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
分类
作者 李小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让人做狼的配角,人类社会因此也成为可有可无的配料,进进出出都是无足轻重的事,作者因此选择让它整体性的“退场”。

退场是省略的一种手法,两者却有不同的审美效果。省略导致“联想”,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退场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根本“不想”——正是因为不知不想,读者才可能把心思和情绪完全交给草原和草原狼,不动声色地实现了情感的移出。因此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那种未经人类打扰的元自然生存状态(下章将专门讨论):草木花树,虫鸟禽兽,天空大地,春夏秋冬……而与此无关的人间事项,轻描淡写,随时准备退场。只有让地球的霸主“人类社会”全面退出,我们才可能不带世间杂念(包括各种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全身心赤条条地进入草原(自然),在移情效应的引导下获得新知。

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由此引出了《狼图腾》最主要的寓意:重新命名——不同于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重新措辞”(rephrase),它不是在语言范畴内寻找翻译的符号,不是在“意义”层面上做概念转换,而是设法回到文明以前的起点上重新开始:还原到原生态的自然场景中,借助元自然的力量,以逼真写实的方法再现“真”。为此,它提供了一双始终在场的眼睛:陈阵(等知青)——他(们)有和读者相似的视角,使用同样的语言,所有他(们)的亲历和目睹,都会成为读者可能接受的证词。这一来,写实的力量凸显出来:在“真实”的场景中“重新命名”。社会的退场成为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全面退出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对“自然”重新命名,这与后现代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承担“重新命名”这一使命,确切地说,它从不许诺任何使命。但凡涉及使命,便与后现代分道扬镳,不经意间上了朝向乌托邦的暗道。这时再看《狼图腾》,三大故事其实安排了不同性质的三种叙事策略:

其一,在以草原和草原狼为主题的生态小说中,它的叙事策略是后现代的,可以在后现代主义叙事框架中做到位的分析。这是本书第二章(作为小说)和第三章(作为美学)中着力要讨论的问题。

其二,小狼的故事,有关自由与奴役以及人化自然问题,涉及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较量、草原人与外来户的矛盾……是典型的后殖民问题(本书第四、五章将逐一讨论)。其叙事策略近乎政治策略,在后殖民理论中很容易得到释怀的解说。

其三,难了,有关《狼图腾》中最重要的主题。作为一本谈论信仰的书,无论后现代理论还是后殖民批判,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后乌托邦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出台,对应着隐匿在草原故事背后悄然放行的乌托邦——狼图腾——之舟。

接下来的问题很有趣:

——“狼图腾”是一个乌托邦符号吗?

如是,

——《狼图腾》会是一部乌托邦寓言吗?

“狼图腾”是一个乌托邦符号,放在“草原/文革”背景上看,在在都是“后”的印记;无论从自然还是从社会角度,都可以看它是一部典型的后乌托邦寓言。

早三十年前,乌托邦作品出现在这里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而今,在“反面乌托邦”(negative utopia)乃至“反乌托邦”(anti-utopia)昌盛的后时代,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乌托邦这个主题限制了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如果仅仅把狼书看作乌托邦写作,不妨应了朋友劝说,“不必把牛刀架在鸡脖子上”,任凭作者去成全他“一个人的信仰”。我们见多甚至腻味了乌托邦作品,是因为“多数乌托邦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过于肤浅……至多只是作为某种观念或社会生活图景的见证人而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狼图腾》中扑面而来的乌托邦气息?在乌托邦范畴中,文学作品又怎么可能获得足够的阐释空间?

“乌托邦”(Utopia)一词始见于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1516年),原意是乌有之乡。乌托邦作品着眼于人的集体存在模式,表达人类期盼“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19世纪是乌托邦理论昌盛的世纪。20世纪人们将各种乌托邦理论转为社会实践,从成功到失败,从希望到失望……乌托邦不仅保留了它原本已经具有的“空想”、“不切实际”的含义,一时成为“红色帝国”和“集体暴力”的代名词。经验告诉我们,倘若仅仅在传统乌托邦(即“蓝图派”)范畴内,一切事物被规范,没有批评的阐释空间。但是,如果放在“后”语境中,就像现代主义之后有后现代批评、殖民主义之后有后殖民批评,在乌托邦实践和后乌托邦文本诞生之后,是否会有“后乌托邦批评”相应跟进呢?

