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惊斯世擅风流——苏门弟子诗作》;《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的<妾薄命>》;《诗自心生情自真——陈师道的亲情诗》;《原本官场即戏场——唐庚的<讯囚>诗》;《塞上风光堪入画——柳开的<塞上>》;《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皆可惊——寇准诗歌漫话》……杨许波、庆振轩编写的《北宋诗》从作家、作品两个方面,从人生、故事两个维度,解读经典,让我们从故事和诗文中学知识、懂历史、看人生,了解我国宋代文化的精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杨许波//庆振轩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并惊斯世擅风流——苏门弟子诗作》;《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的<妾薄命>》;《诗自心生情自真——陈师道的亲情诗》;《原本官场即戏场——唐庚的<讯囚>诗》;《塞上风光堪入画——柳开的<塞上>》;《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皆可惊——寇准诗歌漫话》……杨许波、庆振轩编写的《北宋诗》从作家、作品两个方面,从人生、故事两个维度,解读经典,让我们从故事和诗文中学知识、懂历史、看人生,了解我国宋代文化的精华。 内容推荐 杨许波、庆振轩编写的《北宋诗》分为皇朝隆兴教育奠基、诗格人品纵横两宋、盛世隐逸乐天厚生、盛宋诗坛群峰竞秀、名臣佳作各成一才五个板块,从横、纵两个时态,《北宋诗》从作家、作品两个方面,从人生、故事两个维度,解读经典,让我们从故事和诗文中学知识、懂历史、看人生,了解我国宋代文化的精华。 目录 皇朝隆兴教育奠基 月到中天万国明 ——宋太祖的《咏月》诗 继四大发明后对世界文明的第五大贡献 ——宋代的科举制与真宗的《劝学诗》 状元·榜眼·探花 宋代“神童”教育面面观 科举利弊及其防范措施 诗格入品纵横两未 纵横吾宋是黄州 ——王禹傅及其相关诗作 商州山民的“互助合作社” ——王禹傅的《畲田词》 缀行相送我何荣 ——王禹□与宋初的人才培养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傅的《春日杂兴》 盛世隐逸乐天厚生 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 ——华山陈抟 旁人大笑从他笑昂头吟望倒骑驴 ——隐者潘阆 闲唯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盛世隐者魏野 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 ——西湖处士林逋 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 ——邵雍的《病亟吟》 盛宋诗坛群峰竞秀 天灾兼人祸父子各悲哭 ——梅尧臣关注民生疾苦的诗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梅尧臣《悼亡诗》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梅尧臣《书哀》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梅尧臣抨击吕夷筒而作的《猛虎行》 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 ——梅尧臣《杂兴》与进奏院事件 长歌忽发泪进落一饮一斗心浩然 ——苏舜钦《对酒》 将昏士怯多惨败羞辱中国堪伤悲 ——苏舜钦《庆州败》 高位厌粱肉死者道路积 ——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苏舜钦《沧浪亭》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欧阳修及其诗作 非人不见汝乃汝不见人 ——寓言诗《仙草》 春风疑不到天涯 ——《戏答元珍》 子诗何时做我耳久已倾 ——欧阳修《赠杜默》 精神会通意辄同归 ——欧阳修《画眉鸟》 诗人醉后的自负 ——欧阳修的《庐山高》、《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改革家的宣言书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寓言诗《秃山》 人生乐在相知心 ——借史抒感《明妃曲》 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的《众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喜欢作翻案文章的咏史诗 此老乃野狐精也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 变法是非心难忘 ——王安石的《杖菜》诗 愁心自惜江蓠短世事方看木槿荣 ——“弃妇”言情《君难托》 劝君且莫“杀风景” ——王安石《戏示蒋颖叔》 他留给历史一个孤独的背影 ——王安石的《鹦鹉》诗 千秋万古名寂寞身后事 丈夫不合自穷愁藜藿先须天下优 ——王令的《暑旱苦热》诗 苏小妹并非只是一个传说 ——苏洵的《自尤》诗 东坡居士老泉山人 ——全才诗人苏轼 应是雪片落蒹葭 ——为老师改诗的天才少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不逢佳节也思乡 ——苏轼《蚕市》诗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苏辙的初次离别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轼关切民生疾苦的诗作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轼《荔枝叹》 苦己以利人 ——苏轼的科技诗 吾心本无待逍遥过此生 ——苏轼《泗州僧伽塔》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魂飞汤火命如鸡 ——“乌台诗案”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苏轼的狱中生涯 柏台霜气夜凄凄 ——苏轼的“绝命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东坡居士 只有名花苦幽独 ——荒山海棠 寒食雨中寒食诗 ——《寒食雨二首》 古今流传“东坡肉” ——关于苏轼的《猪肉颂》 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苏轼的庐山诗 春江水暖谁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时 ——苏轼《纵笔》诗话 