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编著的《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正文十二章,分为“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四个部分,明显体现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贯穿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即: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编写者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与全球化、全球环境变迁联系起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采用了包括环境社会学视角在内的跨学科视角,汇集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平等、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特别是编写者引用的一些案例材料,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这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有帮助的。
王芳编著的《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以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综合环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价值、社会公正、国家安全、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对转型期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之策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内容编排上采用专题形式,同时将鲜活案例寓于知识介绍和理论分析之中,做到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能够帮助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进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环境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序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社会事实与社会建构
第一章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含义/2
二、环境问题的历史与发展/10
三、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7
四、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新挑战/23
第二章 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27
一、环境问题社会建构论的产生/27
二、环境问题的一般社会建构过程/35
三、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机制/43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56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关系/56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发展/63
三、人口问题对中国资源环境的影响/74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问题/82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82
二、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86
三、科学技术异化对环境的影响/97
第五章 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环境问题/105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问题/105
二、经济全球化与环境问题/113
三、制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20
第六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环境问题/131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31
二、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及其缘由/136
三、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主要表现/141
四、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代价/147
第三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156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56
二、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161
三、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166
第八章 环境问题与健康安全/173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73
二、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77
第九章 环境正义与社会公正/188
一、环境正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188
二、环境正义的原则与评估方法/195
三、转型期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表现/199
四、环境不公的社会影响与危害/206
第十章 气候变化问题与国家环境安全/214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与发展/214
二、中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及演变趋势/220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的影响/224
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231
第四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240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240
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49
三、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56
第十二章 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262
一、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与内涵/262
二、环境意识: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前提/265
三、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270
余论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78
一、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278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282
后记/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