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炜利用颇似现代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剥茧抽丝,条分缕析,史料钩沉,从而揭开了包裹在大收藏家陆质雅身上的重重面纱。《风流石癖陆质雅传北堂长物》既是对大收藏家陆质雅生平资料的一次详细考述,同时也是对陆质雅收藏的精到研究。书中主要探讨了陆质雅毕生收藏五百余方齐白石印章,建立齐白石印章收藏体系的过程和前因后果,以及他为研究齐白石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流石癖陆质雅传北堂长物(共2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孙炜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孙炜利用颇似现代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剥茧抽丝,条分缕析,史料钩沉,从而揭开了包裹在大收藏家陆质雅身上的重重面纱。《风流石癖陆质雅传北堂长物》既是对大收藏家陆质雅生平资料的一次详细考述,同时也是对陆质雅收藏的精到研究。书中主要探讨了陆质雅毕生收藏五百余方齐白石印章,建立齐白石印章收藏体系的过程和前因后果,以及他为研究齐白石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内容推荐 《风流石癖陆质雅传北堂长物》共2册。上半部分为陆质雅传记、年表;下半部分则为陆质雅“北堂”收藏齐白石印谱,是第一次展现“北堂旧藏白石印”的全貌,对于篆刻爱好者而言,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学习资料、经典范本。 《风流石癖陆质雅传北堂长物》由孙炜编著。 目录 《风流石癖 陆质雅传》 弁言 罗随祖 一 楔子 (一)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次大师相会 (二)毕加索为什么不敢来中国 (三)为什么说陆质雅是一位了不起的收藏家? 二 陆氏家世 三 陆襄钺的宦海沉浮 四 翁门第一奇才 五 济世婆心 六 翁同貅与陆襄钺的师生情 七 陆襄钺的太太和子女们 八 陆质雅的少年时光 (一)陆质雅的诞生 (二)陆质雅的少年功名 (三)陆质雅与齐白石结缘 九 陆质雅成为上海地产商人 (一)陆氏西安的家遭遇洗劫 (二)陆质雅辞职进入上海房地产业和水产业 (三)陆质雅洽购郑观应的房产 十 陆质雅在北京邂逅齐白石 十一 陆质雅热衷公益事业 十二 陆质雅慷慨捐赠书籍 十三 华山河客 十四 翰墨神仙 十五 长安陆氏三代的收藏 十六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一生知己 (一)陆质雅为什么对齐白石情有独钟? (二)齐白石“浮生无一日不画” (三)海客知己第一人也 (四)陆质雅的五十大寿 十七 六弟陆泳霖和七弟陆咏懋 十八 陆质雅的亲家之一王幼农 (一)政坛风云人物 (二)中国慈善事业的先驱之一 (三)王幼农是著名的佛教居士 (四)王富祖与陆时俊的婚事 十九 陆时勤与夫君任会嘉 二十 陆质雅的地产案 二一 陆家独子陆时万 (一)东吴大学校园里的恋情 (二)陆质雅的亲家之一庄俊 (三)陆时万的婚事 二二 陆质雅与齐白石分道扬镳 二三 迎接新中国的到 二四 解放初期的陆质雅 二五 陆质雅的亲家之一胡洪开 二六 胡适与上海“广户氏老胡开文” 二七 胡恩德与陆时贤的婚事 二八 陆质雅的晚年 附录 陆质雅年表 后记 《北堂长物》 试读章节 我们现在从上海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找到的陆质雅原始档案表明,在20世纪的上半叶,陆质雅的生平活动主要是在上海,而且经商的项目是房地产业和餐饮业的经营。 20世纪初,陆质雅家在上海的住址是宝昌路仁和里14号(见盛宣怀档案),后住富民路善钟路(今长乐路)61号的花园洋房。 在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盛宣怀档案》中,有一封1914年的陆质雅信札,内容是他准备购买西华德路(今长治路)洋房1宅的询价信。收信人是中同近代闻人郑观应。 信札全文如下:“新闻报登尊处出售西华德路洋房1宅,乞将欲售实价若干邮示敝处为要。”寄信地址为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八仙桥)仁和里14号;寄信人陆质雅。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宇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民族资本的实业家。 郑观应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文瑞为乡塾教师,在雍陌乡的祖屋大门上方,至今还保存有“秀峰家塾”的大字石刻。郑观应从小勤奋好学,青年时代正是国家备受外强侵略之时。鸦片战争后,外同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同进行经济侵略。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兴办的近代企业,而当时中围民族近代工业还未产生。