世事浮云改孤月此心明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苏辙讽喻新法的《梁山泊》 江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苏辙、苏轼为姜唐佐题诗 一生知己有斯人 ——苏辙《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 并惊斯世擅风流 ——苏门弟子诗作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陈师道的《妾薄命》 诗自心生情自真 ——陈师道的亲情诗 原本官场即戏场 ——唐庚的《讯囚》诗 名臣佳作各成一家 塞上风光堪入画 ——柳开的《塞上》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皆可惊 ——寇准诗歌漫话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嫌意轻 ——荷桃赋诗戒奢华 先忧后乐济险加泽 ——范仲淹《淮上遇风》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 结交为无嫌忠告期有补 ——曾巩的《咏柳》 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退居洛下诗作 秀千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 试读章节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祖辈为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后汉乾祜元年(948),枢密使郭威讨李守真,赵匡胤应募为郭威的部属。后周显德三年(956),因屡建战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升殿前都点检;后周恭帝即位,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初,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当年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次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重要禁军将领兵权。历代开国皇帝对待开国功臣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唐太宗式,继续任用,功臣多得善终。二是刘邦、朱元璋式,建国之后,屠戮功臣,即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三是赵匡胤式,比较厚道地解除功臣武将的兵权,让他们多积金钱田宅以遗子孙,多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继而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平定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开宝二年(969)又曾亲征北汉。在进行统一南北战争的同时,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在位十七年,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对宋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出于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文化观念,关于历代开国帝王都有一些神奇灵异的故事传说,宋太祖也不例外。赵匡胤于后唐天成二年三月二十一日,降生在洛阳夹马营。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太祖生时,一道红光环绕着产房,刚刚出生的赵匡胤浑身现金黄色,散发出奇异的香气,“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少年赵匡胤喜欢骑马射箭,舞枪弄棒,志向远大。母亲杜氏劝他读书,他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当今天下动乱,兵戈不息。儿若能精通武艺,以待后用,将来有机可乘,能够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至于虚度此生!”母亲笑道:“但愿我儿能承继祖业,不要玷辱家门,便算幸事,还想什么大功名大事业!”赵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是一将门之子,为什么能化家为国,造成帝业?儿虽不才,但也想和他一样,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母亲以为如何?”母亲闻言,心中高兴,但仍然怒斥道:“你不要信口胡说!但凡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无用。我不听你瞎胡闹,还是读书去吧!” 知子莫若母。赵匡胤早有大志,母亲心知肚明。后人诗句“阿母素知儿有志”,便是由此着眼的。但宋太祖日渐显露其帝王气派,雄图霸略,还是在他屡立战功,黄袍加身,确立了先南后北战略,南征北讨,统一南北之时。其龙虎之姿,霸主风采为宋代文人津津乐道。据杨亿《谈苑》记载,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师包围了南唐都城金陵,李后主派徐铉到宋乞求缓师,徐铉见宋太祖于便殿,非常恭敬地行藩国事宋为上国之礼,述说李后主因为有病,不便亲来朝谒,绝非有意违抗太祖的诏书。宋太祖大怒说:“不需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在当月,宋师攻破金陵,南唐国主李煜投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语,充满霸气,成为传留至今的成语。 尽管赵匡胤自幼性喜骑射,但也有极富个性特色的诗句传世。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宋朝大军进围金陵,徐铉来朝之时,想依仗自己的文才智略,说服太祖,以解金陵之围。于是竟然说宋太祖没有文采,称誉李后主博学多才,有圣人之能。太祖让徐铉诵读李后主的诗,徐铉称李后主的《秋月》诗,天下传诵,其佳旬如何如何。太祖大笑道:“那不过是一介寒士的寒酸语罢了,我不会做这类诗的!”徐铉心中不服,认为大言无实,请太祖拿出自己的诗作来。太祖说:“我当年尚未发达时,从秦中归,路过华山下,醉卧在田野间,醒了以后,看到一轮圆月,光照宇宙,就吟了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徐铉大凉.