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在品读先贤的经典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从平静如水的文字中,体味波澜壮阔的豪气;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在钩沉历史的沉静后,管窥到现实的豹斑……
她就是穆涛先生的《先前的风气》。
从那些或大气磅礴或尖锐犀利的长长短短的文字中,
读到的是历史,是现实;是文学,是文化;
最重要的,是思想。
从这个如璞玉般质朴的北方汉子身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前的风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穆涛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在品读先贤的经典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从平静如水的文字中,体味波澜壮阔的豪气;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在钩沉历史的沉静后,管窥到现实的豹斑…… 她就是穆涛先生的《先前的风气》。 从那些或大气磅礴或尖锐犀利的长长短短的文字中, 读到的是历史,是现实;是文学,是文化; 最重要的,是思想。 从这个如璞玉般质朴的北方汉子身上。 内容推荐 《先前的风气》是穆涛先生新创作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分信史的沟与壑、《汉书》告诫我们的、身体里的风气、正信、贾平凹记、一本文学史著作引发的七个话题、耳食之言和文学文风以及中国文化气质八个部分。作者读史明变,循经思义,评古察今,怀旧不守旧,既考查传统典籍里文化生态的润泽光亮之处,又反思当今生活,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且笔力踏实,文风朴素。《先前的风气》堪称一部文学佳作。 目录 儒风道韵点春秋 我看穆涛 信史的沟与壑 信史的沟与壑 信变 玉皇大帝住什么房子 树和碑 黄帝的三十年之悟 多士 职官 反粒子 道理 匠 敬与耻 苜蓿 蒲桃锦 身毒国 “儒”这个字 谁敢窥天机 局限 自然者默之成之 代价与成本 认了 《汉书》告诫我们的 算缗和告缗 董仲舒的藏身之处 《食货志》里的一笔良心账 八政与九畴 采风是怎么一回事 使时见用 功化必盛 刘邦的新农村建设 身体里的风气 身体器官的服务员 笨人 内装修 去欲的态度 气 客气 会说话 睡觉 心底那个“愚”字 身体里的风气 正信 正信 敲木鱼 觉悟 空指什么 本钱 化和幻 什么样的朴素什么样的爱 旧砖与新墙 师和傅 致中和 敬礼 静雅 标准和榜样 清谈和清议 读文件 大实话 神话与鬼话 活力源 坊间言 贾平凹记 给贾平凹的一封信 《带灯》这本小说带来了什么 两本书:《秦腔》和《废都》 创新 立场与观念 以前 收藏 千字文 另一支笔 履历 一本文学史著作引发的七个话题 坐船和吃饭 带着问题读书 李浩怎么读《隋书》 事关唐朝的三个问题 我们的地域文化意味着什么 双轨制或三轨制 史家怎么史 耳食之言 耳食之言解 文学标准和文学生态 李渔的“四期三戒” 《人间词话》的方法 言者有言 文学的核心 鲁迅在西安 虚心实腹 境界 文风 再说文风 解放思想 简洁 乡土散文 网络语言 搜旧书 安黎兄 忘我 再说忘我 夜读抄 听说过的两句话 四月天 河东与河西 清明 秩序 传神 内涵 描写 一杯水 小的故事 表面的东西 念旧的水准 回头看 时代烙印还是时尚趣味 现代精神与民间立场 言立而文明 文学,文风,以及中国文化气质 文而不化不叫文化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 化是讲规律的 在汉代,文学意味着什么 真实 境界 表达 底线 怎么样理解主见 试读章节 信史的沟与壑 从道德一词的瘦身说起 按旧说法,书分四类,“经、史、子、集”。以前的读书人主要读经史,经史是课本,子集是辅助教材,是课外读物。经史也有分别,经是基础讲义,史是专业课程,先习人事,再练世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经是常道,世事变迁,但人的基本东西不会变,且会持久鲜亮。读经就是卫道,找天地人的大道理。读史是找德,德是什么?“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天之大德曰生”,繁衍后代是最大的德行。但德也是有局限的,比如那个“好”字的结构,女有子为好,妇人得了儿子才是好。还有明人陈眉公的那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德中的旧观念。笼统地说,德是高尚行为的结果,在一个朝代里,哪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行为是卑劣的?不是这个朝代里的人可以定论的,有权有势也不行,皇帝说了也不算,这就是史的价值所在。道和德这两个字最初是分开来讲的,不是一个词汇。到了唐朝,因为一部书,才把这两个字粘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书奉为《道德经》,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达到顶峰。