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
分类
作者 韩雪夫//陈克杰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由韩雪夫、陈克杰主编,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它既有讲述雄伟壮观的长城建筑和保护长城的,也有介绍敌楼、烽火台、地名等由来的;既有讲述长城烽火战事,爱国将士忠义报国,抗御外辱,奋勇舍身杀敌的,也有赞誉百姓抗敌守边、保卫家园,奋不顾身的;既有借长城、山川,抒发情怀,表达守护长城之雄心壮志和述说劳役之苦的,也有借神仙、动物大胆想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的;既有讲述长城后裔饮食习俗的,也有介绍长城沿线民情风俗的……总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长城民间故事的主旋律。

内容推荐

《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由韩雪夫、陈克杰主编,本书内容地方特色浓郁。一是这些故事的地域性极强,流传分布在抚宁长城沿线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二是几乎所有故事均与长城楼台、烽火台、关口营寨相关联,长城是故事的载体;三是多数故事是当年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今义乌市)征招来的三千名守护长城军士的后裔,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由他们讲述的;四是语言明快,听着生动,念着上口,不少为抚宁地方方言、歇后语,让人倍感亲切。可以说《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是“城城有楼台,台台有后裔,个个有姓氏,人人有故事”。

目录

筑城垒台

 台头营

 石门寨古城与古井

 等将口

 城子峪城墙的“关门脸”

 石碑沟北十二楼

 马驿沟驿站

 温泉堡城与烽火台

 张大汉

 王小背砖

 麻姑娘救民

 能工巧匠建庄河

 邬大将

 计惩麻秃子

 白修台

 便宜瞎拆不能拆

 能人李歪头

 长城兵站“忠义堂”

 穹隆顶楼和轿顶楼

 擒龙铸锅堵河泉

地名趣闻

 九营十八寨

 天马山与战马王

 皇帝赐名青山口

 义院口关

 八角楼台

 方家楼

 车楼

 箭杆岭

 七家楼

 杨九楼

 平顶峪“插箫”地

 九门口“戏台楼”

边关烽火

 张大将军建功处

 驸马寨游兵营

 滚木礓石

 “探马”智斗“鸡号”

 炕儿峪垒堡夜不收

 哑女

 温明“箭杆”退敌兵

 义院口堵截战

 大战黄土岭

 张爵大战泰宁部

 长昂跪赎长秃

 台头路将士出边索谍

 板厂峪古塔与天然洞

 双楼双将

 日军惨败失误沟

 长城脚下“堡垒户”

 日军拆城毁庙垒据点

浩气长存

 何记守城杀敌

 将军石

 春儿坟

 演武营

 麻姑营

 “十八罗汉”守关

 长城英魂

 花场峪伏击

 杨来楼

沧桑岁月

 戚继光访探“百印台”

 天马山下话沧桑

 箭杆岭《边粮碑记》碑

 友谊松与城子峪

 香山纪寿

 戚继光梦得良驹

 九缸十八锅

 老仙翁

 一片石门倒开

 耿花子坟

 仨墩兵斗嘴

 龙脖子墩台

 侯马爷

 鹰不落楼骨肉情

 长城后裔是一家

 台营烧锅酒

神仙掌故

 九龙洞

 十里蛇仙谷

 西尖楼的媳妇们

 九龙探江十八庙

 杨财捕蛇

 狐仙与军火库

 笔箭山

 关帝庙

 白龙显圣

 青山口的墓碑

 界岭口的老松树

 老墩台与和尚洞

 搬城峪

 尖楼山腰“肃静”路

 十八罗汉庙

 香炉山下的香山

 神仙庙

 修城工匠憋宝

 仙女楼

 将台山

 黑龙沟山神庙

 王八石

楼台情缘

 楼台情

 双楼联姻

 媳妇楼

 寡妇楼

 十二楼

民风习俗

 逛楼

 张家楼与腊八粥

 条编的起因

 碾子沟传奇

 义乌兵巧做椁椤饼

 “瓜菜代”之说

 高跷秧歌与大刀队

附录:村名溯源

 抚宁县与长城有关行政(自然)

 资料来源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台头营

说起台头营,那历史可长了。1959年修建洋河水库之前,台头营古城在今洋河水库北岸边。1961年水库建成蓄水,便淹没在库区里了。史料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征匈奴胜利凯旋。在北山(今晾甲山)歇马时,面南抬头一望,手指后为台头营处说:“可建营。”于是便在那里安营扎寨数日,因此才有了台(抬)头营这个地名。实际上台头营城是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所置,顺天巡抚右副都御史洪钟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修。当时台头营城周二里,高二丈。

明朝那二百七八十年中,因为正赶上成千上万的民夫修筑长城,加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大量移民迁徙至此,庄密人多了,光台头营就达一千多户,成了京东及关内的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正德(公元1506~1521年)和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蒙古兀良哈部落曾多次进犯台头营属地青山口、干涧关、罗汉洞、界岭口等地扰民掠财。台头营作为边境重地,曾派驻官军439人,配备军马25匹、军器630件。自增强阵营后,对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至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期间蒙古部落来犯都给以沉重打击。