郑观应少年时“曾出国游历,颇留心于同外的政治实业”(《开明报》“郑观应先生小传”)。十七岁那年,他应考童子试不中,于是奉父命“赴沪学贾”。但学商并非他的始愿,仅是因为“家贫作贾,负米娱亲”(郑观应《救时揭要序》)而已。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年中,他曾先后在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或自己经商;1880年起,又先后在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粤汉铁路公司等洋务企业中任总办和帮办等职。“郑观应投资并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是从挽回民族权利出发的。”而且“他一入洋务企业任职,确实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他的企业多有建树。”在办商务的实践中,郑观应逐步形成了维新改良思想,写成《盛世危言》一书。 盛宣怀与郑观应的关系极深,也极信任。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失势,盛宣怀为寻求新的政治靠山而投向张之洞,盛、张之间,已由彼此疑忌走向相互合作。张之洞为减轻汉阳轻铁厂经营成本,开始与盛宣怀合作。汉阳铁厂正式招商承办后,盛宣怀任铁厂总理,并委派郑观应任铁厂总办。 1903年7月,盛宣怀正式札委郑观应为粤汉铁路公司总办。郑观应积极参与创办粤汉铁路,亲自招聘工程师,购买器材,勘察路线等。希望藉此实现他那一整套自力图强,抵制侵略的主张。1906年4月被公举为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有限公司总办。粤路公司在郑观应任总办后发展很快,至6月比原计划四百万股增加一倍,“是为中国实业自来所未有”。然而,北洋派为谋夺粤汉路权,对他进行迫害,在广东各报刊列举他总办粤路中亏耗银钱等罪状二十条。后经查帐证实粤路股银无亏。1907年郑辞职。1909年,招商局权力从袁世凯手中夺了回来。郑观应被选为董事,第三次进招商局,支持盛宣怀反对袁世凯控制轮电二局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郑观应积极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晚年热心教育,担任学校的实际工作,包括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等职,对招商局公学培养人才仍寄予很大希望,任校董事直到1922年去世。 1914年,陆质雅写信给郑观应询价“西华德路洋房1宅”的时候,年纪正好30岁,而郑观应已经是72岁的古稀老人了。陆质雅在此信中,面对大名鼎鼎的郑观应老先生,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谦卑态度,这多少让人感觉到他的年轻气盛。 或许,在陆质雅认为,房产的买卖就是公平交易,你如果愿卖而我又愿买,交易就完成了,无需客套。但是,如果联系到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 在辛亥革命之前,郑观应与陆质雅的父亲陆襄钺的官阶一样,都是二品大员,然而事实上两者的区别很大。郑观应一生曾三次捐官(1869年、1870年、1879年),由员外郎而至郎中,最后捐官至候补道,由三品衔晋升为二品顶戴。说穿了,郑观应这个二品大员的高官是花钱买来的,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官衔。而陆质雅的父亲陆襄钺,地道的科举出生,是货真价实的大清王朝二品大员。作为“高干子弟”的陆质雅,其内心怎么会瞧得起郑观应这样的捐官呢。 还有一个原因,陆质雅当时是刚开始从事房地产生意,他只不过顺便询一下“西华德路洋房1宅”的价,这笔生意合算就买,不合算就吹灯,并未重视。而且,我们从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盛宣怀档案》中,再也没有找到陆质雅与“西华德路洋房1宅”这笔生意的任何其他资料,看来,这笔买卖并没有做成,是真的吹了灯。 1914年,他非常开心的是,这一年儿子陆时万出生。遗憾的是父亲陆襄钺已经于9年前去世了,否则的话,一定会让老爷子乐不可支。父亲陆襄钺像旧时代所有的人一样,对于生育男孩子这样的事总是非常自豪。在旧时的观念里,男孩子才是传宗接代、延续烟火、甚至是光宗耀祖的依靠。 陆时万是陆质雅的第四个孩子。在陆时万出生以前,陆质雅有了三个女儿,长女早逝,次女陆时俊于1909年11月出生,三女陆时勤于1911年8月出生。 P96-98 序言 余结识孙炜先生实属巧然,初闻人介绍谓之“儒将”,后又知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为“人民政协报”主笔。人民政协自然是人文渊薮,其任主笔之职,自然也是出类拔萃,不由心生尊敬。尔后读到其所著《清风见兰——郭秀仪的艺术生涯》一书。郭老为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一生经历传奇,此书字里行间透露出著者与郭老有亲如家人弟子一般的信赖。