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的民间故事基本上以宝丰的五大文化为主线,即以香山寺大悲观世音文化、马街书会文化、赵庄魔术文化、宝丰酒文化、清凉寺汝瓷文化为主线,以历史、神话人物为背景,以地名、村落、古迹为依托,广泛流传,重点分布。以香山寺观音妙善等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包括城关、周庄、闹店、李庄等几个乡镇;以马街书会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包括城关、杨庄等几个乡镇;以赵庄魔术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包括城关、赵庄、商酒务等几个乡镇;以宝丰酒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包括城关、商酒务等几个乡镇;以汝瓷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包括城关、大营等几个乡镇。
赵民强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宝丰卷)》收录了河南宝丰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作品。
赵民强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宝丰卷)》重点突出了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如境内东部特有的香山寺大悲观世音文化中妙善(三皇姑)出家、修成正果、设坛讲法,普度众生等传说。如果这些传说得到进一步印证,就可以使香山寺成为中国第一寺,对于佛教文化如何在中原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宝丰卷)》重点介绍一下香山寺的相关民间传说。在香山寺观世音民间传说故事中,我们搜集、整理了《千手千眼菩萨和香山寺》、《三皇姑巧占香山》、《香山寺九老阁》、《香山大悲观世音传奇》等十余篇,这些传说是代代传承的,具有与文献资料互补、相得益彰的价值。毫无疑问,传说即口碑,在史学研究中是不可不注意的,要知道,传说资料也有其来源,有些人和事,在文献资料里失载或记载过于简略,通过民间世代相传的口碑得以传世,这些资料可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而我们收集的此类传说故事与香山寺及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文献资料恰恰符合,更佐证了一个事实,即被世人誉为中国佛教第一佛的观音菩萨,其原身——品德高尚的妙善公主就诞生在宝丰,并在香山寺修行得道成正果。因此,香山寺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之说是成立的。
香山大悲观世音传奇
据传,有一个国王名叫妙庄王,他和王后宝德没有儿子,唯有三个女儿。长女叫妙颜,次女叫妙音,小女叫妙善。王后宝德始孕妙善,夜梦中吞月。诞生妙善之时,大地震动,异香天华遍及王宫内外,满天祥云,人称此为圣人出世征兆。妙善出世后,不浴而洁,相貌端严,聪明可爱。长大后超然脱俗,布衣素食且不华饰,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荤腥,斋戒修行。妙庄王及王后见女儿整日不食荤菜,劝说无效,心中非常不高兴,准备给妙善择配驸马。庄王对妙善说:“你两个姐姐已经成婚,你也长大了,应当招驸马才是。”妙善说:“爱河浪阔,苦海渊深,富贵不常在,荣华如泡幻。不贪这一世之荣,免得沉人多劫之苦,我志求出家,修行学道。”庄王良言相诱,妙善仍坚持说:“如果能免除三患,我就从父王之命。”庄王说:“何为三患?”妙善说:“其一,世上的人年轻时,面如珂月,老时发白面皱,行、住、坐、卧一百条都不如年轻的时候;其二,身体健康的时候,步行如飞,如一患病,卧于床枕,没一人喜欢;其三,姻戚集合,骨肉满前,一旦有意外,父子虽然亲近,但也代替不得。如能免去这三患,我可从婚;如不能免除这三患,我便出家务道,了却本心,免以诸患。”庄王听后恼怒,责令妙善到后花园浇花种菜,并不让她吃饭。二姐私自到后花园劝说无效,妙善坚持不回。王后亲自到后花园诱导,妙善说:“一切世间的恩爱缠缚,无有出期,骨肉会合,早晚都要分离,愿母亲自己多多地保重,有两位姐姐侍奉左右,我也就放心了。请母亲及姐姐奏明父王,舍我出家吧。”后来,庄王诏白雀寺僧人惠真将妙善领走,想让妙善吃其苦退其志,整日让她干些担水、种菜等粗活,妙善仍然志无退意,坚持出家。庄王大怒,遂派遣使臣携带武士去杀妙善。幸亏南山(即龙山)山神知道妙善将来能成正果,救度众生,于是众神通力将妙善救出并安置于山下。众臣不知妙善所在,奏明庄王,庄王惊怒,驱五百大军,斩尽尼众,焚烧庙宇。王后及王族人士莫不痛哭,认为三女儿已死,欲救不及。庄王劝王后说:“你且不要哭,这个女儿并不是我家的女儿,她是魔怪投生于我家,朕将其处死,应为一喜才是。”
妙善得以神力置于龙山之下,环视四周无人,即徐步登山,忽闻腥秽,她想:山木幽寂,怎会有浊气?山神化为老人,对妙善说:“仁者欲往何处?”妙善说:“我欲人此山修道。”老人说:“此山之中乃鳞界羽毛所居,并非仁者修行之地。”妙善问:“此山何名?”老人说:“此山乃龙山也,龙居此山故以得名。此去西岭也是龙所居,是小龙山。两山间有一小岭,号称香山,此处清净,是仁者修行之地。”妙善问:“你是何人,给我指引居处?”老人说:“弟子非人也,我乃此山的山神。仁者将成正道果,弟子誓当守护。”说罢不见人影。妙善入香山,登至山顶四望元人,自言自语道:此处是我应化之地。故就山顶葺宇修行,草木衣,无人知,足有三年。
