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是一个阅历丰富、见识广博的老人毕生心血的积淀,是经验的传授,是谆谆的教诲。在考辨人才上,《冰鉴》颇有实用价值。据说,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
刘邵、曾国藩原著,常峰瑞点评的《冰鉴全编(图文典藏本)(套装共2册)》一书通过对《冰鉴》原典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剖析,以使广大读者轻松读懂《冰鉴》,领会曾国藩高超的观人、鉴人和识人的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冰鉴全编(图文典藏本上下)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魏)刘邵//(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冰鉴》是一个阅历丰富、见识广博的老人毕生心血的积淀,是经验的传授,是谆谆的教诲。在考辨人才上,《冰鉴》颇有实用价值。据说,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 刘邵、曾国藩原著,常峰瑞点评的《冰鉴全编(图文典藏本)(套装共2册)》一书通过对《冰鉴》原典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剖析,以使广大读者轻松读懂《冰鉴》,领会曾国藩高超的观人、鉴人和识人的智慧。 内容推荐 《冰鉴全编(图文典藏本)(套装共2册)》由刘邵、曾国藩原著,常峰瑞点评。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冰鉴全编(图文典藏本)(套装共2册)》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识人九征 第一节 见面 第二节 九征 第三节 中和之才最贵 第四节 聪明次之 第五节 人才的五个层次 第二章 识别忠正与奸邪 第一节 考察精神 第二节 识别人的邪正 第三节 考察小心者与大胆者 第三章 分析性格 第一节 性格识人 第二节 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 第三节 12种偏才性格分析 第四章 分类考察 第一节 德行高妙的人(清节家) 第二节 强调制度的人(法家) 第三节 谋略之才(术家) 第四节 国体栋梁之才 第五节 大臣、地方官之才(器能) 第六节 智意之士(术家支流) 第七节 臧否之才(清节支流) 第八节 伎俩之才(法家支流) 第九节 文儒之才 第五章 观察言语 第一节 言语识人 第二节 言谈鉴人优劣 第三节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第四节 在论辩中考察人 第五节 从言语中察人得失 第六节 言谈中的八个优点 第六章 考察才能 第一节 人才特点 第二节 八种人才的优势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职权 第四节 主管之才与使用之才 第七章 考察外形内心 第一节 总论外形内心 第二节 考察外形 第三节 考察内心 第八章 观察容貌 第一节 总论容貌 第二节 考察仪容 第三节 考察外貌 第四节 面部其他 下册 第九章 情态 第一节 总论情态 第二节 论恒态 第三节 论时态 第十章 早慧与大器晚成 第一节 总论须眉 第二节 早慧 第三节 大器晚成 第十一章 闻声辨人 第一节 总论声音 第二节 论声 第三节 论音 第十二章 观察气色 第一节 总论气色 第二节 气色的类型 第三节 论文人气色 第四节 青白两色 第十三章 从为人处世考察 第一节 从胸襟气度识人成就 第二节 如何判断一个人荣福的长久与短暂 第三节 谦卑含容与当仁不让 第四节 兢兢业业与嘻嘻哈哈 第五节 警惕“妇人之仁” 第六节 从“吃亏是福”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意图 第十四章 英才与雄才 第一节 英雄之分 第二节 三种英才 第三节 三种雄才 第四节 谁是英雄 第五节 英才雄才孰重孰轻 第十五章 八种基本方法 第一节 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 第二节 从表情考察内心世界 第三节 从表面特征判断人的声望 第四节 判断模棱两可人的方法 第五节 观其敬爱,识其前程 第六节 从情绪上察人心胸 第七节 从缺点反观优点 第八节 从聪明看成就 第十六章 七种基本错误 第一节 耳闻目睹也有偏差 第二节 个人好恶的影响 第三节 只凭志向来断人 第四节 重早慧轻晚成 第五节 同类的人未必相互称颂 第六节 地位财势对人才的影响 第七节 奇人异士的真伪 第十七章 主要错误——以己观人 第一节 以己观人 第二节 各类人才易犯的识人错误 第三节 如何排解“以己观人”的错误 第十八章 知人的两种困难 第一节 知人之难 第二节 第一印象的错误 第三节 动静结合考察人 第四节 人才得到任用的困难 试读章节 6.朴露之人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这种人胸怀坦荡,性情质朴敦厚,没有心机,不善机巧,有质朴无私的优点。但为人过于坦白直诚,心中藏不住事,大口没遮拦,有什么说什么,太显山露水,城府不够,甚至可能被大家当傻瓜看,作为取笑的对象。与这种人合作,尽可以放心。但因缺乏心眼,办事草率,有时又一味蛮干,不昕劝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虽说坦诚不二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但一如竹筒子倒豆,少了迂回起伏,也未必是好事。