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达章、周娴华编著的这本《宁波老事体》是介绍甬上文化,记录宁波老城区海曙、江东、江北的历史沿革、风物典故等的通俗读物,旨在让宁波人了解宁波的过去,感受宁波历史文化的卓然魅力,增强作为宁波人的自豪感,并从历史积淀中传承宁波人的优秀品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宁波老事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周达章//周娴华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周达章、周娴华编著的这本《宁波老事体》是介绍甬上文化,记录宁波老城区海曙、江东、江北的历史沿革、风物典故等的通俗读物,旨在让宁波人了解宁波的过去,感受宁波历史文化的卓然魅力,增强作为宁波人的自豪感,并从历史积淀中传承宁波人的优秀品质。 内容推荐 《宁波老事体》全书包括“风土掌故”、“饮食文化”、“街巷名店”、“人物轶事”、“过眼旧事”和“教育文化”六个方面内容,四十余篇文章,所写的人和事或许有人曾经讲到却不曾讲全,但大多是过去从未有人讲过的。就是这些老事体,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宁波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多层次的城市文化。从所写的这些人和事中折射出老宁波人的一种精神,这里有面对曲折仍不懈追求的老宁波人的创业传奇,还有不少反映老宁波人诚实守信、刻苦敬业的故事。 《宁波老事体》由周达章、周娴华编著。 目录 序言 风土掌故 1.鼓楼沿千年白蛇的传说 2.崇孝坊与孝闻街的传说 3.天封塔、天封寺与地封塔 4.上灯夜、元宵节与落灯夜 5.灵桥门关帝庙庙会 6.“相量盏”与过桥头 7.吃好日酒与担灰结下饭 8.二月初二百花娘子生日 9.正月初五请财神 10.吃祭灶果与烧灶马 11.石灰埠头与兑蚌壳 饮食文化 12.冰糖甲鱼的传说 13.蟹壳黄、成光饼与和尚饼 14.大有南货店与现做的鲜肉月饼 15.蘑菇香干与芦稷汤果 16.享有盛名的陈万兴包子馄饨店 17.大众菜馆阿毛饭店 街巷名店 18.药行街上的大户——元利药行 19.小巷有名行——恒茂药行 20.懋昌药行与我卿先生 21.甬上名药号——赵翰香居 22.独具一格的大乙斋中药店 23.明德堂与应礼卿先生 24.甬上最早的草席专卖店——水天吉席庄 25.五洲袜厂与新雅菜社 26.老宁波最大的贳器店 27.药行街的半壁江山是木器家具店 人物轶事 28.永寿巷的传奇女子 29.孤云野鹤云水僧——弘一法师在甬的日子 30.蜗寄庐与孙定观先生 31.名扬海内外的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 32.西门外中药店坐堂医生百味先生 33.悬壶治痼疾仁术惠苍生——记针灸名医裘如耕先生 过眼旧事 34.宁波旧时的“混堂” 35.老虎灶与茶坊 36.宁波的黄包车和黄包车行 37.鬃印及其制作 38.东渡路边的天妃宫 教育文化 39.宁波史上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鄞县县立高级工科中学 40.清代的甬上书院 41.城西书院与水北阁 42.卢青压与抱经楼 43.杨臣勋与清防阁 44.宁波评弹迷的福地——红宝书场 45.曾经盛极一时的宁波京剧 后记 试读章节 鼓楼沿千年白蛇的传说 作为宁波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鼓楼,是一座拱形的石构建筑。据说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是子城的南门。元朝末年,鼓楼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今天的鼓楼,是民国年间重修的。这样算来,鼓楼至今有一千余年历史,够悠久了。抬头望去,三重檐牙高啄的城楼,建有长方体的钟楼,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能看到时钟(旧时鼓楼上挂着一只大铜钟,为报时用)。而鼓楼城墙中拱形的门洞,在两旁的绿树映衬下显得深邃难测,此中藏着不少古老传说,散发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浓浓的人文气息,“鼓楼沿千年白蛇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鼓楼边头(旁边)有一家茶坊店。