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刻在心底的伤痕
45年后的今天,原贵生提起自己当年的不懂事,还会感到深深的内疚。
1967年秋季的一个中午,人们正在家里歇晌,前巷的一位婶婶悄悄拦住原贵生,拉他去她家。当他知道是母亲来看他时,转身跑了。他躲在一堵半截墙后,看着母亲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出了村。母亲身上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衫,眉宇间笼罩着深深的愁云,腰板似乎也弓了。她才三十出头啊。等母亲身影看不见了,原贵生才发觉自己的泪水已湿了前襟。
第一次见到贵生妈,是在她居住的楼门前,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她。她正跟几位老太太在打扑克,身板硬朗,满脸笑容,不时地跟旁边的人开着玩笑,看不到昔日艰难生活的半点痕迹。
第二次见到她是在贵生书记家。我与书记从山上回来,顺路去他家蹭饭。贵生妈坐在茶几前捏猫耳朵,她看到儿子进门,似乎知道他早晨骑自行车接电话,车子倒地撞了腿,所以我们一进门她就上前看儿子的腿,又埋怨他不该上山。
“我们没让原书记走路,只下车站了站。”我解释道。那天司机俊喜陪着我到书记妻子贺斗跃娘家村里转了一圈,让书记在车子里歇着。山里的空气很新鲜,树木绿得能滴出水。俊喜告诉我,现在这个村经济状况好多了,当年穷,所以才把闺女嫁到山下。我望着分布在山坡上的那些院落,脚下就是原贵生当年娶亲的小路,现在变宽了,村民下山最次的也骑摩托车。村长的院落里花木葱茏,靠路边是他家的车库。
后来与贵生妈又见了几次,一次是在大禹文化节的广场演出中,她站在老年合唱团第一排,红T恤使她更加精神,完全不是她本来年龄的状态。
贵生书记的腿伤需要治疗时,怕医生不方便就住在客栈,老太太也经常去。一次正好让我碰见了,我看到她眼眶里含着泪水,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腿,喃喃道:“你说你这么大个人,怎么就不小心,骑车子下坡要捏闸,接啥电话……”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这位年近八旬的农家妇女,当年走出原家门选择改嫁是何等的柔肠寸断。
也许,如今住在儿子身边,儿女们也各自过得不错,她终于可以颐养天年了。如今的龙门村,早已不是过去,有暖气,有煤气,有电视,看病不用愁,花钱不用管,她还经常跟着老年合唱团练歌演出,快乐无比。可在她心底深处,40多年前那一幕,她会忘记么?一辆小平车拉着她的几件换洗衣物、生病的女儿,偷人一般趁着中午歇晌,悄悄离开了原家的小院。脚沉得像鞋里灌了沙,三步一回头,眼泪湿了衣襟。她跟婆婆总是有过节,丈夫一走,她觉得自己除了改嫁,再无出路。留在原家的儿女,是她身上掉下的肉,此刻扔下怎能让她不撕心裂肺,可新家的光景她不敢想,留在原家起码不让孩子们被人喊做“带羔子”。
但她绝不会忘记,就在两年后的一天,她在弟弟家里,终于见到了儿子,他长高了,壮实了,也懂事多了。儿子仍然不肯多说话,她知道儿子仍然记恨她,但终于接受了她给他做的鞋和衣服。她仍然止不住泪水,但心里宽慰了许多。
她不知道儿子在课余时间去挖枸杞根、摘枸杞、勾槐米,换来的钱除了买作业本,全部交给奶奶;还在爷爷弥留之际,买回一斤猪肉,让爷爷临走前终于吃上了孙儿承诺的红烧肉。在新的家庭,她又有了孩子。她顾不上原家的孩子了,她知道,贵生长大了,这个儿子虽然话少,但心里谋事,不会让弟妹吃苦的。
要是她知道,为了替二叔分担,儿子已经退了学,在生产队挣工分,她会心疼不已。可儿子没有让她看出任何蛛丝马迹,拿着衣物高兴地回去了。
多少年后,当他们母子坐在一起聊天时,她特别想说一句后悔的话,可儿子从不给她张口的机会。她没有文化,不明白如今在儿子心里,那一页已经永远翻过去了,他不想沉浸在回忆里,他在朝前看。
辍学无疑是原贵生心中的又一道伤口。他曾经憧憬过的一切,比如到北京读大学,比如做什么什么家,全随着卷书包回家结束了。后来他才明白,他心里有多难过,他的班主任王韩生老师就有多难过。老师是从原贵生的作文《我的父亲》里了解到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的,也是从那些饱含感情的字里行间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和不易。那几乎用完了一个作文本的上万字的文章,是这个学生初显文学才气之作,稍稍修改润色,是可以拿出去投稿的,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他找到了原贵生家,找到他叔叔,看见已经双目失明的奶奶,了解了这个家的情况,回学校后他放弃了,送给学生几本书,无奈地送他走出校门。
原贵生走了几步,突然转回身扑通跪倒在地,给老师磕了一个头。
老师含泪站在路边,背着铺盖卷的原贵生艰难地挪着脚步,渐渐远去。这一幕,永远定格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多少年后,仍然清晰如初。
从学校到社会,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却有着天地之别。这是原贵生后来明白的。路是自己选择的,便不能再回头。原贵生回家后无论怎样想从奶奶那里听到一句阻拦的话,再回到学校去,都没有。因为奶奶知道孙儿没有别的选择,跟活命相比,上学识字太轻了。奶奶只有搂着孙儿一遍遍地说:“我娃懂事了,我娃懂事了。”算作认可,更是安慰。
从此,原贵生真正迈开了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P70-73
欢喜
写这篇文章时,物理时间已是2013年3月12日,而我的心理时间仍然停滞在2012年,不肯向前。黄河岸边那个不大也不小的村庄——龙门,那山那水那人,从采访到写作完成的13个月里,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城镇化并没有改变龙门村人淳朴善良的天性,舒适安逸的生活也没有磨蚀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锐气与创新精神。这一切,都如同黄河水一般,滚滚而来,裹挟着我,使我忘却了身体的疲倦与病痛,振作精神,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圈内人常说,书房里呆久了,人会变木变傻,需要接接地气,一年来体会颇深,自是欢喜。
元宵节前,去龙门住了一宿,晚饭后淑英陪我在街上散步,站在即将开始装修的综合大楼前,她告诉我每层的功能分布。村街和广场上灯火辉煌,仍然热闹,我因前两天有事没能看上龙门村自编自演的晚会节目,留下小小的遗憾。淑英说,龙门就是你第二个家,只要有空,打个电话就派车接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我答应着,心想作品完成了再去叨扰人家,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暖意涌上,夜幕遮掩了我盈眶的泪水,很难说清楚,这种难舍和留恋到底为什么。
就在前几天,小原拿着一盒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去看我,说是贵生书记送的。我诧异道:“年前那盒不也是他送的么?”小原笑道:“别人送书记两盒,书记说全拿来您就送人了,现在估摸您那盒吃完了,才让我把这盒送来。”我一时无语。这样的“地气”与一针一线为我缝蚕屎枕头的农家妇女薛时映,与街心花园里招呼我去家里吃饭我却喊不上名字的村民,与深夜灯下帮我整理录音资料的小原,与拉我去野外休息的司机永民和云鹏,与总是为我房间提前放上荞麦皮枕头和泡脚盆的服务员一样,补充着我身体的“热量”,一点一点点燃起我创作的激情。
尤其是接受我录音采访的近百位男女,上至河津市昔日的领导,下到龙门村的老党员和普通村民,他们热情、真诚、坦率的讲述,使龙门村在我的笔下目益变得鲜活而生动,使原贵生书记的形象由模糊变得清晰、由虚幻变得真实。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没有《龙门之梦》这部作品。在此,我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致以深深的敬意!