且文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叹其不愧为著名媒体人手笔也。 近又见到孙炜先生即将出版的书稿。这本书写的是上海收藏大家陆质雅先生。此书从探寻陆质雅原委入手,剥茧抽丝,条分缕析,于其身世、行状、家族、交游,及其从官、经商以至诗文成就等无不兼及。当然更以重墨探究陆氏与齐白石的交往始末、刻印细节等等。此著虽不以传记体行文,但字句之间,章节环扣均系史料勾沉,言之确确,令人信服。对于清末民国人物交往、姻亲关系颇多涉猎。令读者由小见大,开启对于民国史的兴趣,于全书结构上,循循善诱,颇似现代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层层剥离,辨其层位叠压关系,为读者展示了陆氏家族及其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历史画卷。 孙炜先生多年关注研究齐白石的艺术。其以敏锐的职业本能,使陆质雅落入视线,由之寻求真相,锲而不舍。余闻其五次赴沪接连数日沉浸图书馆查找资料,以明确使命感务穷其根本。全篇文风清晰明快,颇有沉稳、历练之气,实为其长年新闻工作所形成的个性。与孙先生接触使人感到亲切、信任,并且谦逊、干练。“儒”其实是人的一种“特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谦虚谨慎、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也是一种史学精神。但求真理,矢志不渝,无畏无惧,如“令狐笔”秉笔直书,以“信史”为毕生操守。 陆质雅所藏齐白石篆刻,是白石鼎盛时期的最佳作品。而且其内容在所有白石篆刻中独树一帜,呈现独立完整的面貌。陆氏与齐白石,相敬相交合作近三十年,二人之间已远超乎印人与买家的关系。陆氏对于推动齐白石成长,以及白石艺术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齐白石为陆氏所刻的印章、镇纸,以诗句闲文印为其主体,据这些印侧的边款内容来看,其中的历代诗句很多是陆氏所钟爱,而白石围绕这些文句,刻辞、刻画,尽力发挥,于印石之上篆刻多不止于一面,常有四面以至六面的创作;甚至一面之中诗话参半,朱白相间。如此的煞费苦心的作品,除所藏于北京画院,白石嘱子孙“不得以一方与人”的“齐白石三百石印”中仅一两方外,在齐白石其它的篆刻作品中是极鲜见的。 陆氏所藏的如许“命题篆刻”,系二人合作的产品,于今可称之为“互动”。这在齐白石艺术的完善和成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明其二人关系,就可能被研究者所忽略。任何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知音、赏识与襄赞之助力。今天,有些成就大名的艺术家,自视高人一等,昂昂若庙堂之器,不愿倾听意见或屈尊俯就。而市场与一些“业内权威”,唯恐对于艺术家“捧不到位”、“价不破天”,实则是为分其残羹而已。窃以为这不利于艺术市场的成长,也难以培养出传世的优秀作品。 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齐白石成名以来,世人最多的疑问就是:“刻这样的印,画这样的画何以成名?”不论是旧北平的报纸或是新中国的宣传,齐白石生前或身后都占据着相当的位置。无论白石收徒的新闻抑或荣膺“人民艺术家”的桂冠,大众传媒有意无意间都在强化:“只要学成这样的画和印就能卖大钱!”这样的“认识”。这就是郎绍君先生所深刻揭示的:“被熟悉地遮蔽着”的内涵。启老元白先生在记述齐白石先生轶事时,生动、风趣地说: 我那个杈祖因为看见齐先生的画大量卖钱,就以为只要画齐先生那样的画便能卖钱,他却没想,他自己做的棺材能卖钱,是因为它是木头做的,如果是纸糊的即使样式丝毫不差,也不会有人买去做秘器。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纸糊的也没什么好看,如果用金银铸造,也没有人抬得动啊! 这同样揭示了齐白石艺术背后被人忽视的另一个侧面:因为时代、条件、际遇的不同,以及他的艰辛努力与自我经营,齐白石是不可被复制的。 白石先生以乡间木工出身,白幼学艺,经历了漫长的学艺之路。在他成名的画、印面貌之下,有着艰苦的跋涉、临仿、学习以及痛苦的蜕变;有着那个时代深层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他非常巧妙、不露痕迹的自我经营。他的篆刻从对于丁、黄“印奴”般的亦步亦趋,到膜拜赵摇叔、吴缶庐,再因挚友的提示刻意求变。还有黎松安兄弟、王湘绮、夏午诒、樊樊山、陈石曾的提携帮助,以及陆质雅这样介于挚友与客户的襄赞。当然,更有白石“夜长镌印忘迟睡”一生所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齐白石在收名徒、鬻印画、走官场、造新闻方面,因深厚的社会历练,很善于把握分寸,这也不可不说是其重要优势之一。 齐白石身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且以此自豪。他的作品用精雕细琢、刻意小心的用刀,雕琢出貌似天然崩凿、疏狂不羁的面貌;同时他反复强调“昆刀信手”、“快剑斩蛟”、“铁笔恣肆”等说辞;偶尔刻印不用画墨稿的篆刻“表演”,进一步制造了神秘感。