最早台头营仪驻扎官军三百余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九月,蒙古兵从界岭口大举入犯,境内惨遭涂炭。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分蓟镇为十二路,设东西协守,增台头营为路,派有副将驻守,并于十一月扩大了台头营城,由石城改为砖城,周四里,南有二门,东西北各有一门。并将永平游击改设移驻台头营,驻扎有三千兵勇,以备抵御外患。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台头营参将张爵创建营房后,台头营城形成东关、西关、北关、大南关、小南关及数十个胡同的建筑格局。杂货店、粮油店、木器铁器作坊、作香工厂、药铺、布店、饭馆、烧锅、当铺等应运而生,市面越来越大,还相继建起天齐庙、关帝庙、玉皇庙、龙王庙、城隍庙、真武庙、财神庙、魁星楼、文昌宫等。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十月,戚继光亲赴台头营视察营房,对参将张爵赞赏有加。之后,游历了台头营东南天马山,当时天马山叫马头崖,因山形似马首而得名,戚大帅觉得此名土气,挥笔题“天马山”三个大字,后来张爵把它刻到玄真观山门东侧石壁上,此后“马头崖”就改叫“天马山”了,至今“天马山”三个大字仍熠熠生辉。第二天,参将张爵又与秀才郭造卿,游击李逢时一起骑马陪同戚继光去梁家湾东峪巡边,便有了张爵镌“香山纪寿”石刻(故事见本书170页,《香山纪寿》)。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蓟镇东路协守署移驻台头营,分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军务。并设副将一员、中军官一员驻守。当时的副将署有大门阔一间、大堂三间,堂前东有土祠、西有马神庙。东厢是兵房、西厢为书吏房。院内有书房三间、住宅三间,署东为射圃练兵处。

明代边关传递信息的规矩是,遇有敌情,举放烽炮报警传递敌情或出兵。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规定:“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十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戚继光指挥在长城上建空心敌台、增筑墩台,加修城墙后,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设立了三协守、十二路的防御体制,以墙台为基础进行的戍守。总的原则是:在长城边墙上区别冲缓,计垛援兵,极冲者一垛四五人,次冲者一垛二三人,缓者二三垛一人。在冲要的地方都修筑空心敌台,每台主客兵六十人,三十人守台,内立一台头。各烽火台一般三至五人守护,立一台头。台头营协守署定期对台头进行军事素质考核、培训或开会严明纪律。通知军令办法,先由传令官骑马将指令送到各路段一端,然后再由各台的台头进行接力式传递,大约半天时间即可全部通知到位。史料载,从山海路至燕河路,敌台和烽火台台头就有635人。

一次,东路协守署管辖的600多名台头,在各路参将与各关提调官的率领下,集中在台头营协署开会,会场设在演武营西南侧的点将台处,那个阵势可大着呢。会台正中悬挂着“东协路‘台头’纪律整饬大会”的会标。会台两侧挂有“戍边御敌立壮志,忠义报国扬军威”若大条幅。会议由东协副总兵张守愚主持,蓟镇总兵官尤继先在大会上作动员。六百台头全都侧耳聆听,没有一个耷拉脑袋的。在各路台头发言表决心时,界岭口关城有个杨姓台头讲的可好啦。他说:“我是界岭一台头,总兵教导记心头,戍边御敌扬起头,遇到困难不低头,冲锋陷阵在前头,勇立战功上榜头。”台下众台头一听连声喊:“好!”端坐一旁的蓟镇总兵尤继先当场称赞说:“你真是台头营的好台头啊!”这天中午,台头营协守署请大伙吃饭,还买来八篓子烧锅白酒,犒劳台头们。打那以后,台头营的地名更响了。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永平兵备刘景耀在《台头营创天马雄飞楼记》中说:“蓟镇东协四路而台头营居其中焉。台头东控辽海,西引滦江,南凭碣石,北倚长城,亦边塞重地也。”

从明到清至民国年间,在台头营这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处,发生的奇闻轶事可多了,写书都能写上几大本,要不怎说台头营是久负盛名的滦东重镇呢!

P3-6

序言

一万年以前,抚宁人的祖先就在抚宁这块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农耕、渔猎为生,聚居繁衍生息。

抚宁,这一称谓始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取“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这里,临海靠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抚宁境内东北部崇山峻岭,莽莽林海中横卧着气势雄伟的明代长城,总长达142.5公里。同时,石门寨和杜庄镇境内还有距今1400多年的长达10.8公里的北齐长城。明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部历史巨著,记录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风风雨雨。

至今,在全县700多个自然村中,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及以后朝廷实行大规模移民实边政策,迁入抚宁境内移民建庄的55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近80%,其中直接与长城有关的村有41个。因此,在明代270多年间,抚宁由一个人口稀少的边塞小县逐渐变成了一个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边关重镇,境内仅驻军就达万人。可以说,抚宁是随着长城发展起来的千年古县,长城文化是抚宁的主体文化。