我在这里径自将后乌托邦批评用作分析工具,因为不能回避《狼图腾》中那浓郁的乌托邦气息。作为诚实的批评,在这个书写(草原狼)“失败”和(草原人)“绝望”的故事里,你不能不正视它其实企图承载的人文理想。当你无所牵挂将它置于后乌托邦分析范畴中,它在获释的同时,也在逼迫我们追踪一个悖逆的乌托邦问题:狼怎么可以成为图腾呢?

图腾是一个信仰符号。

“狼”成为信仰符号,这本身就是对乌托邦理想的挑战,很有些反攻战的味道,只在话语转换中便悄然颠覆了乌托邦的传统王国,让它原本是“美好”、“善良”的寓意化为碎片;在挑战传统“善”(如羊)的同时,也嘲讽了传统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典型的后现代风格,由此可以引出后现代批评。后现代在这里不再是破坏的能手,难得它作为建设性的因素与狼一起从舞台“正面”出场,在为狼正名的同时担负起“重建”的使命。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主体的消解,而是易位:从人类移出,转向草原、草原狼和一切自然生灵。主体在这里不仅没有消失,其地位反倒更加稳固。不期后现代走到这里,是“后”的绝路,像是绝路逢生!从这个角度看,狼书贴切地迎合了张隆溪给出的“讽寓”这个译名,在后现代基础上将后乌托邦演绎到极致。从讽寓小说角度看,“狼图腾”是一个典型的“延异”(differance),通过不同性质的符号连接,悄无声息完成了对传统乌托邦逻各斯中心的颠覆,在时间(即历史)的进程中实现了自我“变异”。由此可见狼书的第三种(即信仰小说)叙事策略。它将“后现代/后殖民”的基本要素糅合一起,借助“两后”的合力,在“信仰重建”这一后乌托邦命题上做足了文章,把重新命名当作超越的手段,在审美领域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自我救赎。

《狼图腾》的叙事策略是狡黠而复杂的,可见作者在数十年酝酿打磨中逐渐成熟的匠心与功力。它将乌托邦理想巧妙地融入后现代意识和后殖民批判,以写实为手段,在叙事层面上表现得忠厚,不耍花招,给人们一个遵循传统的表象;而在内里寓意中“后”劲十足,秋风落叶,横扫千军……对此,阐释的跟进十分必要;不然,我们难免就会在阅读中被写实迷惑,不自觉地落入作者精心编排设计的“狼式”陷阱,动情时百感交集,掩卷后却难置一词。

最后的问题是给我自己的:面对这样的文本,批评的策略是什么?

后现代批评家戴卫·赫尔曼(David Herman)看到了后批评的困难:“传统叙事学一贯主要关注文学叙事,但是后经典叙事学需要将自然语言的数据也包括进来;而且要阐释这些数据,还需要借用人种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理论模式并且将它们与其他社会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这可难了!

P43-46

后记

乌托邦之困

“困”字很形象,人在十字架上,被囚禁的意味跃然而出。三年前,本书以《后寓言》之名先期面世,与乌托邦之困有关。这个修正版改回了原来的书名,删略十数万字,让“批评”在诠释的道路上轻装前行。

囚禁与乌托邦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意念,乌托邦是自由精神的产物,以自由的思维姿态朝向“理想社会”和“幸福生活”。乌托邦意念在人类早期文明建设中已见端倪,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东方有孔子的“大同”世界……遍布世界各地的众多宗派教义,无不凝结着或前生或来世的乌托邦理想,将“优于现在的一种信念”[拉塞尔·雅各比语]融入人间生活,直到今天。