如果能多一份沉稳,多一点耐心,正确运用其诚恳与进退谋略,成就也不小。傻子的聪明之处正在于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傻”。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李世民帐下第一猛将。 隋炀帝末年,尉迟敬德加入政府军,捉拿各地反贼,因为作战勇敢升了官,官名叫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放在今天,大概是副局(司)级中最低的一个官阶。那也没关系,他才刚刚入伍。令人费解的是,尉迟敬德是军人,朝散大夫却是文官。 刘武周反隋,尉迟敬德入他帐下做了偏将。唐朝建立以后,刘武周被李世民打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归降李世民。那个时候,李世民不是皇太子,皇太子是他大哥李建成。 不久,刘武周那些归降的将领又反叛逃往了。李世民的部下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逃,把他关押起来。 屈突通(后面会谈到他)、殷开山等人说:“这个人凶猛,非同一般,又不被信任,还被关押了一阵子,肯定心怀怨恨,留着是个祸患,不如把他杀了。” 李世民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同。他若真有反心,会落在他们后面吗?”派人把尉迟敬德叫来,赐给金宝,安慰说:“咱男子汉大丈夫意气相投,不以小事介心。我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希望你也能体谅。如果你要走,这点钱财就算我的心意,不枉咱们相处之情。” 尉迟敬德感激李世民的坦荡,当场表示留下来。 也就在那一天,李世民带着府中将领去打猎,尉迟敬德也去了。不巧路上遇到王世充引数万人来战。王世充帐下骁将单雄信领骑兵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冲上前去,一矛将单雄信刺于马下。王世充的人马被尉迟敬德的气势镇住了,纷纷往后退。大家保护着李世民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李世民感慨地说:“大家都说你要反叛的时候,那是上天在考验我啊。福善相报,来得真快。”又赐给一筐金宝。 尉迟敬德追随李世民征战,功劳很多,任命为护卫将领。 李世民能战善战,看大哥李建成仅仅因为是长子而成为皇位继承人,渐渐有了别的想法。李建成自然也不愿意有人来跟他争权,于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成为生死之战。 李建成借父亲唐高祖李渊之手,将李世民帐下勇将程知节(在一些小说里,他叫程咬金)、秦叔宝,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调离秦王府(李世民当时封秦王)。又赠给尉迟敬德一车珍宝,想收买他。 尉迟敬德托来人转告李建成:“我本来是逆将,罪不容诛,幸得秦王留我性命,惟有以身报恩。我于殿下无功,哪里敢接受赏赐?如果私许殿下,便是二心。见利忘义,舍弃忠诚,对殿下也没有用。” 李世民知道了,说:“你的心如山岳,哪里移得动呢!以后再有送礼,只管取,否则于你不利。” 由于忌惮尉迟敬德勇武,李建成派壮士刺杀他。尉迟敬德大开房门,安然睡卧,刺客频频窜动,终不敢人。李建成又进谗言诬陷,唐高祖李渊不辨真假,要杀尉迟敬德。幸亏李世民极力争辩,才免一死。 李建成拉拢尉迟敬德不成功,李世民却把李建成帐下将领常何等人拉了过去,为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铺垫。 史书说,李建成想武力解决问题,谋杀李世民,挑起了玄武门之变。这个说法是否可信,不得而知。史书还说,李世民不想骨肉相残,尉迟敬德劝阻道:“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八百甲士全副武装,都已进宫了,没有退路。” 李世民密召房幺龄、杜如晦回来,又听说二人不肯来,不禁大怒,说:“敬德,拿我刀去,若不肯来,就砍了他们!” 六月初四日,著名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尉迟敬德手持二人首级,驱散他们的部属,迅速稳定局面,领兵来到李渊寝宫。 李渊大惊,问:“今天谁在作乱?你来干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作乱,秦王已把他们诛灭。特派我来保护皇上。” 事毕论功,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第一,赐爵吴国公。有人建议,李建成的家属及亲信百余人都应该惩治流放。尉迟敬德力争之,说:“元凶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已伏诛。若还要牵连其他人,恐怕人心不安。”于是这一百多人被无罪释放。 尉迟敬德性耿直,自负功高,经常与长孙无忌(他妹妹就是贤能的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争执。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人坐在他前头,尉迟敬德发怒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前头?”唐太宗的弟弟、任城王李道宗来劝架。尉迟敬德竟然挥拳头打伤了他的眼睛,差点打瞎了。 唐太宗说:“以前看《汉书》,见刘邦诛杀功臣,我不以为然。现在你们动辄犯法,我才体会到汉高祖杀韩信、彭越、英布的心情,不全是他的错啊。国家大事,要靠赏罚分明。