还要感谢柴瑞霁院长,他是我2011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医之道》的主人公。在我因身体有恙而举棋不定时,是他鼓励我:“你身体没问题,不写将来会后悔的,原贵生书记值得你书写。”
这是上天的恩赐。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在写《大医之道》和《龙门之梦》这两部作品时,从柴瑞霁先生和原贵生书记身上,我自己的收获更多。他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做事的执著与百折不挠,他们的胸襟与抱负,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一次次感动并将受益终生。
我想,如果我的文字能够使他们身上传递出的正能量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影响,能够使我们每个人距离自己的“中国梦”越来越近,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净手,焚香,默念:感恩……
2013年3月12日于运城家中
真实纪录乡村变革的轨迹(代序)
——读长篇报告文学《龙门之梦》
杨占平
我们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历史上,农民总是在每一次社会变革和重大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中坚力量。就以近百年来说,农民经历了几次根本性的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让农民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做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改革开放后中央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让农民逐步过上了温饱和小康日子;村民选举制度推行后,让农民真正体现出自己管理自己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变革史。
然而,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也出现在公众面前:那就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成为近年来我们国家相当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果解决不好“三农” 问题,我们通过30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一些农民兄弟还会回到贫困线下;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会加剧,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局。于是,许多有志于农村变革的乡村优秀的领导人适应形势要求而涌现出来,带领乡亲们改变观念,审时度势,走上致富道路,为农村改革发展勇于探索新路。我省河津市龙门村,就是在原贵生书记为核心的一班人带领下,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龙门”为奋斗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建设新成就,将昔日闻名的贫穷落后之地,改造成集体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富裕、社会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成为河东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此同时,他们也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中学、小学、文化馆、展览馆、剧场等诸多设施,在全省乃至全国乡村中都是一流的;而多年坚持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好地展示了龙门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更是村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龙门村,获得的荣誉称号不计其数,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榜样、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红旗单位……他们的带头人原贵生同志,连续当选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成为山西省最有代表性的基层干部的榜样。
我省文学界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张雅茜,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到龙门村近两年,发扬赵树理等老一辈作家的优良传统,把自己当成龙门村的一员,吃住在那里,跟村民们拉家常、聊心事,跟村干部一起研究各项工作,跟青年人一起进行文化活动,确实是跟龙门的干部和群众建立了亲密关系;特别是对党委书记原贵生的思想观念、经营策略、工作特点、个人身世、家庭情况等等,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在占有大量鲜活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张雅茜作了认真梳理,全面分析,准确定位,提升主题,突出重点,把龙门村放到全省和全国位置上仔细研究,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龙门之梦》。
我认为, 《龙门之梦》立意新,材料多,思想深,品味高,不光写出了龙门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状态,而且对主要人物原贵生等,都写得栩栩如生。在驾驭题材、谋篇布局、刻画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准确到位,因而,读起来特别亲切、生动,深受启发。应当说,这是我省作家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反映农村变革轨迹的优秀成果,也是张雅茜个人创作的新收获。
我曾经两次去过龙门村,亲眼目睹和感受了龙门村的现状,用传统的口号“龙腾虎跃”和“气象万千”来形容,并不为过,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了亲身体验再阅读《龙门之梦》后,最大的感受是:作品通过叙述龙门村以党委书记原贵生为首的领导班子,奉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目标,尽职尽责,排除各种因难,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赞扬的事实,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能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研究《龙门之梦》创作成功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我想,最主要的有三个特点:
