然后很快地,火车开始缓缓移动。忙乱中我往窗外一瞥,与这个现代的东部城市目光交汇的一瞬,灯火黯淡,算是一个短暂的告别:“列车开往昆明……” 第一次在行驶的列车上抱着行李睡了一晚。睡在中铺,上铺的床板投下很浓的阴影,向我逼近。我听见虞凯杨的声音,他是同行的一个男孩子,小眼睛,架着眼镜,一副知识颇为渊博的样子。他抱怨着说:“绿皮火车这种交通工具从二十年前起就再没有进步,90年代是这个样子,到了2013~是这样。” 我其实想问问他是从哪里得知90年代的火车是这个样子的,但却没有作声,硬卧列车破旧,拥挤,摇晃,嘎吱作响。虞凯杨说的或许没错。 我佝偻着身子,这个晚上睡得很不安稳,中间醒了很多次。每一次火车到站都会发出很大的动静,迷迷糊糊地感觉下铺有姑娘在侧身打电话,露出微弱的光亮;上铺有一位妈妈抱着孩子,被我们吵醒,不安地挪动身子,忽然从天而降落下一包旺仔小馒头,下铺的姑娘哭笑不得地坐起来,把被子上的饼干碎屑拍干净;搁在床角的早教机这么一晃被触动了电源,发出了模糊而明亮的儿歌声:然后是小孩儿一两声的啼哭,最终车厢归于沉寂。 第一次没有大人陪在身旁出远门,十五个人一路上都不敢掉以轻心。 狭小的过道里乘务员推着最后一车过桥米线过去,满车厢都是混乱繁杂的气味。叶磊嫘在我耳边喃喃低语:“这样当当作响着行驶的车厢,和火车驶过的漫漫长夜里,总觉得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叶磊嫘是一个很乖巧听话的女孩儿,安定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在火车行驶的轰隆声里拨通她妈妈的电话。倒是也说不出什么,只是抱怨两句,车上没有电源,一路上省着用,不知能不能撑到昆明…… 我犹豫了片刻,也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妈妈絮絮叨叨的声音,她一次又一次地叮嘱我要注意安全,她说身份证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她说你不知道云南的路有多难走,一路上千万别遇上滑坡和泥石流…… 我答应两声,听见她熟悉的声音还是觉得安慰。虽然比起我,我妈更像个小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我就得一直牵着她。她从小在县城里长大,一生都对远方感到惶恐不安,出远门的前夜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不想让她操心,行李和手续都是自己准备的,只告诉了她离开的日期,她每天撕掉一张日历,然后跟我说:“你还有五天就要去云南了……” 我那时候安慰她说,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等我从云南回来,就十七岁了。” Popo是一行人的领队,她不放心行李堆在过道里,跟我们几个商量,要不安排每个人值一个半小时夜班?乘务员大叔打着手电筒路过,听见后憨厚地笑说:“不用担心,夜里我们会值班的。”那时候我们谨慎得过分,谢过乘务员大叔,我们彼此交换眼神,还是决定要轮流守着行李:“让其他人睡得安稳些。”值班表上我是倒数第二班,凌晨四点到五点半,我估摸着,那时候早起可以坐在车窗边,不知能不能一直看着太阳升起来。 其实这个时候没有人睡得安稳。 我知道大家都在想着一个问题,是出发前P0p0问我们的:“你们想清楚没有,为什么要去云南支教?” 赵戈穹那时候第一个回答,她初中毕业之后就去了美国读书,高一这一年是讲着英语度过的。她没有用什么冠冕堂皇的词语,说得很坦诚,非常实际:“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申请材料里需要一些活动经历。我想两年之后,这段支教的经历应该可以派上用场……” 施楚飏没有直接回答,她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前些日子,爸爸给我看了他从广西带回来的几幅早春时拍的小孩子们的照片。当时我看着照片,他们穿着花色鲜艳的衣服,背景不是时髦的高楼大厦,而是乡下温馨的土色的房子,那时候我还跟我爸说,看着他们追逐嬉笑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可是,后来我爸给我指出来,我才发现,那些笑着的孩子们,脚上穿着的是各色的洞洞鞋,在二三月份的风里,穿着夏天的鞋子。”楚飏说到这话的时候,哆嗦了一下,“我不知道……我想去亲眼看看,镜头之外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那些孩子到底过着一种怎么样的生活。” 叶磊嫘还是说起她妈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是个很胆小的人,我妈也是……出发前的两三天,我妈还激烈地反应说要不就不要去了。最近空难、洪涝灾害在电视上滚动播出,一天可以放个十几遍,搞得家里人心惶惶。看到后来我索性就麻木了,我妈不一样,吃饭的时候端着饭碗看着电视,为了那两个空难的小姑娘都快要哭出来,她说她现在就打电话给负责人,不要去了,没什么意义的,想教书的话给我领儿个同事家的小孩过来就好了……我跟她说,这不一样,但又说不出究竟哪里不一样……” 毛妮也说起前几日电视上的新闻“江水泡饭”:“那些小孩子皮肤黝黑,牙齿也黄黄的,竟然直接冲到水龙头下喝水,甚至眼睛里还流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情……”她是个很爱干净的姑娘,她说,“我看不下去的……” 我那时候没有说话。第一次听Popo说起支教的事情,是在杭外剑桥高中的小教室里,那天下了雨,空气阴沉烦闷,教室里却开着明亮的灯,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像是换了个季节。我们坐在这样的教室里,讨论着云南那儿的旧校舍和破篮球场,让人觉得极其不真切。