在便殿向太祖祝福。 赋诗言志,豪唱抒怀。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月光,普照尘寰,正是赵匡胤作为一代英主意欲统一南北、君临天下的象征。这样的诗句和南唐君臣在强敌压境、朝不保夕的困境下苟延残喘,坐在火山顶上寻欢作乐,写出的吟风弄月,具有小巧呻吟之弊的亡国之音相比,可谓大相径庭。徐铉是懂诗的,他从心里感到震惊。因为宋太祖此诗,正如陈岩肖《庚溪诗话》所说:“皇上气魄多么宏伟啊!拨乱反正之心,见于此诗!”P3-4 序言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 立身以求学为先,求学以读书为要。 欧阳修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人生如果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努力求学读书。千余年过去,时至今日,立志向学,勤奋读书,教育强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然而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依然是许多人困惑和思考的问题。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所谓的好书、有益的书,应该指的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何谓经典?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认为,经典作品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人文学科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诸如“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文学经典”等等。范仲淹曾经说过:“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上时相议制举书》)儒家把《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尊为“六经”,文人学士研修经典的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六经之旨不同,而其道同归于用”。“故深于《易》者长于变,深于《书》者长于治,深于《诗》者长于风,深于《春秋》者长于断,深于《礼》者长于制,深于《乐》者长于性。”(陈舜俞《说用》)范仲淹与其再传弟子陈舜俞都是从造就经邦济世的通才、大才的角度论述儒家经典的。但古人研读经典,由于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取径也不尽相同。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指出:“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就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接受和传承,能够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不断与读者对话,并带来新的发展,让读者在静观默想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典范性权威性文学作品。“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由于经典之作要经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所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读者和作家一起赋予了经典文学的经典含义。即就宋词而言,词体始于隋末唐初,发展于晚唐五代,极盛于两宋。但在宋代,词乃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终宋一代,宋词从未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记载: 钱思公(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虽然欧阳修之意在赞扬钱惟演好读书,但言及词则日“小词”,且小词乃上厕所所读,则其地位可知。即就宋代词坛之大家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为避谤避祸,开始大量作词;辛弃疾于痛戒作诗之时从未中断写词的事实,也可略知其中信息。直至后世的读者研究者,越来越感知和发现了词体的独特的魅力——“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人间词话》),才把词坛之苏辛,视如诗坛之李杜,赋予了宋词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地位。 其他文体中如元杂剧之《西厢记》、章回小说之《水浒传》,也曾被封建卫道士视为“诲盗诲淫”之洪水猛兽而遭到禁毁,但名著本身的价值、读者的喜爱和历史的检验,奠定了它们经典之作的地位。 在一些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读者甚至参与了经典作品的创作。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宋代刊行的《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中《静夜思》的原貌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当代著名学者瞿蜕园、朱金城、安旗、詹瑛所撰编年校注、汇释集评本《李太白集》也全依宋本。但从明代开始,一些唐诗的编选者(读者)开始改变了《静夜思》的字句,形成了流行今日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以,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和历代无数读者检验而存留至今的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那么,在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阅读自《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经典?古人的一些经典之作和经典性论述可以为我们借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四月,自九江往游庐山,在山中游赏十余日之后所写的《题西林壁》诗。