茶坊店边头住了一户人家:在鼓楼打更的吴老头一家。吴老头有个儿子叫吴萌,从小喜欢读书,常常到茶坊店里灶跟间(厨房),对着灶火看书。他平时还十分勤快,常常帮着老板娘干些扫扫地、端端茶水等零碎活。老板娘看着心里高兴,就把他当作自己家的儿子一样看待,后来吴萌就拜老板娘为干娘了。 这茶坊每日一开门,就会有很多客人来喝早茶,可谓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有一年春夏之交,黎明前总会有一个穿白袍的青年书生来店里喝茶,但总是不到天亮就会离开。只见他每次都坐在角落头,一声不吭,只管闷头喝茶。读书人对着读书人,自然会心生好感,吴萌常常会特意上去,捧上一杯好茶,有讲呒讲地找他攀谈几句。但是这后生总是愁眉苦脸,闷声勿响,辰光一到,必定起身离开。任凭吴萌跟得咋快,一出门,后生就会不见踪影。但是每当他一来,吴萌还是好生招待,日子一久,后生就对他点点头,眯眯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那年七月十五清早,白衣书生来到店中,坐下后,更显得心事重重,一副愁云满面的样子。吴萌见了,心想这位常客不知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就上去问他。一开始,这位白衣客仍然闷声不响。在吴萌一再询问下,终于开口说:“兄弟,我看你是个热心人,我想求你一件事,勿晓得侬能否答应?”吴萌爽快地说:“侬讲吧,只要我能够办到,就一定替侬去办。”书生就说:“兄弟,今夜三更,你到鼓楼城门西侧第七块城墙砖处,只要看到一股小小的水流出来,你就走壬J决用红线把它套住,口中连念‘小小,小小’,要边说边跑,一直向东奔到通海的江河处,然后丢掉红线,这就帮了我一个大忙。”吴萌一听,心想这事好办,就满口应承下来。白衣书生还是再三叮咛:“兄弟,无论发生啥事体,一是你千万勿要慌;二是一定要准时。”吴萌满口应承。 当日夜里,吴萌提早来到鼓楼西侧第七块城墙砖处等候。果然,三更一到,砖缝处流出来一小股清水。吴萌急忙用红线把它套住,口中连念“小小,小小”,边念边赶快向东门方向奔去。开始时吴萌奔得飞快,还没什么,但一到东门大街就快不起来了。大热天路边都有人在乘风凉,那时的东门大街路面还很狭窄,人一多,吴萌奔的速度就慢下来,后面就发出了哗哗的水流声。吴萌回头一看,吓得大惊失色,原来后面已经跟着一条两尺多高的水流。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忙向东门奔去,后面的水声才渐渐地轻下来。但是当他奔到东渡门时,发现城门紧闭。他连忙又奔到了灵桥门,城门还是紧闭着。最后他奔到了浩河水门,一看这里有河通江,有江通海,就赶快用力把红线丢向水门。只听见轰的一声,跟在身后的那股大水把水门冲开一个大洞,翻滚着重重白浪,沿着奉化江向东海方向流去,城里的大水也随之消失了。 此后,吴萌就再没见白衣书生来喝茶,一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目那天,白衣书生一清早又来了茶坊店。吴萌一见,连忙让座,倒茶。白衣书生入座后,贴耳小声地对吴萌说:“恩公,今天我特意前来感谢您的再造之恩。请你不要害怕,我本是一条千年白蛇,在镇明岭上修遭,因造了鼓楼,又在城下被压了几百年,眼见我已经有能力去东海跳龙门,但只怕冲毁城墙,涂炭生灵,犯下天条,前功尽弃,所以要找一个忠诚之人为我边叫‘小小、小小’随时提醒我变小些,再变小些,边给我引路入江海。恩公您不负所托,替我办成了这件事情。我现在已被委派去奉化江铜盆浦,管理那儿的水域。今天特地来与恩公一别,以后必当重谢。”说后就匆匆离去,像一条白绸子,飘忽而去,一会儿就杳无踪影了。 又过了一年,店里来了对卖唱的祖孙俩。吴萌看着这个老头有点面熟,再一看老头还在向他眨眼睛呢。原来老头就是那白蛇所化!他低声对吴萌说:“这小娘(小女子)本是渔家女,因水怪掀翻渔船,父母溺水而死。是我将她救进龙宫。但她又不能长住水中,我看她生得一脸福相,所以送来与恩公结为秦晋之好。”吴萌家里一贫如洗,他虽见小娘生得水灵秀美,心里也蛮喜欢,但嘴上却说不出口。小白龙一见,知他已是心许,就约定三日后迎亲。 老板娘一听说干儿子三日后就要娶亲,真是满心欢喜。那日她停业一天,把店堂布置成结婚场地。吉时一到,只见从镇明路那边浩浩荡荡来了一行人,敲锣打鼓,鸣炮焚香,抬过来一杠杠嫁妆,围观的人连声感叹从没见过这么多金银财物、珍珠宝贝。千年白蛇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这种方式重谢了恩公。 这美丽的传说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悠悠诉说着知恩图报的道理。 