但是,脑海中的意念一旦变成社会改造蓝图并付诸实践,乌托邦就不再是字面上的“乌有之乡”,它也不再是自由的象征;相反,它被“自由”囚禁了,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被理想严格规范的意识形态———20世纪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革命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它的价值标准并不是任何建党章程或建国纲领,而是一切左翼以及形左实右者企图放之四海的“PC(政治上正确)”原则。

马克思说:“我们为世界提出的新原则超出了世界自己的原则。”

“原则”超前于“实在”是一切乌托邦的基本性质,也是所有现代社会运动(如工人运动、妇女解放、民族革命、人权运动)的共同特征。所谓“新原则”,见诸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字里行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它与“现代性”同处一个时代,性质却完全不同。现代性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个人权利层面上充分展示出它的现代风采。社会主义“新原则”与资本主义运行规则背道而驰却同样有力且成就昭著。它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而非自由,它的基本元素是群体而非个人,它与“工具理性”保持距离而更向往“纯粹理性”的精神境界。这种原则在圣西门主义和欧文的具体实践中初见雏形,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蔓延全球,其重要结果,就是苏维埃政权(即一党专权国家体制)的建立。苏维埃的建国实践与社会主义新原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高度集权对应民主政体,以思想控制对应言论自由,以民族国家为单元显示了政教合一的行政力量。但是,具体到中国,这个原则并不新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以“万物均,百姓平”(《管子·白心》)为最高境界,以“共助主义”传统[沟口雄三语]与社会主义运动无缝对接,以“和谐”理念有效地贴近了共产主义理想。不可否认也没有必要否认,作为指导性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新原则不谋而合,在精神品质上属于乌托邦范畴。乌托邦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同人类历史一样漫长一样纠结。20世纪为宏大的乌托邦社会实践提供了历史舞台,中国是那舞台上的重要演员。当众多乌托邦实践以失败或失势而告终,中国仍然站在舞台中央———可见,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不完全系挂在共产主义蓝图上,它的现代表现和它自身的历史作为一脉相承,与人类精神的整体走向恰恰是一致的。

对新中国而言,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它的结果。新中国借助社会主义革命整合民族力量,这原本是值得自豪的事———遗憾,自前苏联解体,在覆盖全球的反乌托邦思潮中,“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的负面含义并列而出,成为一种罪错化的谶语,让“政治上正确”的文化人避犹不及———避,可以是逃避,如见瘟疫,不敬,远之;也可以是策略性的回避,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说的是“中国梦”,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在话语世界中与“乌托邦”这个字眼划清界限,断绝了从“后—乌托邦”立场出发清理经验和教训、从容而合法地接续乌托邦精神遗产的一切进路———《后乌托邦批评》的难产是一个证明。

曾经,“后乌托邦批评”在“后寓言”的包装下投石问路。这书于2008年脱稿,计划由社会科学专业社出版发行,小样搁置年余伺机待出,却因为“乌托邦”字样最终未能通过审查,不得不转交文艺社以“文学批评”式样见诸世人。我知道,在意识形态国家,囚禁思想是比抓人入狱更要紧的事;却没有料到,“乌托邦”会是一个犯忌的字眼,在学术领域里也会成为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可见,所谓乌托邦之困,不仅困在难以兑现的政治承诺,更在囚禁思想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思想囚禁通常有两种手段:一是强制性禁言,审查制度因此而设立。另则,通过意识形态控制,久而久之,“自我囚禁”成为文化人集体修炼的内功,身在其中者不自觉间便成为自愿者,自我约束,自我审查,只在书写过程中便悄然完成了———多年来,我们身在这种困境中,突困是难的。