此时,庄王因罪业缘故,感迦摩罗疾病,遍布肤体,寝食不安,全国名医不能救治,王后及王族非常忧念。一天,有一僧人到内前说:“我有神方,可治国王病。”左右听罢,急奏王。王说:“你有何药可救我病?”僧说:“用无嗔人手眼可成药。”王说:“请你不必戏说了。取人手眼宁不嗔乎?”僧说:“王国有之。”王说:“今在何处?”僧说:“王国西南有山,号称香山,山顶有仙人,修行功著,人无知者,此人无嗔。”王说:“如何可得其手眼?”僧说:“他人莫求,唯王可得。此仙人过去于王有大因缘,得其手眼,王的疾病立即痊愈无疑。”王听罢立即焚香祷告:朕之大病获痊愈,愿此仙人施我手眼无所吝惜。祷毕,即令使臣持香人山。使臣人山后,见正茅庵中有一仙人,身相端严,趺坐而坐,即焚妙香,宣王命:国王为患疾三年,全国神医妙药没能治者,有僧人进方,用无嗔人手眼乃可成药。今窃闻仙人修行功著,谅心无嗔。敢告仙人,求乞手眼治庄王的病。妙善思念:我父王不敬三宝,毁灭佛法,焚烧刹宇,诛斩尼众,招之疾报。我将手眼以救王厄。虽即发念,并告诉使臣说:“你们国王应此恶疾,当是不信三宝所致。我将手眼以充王药,唯愿药病相应,除王恶疾。王当发心归向三宝乃得痊愈。”言罢,以刀自挖两眼,复令使臣将两手断下。顿时,遍山震动,虚空有声,赞日:希有希有,能救众生,行此世间难行之事。使臣大怖。仙人道:“勿怖勿怖,持我手眼还报于王,记我所言。”王得手眼,深感惭愧,令僧合药,王服药即愈,皆生欢喜。庄王召来僧人供养并谢道:“朕之大病非师莫救。”僧说:“并贫道之力,若无仙人之手眼安得愈乎?庄王应人山,供谢仙人。”说罢不见人影。庄王大惊,合掌说:“朕之薄缘乃感圣僧来救。”翌日,庄王往香山供谢仙人。
庄王与王后、两女、宫嫔等,至香山仙人庵所。庄王焚香致谢:朕应此恶疾,非仙人手眼难以痊愈,因此朕今日亲自携骨肉,来此山中供谢仙人。庄王、王后、宫嫔均到仙人面前,目睹仙人无手眼,感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俱是由庄王所致。王后审其相貌说:‘“观仙人形象,颇像我女儿。”说着不由哽噎落泪。仙人说:“母亲大人勿疑,我是妙善。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庄王与王后听后,抱持大哭,哀恸天地。庄王说:“朕之无道,乃令我女儿手眼不全,受此痛苦。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我女儿两手,愿天地神灵,让我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庄王发愿毕,忽然妙善不见了。顿时,天地震动,光明晃耀,祥云周覆,电闪雷鸣,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显现,身相端严,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庄王与王后、宫嫔目睹菩萨形相,个个举身自扑,扬声忏悔:“弟子肉眼不识圣人,造下恶业。从今以后归向三宝,重兴佛刹,愿菩萨慈悲,还复本体,让我供养。”说完只见仙人复还本体,手眼完俱,趺坐合掌,如人禅定。庄王与王后发愿:弟子供办香薪,周维圣体,还宫造塔,永远供养。庄王发愿:以种种净香,围绕灵躯。投火燃之,香薪尽灵躯屹然举立不动。庄王又发愿:必定是菩萨不愿离开此地,想让一切众生见闻供养,如果是这样就将菩萨真身外营宝塔,庄严葬于山顶庵基之下。让宫眷在山昼夜守护。从此,归国以后,重建庙宇,增度僧尼,敬奉三宝,并出内库银两,在香山建塔十三层,以覆菩萨真身。
采录时间:1984年6月
搜集整理者:任爱粉,宝丰县宗教局干部
P16-18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西倚伏牛,东瞰平原,为中州灵秀之地。总面积72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境区内有汉、回、满、壮等4个民族。辖8镇4乡1个办事处317个行政村,现为平顶山市市辖县。
宝丰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秦置名父城,隋唐时先后为汝南县、溃阳县、武兴县、龙兴县,因“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宋朝时赐名“宝丰”。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曾改宝丰为宝州。清初复名宝丰至今。曾为汝州、许昌所辖。
宝丰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历史久远,商业自古繁荣。现已查明宝丰县境内有煤、铝、矾土、紫砂石、石英石等20余种矿藏。夏代已开始酿酒并取土制陶,汉代已有掘煤冶铁,隋唐时酒业已很兴盛。北宋时期,大理学家程颢曾监酒于此。金代,全国有酒务10处,此地竟占7处,一派万户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如蓑的景象。每年总课税额多达45000贯。“明时,曲商竞赴宝丰,远近传说宋官造遗法,程夫子监制更精。”陶瓷制造业在北宋时已臻全盛,所产宫廷专用“汝瓷”,居当时“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首。汝瓷官窑遗址即在县境西部清凉寺村。所传民谚“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便是对宝丰陶瓷业盛况的写照。煤炭在北宋时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至明清时,生产规模巨增,转运“日计千车,冬夜不绝,销路广远,东西南北盖千百里”。宝丰自古是南去宛襄、西上洛界、东下汴京的通衢之道,又加上工业兴盛,因此,商业也随之繁荣,以境内西部大营镇为例,昔日该镇就是湖广、山陕商贾云集的中州名镇,有“人车辐辏,日进斗金”之盛。