P2-5 序言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微博和人人网上,不经意地看到有人上传过一本学生写书的封面照片,当时取名《中国式支教》。一掠而过,我也没多留意,只是觉得大概是学生闹着玩的。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类国际课程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支教是其中一种很受学生热衷的活动。杭州外国语学校每年都有几批学生自己联系、自行组织、自主活动,去云南、广西、贵州、安徽等偏远地区支教。活动本身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但中学生能够支教吗?这是我一直来的疑惑。 有趣的是,《中国式支教》也即现在这本《洋芋花和夏天》作者之一——沈天章同学找到我,给了我一本样书,邀请我给写个“序”。一方面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在摩登年代,年轻的学生能够从代沟的另一端伸出“橄榄枝”,把他们心灵的“书”向我打开;另一方面,我也想认真读一读他们写的书,以解我心头的疑惑。于是欣然接受学生的相邀。 中学生能够支教吗?我就带着这个纠结去拜读学生的作品。这也算是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型阅读吧。但当我在八千多米高空飞往广西“国培”支教的航班上,翻开扉页,一行淡淡字体展现在我眼前:真实、独立、客观、青春。瞬间,各种背景图式、各种猜测,在我大脑里蜂拥而至,孩子们想如何从他们年轻世界的视角审视客观的真实?这八个字引着我重新经历他们的十四天,从现代化的杭州火车东站,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再到民族风情浓郁的宁蒗,最后来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本色的烂泥箐——同学们支教的目的地。此时,我已经忘记了我的阅读任务,再也没有思辨的挑剔,也少了理性的评判,更多的是感性的体验,也许是一种欣赏和一种骄傲。我欣赏孩子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经历、生活的感悟,由此我为他们的真实、独立、客观、青春而感到骄傲。这种欣赏,这种骄傲,我想只有作为教育者才会深深地体验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土壤里,长出一株芽,又被植入学生们的心灵中。他们在烂泥箐十五天支教的所见、所闻,不是在几百页的书籍中能够学得的;他们在烂泥箐十五天的所作、所为,不是在十几年的家庭生活中能够践行的;他们在烂泥箐十五天的所思、所悟,不是在几年的课堂说教中能够体会的。“可能……可能我们不会再来(烂泥箐)了”,但我相信烂泥箐会永远定格在支教同学们的心灵中,支教的十五天经历将会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这才是教育本源所追求的。 飞机降落了,我也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一直漂浮着那段话,“你们才不过十七岁,刚刚读完高一的学生,能教那些初中的孩子们什么?最后恐怕你们在他们身上收获的,比你们带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吧”,这是事前老师们的想法,也是实话。此刻,我似乎找回了我的理性,又开始纠结先前的疑惑,但同时似乎有了一半的答案。“……虽然可能没有真正的教给他们什么,但是或许通过我,通过我们,他们可以了解自己多一点点,了解这个世界再多一点点。”叶磊嫘同学话中的“可能”、“或许”,既是同学们的愿望和支教的初衷,也是他们践行的成果。从烂泥箐孩子们起初的腼腆和兴奋,到后来离别时的不舍和期盼;从一张地图,到北岛的诗书;从课堂的笔记,到稚嫩的诗句……窗给打开了,照射进来的是阳光,也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正像Popo的比喻“……对于他们,我们也许是夜空里灿烂一瞬的烟花,有那么一会儿,照亮他们的世界”,然而,“……对于我们,他们只是黑暗中的观赏者,有那么一会儿,我们看见他们。他们的一生,记住了那几次烟花。而我们的一生,更多是顾着让自己发出更亮的光芒”。Popo的后半段话解了我心头的疑惑。一次或几次的支教活动,同学们虽然无法解决贫穷带来的教育落后问题,但能够更多地经历另一种生活、看到另一面世界、学到另一类知识。这是一生能“发出更亮的光芒”的能源。 《洋芋花和夏天》也像烟花,瞬间的灿烂,让我看见了同学们的“光芒”,也让我看清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更让我看到了教育者的责任。带着一时的顿悟,我下了飞机,走向“国培”的讲台…… 后记 读完《洋芋花和夏天》,我相信您已经对我们的云南支教活动有所了解、有所感想。万分感谢您能有兴趣,并抽出时间,跟随照片文字与我们一同走完这一次云南支教。 在去云南之前,我跟许多对于活动感兴趣的同龄人或是长辈,以一个即将踏上云南支教之路的学生的身份,聊过“支教”。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次“支教”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说,支教作为典型的志愿者活动,已经被太多的社会团体组织和开展过,多是学生团体,为自己的简历锦上添花;他们说,如果只是短期的支教,不但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们,反而打搅了他们原本平和的生活;他们说,去支教的都不是老师,只是没有资质的学生用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去影响一个个天真的孩子;他们说,支教甚至不如直接捐助物资……这些话,着实让我无言以对。