望你们好好约束自己,不要将来后悔。” 尉迟敬德终年74岁。唐高宗废朝三日,京城五品以上官吏都去悼念。 屈突通,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朝,禀性刚毅,忠直清正,喜武略,善骑射。他有一个弟弟叫屈突盖,为官严正清廉。于是流传出一句话来:“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有一回,隋文帝杨坚派屈突通去西北检查军马放养情况,竟查出有两万匹马被隐瞒了。 对应今天的情形,大概是这样子。中央派人去西北检查军车,竞查出有两万台车被隐瞒,假设每台车价值10万元,两万台车总价值就是20个亿。这个渎职罪可是犯大了,主管军车的官员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 隋文帝一生节俭,不事奢华,看到这种渎职报告,不禁大怒,要把掌管车马的太仆卿(正三品,类似今日军部级)和地方监管牧马的大小官吏一千五百人全部斩首。这下可玩大了。 屈突通站出来说:“皇上至仁至圣,德被四海,哪能因为马匹牲畜就要杀戮一千五百人?” 隋文帝怒目呵斥。屈突通磕着头说:“我愿一死,只求皇上放了他们。” 隋文帝终于醒悟,说:“我怎么这么糊涂了。就听你的,放了他们。” 于是屈突通得到隋文帝信任。 P98-102 序言 本书原名《领导者必备:曾国藩识才秘诀全书》,1999年2月由中国物资出版社首次出版。2003年10月中国长安出版社第二次出版时,书名改为《冰鉴全录》,并配上了大量中国历代名人画像。由于种种原因,两次出版署了各不相同的作者姓名。这次出版,一是修改、校订了部文文字,二是增删了一些图片,三是更改了书名。 本书的古文由两部书组成,一是《冰鉴》,一是《人物志》。这里把两本书汇编出版,是因为它们都在讨论同样一个主题:如何识人、鉴人。“冰鉴”的意思是,以冰为镜,明察秋毫。本书既然是识人、鉴人之书,因此借“冰鉴”二字之义,冠以“冰鉴全编”之名。 《冰鉴》,传闻为曾国藩著,实非。毛笔刻印的《冰鉴》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该年是公元1829年,曾国藩才17周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曾国藩名闻天下,是43岁以后的事。本书称“曾国藩原著”,实不妥,沿袭俗论而已。 《人物志》,曹魏刘邵撰写。刘邵故事见于《三国志》,邯郸人,主要活动在文帝曹丕、明帝曹觳时期,文官,官至散骑常侍(二三品之间,主职规谏皇帝过失)。事迹不多,一是预见孙权联公孙渊不成,二是预见东吴兵围合肥无功。倒是同为散骑侍郎的夏侯惠为他写的推荐文字很有意思(那时做官不是科举考试,而是举孝廉——推荐有孝心有德行的人出来做官),赞表他说: 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 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 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 制度之士贵其化略教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 言过其实是一定的,但可见那个时代的风范和刘邵的一般为人。曹毅颇为欣赏刘邵,有“明帝美之”四字。刘邵著作有《论法》、《人物志》、《都官考课》、《说略》等百余篇。 《人物志》和《冰鉴》两部书,在中国人才学领域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地位,似乎从来没有人明确地并行论及j钱穆先生对《人物志》的评价很高,1961年在香港大学对该书做了一个专题演讲。汤用彤先生也有专文论述。《冰鉴》一书由于蒋介石、南怀瑾等的推崇和介绍,声名隆于天下。 合并出版,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两本书都是讨论鉴别人才的;二、《冰鉴》侧重于由外及里、由形及心的考察,《人物志》则比较全面,性格、言语、类别、识人错误等都讲到了,因此也受到了西方心理学界的关注;三、以“鉴别人才”为红线将两书集结出版,以前还未曾有过。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结合中国古代鉴别人才的经典案例。案例之多,是同类书籍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听哭声辨人心性,彭宣识别王莽神不正,袁天罡识别武则天,司马昭识魏舒于寒微,曾国藩识别江忠源和刘铭传。 本书收录了《冰鉴》全文,《人物志》则汲取了全部精华——这样处理,一是考虑到时代变化,删去那些无实际意义的文字;二是舍弃一段一段随文评注的传统,使原著重点更加突出,普通读者也可免去阅读深奥古文的麻烦和痛苦;三是替读者做时间和经济上的考虑,故未将该书全文收录到文尾。在篇章体例上,本书第二、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内容取自《冰鉴》,其余十一章取自《人物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中插图都是历史人物画像,作者用了很大的力气,前后跨度十年收集而成,基本按时间顺序分插于全书。虽然画像大都为后人所作,与人物本相相去甚远,但可以看到人物的神韵,也许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最初考虑图与文配,但三百来个历史人物,能与文配的只有几十个,其余如何安排,就成了问题。斟酌再三,实无良策,于是就成了现在样子:文字是一个系统,图是一个系统,按人物时间先后排列。如有不妥,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