P3-6 序言 很早就想写一些老宁波的事了。有了这个想法,于是就有意识地回忆不少本人经历过,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有目的地去采访至今尚有的一些线索,以及不少后人能记起来的事情。有些相关报道也曾见诸报端,但与本人所了解的这些事情的真相,有不少差异,甚至与事实相去甚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积累了不少材料,在采访和查证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素材。于是那些老宁波之人和事的轮廓就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条条老街,一块块老招牌,一位位老人,一件件老事体,就成了本书所写的故事。 一个城市的文化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文化蕴含着这个城市的精神。宁波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特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史传久远、资源丰富、形态多样、积淀丰厚的城市文化。我想,把宁波过去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事介绍给当今的宁波市民,尤其是那些对宁波的过去毫无印象的年轻人,让当代乃至今后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过去,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文化传承。我相信,老宁波的风土习俗、名胜掌故、饮食文化,特别是老宁波入不朽的创业精神,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读者在茶余饭后阅读本书,定能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这也是我写这些老事体的初衷之一。 这本书的原名叫“甬上风尘录”,后来总觉得这有点过于文绉绉。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普通的市民接触到我所讲的故事,后在宁波出版社马玉娟社长的建议下,把书名改为如今的“宁波老事体”。近乎宁波老话的书名,或许更能让新一代的宁波人领会到宁波文化的亲近感。 《宁波老事体》全书包括“风土掌故”“街巷名店”“饮食文化”“人物轶事”“过眼旧事”和“教育文化”六个方面内容,四十余篇文章,所写的人和事或许有人曾经讲到却不曾讲全,但大多是过去从未有人讲过的。就是这些宁波老事体,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宁波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多层次的城市文化。从所写的这些人和事中折射出老宁波人的一种精神,这里有面对曲折仍不懈追求的老宁波人的创业传奇,还有不少反映老宁波人诚实守信、刻苦敬业的故事。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凡涉及典故、史实的,必殚精竭虑,几经翻阅甬上诸多志书和文献古籍,力求史实的准确性。对于人物相关事情,哪怕只有一丝一缕的信息,也必追根刨底,四处寻访其至今尚在的后人,从儿孙辈,甚至玄孙辈,尽最大可能展现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书中所述细节,大多是相关人物的后人追忆之说。有时为了落实一个细节的真实性,我通过多方联系,多次赴杭州、上海乃至天津、北京找到其后人了解。调查采访的那些老宁波人的后辈,如今大多也已到耄耋之年,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在沪上的九十一岁高龄的周先生。当我在写《宁波史上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这篇文章时,为了帮我搞清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到丽水后那一段艰苦的办学情况,他不仅详细作了口述,事后还满满当当写了足有三张纸的书面材料,为完善这篇文章中所述部分细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认真执着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可以说,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宁波人认真办事的良好品质。 