这一切的表象与实际创作过程,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既是其“藏巧于拙”的核心,其实这也是一种民间“传艺”的习惯。旧时习艺,特别强调“悟性”与“偷技”。目的在于“施教”与“迫学”相结合,激发弟子的学习主动性。所谓:“三分教,七分悟”,学徒“技艺靠偷”,并非真不教,而是有意设置一些困难,使后生懂得“一技之长,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孟子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过去训练猛禽捕猎有“熬鹰”之法:一定时间内,不令鹰鹞睡觉、喝水以及喂食,待到一定程度,放出去捕猎,才得以“收放自如”。这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点的一个部分。齐白石苦心孤诣、历经艰辛才得以成名。其虽广收弟子,甚至名媛、名角、高官显贵,但是主要还是为了生存之需。对于弟子其自知无人真能继承衣钵,传师之技,所以说:“学我者死”。在白石晚年的环境中,其也不再希冀有弟子能真正了解他的艺术,没有了“点破窗纸”的必要。良苦用心“一语成谶”,唯有李可染追随老师十年,貌似未学白石面貌,却终以成名,此经验后人不可不察也。 余滥竽金石文字之学三十余年,所关心不过青铜、印章遗存而已。偶尔涉猎书画、历代工艺及近代篆刻艺术门类,杂而不精。不经意间,参役编纂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全集》,写过一些白石篆刻的文字。实属“勿意”涉足,难称“专家”。近年艺术市场大热,藏家见少,炒家蜂起。齐白石作品价值飙升,或因喜爱艺术或为“升值”,世人趋之若鹜。研究学者亦层出不穷,然刊文多不过引述“白石如何说”“名人如何说”陈陈相因。至有评骘所谓:白石篆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霹雳一声,开创了中国篆刻新时代”云云,窃以为此“革命语言”式的抬轿、捧脚终无意义,非客观研究之态度也。充分掌握资料,科学分析判断,不受市场干扰,才有可能得出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研究者孙炜,在世俗惊艳齐白石作品不断刷新拍卖天价的繁扰中,锲而不舍地挖掘陆质雅家族及交游关系。为深入了解齐白石为陆氏所刻印章,增添了丰富重要的史料。同时为了解齐白石与藏家的关系,打开了一面真实、清晰的窗子,对于齐白石艺术作品研究的深入和民国史料的汇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受嘱书序,自知驽骀之质,学识有限,困于所知,勉就上文,以就教于孙炜先生及读者大方之家。 壬辰年四月廿日于北京客舍 后记 一 为故人写传记殊不易,尤其是像陆质雅这样的历史人物——你感觉他在艺术收藏史上应该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生前身后,却一直默默无闻。 齐白石的篆刻,是其艺术的最辉煌一翼,在陆质雅藏“北堂齐印”被挖掘以前,齐白石印章存世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有两处:1.是著名画家朱屺瞻个人的收藏(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2.是齐白石去世后,其家人捐赠给北京画院的那批印章,计有三百余方。而陆质雅收藏的这批齐白石印章,不仅从数量上看要超过以上两处,而且质量之精亦叹为观止。但是,关于“北堂齐印”的收藏家陆质雅的历史情况却鲜有所闻。 当接触到“北堂齐印”原石后,我就一直坚信,陆质雅一定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可是光有这种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找到实证。我因此决计要写作一本关于陆质雅的书,试图解开岁月缠裹在陆质雅先生身上的面纱。 为了写作,我首先要支撑出一张尽可能大的蜘蛛网,以捕捉所有关于陆质雅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想当初,搜集资料的工作的确令我大伤脑筋。尽管我已经做了许多努力,可是陆质雅的资料总是难以寻觅。我就像趴在玻璃窗上的一只蜜蜂,眼前虽然花丛一片,自己却就是飞不出去。当我邂逅卢荣艳女士后,她为我打开了窗户。我最初是通过卢女士认识了陆质雅的外孙胡毓佳先生,然后认识了陆质雅的孙女陆际平、陆际凡姊妹,还有陆质雅的侄女陆时晴女士等人。 由于沧桑世变,陆质雅的后人对于其先人的情况所知有限,而且一些家族传说,也必须得到历史档案的印证。幸运的是,我还得到了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陈正卿先生的有力帮助,于是有关陆质雅的历史档案,虽然零星而琐碎,但毕竟开始纷至沓来了。 如此一来,对于陆质雅的历史资料,从无到有,随后逐渐丰富了起来,我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资料的搜集,已经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收藏大家陆质雅的形象,在我的面前就这样开始逐渐清晰了起来。 