一生好为名山游的苏轼,在畅游庐山的过程中,庐山奇秀幽美的胜景,让诗人应接不暇。苏轼于游赏中惊叹、错愕,领略了前所未有的超出想象的陌生的美感。初入庐山,庐山突兀高傲,“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移步换景,处处仙境,诗人喜出望外,“自昔忆清赏,初将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庐山幽胜美不胜收,于是诗人在《题西林壁》这首由游山而感悟人生的诗作中,寄寓了发人深思的理趣。苏轼之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作给予人们的启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 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诗人对于人生对于庐山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带有特有的东坡印记的智慧之作。古往今来,向往庐山,畅游庐山的游人难以数计,而神奇的庐山给予游人的感触各有不同,何以如此呢?因为万千游客,虽同游庐山,但经历不同,观赏角度有别,学识高下不一,游赏目的异趣,他们都领略的是各自心目中的庐山,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正如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所以,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人生,现实人生就会更具魅力;换个角度读经典,你会拥有你自己的经典,经典会更加经典。 千江有水千江月,干江水月各不同。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家正是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大干世界,以独到的思维角度思考人生,以生花妙笔写人叙事,绘景抒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创造出一部部永恒的经典。“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要因之一就是经典作家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眼光独到,视点独特,思想深邃,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即以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为例,作为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他的诗、文、词创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前言》中说: 王安石的文章大都是表现他的思想见解,为变法的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进步故识见高超,态度坚决故议论决断。其总的特色是在曲折畅达中气雄词峻。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概括性强,准确处斩钉截铁,不可移易。 这一段话是评价王安石散文风格的,用来概括他的诗词特色也颇为恰切。王安石由于个性独特,识见高超,所以喜欢做翻案文章。他的这一类作品不是为翻案而翻案,而是确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其《读史》、《商鞅》、《贾生》、《乌江亭》、《明妃曲》均是如此。即以其《贾生》而言,司马迁《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对贾谊的同情叹惋之意已在其中。李商隐因自己人生失意,对贾谊抑郁失意更为关注,其《贾生》诗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咏史诗在切入点的选取上颇为独到,在对贾谊遭际的咏叹抒写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政治感慨和人生伤叹,而这种感慨自伤情怀颇能引起后世怀才不遇之士的情感共鸣,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王安石评价历史人物的着眼点则跳出了个人人生君臣遇合的得失,立足于是否有用于世有助于时的角度,表达了独特的“遇与不遇”的人生价值观。遇与不遇,不在于官场职位的高低,而在于胸怀谋略是否得以实行,是否于国于民有益: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以人况己,以古喻今,振聋发聩,这样的诗作才当得上“绝大议论,得未曾有”的美誉。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关注现实,抑或是感受人生,往往因作者的视角不同,立场观念有别,而感发不一,所写诗文,各呈异彩。 但是我们在阅读体验中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读者有时所欣赏的并不是作者的得意之作,而有时候作者所自珍的,读者却有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有这样一段文字: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又“絮暖觜鱼繁,露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日:“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欧阳修这种阅读体验不止一端,刘牧《中山诗话》记载:永叔云:“知圣俞者莫如某,然圣俞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于是也感慨知心赏音之难。 正因为知心赏音之难,所以古人强调阅读欣赏应该知人论世。于是了解探究历史,就有“纪事本末”类的系列著述。阅读欣赏诗词,即有《本事诗》、《本事词》、《词林纪事》、《唐诗纪事》、《宋诗纪事》、《明诗纪事》、《清诗纪事》等著作;阅读唐宋散文,也有《全唐文纪事》、《宋文纪事》之类的著述。对于读者而言,这些著述有助于我们由事知史,由事知人,进而由事知诗,由事知词,由事知文:或者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相关诗、词、文的深入了解。