为了避免所写内容涉及面过于宽泛,我在取材时尽量将地域范围限制在宁波老城区中的海曙、江东、江北三区之内。而对那些历史跨度较大,涉及地域较广的事情和人物,为了叙述上的相对完整性,或出于交代因果关系等需要,在叙述中往往会将时间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本书所述的老事体有不少来自于书中所述人物至今还健在的后人亲自撰写的文字材料,笔者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前提下,从本书的可读性考虑,在叙写中作了必要的处理、加工,但不夸张,更不失实。过去的事和人不好写,不能瞎编,更不应道听途说编造出一个故事来。这也是我在写这本书时所坚持的一个原则。只要条件允许,我一般都把写好的初稿发给有关后人审读补充,直至他们认可为止。书中很多文章的撰写完成,都得到了多方帮助。如在写《蜗寄庐和孙定观先生》一文时,我先是借与其小儿子孙诗闻先生是高中同学之便,在20世纪六十年代多次与孙先生在收藏书画之事上有过多次交往;后又得到了天一阁领导袁芳芳同志的大力帮助,收集到了孙先生捐赠给天一阁的古籍和书画目录;写成初稿后我又分别寄给他们审阅,经多次修改而成。也是通过袁芳芳同志的大力推荐和帮助,我联系上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的负责同志,为我查找徐时栋先生去世后捐赠给省图书馆的书目及其他相关资料提供了不少方便,由此也保证了《城西书院和水北阁》一文中所记述之人和事的可靠和真实。 写《城西书院和水北阁》一文,源于我与徐时栋先生后人的一段交往。因与徐时栋先生之玄孙徐春晖先生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一起同过事,与徐时栋先生的三子徐正垓先生也有过五六年的交往,对于了解徐时栋先生在城西草堂以及后来的水北阁藏书之事本身就有了不少了解。后又与徐正垓先生的第二个儿子徐芝龄先生有过十余年的接触,颇有印象。2012年夏天,本人又亲自采访时年八十有余的芝龄先生,了解核实水北阁所藏捐赠给浙江图书馆之事,对完成此文的写作确实帮助很大。回想起这一次的拜访,至今颇觉感动。由于是在火热的夏天,我匆匆忙忙记下他的口述,但徐先生十分仔细,凡发现我所记述的内容中有错字的,都一一为我纠正。这次拜访,给我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只可惜,在我写好这篇文章的初稿,打电话想请他审稿时,不料传来的却是他已做过百日的噩耗。从这件事中,我突然想到两点:其一,本人在不幸之中,应甚感荣幸,至少,在我与芝龄先生零零落落相处的日子里,探访到极其珍贵的有关徐时栋先生在水北阁的一些情况,正垓先生留守水北阁的不少往事,也许芝龄先生就是能叙述其祖上之书事的最后一个人了,遵从他所述的内容,我填补了不少过去从未有人想到和写到过的事情;其二,徐芝龄先生的突然过世使我感到,在五光十色的现代文化氛围中,对宁波往事的挖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甚至有抢救的必要!今天,《宁波老事体》得以出版,也是宁波出版社对这种文化抢救的自觉。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本书所写这些人和事在浩繁的宁波老事体中不过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如有精力,我仍有信心去继续努力,去调查寻访,再接再厉去书写那些值得留给后人一读的事情。我也希望有志于挖掘和研究宁波地方文化的一些志士仁人,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宁波过去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和事写出来,共同做好宁波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为序。 周达章 2014年3月 后记 本书原是受在京的一位老朋友启发,并由他推荐给北京的一家大型出版社出版,据说是他们在策划一套大型的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的丛书。