2012年5月,第一部反映陆质雅生平情况的《豪门印富——上海滩收藏大家陆质雅》在北京出版了,但是这本书却没有公开发行。原因很简单,就是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十分遗憾的错误。错误之处主要在人名。比如,陆质雅的女儿陆时俊本是嫁给了王富祖,而我据别人的转告却错写为他人。还有一些其他的错误。陆家的后人跟我协商后,决定把《豪门印富》废掉,重新写作“陆质雅传”。这样我在陆家后人的帮助下,终于完成《风流石癖》的写作。 《豪门印富》与《风流石癖》相较,改动之处非常大,或者说,《风流石癖》是我重新写作的关于陆质雅的新书。 想当初,数干本《豪门印富》刚刚在印刷厂印出来,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不得不让印刷厂将之当作废纸那样裁掉,送还给了造纸厂。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 本文的第一句话“为故人写传记殊不易”,确是我内心的一种感叹。 二 以下的文字,来源于《豪门印富》的后记,我又把它作为《风流石癖》后记的一部分,一来难免有敝帚自珍的情愫,二来也算对未公开发行的《豪门印富》的一种纪念: 收藏是一门学问。如果你愿意的话,收藏也可以成为一门寻找快乐的学问。当然,也可以是令你如坐针毡、食不甘味的苦差事。 收藏学里面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鉴定藏品的真伪;二是鉴赏藏品的优劣。前者更趋向于寻找客观的证据,而后者纯粹是反映了人类主观的喜恶。 先说鉴定的问题。 在外行人看来,艺术品的鉴定不是一个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你只要请专家看上一眼,孰真孰假,自然分晓。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所谓的专家多如牛毛,而他们又往往由于纷繁复杂的各种原因,鉴定的结果常常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于是在前一阵子,北京的新闻媒体展开了一场“谁来为鉴定一锤定音?”的大讨论。 “谁来为鉴定一锤定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我看他本身就缺乏对鉴定的了解。因为鉴定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很难一锤定音。比如对中国字画的鉴定,特别是古代字画,连专家都很难一锤定音。乾隆皇帝弘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家,其鉴定的法眼也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君主,他的鉴定意见也经常出错。比如,他在故宫建立了“三希堂”,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三件古代墨宝。其中的《中秋帖》,自乾隆以来的数百年间,人们一直是按照乾隆的鉴定意见认为是晋朝王献之的作品,可是现在的学者已经确定《中秋帖》是宋代米芾仿的。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乾隆把“子明卷”看成真,把“无用师卷”看成假,而事实上正好相反,因此闹了笑话。 中国字画最权威的鉴定方法,最主要、也是最古老的鉴定手段仍然是“目鉴”(用人的肉眼来观察判断),迄今为止任何科学仪器都只能是辅助工具,不能做出决定性的判断。而用人的肉眼观察,常常会受到主观心理、学识和经验的影响,想让鉴定家像神仙一般来个“一锤定音”,并且要求百分百的准确率,很难。 王季迁先生(19(16—2002)是当代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就是这样的一位鉴定权威在不同时期鉴定同一幅画的时候,也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鉴定意见。比如在1959年和1990年,他去台北故宫鉴定范宽(款)的《秋林飞瀑图》,1959年说是明人画,而1990年又说是宋画。最近出版的《王季迁读画笔记》里记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季迁先生在鉴定时尚且如此,别人又该如何乎?可见艺术品的鉴定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 不过,话再回过来说,鉴定工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我国当代另一位鉴赏大家张葱玉先生(1914—1963)的说法,“书画鉴定是完全可以学会的”,“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他的特点,如果我们是熟人,一听发音,便知道他是谁;又如写字,每一个人也有他的特点,相处久了,一看笔迹也自然知道是谁写的,古人书画,我们也能识别辨认,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做好鉴定工作,前提是必须勤学、多看、富于实践。 