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刘建宏倾力推荐
萃取中国情商教育权威专家的多年培训经验
升学、求职、晋升、创业、择偶、亲子……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情商考试
认真上完这15课,你的人生才会完满
职场中的你、正在求学的你、恋爱中的你、为人父母的你、作为领导的你……记住,《情商15课(人生早晚都要补的课)》(作者:曾莉)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商15课(人生早晚都要补的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曾莉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刘建宏倾力推荐 萃取中国情商教育权威专家的多年培训经验 升学、求职、晋升、创业、择偶、亲子……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情商考试 认真上完这15课,你的人生才会完满 职场中的你、正在求学的你、恋爱中的你、为人父母的你、作为领导的你……记住,《情商15课(人生早晚都要补的课)》(作者:曾莉)必读! 内容推荐 曾莉编著的《情商15课(人生早晚都要补的课)》是一本关于情商的书,是作者在情商领域中多年学习、研究和培训工作有效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世界最先进的情商理论研究成果与中国情商培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情商知识早知道早受益,情商能力则会让你运用有限的知识去有效应对无限的世界。 现在,情商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了解,人们也知道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知道情商是一回事,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运用情商则是另外一回事。 《情商15课(人生早晚都要补的课)》这本书作为国内情商研究和培训领域的权威之作,在对情商正本清源的同时,也提出了简单、有效的情商训练方法;不仅说明了情商对于个人成功、幸福的重要性,更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情商对改善当下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目录 推荐序1 人生的第三维修炼 推荐序2 一本好书带来的人生幸运 自 序 第1部分| Part 1 正本清源说“情商” 第1 章 “智力第一”时代的终结者 人生元技能 情商催生《哈利· 波特》 成功=IQ+2EQ+X 智力之外的一种智能 情商与智商 情商与个性 情商与道德 第2 章 改变命运的“导航仪” 情商的15 项显效 情商高的表现 高智商低情商 情商低的表现 与角色和任务相匹配 华人首富的情商推手 第2部分| Part 2 如何掌控情绪,如何让情绪为我所用 第3 章 亦敌亦友的情绪 人之七情 情绪从何而来 存在即合理 没有坏情绪 只有用不好的情绪 第4 章 我的情绪我做主 情绪好坏,都是自找的 破坏性vs. 建设性 管理情绪,而不是压抑 逆来顺受,变废为宝 学习应对 第5 章 要让情绪为己用 情商“发电机” 情绪坐标 用好自己的情绪 用好别人的情绪 挖出情绪绊脚石 该换挡时就换挡 第3部分| Part 3 情商的惊人力量 第6 章 优化组织绩效 情商= 柔性管理带来的生产力 情商= 掌控人心的领导力 情商= 既动脑又用心的决策力 情商 =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力 第7 章 优化个人效能 情商= 听得懂、会说话的沟通力 情商=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驱力 情商= 该出手就出手的行动力 情商= 逆来可以顺受的抗挫力 情商= 在知识中成长的学习力 第8 章 优化生活幸福 情商= 顺人又不失己的和谐力 情商= 命已定运可转的幸福力 情商= 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 第4部分| Part 4 情商修炼“八字诀” 第9 章 自察 乔布斯的“情商一招鲜” 是什么让自己一点就着 什么时候脑子会进水? 听身体说什么 第10 章 正念 曹操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ABCDE 正念法 第11 章 通情 刘备是“情胜” 情不通,话难听 要想事儿顺,先得气儿顺 积极情感优先 通情七要 第12 章 顺耳 柳传志的好话和铁腕 忠言何须要逆耳 委曲未必能求全 该说“不”时得说“不” XYZ 抱怨法 第5部分| Part 5 从知道到做到 第13 章 改变的心理学原理 一只看不见的手 与不良情感习惯做斗争 多巴胺:积习难改的原因 脑弹性:积习可改的希望 BDNF:改变的催化剂 第14 章 做自己的情商教练 自我优化5 步法 个性有异,方法不同 行为修正DIY 后记 当情商遇到儒释道 附录 情商测评DIY 试读章节 第1部分| Part 1 正本清源说“情商” 第1章 “智力第一”时代的终结者 情商概念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生成功的要素。 —丹尼尔·戈尔曼 智商做事,情商成事。 —情智东方 我们不少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慨:学校毕业若干年后,在老同学聚会上,突然发现上学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同窗反倒“混出个样子”了,而当年的学习标兵却成就平平,毫无建树。在我们身边,也常能遇到一些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聪明人,以及一些资质平平却傻人有傻福的一般人。 如果高智商不一定就意味着高成就,那么,究竟是什么起了更大的决定作用? 几十年前,也是同样的问题激发了西方心理学家探究的兴趣,他们想知道: 为什么有人能把冰卖给因纽特人,有人却不能把鞋卖给光脚的人? 为什么泰山崩于前,有人惊慌失措,有人却能面不改色? 为什么遇到困难失败,有人越挫越勇,有人却一蹶不振?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能上善若水随形就势,而有人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造成这些差距的,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吗? 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证,西方心理学家终于探究出其中的玄机,这就是:情商。 ● 人生元技能 1990年第一个提出“情智”(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博士,把它界定为“准确识别、评价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能力,通达或产生适当情绪情感以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情绪情感及其知识的能力,管理情绪情感以推动情绪情感与智力的成长的能力”。 简单地说,情智就是感知、理解、表达、管理情绪和情感的能力。情商,则是测量情智的商数,就如同智商(IQ)是测量智力的商数。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我在本书中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情商。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鲁文·巴昂以及丹尼尔·戈尔曼对情商的研究,代表了这个领域里的三个主要流派。尽管他们对情商的诠释各有侧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大类能力: 第一类是识别、理解各种情绪和情感,并能非破坏性地表达它们的能力; 第二类是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能本着协作的态度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第三类是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 第四类是管理变化以及由变化引起的情绪情感的能力,适应并解决个人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第五类是保持积极心态并自我激励的能力。 我回国之初,有一次见到教育部的一位老同事,谈及情商培训时,他笑起来:“我们都需要提高情商啊!不过,要是人人都给培训成了情圣,也会有问题。”像这样把情商等同于谈恋爱的技巧,是对情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 或许,谈情说爱是对情商最直接的考验,但显然,情商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写下这些字时,北京刚刚遭遇一次强暴雨,开车的、乘车的都被堵在路上。困在车上的若干小时里,有人大骂鬼天气,有人下车淋透雨,有人怨政府,有人叫外卖,有人惊呼2012到来了,有人困在车里正好谈恋爱……谁都得等路通了才能回家。是怒骂愁烦,还是淡然处之,不同的应对,却决定了一段生命时光的质量高下。 而情商,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形,特别是种种的不如意,让情绪为你所用,而不是跟你捣乱。鉴于情绪跟每个人都是与生俱来、如影相随的,我把情商称为“人生元技能”,即取其开端、首要、根本、无所不在之意。P4-6 序言 自序 人生过半,我有了个体会:原来人活一世,是前半辈子求生,后半辈子向死。 求学、求知、求职、求偶、求功名、求安身立命了几十年后,我遇到了情商,难免生出相见恨晚之心。