李隆基是很会恋爱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热爱老子,他把《道德经》视为自己的“红宝书”,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根基,不仅随身读,还御笔注疏。他的智慧之处在“取之于真,不崇其教”。他喜欢老子的三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为所欲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李隆基一度是有为的贤明皇帝,他创造了“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殷实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离了老子这三句话,才有“安史之乱”暴发,强大的唐朝由此走向下坡路,渐行渐衰。 道德一词进入现代汉语,被彻底瘦身了,专门指人的修养,传统文化里的有机成分被拧干,仅剩下一个皱巴巴的皮囊,除了一点点液体,什么也装不进去了。 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这是圣人的譬喻,“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为什么把历史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我琢磨出这么几层意思: 一、当时是小国政治年代,叫诸侯国,只是比今天的县稍宽敞些,人口也稀疏。据行家估算,当时全国仅二千万人口,比今天的台湾人口还要少四分之一。但是国家数量多,西周时期最多将近八百个,仅山东境内就有四十多个,周室东迁后,《左传》有记载的仍超过一百二十个。小国寡民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过日子,如危地里的庄稼,春种秋收,得一茬是一茬,说不出可持续发展的松心话。如果当年也是今天的一统天下,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大物博,凭孔圣人的智慧,不会叫春秋的,会换另外的视角,可能会叫天空,或海洋什么的。 二、冬夏两季表层的东西多,春秋两季深层的变化多,不确定因素多。物如此,人和社会亦如此。 三、春天是播种,是开始,是动机。孔子很看重动机,他在《论语·为政》里说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与政治貌似不相关,但有一个关键处是相通的,就是“思无邪”,心术要正,动机要纯,出发点要端庄。秋天是收获,是结果。从动机里看居心,在结果中察得失。一个朝代是怎么拉开帷幕的?又是怎么谢幕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蕴藏其中的东西才是这个朝代留给后世的最大遗产。用刘知几《史通》里的话说,“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所惧的,正是《春秋》笔法,明察秋毫,微言大义。 四、依农历天时,冬夏叫至,春秋称分,老话叫“日夜分”,分是分明,指的是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基本持平。审视历史要一碗水端平,要公允,不能挟私用假。“临流无限澄清志,驱却邪螭净海波。” 五、上边写的四款,都是我的瞎琢磨。据王力先生考据,西周早期,再溯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二时,讲春秋,就意味着全年。郑玄笺注“春秋匪解,享祀不忒”为“春秋犹言四时也”。 读史讲致用,温故为知新。温故讲究读史方法,温这个词用得恰当。历史原本已经死去了,只有读活了才可能出新价值。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课本”,有五千年的厚度,很难读,城府深,色调沉,像一个人板着脸孔,古板,刻板,缺情少趣且苦辣,对,是苦辣。像冬天里喝烧酒,要“温”一下口感才稍好些。 我们的历史不太好读的原因,有两点最具中国特色。一、历史是断代的。二、既有帝王术,还有宰相术,两条线索并行,却不是双轨制,是连体的两个人,既互动,也互相牵扯。 截止于清朝,中国有两种国家体制形态,一种是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简单的联邦制——分封建国。周朝鼎盛的时候,有近八百个“加盟共和国”。还有一种就是秦始皇开创的帝国制。这两种国家体制形态都是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开创的,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这个“大”字,陕西这片土地还是承受得住的。但秦朝以降,二十几个朝代的更替不是禅让,不是竞选,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淘汰,而是革命,是流血牺牲,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打碎了之后重建。这是中国历史叫断代史的原因。