可是,道听途说的观念和想当然的理论,是不能说服一群立志改变现状的年轻人的——亲身经历体验,恐怕是最有效的论据了吧。于是杭外云南支教小组,在2013年7月14日坐上了一趟向西直达云南的绿皮火车。 我们的故事,从这一天开始。也是从这天起,一字一句的感言,在纸条上、电脑中,慢慢汇集,形成了我们《洋芋花和夏天》的雏形。对于这本书,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在计划书上,活动的标题是“用青春的视野全景真实记录支教现状”,而我们希望,“用当代高中生的视角和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云南贫困地区的支教工作和当地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外界看到最真实的影像,读到最本真的文字,引起一些共鸣,获得一些感动,做出一些善举!”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在火车上达成共识——所有的团队成员,共同塑造一个“我”的形象,他不是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也将“我”设定成一个中国高中生:他积极向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关注社会,他不是愤青,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眼界相对开阔,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漫长的火车旅程中,创造一个虚幻的小伙伴着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前期规划看似完善,实际却事与愿违,我们的计划在第一天就泡汤了。说好的每人每天一千字的稿件,没有人能准时交出来,理由或是列车车厢太吵,或是精神不佳。这可真是急煞我了,虽然自己也只是草草写了几百字关于准备工作的描述,但这样下去,原本每天把稿件发回杭州进行修改的计划是根本无法实现了。原以为这只是大家一开始不适应,之后便会好起来,但稿件,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从来没有按计划上交过。到了烂泥箐,我甚至没有办法一个个催他们写日记了——于是,我就开始盯着写稿最勤的郭宇。 在烂泥箐,校长的办公室一直空着,于是我们把那儿当作了赶稿的根据地。办公室里有电视和电源插座,大家从宿舍下来在这里写稿、充电、看电视,和谐极了。虽然稿件一直没能达到预定字数,质量也时好时坏,可是记录一天发生的事儿,倒是成了我们的习惯。写稿最多的郭宇,渐渐挑起了整合所有人素材的担子。开始时,郭宇也只是把只言片语凑成完整的文章,可读起来总觉得并不像是一个人写的文章——这姑娘一会儿给妈妈打电话,一会儿出去拉赞助,一会儿又感叹起社会的巨大鸿沟了。最后,郭宇,就成了我们这本书的主笔。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其实都是回到了杭州之后才收集好素材赶出来的,便也留下了许多瑕疵和遗憾。 “我们才十七岁,这个年纪的好处在于,我们还可以出于理想,不计后果,不带目的地做一些事。”这句话是我在火车上对小伙伴们说的。出书,在今天似乎并不是难事,可是作为高中生,要一气呵成地去策划和实现这件事儿,实在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整个过程里,有许多人是要感谢的:云聚文化的童心、金炎、尚琪以及排版人员,他们一直从各方面协助我们做好这件“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两位编辑,为这本书提了许多修改意见;我的爸爸,从头到尾把书看了好几遍,帮我们选照片,因为我们忙于课业,他帮我们做了所有对接工作,也提了很多意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家长。 闲言碎语,一写就停不下来了。这些话都是我迫切想告诉您的,也没能字斟句酌,临近出版了才匆匆写完。支教的意义,是要用很久去感受的,我们的“公益之路”才刚刚开始。也希望您,亲爱的读者朋友,能与我们一起加入到支教或是更广的“公益”活动中去。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练达的文字和动人的图片交相辉映,孩子间真挚的情义,不杂糅任何世俗的烟云与成人世界的忧愁,那么清新美好。但最重要还不是这些,而是一群高中生通过支教,理解了真实中国的另一面,并在支教中获得了爱、责任的培育与生长,这是最可贵的。 ——腾讯大浙网总裁傅剑锋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15名学生,远赴云南支教,情怀可敬,志气可嘉,希望有更多大城市中家境优渥的孩子们愿意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帮助乡村。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每一个孩子,无论生活在城市或乡村,都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知名公益人、媒体人,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