好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只是,到了向死而生的年纪,我更渴望的是让浮了许久的心沉下来,和自己在一起,在命归尘土时,心也能重回落地初啼时的清明。 这样的人生,在我看来,也算圆满。 大概就是这一念,让我与情商结缘,且乐此不疲。说到底,情商就是让事业更顺利、生活更幸福。用EQ(情商)一词的首创者鲁文·巴昂博士告诉我的话说,就是为了“let emotions work for you, but not against you(让情绪为你所用,而不是跟你捣乱)”。我理解,真做到了,就能到达庄子说的“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至人”境界了。 在北美从事情商培训时,我曾与巴昂博士在一家企业里合作实施为期一年的“情商介入计划”。项目完成后,一度愁眉不展的公司老板神清气爽地告诉我们:“现在我再走进公司,感觉空气都清新了很多!”这样行之有效的经验,鼓舞我把情商培训带回国内。 当然,回国开展情商培训之初,遇到了不少阻力。例如,一位当公务员的父亲,明知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困扰,被情商测评验证如此后,仍是对情商不以为然,说: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就这样带病延年吧。可是,当看到他宝贝儿子的情商测评结果,意识到自己的情商状况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心智发育,他立即问我:你什么时候还开课,我要去上。 看起来,情商这一课,是人生迟早都要补上的。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就如同盘踞在救生船上的老虎,同船漂流的少年派要与之相处求生,只得学会训练它。所以,在不短的时间里,我常常是这样开场我的培训课:“祝贺大家先知先觉先受益。” 过去这几年里,我曾听到一位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学员分享培训感受时说:“我现在有一种后怕的感觉:这么重要的东西,我怎么到今天才第一次接触到·!”我也曾看到一个郁郁寡欢的中学生在情商夏令营里写下这样的学习感言:“这12天让我有勇气面对接下来的12年!”这些反馈都让我确信,情商培训不仅有用,而且有效。 所以,总有一个写书的心愿,借助自己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用本土化的语言连接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科学与常识、国外主流情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生活,与更多的人分享我这些年学习、研究、践行、推广情商的心得,让中国人都能受益于情商。 可总是忙,后来又得了颈椎病,就拖延了。直到去年夏天,一个契机令我感到不能再拖了。 这个契机就是,“情智”理论的缔造者之一约翰·梅耶教授来北京,我去参加了他的公开讲座。大师露面前,有一位“资深情商专家”首先出场,为数千听众解释什么是情商:情商就是移情,移情就是转移情绪。例如,一个丈夫因还不上借隔壁老王的钱而失眠了,关心他的太太了解了情况后,说这容易啊,立即起身喊醒老王,告诉他丈夫借他的钱还不上了,结果丈夫睡着了,可老王却失眠了。这位专家居然说,太太成功转移了情绪,这就是情商! 移情(empathy,又译为“同理心”),确实是情商的两大基础技能之一,但它是指一个人感知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善解人意。借钱不还转移失眠,竟被视作高情商,这样的演绎让我坐不住了。 接下来,梅耶出场。在北美的时候,我曾遍访情商领域的顶尖人物,聆听过丹尼尔·戈尔曼博士的教诲,求教过彼得·萨洛维博士,师从过戴维·凯如索博士,也与鲁文·巴昂博士合作过,却一直没有机会与梅耶博士谋面,只听说他一向低调,专心在象牙塔里做学问。此番讲座,他准备的演示文稿上有数据有图表,居然还有致谢和索引,着实展现了一个严谨学者的风度和素养,特别是在回答一个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的提问时,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地诚实:“我不知道。”看着大师站在偌大的舞台中央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真的着急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边扎着针灸,一边写出了《把情商当回事—卓越人生必备的元技能》,也就是本书的第一版。 书在今年初问世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卖出了近2万册,令我感到一些欣慰。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谬赞,甚至被认为是国内第一部本土原创的情商权威之作,还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维情学”的开山之作,这叫我又有些惴惴不安。