宝丰人民性情豪爽倔强,富有反抗斗争精神。历史上的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张坚据应城反”;明正德六年(1511年),邑民协助赵遂义军,破县城,杀贪官;明清年间不断有民众揭竿而起,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涌现了农民义军白朗、反蒋名将樊钟秀等将领。到了当代,有抗美援朝战役上甘岭战斗中坚持坑道战十四昼夜的特等功臣赵毛臣等。
宝丰人民热情淳朴,具有朴素的情怀。元延祜年问,在宝丰南去十余里的村落,已兴起了一个马街书会,自此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成百上千的曲艺艺人到这里亮书会友,一时间吹拉弹唱,热闹非凡。书会自兴起以来从未间断,更为奇特的是,马街村群众好客是出了名的,他们对操办书会兴致极浓,胜于过春节,村民对艺人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艺人进村如到家门,,亲如家人,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艺人们也同这里的乡亲情同手足,有的还结下了亲缘,常年来往。仅此一例,可见宝丰人特有的热情与淳朴。另外,流传至今的宝丰酒文化,有许多敬酒、劝酒、猜酒、划拳的礼仪和套路,并且吸纳了许多新鲜的玩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喝起酒来,论人论瓶,不计费用;卖起酒瓶来,抠分查厘地计较。
宝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劳动者的本色。在历史长河中,不仅产生了一些敢于反抗斗争的英雄人物,还产生了东汉协助刘秀统一天下、居功不傲、人誉“大树将军”的冯异,明代辅佐李自成起义的牛金星,《桥水文集》、《述往》等文史名著的撰写者李宏志,清代有名的文学家、小说《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到了当代产生了世界物理学巨星、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崔琦教授。
宝丰县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从境内所发现的庄科洞穴遗址和有关遗物得知,宝丰县文化迄今已有万年历史。隋代白雀寺董展的壁画,神韵飞动,世传奇绝。唐代吴道子于龙兴寺的壁画,笔迹磊落,势状雄峻,富有立体感。宋代香山观音大士塔,古朴雄伟,建技尤精。汝瓷工艺技巧高度完美,在我国陶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永放异彩。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同《儒林外史》一并被誉为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完成阶段的标志。赵庄魔术兴于唐宋,盛于当今。
宝丰的民间故事也基本上以宝丰的五大文化为主线,即以香山寺大悲观世音文化、马街书会文化、赵庄魔术文化、宝丰酒文化、清凉寺汝瓷文化为主线,以历史、神话人物为背景,以地名、村落、古迹为依托,广泛流传,重点分布。以香山寺观音妙善等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包括城关、周庄、闹店、李庄等几个乡镇;以马街书会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包括城关、杨庄等几个乡镇;以赵庄魔术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包括城关、赵庄、商酒务等几个乡镇;以宝丰酒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包括城关、商酒务等几个乡镇;以汝瓷文化为线的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包括城关、大营等几个乡镇。
宝丰县曾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通过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搜集、整理,由宣传、文联和文化等部门编著“宝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打印本,约10万字。
在这次搜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了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如境内东部特有的香山寺大悲观世音文化中妙善(三皇姑)出家、修成正果、设坛讲法,普度众生等传说。如果这些传说得到进一步印证,就可以使香山寺成为中国第一寺,对于佛教文化如何在中原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香山寺的相关民间传说。在香山寺观世音民间传说故事中,我们搜集、整理了《千手千眼菩萨和香山寺》、《三皇姑巧占香山》、《香山寺九老阁》、《香山大悲观世音传奇》等十余篇,这些传说是代代传承的,具有与文献资料互补、相得益彰的价值。毫无疑问,传说即口碑,在史学研究中是不可不注意的,要知道,传说资料也有其来源,有些人和事,在文献资料里失载或记载过于简略,通过民间世代相传的口碑得以传世,这些资料可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而我们收集的此类传说故事与香山寺及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文献资料恰恰符合,更佐证了一个事实,即被世人誉为中国佛教第一佛的观音菩萨,其原身——品德高尚的妙善公主就诞生在宝丰,并在香山寺修行得道成正果。因此,香山寺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之说是成立的。