再说鉴赏,此项工作的目的就是鉴别艺术品的好坏、优劣。 你说这件艺术品好在哪里?差在什么地方?看专家说的时候振振有词,煞有介事,像是有根有据的,其实你只要往根本上去思索,他们完全是用主观的标准来判断的。环肥燕瘦,各自喜欢。小到具体的个人,大到时代的风尚,皆如此。但这种个性的标准一旦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形成了行业标准。比如,唐代的唐玄宗喜欢身材丰肥的贵妃杨玉环,叫“丰腴美”;而汉朝的汉成帝却喜欢身材清瘦的皇后赵飞燕,叫“骨感美”。这就造就了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美人。但是,由于这两个人是皇帝,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再加上拍马屁的人众,所以喜欢环肥燕瘦的审美趋向形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准。 如果收藏只限于个人的事,你可以喜欢完整无损的器物,赞日“完整美”;你也可以喜欢破损的,赞之为“残缺美”,本是河水不犯井水,两者可以相安无恙。问题是,收藏一旦赋予了社会属性,情况就大不相同。比如,许多收藏家把收藏当作是炫富、斗富的工具。那么较劲的双方就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谁的藏品更值钱、更宝贵?这个时候就需要专家来粉墨登场,评说优劣。专家就成了裁判员。 特别是到了人们发现收藏可以作为财产的保值、升值,甚至是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后,鉴赏工作的意义就更大了。你为什么要买这张画而不买另一张画?因为这张画比那张画更好,更有升值的潜力。而按照低买高卖的投资原则,你就必须预先判断到有下一个人像击鼓传花那样购买你的收藏品,你才可能赚钱,赚大钱。否则,买进却又卖不出去的话,你就会像凯恩斯所说的是“最大的傻瓜”,令你如坐针毡、食不甘味。所以说,照眼下的收藏势态,艺术品的价值评估也成为了鉴赏学的一项新的内容。 在鉴定与鉴赏之间,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考据。 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在收藏领域,考据的实质是服务于鉴定与鉴赏这两项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工作。它挖掘的是收藏品的背景、身世和传承。 写这本书,就是要说明收藏了近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印章的收藏家陆质雅先生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又如何能、究竟收藏了多少齐白石如此重要的印章?以及介绍这支庞大的陆氏家族。我感觉自豪的是,在我写作这本书之前,偌大的中国收藏界,大家对于上海收藏大家陆质雅先生的背景几乎是一张白纸,甚至陆氏的一些后人,对于陆质雅先生收藏情况所知甚少。 从收藏的角度看,陆质雅先生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收藏家。他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一个人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收藏了数百方齐白石的印章,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齐白石印章收藏体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无人比肩。这些宝贵的篆刻艺术品,为后世研究齐白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起到了并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从十八岁就开始收藏齐白石的印章,而那时齐白石还没有成名(那时比齐白石更有名、润格更高的篆刻家比比皆是),艺术风格尚未确定,而陆质雅却能够从眼下的冷门发现未来的热门人物,其意义类似于伯乐。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对收藏家陆质雅先生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然,我的工作肯定存在许多的缺陷和失误,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教,更渴望得到掌握和了解陆质雅先生更多资料的朋友们的帮助,惠赐资料,以便在再版此书的时候更正错误,拾遗补缺。 三 最后,我还要再次真诚地感谢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人们: 陈正卿先生、卢荣艳女士、王兴康先生、杨柏伟先生、姜明先生以及部分陆氏后人和亲属,在此并致谢意。 2013年夏于北京龙潭湖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