虽然我十分认同情商乃是维生、维智之外的第三维人生修炼,虽然书中所写都是从我们的培训实践中来,毕竟,那书写得急,喷薄而出难免有失精当。 今番有幸得到中信出版社的赏识,也给了我一个翻修整新的机会。于是,在黄金周里,趁着大家都堵在免费高速上,我又享受了整整8天的书斋之乐。 在第一版的前言中,我写过“如果把情商比作橘子,西方心理学教授学者们是研究出了橘子的营养成分乃至分子结构,这本书则是我用在中国种出的橘子榨出的一杯鲜橘汁,希望它为中国人添加成功心能量,补足幸福维生素。”如今再版,这个初衷依旧未改,只是经过再一次提纯,果味更浓,可能更适合橘子控的口味。所以,我对这一版的体例结构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在第一部分里,我首先对情商作了一个介绍,澄清了围绕这个概念人们通常会产生的疑问,然后选取了J·K·罗琳和李嘉诚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外名人作为例子,试图用他们的人生故事来诠释情商在实现卓越中扮演的角色。 接下来,第二部分对“情绪”进行了显微镜下的解析,认识和理解情绪是提高情商的起点,也是情商训练的基础。 第三部分则是从12个侧面展示了情商对于组织绩效、个人发展和生活幸福3个方面的实际功用,我统一用“力”字来一一命名,正是为了强调情商的实用性,以有别于心灵鸡汤式的情商诠释。 为了确保书的“有用”,而避免仅仅是坐而论道,我在第四部分突出了实操性,不仅分享了我总结的情商修炼“八字诀”—自察、正念、通情、顺耳,而且从国外最前沿的情商研究和情商培训实践中,萃取了相应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读者可以DIY(自己动手做)。 为了使读者“知道”情商的过程有趣,在全书中我尽量将干枯的情商知识融化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里,而其中大量的测评案例无一不是真人真事(但全部使用了化名),但同时,我也不得不在第五部分里展示出“做到”应该遵循的科学性。就一般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比较“干”,但对于从事情商培训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参加我们的TTT(培训培训师)认证培训的情商训练师,这部分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因为,只有做对了,才可谓“专业”,否则难免流于拿情商当噱头的凑热闹。 因为要让西方心理学的情商研究在中国本土落地,我一直饶有兴味地探究中西文化在这个话题上的共同语言。东方儒释道博大精深,西方心理学实证实用,它们的握手对话,已经带给西方人许多惊喜,我坚信也必能使中国人受益。所以,这次忍不住在后记里分享了一点儿体会,也相当于为这个后半生要致力的研究开题了。 当初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比爬了一个山头,使了浑身的劲儿。相比之下,如今再版修改,更像是滑雪了,在掌控中享受自由驰骋的爽。 感谢这次机缘,给了我又一次“神驰”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不假外求。 真踏实。 2012年12月3日于北京 后记 当情商遇到儒释道 2012年年初,我去尼泊尔参观了佛祖的诞生地,之后转去印度走了走。 此行多半是出于我的一个好奇心。在回国从事情商培训的过程中,总有人跟我谈论情商跟佛教的相通之处,甚至还亲耳听到一位居士对着我们的一位培训学员说:“你都信佛了,怎么还学这玩意儿?” 匆匆走了一遭,却有三个发现,出乎我的意料。 第一,佛祖居然是人,不是神。 这个意外叫我羞愧。因为爱游走,我到过大乘、小乘、密宗、禅宗的各派寺庙,看过了各式的金身佛像,也烧过不少香烛,所以,我想当然地以为佛是三界外的神灵。在蓝毗尼亲眼见着佛祖母亲生产时的脚印,想到佛祖也曾是个凡胎肉体,我这才相信了,佛不过是个活得明白死得安然的古人。 第二,佛教居然原本只是世间修行,不是什么“教”。 这个意外,叫我诧异。曾被藏地的佛教景象震撼过,我原以为在印度也是如此,毕竟那是佛教的发源地。可没想到,佛教在印度早就凋敝了,而究其原因,却是因它成了“教”。佛祖发现了离苦得乐的真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弟子跟他学习,这本属于教育范畴,可一旦成了“教”,壮丁们都去做职业僧侣了,不事生产还与世俗生活脱离,这样一旦影响社会生产力就开始不被看好了。这个发现,让我放弃了那条事先规划好的朝圣路线。我想,既然不是教,与其求佛保佑,不如退而修己。不过,我还是特地去了甘地墓,在简朴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能用微笑应对厄运的人,在我眼中,就是佛了。 第三,在众神的国度里,人们居然也在说情商。 这个意外,叫我欣慰。在印度行走,我的一双袜子能在同一天里踏过印度庙、喇嘛庙、清真寺、巴哈依教堂的地板,即便在街角、客厅,甚至车身上都有信仰的影子。有这么多宗教可供选择,我真为印度人感到幸福,以为他们的心灵已有足够的寄托,大概是不需要心理慰藉了。可我发现那里居然有各家各派的修炼中心,有些课程居然因太受欢迎还需排队等空位。