酒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酒在各民族互相交往和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凡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地区皆有酒。中国是造酒较早的国家,而中国又是何时、在什么地区、由谁开始造酒的呢?
据《世本》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战国策》里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美,进之禹,禹而甘之。”仪狄是“汝海之南,应邑之野”的人,而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宝丰地区。北宋时,对酒搞了专卖,设立了“酒务”。做酒监的官员品阶为三品大员。宝丰县境内,当时就有7个酒务(全国有10个),年课税额在45000贯以上。据说,酒税的收入在当时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宝丰那时造酒的规模了。
关于宝丰酒的传说在宝丰民间广泛流传了数千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醉倒吕洞宾》、《古莲花井的传说》、《莲花酒的传说》、《龙兴酒巧请吴道子》、《秦伯度梦饮莲花酒》,包括酒俗、酒礼等,融进了酒文化历史的发展,融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融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其价值犹存。
总之,通过认真细致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该书应该不仅只是宝丰民间故事的第一个科学版本。此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已经突破了为人民保存一份原生态的人类记忆遗产的范畴,同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不可多得的资料,对我县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业的繁荣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
为了使该书不出现遗漏和遗憾,宝丰县境内的民间故事不随行政区域的数次变动而遗弃,而是一并收录。
该书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得到了省、市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领导小组的指导,得到了县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得到了编辑老师、故事家和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宝丰卷》付梓了,在此,有些话想说一说。
其一,此书是一项工作任务。2005年9月份,平顶山市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在宝丰县召开,会议布置了五项任务,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是其中之一。
其二,此书的编辑出版是应广大读者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宝丰县没有一本像样的民间故事专著。
其三,此书的编辑出版是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研究、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一桩心愿。另外,市区部分内容辑于此,也是应了各方的需求。
从工作会议以后,县文联研究决定,不仅要圆满完成全国、省、市下达的编纂任务,而且,要扩大战果,编印我县的单行本-,让民间故事集提前与广大读者见面,因此,就有了这本书。为了编好此书,县文联特邀并成立了编委会,建立了编辑班子,明确责任、工作任务和编辑要求,在紧张的三个月时间里,多次召开了征稿、编稿会议。编辑老师认真工作、文风严谨,牲牺了许多双休日和节假日,从内容、版式、封面策划等进行了多次充实、多次删改、多次设计,最终完成了此书的编辑出版任务。
在此,诚挚地感谢关心和支持此书编辑出版的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感谢所有老师、民间故事家和爱好者为此书的编辑出版所给予的无私帮助。
原拟用三至五年时间出一套宝丰地方文化系列丛书,至今,已有马街书会的《书山曲海》,此书亦应算一本吧。
编者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