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沉浮录(历史原本不枯燥外篇)》是历史原本不枯燥小说系列外篇。在谈起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时,钱笠说,继《历史原本不枯燥(第一部)——三国》和《历史原本不枯燥(第二部)——吴越春秋》创作完成后,在大国中夹缝生存的中小诸侯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这些小国中也有十分可看且丰富的故事,而这些往往是不为大家所知晓的。相信这本《小国沉浮录·郑国》是广大读者迅速了解郑国历史的最佳通俗读本。
《小国沉浮录(历史原本不枯燥外篇)》是作者系列历史通俗读本的一篇。主要是讲述春秋时期中小诸侯国的来龙去脉。作者钱笠用轻松、诙谐的手法向广大读者展示了郑国432年间21位国君的故事。书中每一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均有章可依、有据可查。郑国虽小,但竟能让强大的齐国俯首称臣。郑国纵横捭阖于中原四方,游刃行走于诸侯之间。为生存即有穷形极相,也不乏雄韬伟略。鉴古知今,历史原是一场轮回。作为汲取小国生存智慧的新读本,《小国沉浮录(历史原本不枯燥外篇)》是快读历史的入门佳作。
闲言碎语
自丙戌年始,我下决心开始写一些历史方面的豆腐块,到戊子年末,总计一百五十篇、二十余万字《历史原本不枯燥(第一部)——三国》圆满完成。
之后又历经了五百五十天,凡一百九十九篇,合二十五万字的《历史原本不枯燥(第二部)_吴越春秋》也大功告成。
原本已经想好第三部的内容,但是这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问准备。那么用什么来填补这一真空地带呢?
思索了许久,突然蹦出一个想法。
在写吴越的时候,那些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中小诸侯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书都是描写大国争霸,他们不过是路人甲或乙,在一幕与一幕之间露个脸,跑个腿。其实他们也有十分可看且丰富的故事,而这些是不为大家所知的。掩去强国的光芒,他们也会绚烂异常。
所谓小国,一般是指那些地狭人少的国家,虽说疆域大国力不一定强,但面积小的,国力大多都很弱。
不过,我想这个小是相对于大的,可能说小国有些不恰当,应该叫弱国比较好。
他们之中诚然不可避免地有勾心斗角、为生存朝三暮四、为利益穷形极相,有些人自以为是、有些人鼠目寸光、有些人口是心非,但是也不乏忠肝义胆、雄韬伟略、文武双全的君君臣臣。
你会被其中的爱别离苦所悲痛;
你会被其中的欣喜若狂所快乐;
你会被其中的投袂而起所振奋;
你会被其中的喑恶叱咤而愤怒;
你会被其中的风声鹤唳而恐惧;
你会被其中的天覆地载而感动!
不说五霸闹春秋,不讲七雄乱战国。
我想,凭着自己有限才学,试着去为那些配角讲讲故事吧。
先说郑国
春秋和战国的名字来源于两本书。
一本是鲁国的史书《春秋》,一本是汉朝时写的史书《战国策》。
这两个历史时期其实是东周的全部加上一段无主时代。
春秋,是东周的前半期。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共有二百九十四年。
《春秋》书上是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比起我们所指的春秋,前后少了五十年。
不过,这五十年的情况和其他的二百四十四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还是统称为春秋。
在周敬王儿子周元王继位后,中国进入了战同时代。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秦始皇鲸吞六罔,这期间便是战围。
是东周的后半期再加上周王室已被秦罔灭亡,而天下还没有统一这段无主时期。
东周时期现在可以考证的诸侯同有一百七十多个,但绝大部分都陆续被灭亡,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而已。
最大的诸侯国是晋、楚、齐、秦,到春秋末年还有在汀南崛起了吴越两国。其次是郑、宋、鲁、卫,再次就是陈、蔡、许等。
要说明的是燕国,它在春秋时几乎不与中原柑闻问,要到战围之后,才成为舞台上的要角。
何以会有强弱之分?说明这个问题,我要从诸侯围的地理位置说起,晋、楚、齐、秦四国分据存东西南北四方,都是一面向着中原的周天子,另一面依靠边疆。在它们之外都足些或大或小的少数民族,如狄、戎之辈。这四围地理位置极好,都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