“后乌托邦批评”是突困的一种尝试。

我在本书“绪论”和“小结”中对后乌托邦范畴有清晰的界定。它可以是文学批评,更是有针对性的历史反省和社会认识;在“终结论”盛行的“冷漠时代”[拉塞尔·雅各比语],是突破现代困境以续接乌托邦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项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向上同时努力:从认识论角度看,为日渐匮乏的人类精神世界打开新的视阈;从方法论出发,借《狼图腾》为分析蓝本,尝试将后乌托邦批评直接用作诠释工具,在与“两后”(后现代、后殖民)结合的话语平台上,深入解析当今世界和学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书中文字在“毛泽东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展开,将普世性问题放在中国处境中寻找诠释路径,不妨看作“诠释学”和“对话批评”结合的一个中国读本。

诠释是理解和解释,它的前提是(提出和回答)“问题”。

对话批评是诠释的一种方式,它的话语空间是开放的。

作为诠释学读本,书中提出了大量问题却未必是判断性问题,其目的不在寻找“正确”答案,而在启发思维。新思路因此是自由的和开放的,从科层化的学术领域和意识形态困境中突围,在持续追问中不断推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在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展示出“后乌托邦批评”的个性魅力。

在我眼里,乌托邦是种种理想化的社会愿景,它是人类精神生存的一种方式,即海德格尔说的精神之“此在”(Da-sein):只要人在,乌托邦之梦就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乌托邦蓝图就总在设计中。尤其今天,当所有国家都在“民族”文化的轨道上设计发展蓝图,当所有蓝图都在“理想”的旗帜下集结自己的队伍,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化几乎

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后时代”结束后必然出现的新的世界潮流。拉塞尔·雅各比说的“乌托邦之死”与物质至上的冷漠时代是同质和同步的,像一个后寓言,昭示着以西方为楷模的后现代社会的终结;与此同时,在东方,“中国梦”(以及“俄国梦”、“印度梦”、“大韩梦”、“大和梦”……)的重启,预示着新的乌托邦话语的复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乌托邦批评”不仅是历史诠释的一种方法,也是认识当今社会的工具。

我在“小结”中谈到,后乌托邦批评针对一切伪善行径和说辞,祛魅,去蔽,紧跟在各种乌托邦社会实践之后,“泼污水,保娃娃”;但它并不是政治武器。它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不在同一层面也不在同一个时间段上。于社会实践而言,它是滞后的,与其说是社会批判的武器,不如看它是一种认识工具。以《狼图腾》的深度诠释为例,叙事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的中国草原,但其锋芒并不特别针对毛泽东时代。它的话语平台有关新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其主要话题却不完全是新中国的社会实践,更多针对全球西化潮流中日见偏颇的学术走向。确切地说,这项研究的重点不在社会批判,而在解释;其认识对象,不尽是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历史罪错,更是当下一切“终结论”带来的精神颓势和难以治愈的各种意识形态顽症。

本书上篇“文本分析”,从文学和美学角度切入,着力为《狼图腾》引发的种种争议去意识形态化,让“缪司”回归诗学。下篇“寓意索隐”,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深入具体问题,与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的各种高端理论———诸如本雅明的“寓言”、托多洛夫的“对话”、罗兰·巴特的“符号”、德勒兹的“游牧”、赛义德的“东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诺斯的“国家干预”、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柏林的“两种自由”以及汤普森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等等,我看它们是学术领域中一个个自建壁垒的话语王国———直接对话,旨在冲破思想囚禁,在多元交织的越界思维中思考当今世界上一系列前沿性的学术问题。

具体的操作方法,已经呈现在本书的“诠释”过程中,不多赘言。

有关引文和凡例,说明如下:

1.考虑到《狼图腾》的读者不限于学界,为方便非专业人士阅读,注释中就重要学者、学派和理论做了一些必要的介绍。为方便读者随时参阅引文出处,全书一律使用脚注;凡重复出现的文献,各章节独立注释。

2.书中大量引文出自译文。凡对照原文进行过校对的译文或对原译文有改动的,均标示了原文出处。

3.与《狼图腾》作者姜戎的对话出自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两次录音稿,书中摘录部分均经姜戎本人核对;其书面答问,均由姜戎本人提供。