抚宁因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境内有当时中原之屏障——长城,被历代帝王边臣视为边冲要塞,在此阅武巡边,过境征战;文人雅士至此凭古怀幽,咏诗作赋,命笔抒怀,讴歌长城山海。同时在长城沿线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中,口头流传着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脍炙人口的关于长城的民间传说,有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战斗故事,有情趣纷呈的地名故事,有或苦涩凄婉或甜蜜的爱情故事,有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生活故事,有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有千奇百怪、丰富多彩的神仙故事……这些故事罕有成书,但在民间口头世代相传了数百年,显示着久盛不衰的凝聚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抚宁厚重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学中的瑰宝。其特点是:

流传范围广泛。抚宁长城东起九门口西至邬家沟,在140多公里的长城两侧涉及驻操营、石门寨、杜庄、榆关、大新寨、台营6个镇350多个村,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2万。

绵延140多公里的长城墙体上有417座敌楼,至今保存完整或基本完整的196座;有墙台74座,至今保存完整和基本完整的47座;有分布在长城内线的烽火台57座,至今完整和基本完整的32座。有诸多形式独特的建筑,如子母台、战墙、八角楼等,有关营堡城33座,现存24座,其中有蓟镇长城将署驻地石门路(今石门寨)、台头路(今台营)。长城上及沿线保存有筑城等纪事碑31块。这众多的建筑物,经数百年来漫长时间的演义,产生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成为故事的载体。

内容丰富多彩。它既有讲述雄伟壮观的长城建筑和保护长城的,也有介绍敌楼、烽火台、地名等由来的;既有讲述长城烽火战事,爱国将士忠义报国,抗御外辱,奋勇舍身杀敌的,也有赞誉百姓抗敌守边、保卫家园,奋不顾身的;既有借长城、山川,抒发情怀,表达守护长城之雄心壮志和述说劳役之苦的,也有借神仙、动物大胆想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的;既有讲述长城后裔饮食习俗的,也有介绍长城沿线民情风俗的……总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长城民间故事的主旋律。

地方特色浓郁。一是这些故事的地域性极强,流传分布在抚宁长城沿线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二是几乎所有故事均与长城楼台、烽火台、关口营寨相关联,长城是故事的载体;三是多数故事是当年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今义乌市)征招来的三千名守护长城军士的后裔,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由他们讲述的;四是语言明快,听着生动,念着上口,不少为抚宁地方方言、歇后语,让人倍感亲切。可以说是“城城有楼台,台台有后裔,个个有姓氏,人人有故事”。

为了深入挖掘长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抚宁长城文化内容,抚宁县文化体育局组织发动有关人员,将产生在长城沿线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故事,或已分散发表在有关书刊上的长城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精选编辑成《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出版发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展示了抚宁长城迷人的画卷,凸显出抚宁深厚的人文风姿。必将同近年抚宁已出版的《秦皇岛古诗集注》、《抚宁文史资料》、《抚宁长城》摄影集、抚宁县《文化志》、抚宁县《文物志》、《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长城民间传说》、《抚宁名胜》摄影集等一道组成丰厚的抚宁长城文化系列,为抢救、保存抚宁县民族传统文化,让长城精神薪火相传,激发人们爱乡爱国振兴中华的热情和民族精神,宣传推介抚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为弘扬抚宁县历史文化,点缀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添上精彩的一笔!

韩雪夫 周乃昌

2010年11月

后记

新世纪之初,抚宁县文化体育局就拟将在长城沿线口口相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后和过去二三十年发表在书刊上现已难找到的长城民间故事,一并编辑一本《抚宁长城民间故事集》公开出版发行,用于当代,流传后世。

2010年初,县文化体育局要求全县18名长城文保员提供线索,搜集、编写长城民间故事。10月后,特邀原县长助理、县农业开发办主任周乃昌、原台营镇文化站站长郭永春编辑此书。他们深入长城沿线6镇40多个村进行了调查、采访,将搜集到的及文保员提供的线索编成故事梗概后,除自行整理编写外,同时邀请李利锋、杨本堂、张鹤珊、王恩波、党立华、韩宝华、时正发等20多名文化工作者参加整理编写,共新编故事70余篇。编委会对此书的相关问题作了数次研究,对编辑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障作用。至2011年10月,经多次修改、加工,五易其稿,终成初稿。县政协原副主席李占义对书稿提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县档案馆馆长李利锋、县一中张晓东、骊城街道办事处李敬茹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校正。县文化馆贾卫国、王秀娟,县文物管理所杨大海为本书画了插图。杨大海还为本书设计了封面。县工商局周沙为本书题写了书名。12月,经韩雪夫、陈克杰同志终审把关,修改定稿,终成书付梓。

本书为众手成书,书q-编入的故事既有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也有新近的作品;讲述者既有已作古的老人,也有健在的八九十岁的寿星,还有青壮年;整理者有农民、工人、教师,也有干部、工商业者,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纪年,1949年9月30日前,采用中国历史传统纪年,括注公元纪年;计量单位遵从历史传统,仍用里、丈、尺、寸、亩等;涉及长城碑刻、石刻、题词等原文照录;从有关书刊选入本书的故事,个别标点、文字略有增删改动。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差错百出,敬请读者予以指正,不吝赐教。

编者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