其一,作者张雅茜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真诚的态度写作的。如今的文坛上,有一些作家对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淡漠,认为文学创作完全是个人意识的宣泻,强调艺术至上观念,对于许多社会进步现象和正常的现实问题,采取回避或者片面理解的态度。应当说,文学创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如果不讲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就会走进比较狭窄的胡同里。张雅茜正是这样理解文学创作的。近几年来,她一直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正能量的典型,也注意真诚地研究存在的现实问题,出版了《大医之道》等多部反映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责任感和使命感非常明确。到了这部《龙门之梦》,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更为强烈了。相对于可以虚构的小说创作,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都比较复杂,如果作品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弄不好要引起预想不到的纠纷;同时,前期采访比较艰苦,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和时间。张雅茜十分清楚这些困难,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坚定地选择了这个题材,多次到龙门村广泛深入地采访,跟着原贵生等领导干部实地工作,接触了全村各个岗位各个层次的各种人,尤其是那些特别有代表性的有个性的人物。这样,她就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能够把自己的情感与思考都注入到了创作中,使得作品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其二,《龙门之梦》所描写的原贵生以及其他各种身份的人物,都是真实可信的。由于张雅茜掌握的材料翔实,更有驾驭材料的能力,整部作品中重点写的原贵生等龙门树干部带领全村群众因地制宜,克服困难,解决积累的历史矛盾,建设多个企业,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尽快富裕,等等,都以其真实性给读者强烈的冲击,真实到让人们感觉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我觉得,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是作者张雅茜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她只是把采访到的有关原贵生等人的材料不加裁剪,全部照搬到作品中,反而会让读者感觉到并不真实;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在写作中,一方面对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另一方面适当附上自己的深刻议论,就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境界。由于艺术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因而也就更有震撼力,更能打动读者。
其三,《龙门之梦》虽然是写原贵生等龙门村干部为群众分忧解难,全面推进经济、文化、民生快速发展的事实;然而,却不回避矛盾,敢于揭示现实问题,从而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表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作品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探讨解决个人致富还是全村群众致富这样一个深层次的矛盾,把少数人的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矛盾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研究,是一个面对矛盾,揭开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体现出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有一种榜样的力量。
张雅茜在《龙门之梦》第一章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让乡村城镇化,让农民能在乡村过上城里人舒适的日子,这是八亿农民的出路。龙门村,无疑给了中国乡村未来的希望。”龙门村的变革实践,通过张雅茜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乡村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的过程。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一个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雅茜在本书写作中,注重从人文历史角度切入,在开阔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层面的社会矛盾中,实现了宏大叙事,在她的创作实践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相信,有了创作这部作品的经验,张雅茜的报告文学写作,将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作者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3年5月
《龙门之梦:共同富裕带头人原贵生》由张雅茜编著。
《龙门之梦:共同富裕带头人原贵生》虽然是写原贵生等龙门村干部为群众分忧解难,全面推进经济、文化、民生快速发展的事实;然而,却不回避矛盾,敢于揭示现实问题,从而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表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作品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探讨解决个人致富还是全村群众致富这样一个深层次的矛盾,把少数人的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矛盾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研究,是一个面对矛盾,揭开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体现出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有一种榜样的力量。
《龙门之梦:共同富裕带头人原贵生》以其真实性给读者强烈的冲击,真实到让人们感觉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我觉得,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是作者张雅茜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她只是把采访到的有关原贵生等人的材料不加裁剪,全部照搬到作品中,反而会让读者感觉到并不真实;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在写作中,一方面对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另一方面适当附上自己的深刻议论,就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境界。由于艺术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因而也就更有震撼力,更能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