我在等火车时遇到一位女教授,她热情地给我推荐了一个,说她每年都会去,就好像定期做“情绪排毒”。更让我惊喜的是,不经意间我居然在3个地方看到了戈尔曼的((情商》一书:新德里市中心的地摊上(不知会不会也是盗版),长途汽车的中途休息站,以及一座喇嘛庙的书店里。 去印度探个究竟,也是因为我从事情商教育第一天就立下的一个宏愿,那就是打通西方心理和东方智慧。 情商,是西方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的一个研究成果,尽管被誉为“开创性”的重大发现,但我始终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实早已有之。证据包括: 《黄帝内经》早就用“五志”——怒喜思悲恐——定义了人的五种主要情绪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对于情商的两大支柱技能,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诠释了同理心,曾子则用“一日三省吾身”实践着情感自察。 至于提高情商的目的,在与巴昂合作时,他告诉我说,是为了“letemotions work for you,but not against you(要让情绪为你所用,而不是跟你捣乱)”,这跟庄子所主张的“顺人而不失己”就不谋而合了。 更为有趣的是,巴昂提出的情商提升路径,是以情感自察为起点,以幸福快乐作为情商综合发挥的结果,这与通过觉知去无明、观自在,从而离苦得乐的佛家修行,岂非异曲同工? 其实,西方心理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就曾有一批研究人员,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修行了几十年的喇嘛僧侣的大脑进行研究,此举使冥想成为西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一种身心干预技术,代表人物理查德·戴维森博士更是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这个研究使藏传佛教大禅师创古仁波切很受触动,他甚至提出佛教应当以“一种心理学”的方式进入西方社会。参与了这场“科学与佛教的对话”的丹尼尔·戈尔曼也表示,希望心理学研究能帮助非宗教信众分享佛教中的智慧,帮助他们获得更成功的事业和更幸福的生活。 东方儒释道能与西方心理学相比肩,我以为,在对情商的理解和研究上,儒释道纵然先行一步,但相比西方心理学,至少有三样是没有做到的: 第一,实证。 东方的僧侣道士打坐冥想了两千多年,西方的心理学家却要掀开脑壳看看冥想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戴维森博士等人的研究就发现,长年冥想的喇嘛们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很大不同。冥想后他们大脑里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的密度增加了,负责焦虑和压力反应的扁桃体的密度降低了。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西方心理学更有章可循。孔子说,学习不仅要学,还要“时习之”;西方心理学就证明了2l天的反复练习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行为习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意在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西方心理学就一条条总结出了常乱人心性的“不合理信条”。 第二,测量。 中国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一说,但对这与生俱来的七情以及一个人管理这七情的能力,却始终没有一个量化的测评方法,到现在还是没有。而在西方,心理学家巴昂博士从1980年首次提出EQ概念后,就开始研究对情商的测量,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的情商测评量表EQ—i,随后被推广成为目前应用最广、使用最多的情商测评工具。这个情形,很像是希腊人米开朗琪罗早已把人体骨骼肌肉复制到大理石了,但中国人仍津津乐道于齐白石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的大写意。 第三,易行。 中华美食在全世界广受追捧,但以往中餐食谱中诸如“盐适量”、“糖---少许”的操作说明,却常常叫捧书习厨的菜鸟不得要领。同样,古代先贤教导我们说,“君子”应该这样想,“君子”应该那样做,但很少指明想成为君子的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标。佛教道教中也深藏着许多b情商相通的精义妙理,可要照着做,即便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会遇到“适量”、“少许”一般的不知所措。因为这个“觉”,好比参禅,听上去简单,真正做到是需要悟性的,所以有慧根、佛缘一说。