感谢帆带来灵感,让我决定投入这项研究;感谢他和敏帮我校对了全部原作引文。感谢我的助手沈齐齐教授,专程赴沪、赴美核查译文出处并协助校对。感谢小友李珂玮不辞辛劳帮我借阅大量书籍。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女士和李炳青女士为出版做的前期工作。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安波舜先生的支持,使本书曾在《后寓言》名下完整面世。感谢责编张玉贞女士为这个修正版所做的具体工作。

特别感谢“世纪文睿”的邵敏先生。我们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在新启蒙的光照下各自有所作为。二十多年过去,不期我们在“后乌托邦批评”名下携手合作。这是机遇,也是缘分,因为同样的担当和坚守,在趋向光明的寻梦之旅中留下一个有质感的历史注脚。

李小江

2013年5月8日于北京

目录

前言:“寓言式书写”与“后乌托邦批评”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图腾》讲述了怎样一些故事?

——作为寓言:“狼图腾”的品质与特点

1.关于寓言和现代寓言

2.关于狼的母题寻踪

3.《狼图腾》的叙事策略

二 《狼图腾》为什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小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易位

1.主题草原逻辑: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节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剧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图腾》是怎样抓住人心的?

——作为美学:后现代移情效应的示范读本

1.生态体系

(1)结构:位所与“异位”

(2)节奏:自转与“突转”

2.生命语系

(1)场景:动作性词语

(2)细节:感受性词汇

下篇:寓意索隐

四 《狼图腾》承载着多少寓意?——乌托邦之舟:难以抵达彼岸的救赎之旅

1.从符号学看:狼书中潜伏着多少“意味”?

2.从语言学看:“翻译”与“代言”是否可能?

3.从宗教学看:狼是怎样成为图腾的?

4.从人类学看:人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5.从性别学看:无“性”,还是“有性的”?

6.从生态学看:人类还有多少选择空间?

7.从文化学看:文明的较量中谁是赢家?

8.从经济学看:“劳动”距“富强”有多远?

9.从政治学看:你用什么武器征服草原?

10.从史学看:“自然”的故事在哪里终结?

11.从哲学看:“自由”的前方是什么?

12.从民俗学看:有限利用还是有限生存?

五 《狼图腾》何以引出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意见?

——后殖民批判:寓意在“思想”中自我消解

1.关于对话(1):战争与和平

2.关于对话(2):国民性问题

3.关于“讲座”:中国与世界

4.关于作者:告别革命?

小结:《狼图腾》内外的话语空间

——作为批评:诠释与必要的“过度诠释”

1.“后”话语在旅行中遇险

2.“第二世界”的失踪与回归

3.后乌托邦批评与“后”的终结

修正版后记:乌托邦之困

序言

“寓言式书写”与“后乌托邦批评”

曾经,有许多关于狼的故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河边的小羊”讲述狼的嗜血本性,毫无同情心;“小红帽”是说狼会伪装善良,预示着阴谋中的凶险;“东郭先生”讲的是中山狼恩将仇报,告诫人们对敌人保持警惕……“开玩笑的牧人”以血为训警示人们:“狼来啦”是一个神圣的征战动员令,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率出口的战斗号角。

狼成全了无数神话、传说、寓言,几乎难有例外地成为残忍、奸诈、以强凌弱、忘恩负义的代名词,因此成为人的敌人、人性的反义词、善的对立面———古往今来,已成定论,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狼图腾》试图挑战古老的定论,企图为狼翻案。

这就生出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曾经,谁为狼定了案?

———今天,何以为狼翻案?