读历史读到断裂地带要小心,要提高警惕,要记住两句名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革命年代是以胜负论英雄的,基本不管青红皂白。 中国的皇帝,因为是家庭承包制,业务水平差距比较大。像抛物线,高和低的落差很悬殊。但中国的宰相们,基本保持在一条相对高的水准线上。好皇帝和劣皇帝,差别在业务能力上。好宰相和劣宰相,差别不在业务能力,而是心态、心地和心术。 P3-5 序言 儒风道韵点春秋 乍读穆涛的文字,你很可能将他视为江南才子,因为其文字的讲究和精妙往往透露出才子气,说白了,就是那种儒雅之气,那种仙风道骨之韵。从文字内容的出典到与现实世界的文化现象、作家作品的勾连,他往往采用的是迂回的“曲笔”,那种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似乎不是穆涛式文体所用之“伎俩”。然而,这种文风如果使用在长篇大论的高头讲章中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他的文章恰恰就是“卷首语”那样的短文,我常将“丁聪体”与“穆涛体”进行比较,咂出的是异曲同工之妙也。 以杂文进行思想表达,自现代以来一直是以鲁迅先生的“匕首与投枪”式的战法而闻名于世,而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是当今少有的文体,用“穆涛体”冠之亦不为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半文不白的文字表达背后,我们读到了什么?用穆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者有言”!就此而言,我在读穆涛长短错落的杂文时,体悟到的是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其中一个活脱脱的燕赵之士的形象便跃入眼帘。在《言者有言》里,作者对此做出的散文境界说便可作为最好的注释:“境界高悬,但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真实可感的存在。古人表达境界有四句常被引用的文学描述,都是很具象的。一句是陆游的,‘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一句是王国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是苏耆的,‘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一句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四句话,是哲学,更是文学。”此言正合我意。无论什么文体的文学表达,倘若背后没有哲学底蕴作为支撑,那么其文字的曼妙和技巧的圆熟都无法遮掩其内容的苍白。无疑,我从穆涛的文字背后看到的正是那些我所渴望看到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仅此,我就应该向他表示敬意。 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河北的《文论报》始就与穆涛相识,后来就在平凹办的《美文》上看到他长长短短的文字,知道他在具体操办杂志的事隋,感觉到这种“穆涛体,,文字的魅力。如果要我对这些文字挑一挑刺的话,我以为,“穆涛体”在针砭时事与文坛现象时,不妨再犀利一些,不可太文气,“鲁迅风”和“丁聪体”皆可鉴也。 文末,我想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作结,因为它也是我们对“穆涛体”的热情寄望。 文学新时期三十年,让我们记住了小说家,同时记着他们的小说;记住了诗人,也记着他们的诗。散文家似乎是个例外,我们可以叫出多位散文家的名字,但同时又能说出他们散文作品的却不多。那么多散文作家在“劳动”,但笔下的字迹风干得稍快了些。“辣手著文章”是一个老对联的下联,辣手不仅是手辣,还是眼辣,心辣,指的是有见地,有分量。 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 丁帆 于南京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穆涛的文字透露着儒雅之气和仙风道骨之韵。 读穆涛的文章,我体悟到的是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我看到的是那些我所渴望看到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 ——南京大学教授 丁帆 穆涛之文,新论迭出,貌如森林,层峦叠嶂,密不透风,高低伸展着繁复的枝条叶片。却叶子连结了枝曼,枝曼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顺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胸中千古事,笔底有春秋。 读穆涛之文,如看静水。乍一看表层,是向一个方向流动。细一看底层,却又是向相反的方向。永远的层层叠叠,深不见底。直看得人全神贯注,心惊肉跳。及至水落石出,又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悟。 ——中国青年报 徐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