本人恰在最近五六年的茶余饭后,零零星星地写了二十余篇反映老宁波传统文化的文章,所写内容涉及甚广。2012年年底,在京的老友来宁波探亲,顺便来看望我,发现在我的案头上有一叠稿子,封面上有“甬上风尘录”字样,不经意翻阅了几篇文章就说:“哦,我在‘校长书屋’(设在教育部行政学院二楼的一家规模颇大的专业书店)看到过你不少教育类的专著,居然你还在搞有关传统文化的创作。”当时我也只是笑笑而已。人老了想的大多是过去的老事体,不像年轻人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想想过去的岁月,是有不少很有意思的东西可写,就顺着记忆所形成的线索,写了起来。接着他就肯定地说可由他推荐给北京一家出版社,希望我能在近一年时间里,完成一本近20万字的书稿。 分手的时候,老友还要我把电子稿发至他的信箱。没过一礼拜,老友从北京来电话,说是事情全办好了,接下来按计划发稿就是了。这件事居然就这么快定下来了,我也一心一意地按计划又赶写了不少篇文章。 一次,我因新著《班主任主题讲话》校稿事宜去宁波出版社,刚好与马玉娟社长打了个照面。马社长盛情邀请我到她办公室坐坐,当时,我顺便说起了自己与北京出版社合作出书之事。马社长听完后,立即表示这本书应该在宁波出版社出版,她又谈起了十八大以后宁波市政府十分重视挖掘宁波传统文化的事情,宁波出版社也正在物色有写作能力又比较熟悉老宁波事体的老人,编写一套地方文化类丛书。说话之际,我顺便从包里拿出了《甬上风尘录》的内容简介和撰写目录,还有十来篇初稿。马社长看后说:“我们出版社同您合作大概有十几个年头了吧。”我说;“差不多有十二年了,大该是2003年3月开始的,一起合作出版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专著十余本,市场营销也很不错。”说着说着,就把这本书定下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不久,受海曙区政协王国宝先生之约,我有三篇写就的文章选入由他们负责主编的《宁波老字号》一书。又受海曙区文化馆王燕芬女士之邀,我参加了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作。王燕芬女士是我原宁波十六中学七四届高中学生,当时还是我所教授课程的课代表。盛情之下,就按她的要求写了不少文章,按出版专题需要,有八篇文章入编由她主编的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集《名城记忆》一书(该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上这些文章,又陆陆续续被好几本杂志转载,颇得好评。但这些文章发表后,本人感觉到还有不少欠缺,于是又经多处采访和考证,进一步修改和补充,现也一并入编了本书。 《宁波老事体》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大力协助,除了在自序中所述之外,还要感谢鸣鹤中学的韩勇豪校长和鸣鹤镇教办的裘百耀先生,他们帮助我寻访弘一法师在金仙寺和五磊寺的足迹,裘先生还亲自陪同我到金仙寺、五磊寺实地考察、拍照,也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要感谢原正始中学副校长俞光透先生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汇星贸易有限公司王跃先先生撰写相关资料;要感谢徐志成女士、励韵君女士、赵爱静女士、周显章先生、周成章先生、周世章先生、吴清柱先生、张政先生、裘维刚先生、应道安先生、周智慧先生,以及宁波市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蓉华女士等,他们为本书撰写过不少相关稿件,还提供了许多至今已难以寻觅的资料和照片。 本书配有不少新、老照片,感谢老同学、宁波市资深摄影家潘行正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旧照,感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级学生吴仕山为本书提供照片。 老事体不好写,难就难在要确保老事情和老人物的真实性。笔者不敢违背事实进行虚构杜撰,尽管在主观上作了不少的努力,但百密难免一疏,如书中所述尚有失实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敬请知情者提出批评、指教,笔者不胜感激。 周达章 201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