正是从这个视点出发,出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兰州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故事里的史学经典”、“故事里的哲学经典”(统称为“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同样出于历史使命感,我们愉快地接受了“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系列的撰写工作,首批包括《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五代词》、《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元曲》、《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词》。 当凝聚着丛书的策划者和撰著者共同心血的著述即将付梓之际,我们为和兰州大学出版社这次愉快的合作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共同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出好书就成为我们共同的意愿,所以撰写以至出版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很容易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参与丛书撰写的同仁均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怎样让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大学的讲堂,走向社会,走向千家万户,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由学者在一定研究基础上撰写的,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的融学术性的严谨和能给予读者阅读的知识性、愉悦性则是出版社策划者的初哀。合作的愉快也为我们下一步自汉魏至明清诗、词、文部分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本事”或者说由“故事”入手诠解阅读文学经典是我们的共识。 那些与诗、词、文密切相关的“本事”,在古典文学名篇佳作的赏鉴研读中,主要是指与相关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有关的“故事”,抑或是趣事逸闻,其本身就是最通俗、最形象吸引读者的“文学评论”,许多流誉后世的名篇佳作,几乎都伴随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或发生于作家写作之前,是为触发其写作的契机,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是出于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有些诗文本身就在讲故事,史传文学本身就与后世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唐宋散文中的一些纪传体散文名篇诸如《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杨烈妇传》、《唐河店妪传》、《姚平伸小传》等颇具小说笔法。即如范仲淹之《岳阳楼记》,王庭震《古文集成》中也记述说: 《后山诗话》云:“文正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日:‘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铡所著小说也。 有些诗歌也是感人的叙事诗,在很多读者那里了解的苏小妹的故事,只是民间的传说,得之于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近年新编的影视作品《鹊桥仙》等。人们出于良好的心理愿望,去观看欣赏苏小妹和秦观的所谓爱情佳话。让聪明贤惠的苏小妹和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在虚构的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成就美好姻缘,而不去考虑受虐病逝于皇祜四年(1052)的苏洵最小的女儿、苏轼的姐姐八娘,和出生在皇祜元年(1049)的秦观结为秦晋之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苏洵的《白尤》诗即以泣血之情记述了爱女所嫁非人,被虐致死的锥心之痛。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散佚,些研究苏轼的专家对此亦语焉不详,台湾学者李一冰所著《苏东坡新传》即日: 苏洵痛失爱女,怨愤不平,作《自尤诗》以哀其女(今已不传)。 我们依据曾枣庄先生《嘉祜集笺注》收录了《自尤》诗并叙,并未多加诠释,因为诗作本身就为我们含悲带愤地讲述了一个凄惨的八娘的短暂的一生的悲剧故事。苏小妹不是一个传说! 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发生在诗作传播之后,如《舆地广记》和《艇斋诗话》都记载,苏轼“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京城,章障认为东坡生活快活安稳,于是又把诗人贬到海南。但是不论诗人是直书其事,还是借史言事,是因事论事,还是即事兴感,与诗作相关与诗人遭际相关的故事,都有助于我们对经典诗文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读解诠释。 在“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之“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第一批)将要出版发行之际,我们对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张仁先生、张映春女士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感佩;对兰州大学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张炳成同志对于丛书的写作出版自始至终的关注支持深表感谢。同时,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对于相关诗、词、曲、文名篇的诠解也仅是我们的一得之见,所以我们热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愿读者诸君和我们一起愉快阅读经典的同时,换个角度,读出我们各自心目当中的经典。 庆振轩 二○一三年八月于兰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