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种习惯,但凡一个人成就卓著,后人就会编排一些故事去神化他,美化他。好像这人后来如此有成就,并不是后天的因素,而是先天就已命定。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某人出生时如果爹妈祖辈没碰见点什么特殊情况,进了史书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在这其中以“见龙”最为滥俗。最早可以上溯到上古的神农时期,神农氏的母亲(名登)到华阳游玩,有龙头使她感而受孕,在裳羊山生下了神农(《帝王世纪》载:“登,少典妃,游华阳,有龙首感之,生神农于裳羊山。”);刘邦的父亲太公见到蛟龙伏在其妻刘媪身上,而后其妻就有了身孕,生下了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清世祖顺治的母亲怀孕时红光绕身,盘旋如龙的形状(《清史稿·世祖本纪》)。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动物,比如《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宋孝宗的生母张氏梦见有人拥着一只羊给了她,因而有孕,这算比较正常的;《宋史·神宗本纪》载宋神宗出生的时候有成群的老鼠吐出五色气,聚集成了云彩,这就有点恶趣的意思。而最不讲究的莫过于看起来最讲究的孔圣人,《春秋纬·演孔图》载:“孔子母徵在游于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与己交。语日:‘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神交”了,颇有点基督教中“灵感受孕”的“童贞女玛利亚”的意味。
其实细细追究起来,为什么“天象异常”、“气候异常”较为少见,而“梦见灵异”最为多见呢?这里笔者不厚道地猜测一下,天象也好气候也好,细究起来,是可以找到证据的,不好作假;但是看见什么或者梦见什么,则是没有证据的,当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事情就变得好办多了。因此不管孩子以后有没有出息,都先得梦见点什么,万一孩子有出息的那一天,这就是光宗耀祖的重要凭证。不过封建时期国人受教育水平有限,想像力也不怎么丰富,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好几个爹妈梦到一块儿去了,龙啊什么的都用烂了,连老鼠乃至“黑神”这种不明生物都被饥不择食地搬出来了,可以想见“灵孕出生”这套包装策略发展到清朝,也呈现出“黔驴技穷”的疲态了。
P5-6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他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显著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一、求学27年(1811—1838)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农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祖父、父亲深受耕读传家的影响,因此曾国藩7岁时开始读书,启蒙老师就是他父亲。读书期间有三件事情值得重视。一是他的老师对他的打击和讽刺,说什么“将来你要是有出息,我给背伞”。二是岳父对他的赏识,说他的文章有“金华殿中人语气”,还把女儿许配给他。三是第一次进京赶考,虽然落榜,但在路上当掉衣服并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足见他对书有多么热爱。
27岁考中进士,可以去朝廷做官了。
二、京官14年(1839~1 852)
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官场背景,但是他的官却升得很快。27岁中举,28岁入翰林院,29岁定为从七品,到32岁还是从七品。但从1843年到1847年,他由从七品骤升至从二品,五年之间连跃十级。按今天的算法,其实是还差四个月才满36周岁。难怪他自己也很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为什么升得这么快呢?一是得到权臣穆彰阿的垂青,大力提携;二是他自己也很勤奋,在官场有一定声望。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被打倒时,曾国藩没有受牵连,可见他在官场树立的个人清名有多重要。他扮演的显然不是马屁精的角色,而是靠个人的品格能力。
三、镇压太平天国12年(1853~1864)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被绿营兵追杀过;连续吃了几个败仗,跳水自杀过;坐困江西时,局势绝望,如何死法都想好了;在祁门大营,有五次差点被太平军攻破营垒,而他身边只有两千护卫。经历了这些生生死死,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手握江南四省军政大权。既是因为肃顺、文庆举荐,更是因为慈禧太后上台以后,必须依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后太平军被镇压下去。
曾国藩仿佛在坐过山车,既饱受了官场的排挤和战争的折磨,甚至差点丧命,同时又收获了当时最高的荣誉,执掌清朝东南半壁江山的权力;既被别人吹捧为中兴名臣,仿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同时内心深处又战战兢兢,生怕遭到“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下场。
四、生命最后8年(1864~1872)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镇压捻军,二是处理天津教案。其实还有一件事情被忽略了,就是曾国藩在官场恪尽职守。他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到京城拜见慈禧以后,就去保定赴任(直隶总督府在河北保定,距北京约一百三十公里)。他没有像一般大官那样坐八抬大轿去保定,而是沿永定河行走,一边考察河工,一边了解当地民情。也因为他是直隶总督,所以才被安排去处理天津教案。结果被骂为卖国贼,精神上异常痛苦,一年八个月后就死了。
他最后的头衔和官职是: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
常峰瑞编著的《曾国藩的故事》是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曾国藩传记,《曾国藩的故事》以轻松活泼的文笔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如何从农村走出来,如何十年七迁,如何带兵打仗、成为中兴名臣,最后为何被骂为卖国贼、忧郁而终。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他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显著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一、求学27年(1811~1838)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农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祖父、父亲深受耕读传家的影响,因此曾国藩7岁开始读书,启蒙老师就是他父亲。27岁考中进士。
二、京官14年(1839~1852)
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背景,但他的官却升得很快:28岁入翰林院,29岁定为从七品,32至36岁由从七品骤升至从二品,五年之间连升十级。难怪他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三、镇压太平天国12年(1853~1864)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被绿营兵迫杀过;连续吃了几个败仗,跳水自杀过;坐困江西时,局势绝望,连如何死法都想好了;在祁门大营,有五次差点被太平军攻破营垒,而他身边只有两千护卫。经历了这些生生死死,他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手握江南四省军政大权,最后将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
四、生命最后8年(1864~1872)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镇压捻军;二是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因天津教案被骂为卖国贼,精神上异常痛苦,一年八个月后就死了。最后的头衔和官职是: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
常峰瑞编著的《曾国藩的故事》是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曾国藩传记,文字浅显易懂,文风活泼有趣,既有历史人物传记的严谨,又有通俗历史读物的文学性,不像一般严肃人物传记那样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