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段关于参悟的记载。有一位禅师叫龙潭崇信,他家卖饼,常送给隔壁寺里的天皇和尚,每次送10个,天皇和尚总会还回一个,说“吾惠汝以荫子孙”。龙潭听着奇怪,又觉出其中似有玄机,便发心出家,得号崇信,得以整天跟在天皇左右。一天,龙潭问师父:我侍候了你这么久,为何你却从来没有教过我修行方法?天皇反问道:自你来后,我不是天天都在教你吗?见龙潭还是不明白,天皇又说道:“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还说没有教你?!”龙潭毕竟是禅师,师父多点拨了这么两句,当下就开悟了。可是,换了凡夫俗子,师父这般语焉不详的教法,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佛学里应该也有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曾有一个学佛的朋友向我传授过一个:心情不好的时候反复念诵“唵嘛呢叭咪畔”。可惜,我不明就里地念过几回,没觉出什么效果,反倒更云里雾里了,便不再用。相比之下,西方心理学化玄为实,从实证研究中提炼总结出很多直截了当的操作方法。比如,第10章中介绍的转换情绪、学习乐观的ABCDE正念法,一个人在陷入情绪泥潭时,只要按照这样的步骤做,八九不离十会有“境随心转”的效果。自己把方法掌握了,甚至都不一定非有名师指点不可。 在实证、测量和易行方面,西方心理学能走在东方文化的前面,是因为它早早完成了市井化。 西方心理学孕育于古希腊哲学,后在生理学的帮助下,从哲学中破茧而出,逐步从形而上的猜想假设走上科学实证的道路,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流行心理学”浪潮从象牙塔走入民间。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又为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改道,把焦点从治病纠偏转到关注“是什么使人生充满意义”,来帮助更多的寻常百姓过好日子。 至于那些心理学家、从业专家,也未必就是功德圆满的人生楷模,也没人作如此期望。我在国外生活时,有一次因腰疾复发去看专科医生,没想到医生进屋的时候,动静颇大——居然是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大概也是医生见惯不怪了,没等我开口,他就淡定地打消了我的顾虑:“我能治你的病就行了,你干吗要在乎我是不是健康呢?” 而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却从来没有从儒释道中独立出来。儒家尊圣,释家拜佛,道家奉仙。说起各家的教义,动辄四书五经,抑或三藏十二部,无不令人高山仰止。而各派要拜为师者,要么孔孟圣人,要么高僧大德,以教化、度化为己任,至高无上,令你我辈不禁要叩首上香,到底是少了许多亲和力。比如,一位上师说“一切情绪皆苦”是正见,就把多少乐在俗世的凡夫挡在了门外。更不用说信者奉行的“十善八正道”,很可能就被不信者视为强加于人。 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厚德载物的修身或立地成佛的正心固然是好,我倒觉得,从西方心理学中学习一些情商技能,用来做事处世为人过日子,也很是善巧方便。更何况,西方心理学在实证测量和模型化方面的突破,使得它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规模化普及,福泽大众。若情商果真能成为通往光明界的一个法门,这也算是心理学的世间功德吧。 书评(媒体评论) 情商对谁都重要,但未必谁都有自觉,情商对于和人打交道的职业似乎尤为重要,更需通过学习达到自觉。《情商15课》就是一本很好的自学教材。 ——CCTV著名主持人 敬一丹 《情商15课》既有理论素养,又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情商、提升人生质量、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刘德喜 曾莉作为教育部春晖杯获奖的海归高层次人才,是国外情商理论“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她的这本书是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情商素质的必读之作。 ——白章德 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 很多人都在谈情商,但少有人能谈到点子上。很多人都在谈情商,但却少有人能谈到点子上。《情商15课》是一本既适合学校学生和家长,也适合企业白领和管理者阅读的书。阅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了解情商、提高情商也并不是一件难不可攀的事情。 ——杨大明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中国改革》杂志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