《狼图腾》面世以来,正版书数百万册,盗版书不计其数,加上网上阅读,读者无数;围绕着以上问题,评论亦无数,毁誉参半,各走偏锋。书中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没有诱人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悲情人物或悲剧性格催人泪下,却让众多人爱不释手。那弥漫在书中的野性,好似荒原上吹过一阵强劲的雄风,于长久污浊、沉闷、张扬着奶油小生和“超级女声”的现代中国社会,粗砺而新鲜,很有些拂尘清心的作用。

从2004年4月面世到2005年底,《狼图腾》稳居北京图书排行榜文学榜首,西方各家主流媒体也对此书给予报道。2005年初该书中文繁体字版在台湾面世,接着就有越南文版、韩文版、日文版和法文版……2008年英文版和德文版分别由美国企鹅出版公司和德国蓝登公司在全球发行。但是,学界却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几年下来,除去图书评论登载了一些质疑的观点,少见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学术论文。④国内文学界对它不知所措,不约而同地以巨大的沉默昭示着主流文坛对它的不屑。与文坛和学界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和网络上的喧嚣。几年过去,《狼图腾》摆在畅销书架和盗版书摊上,持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像一匹不期而遇的黑马,不经意间撞破了主流话语的封锁,也撞开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门。读者的眼球和市场份额不由分说被它抢占了许多,让业内写手难免生出莫名的隐痛。针锋相对的观点在网上、报纸上、各类媒体中吵得不可开交,从国内吵到国外。2007年底,享誉世界文坛的“曼布克小说奖”(Man Booker Prize)首届亚洲文学奖揭晓,在243部候选作品中惟独垂青了这部具有“强大的感人力量,景观恢弘,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与众不同的”《狼图腾》,毁誉依旧各半,读者不改初衷———可见,此书的性质不同于一般小说,在传情的故事之外确实还有许多可以讨论的话语空间。对众多读者而言,阅读不仅是移情审美,更是思考的过程,因此想问:

———狼书中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引起人们思考?

———狼的故事里究竟隐含着什么东西让人们争论不休?

……

内容推荐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以《狼图腾》为批评平台,试图建立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析范畴:后乌托邦批评。上篇“文本分析”,从“《狼图腾》讲述了怎样一些故事?《狼图腾》为什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狼图腾》是怎样抓住人心的?”三个部分,剖析了“作为寓言,《狼图腾》的品质与特点”,“作为小说,《狼图腾》体现的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异位”,以及《狼图腾》在美学上所体现的后现代移情效应及其示范性”。下篇“寓意索引”这是本书的主体,作者李小江开章名义地引用了拉封的名言“寓意是语言的灵魂”,在“《狼图腾》承载了多少寓意”这一部分,作者从符号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哲学、民俗等十二个领域全面诠释分析了《狼图腾》所蕴含的的复杂寓意系统;紧接着,她探讨了《狼图腾》何以引起读者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意见的原因,认为作为“后殖民批判”,《狼图腾》的寓意在“思想”中自我消解。最后,本书以“小结:《狼图腾》内外的话语空间”结束,指出“后乌托邦皮胖“诠释和必要的过度诠释”的必要性。《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力图通过对《狼图腾》这一充满复杂寓意的文本的批评,还原“问题”,“让语言还乡”;并将文本“纳入历史的认知序列”,得以“重返现场”,“呼应并成全我们曾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作为,为那些朝向乌托邦的探索而长久失语的经验找到尊严而得体的话语平台”。

编辑推荐

《狼图腾》:一本毁誉参半的“后时代”长篇寓言小说。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一本将“诠释学”和“对话批评”相结合的中国读本。以《狼图腾》为分析蓝本,在与“后现代”、“后殖民”相结合的话语平台上,让批评的触角穿透“草原”文本而指向当下前沿性的人文关怀。既承载着血污和教训,也承载着希望和理想:它给“热”情泼冷水,也为“伪”善剥画皮;在“理想”破灭的地方架起续接理想的桥梁。

心怀“乌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国读本!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以《狼图腾》为批评平台,试图建立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析范畴:后乌托邦批评。作者李小江从符号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哲学、民俗等十二个领域全面诠释分析了《狼图腾》所蕴含的复杂寓意系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