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出发,途经曼谷和迪拜,经过19个小时的夜航,我们终于踏上了希腊雅典的土地。我们这群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就从此时此地开始,要一路探访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地,直到故乡的万里长城。由于大海的阻隔,5辆越野吉普车只好先期空运到埃及,静候我们完成希腊的旅行。
尽管带着长途旅行的疲惫,我们仍然很兴奋,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故乡。古希腊文明给人类的遗产太丰富了,即使相隔万里,在遥远的东方,我们也曾沐浴到古希腊文明的阳光。所以我们乘坐的大巴没进雅典市区就向南直奔70公里外的海神波塞冬的神殿遗址。
吹拂着海风,绕过一个小海湾,终于看到海峡尖端耸立着的白色石柱,我们的希腊之行就从这波塞冬的海神殿∞开始。
许戈辉: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希腊雅典城南端70多公里的苏尼恩岬,它就像一个狭长的三角形伸入爱琴海。远处那座山的另一端,就是雅典城了。事实上在古代,苏尼恩岬是一个城堡,城堡上面有军事要塞,守卫着雅典的安全。我身后的这几根白色的残缺的柱子就是当年的海神庙,用来祈福水手、渔民们的安全。一路上我们已经听到很多关于这里美丽的传说,现在再亲眼看到蓝天碧海以及身后这根残旧的柱子,不禁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或许从这儿开始,我们的第一站就注定了整个的行程会充满神秘和诗意。
海神殿建于公元前5世纪,这是一提起来就让人心旷神怡的年代。东方的先哲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思考,而在希腊的雅典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与东方人不同,古希腊人无论在哲学、数学还是在戏剧、雕塑等领域所创就的辉煌都和这浩瀚蔚蓝的海洋有更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西方文明的起源,总是和海洋密不可分的,他们很多的思维都和海洋文明直接有关。那么,海洋文明来自哪儿呢?我想是来自于这儿,世界上很多文明确实和海洋有关系,但没有像希腊文明那么直接。我是研究戏剧的,像希腊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只知此岸世界不知彼岸世界的那种非常大的悲剧意识,大概一定跟海洋文化有关系,不是像我们的平原文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年西方宗教意识的启蒙,与希腊哲学思维的起源都直接有关,特别是和它的艺术直接有关。人和神的交流、物质和精神的融合都在海边产生了。
余秋雨:你看这样好的石柱竖立在那儿,竖立多年后,本身就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了。所以好多人说希腊文化是高度的精神化和高度的物质化连在一起。这个物质化就是无论是雕塑还是建筑,它的质感都特别好。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英国诗人拜伦,就在这儿的石柱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出于对希腊和希腊文化的无比喜爱,这位英国的著名诗人甚至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了希腊的志愿军。
余秋雨:在他非常著名的一首长诗《唐璜》的第三歌里面,他专门模仿一个希腊流浪在外的诗人的口吻。在讲到自己的祖国过去何等繁荣、现在何等萧条和败落时,有几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大意是:啊,希腊,你曾经出现过多少美妙的歌声,但是现在这块土地那么沉默,难道你那么高贵的琴弦就落到我这样的一个流浪汉手上!写得非常美。
这样动人心弦的悲吟,跨越重洋,打动了20世纪初千里之外的中国几个革命者的心灵。
余秋雨:这样的诗情终于把中国的几个革命者激动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叫苏曼殊,他居然边流眼泪,边把拜伦写希腊的一首诗,翻译成了中国古体诗。译文在哪儿呢?在日本章太炎先生的家里,“我为希人羞,我为希腊哭”——当时这首诗在中国20世纪前期时,震动很大。我们现在站在希腊这样一个海角上,又在拜伦签名的石柱前面,总会有感慨的,因为无论是苏曼殊,还是章太炎先生都没有来过希腊,他们凭着想像,想像着拜伦,想像着希腊,想像着我们的国家。现在我们终于来到这儿,乃至于我们感慨的时候,还觉得那么遥远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跨时空的精神沟通。
而这样跨越古希腊和中国两个时空沟通的中介因素,居然是一个英国诗人——拜伦。P8-11
历时4个多月,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凤凰卫视一行摄制组人员与余秋雨先生一起,完成了跨越性的文明之旅,征程4万公里。
此次行走,意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做一次回顾性的考察。原定位在四大文明古国的路线设计,最终加上了文化传承不断的欧洲文明,因此,实际行程包括了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和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
参与这场征旅的一行人一路经历了种种自然和人为挫折和险境,克服了无数难以预料的困难,才能得以完成这一华人传媒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国采访行动。在他们之前,没有任何人或队伍走过这条路线,它是人类考察史中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一队执著的文化人,不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地踏着人类文明旅程的脚印,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人的文明朝圣。这本书,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对人类文明的过去和发展的直观见证。正是这些一往无前,和那些真实记述,成全了本书的文化厚度、深度和穿透力。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立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宏大文明历史的图景上,对自身民族文明的迷思和绚烂所做的拷问和追寻。《文明之旅》则以更为冷静疏朗的笔触,和更直观的镜头感,展现了世界各地文明旅程的本来面目,以及一个学者、一群文化人在身体力行实地探访种种文明遗迹后,对不同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兴衰的真诚关怀和思考。这种思考,不论在何时,都具有振聋发聩而又发人深思的力量……
这是一次文化考察,又是一次现代传媒行为。因此,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考察的孤寂、沉潜方式,从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这种情形可能会使文化界有些朋友疑惑,而我作为一个参与者则感受到它的独特意义。相比之下,它比较匆忙,不可能对具体对象进行深入、准确的研究,显得有点粗糙,但它的文化观照对象那样地充满直观冲击力,它的快速行进使多种文明群体的对比力度超常呈现,它的即时传播所产生的群体效应使一个小队的考察行动变成了无数华人的集体行为,这一些都是以往的研究方式所不可能具备的。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常被人规劝不要太多参与电视,实际上以前对电视的投入还是太少太浅,直到这次才深刻体会到,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文化人要取得对电视的真正接纳还需要经历从心态到生态的多方面更替。例如,需要从重视结论性判断,转向重视过程性体验;需要从追求细密准确,转向对原生态粗糙的容纳;需要从对安静环境的适应,转向对历险过程的着迷;需要从习惯于个人思考,转向习惯于群体操作……这些更替和转变很不容易,因为其间并不仅仅是一种愿意不愿意的态度,而是要落实在每时每刻的行为上。因此这次旅行,对我是一次重要的身心训练。我至今不鄙薄传统的学术考察方式,但增加一种方式,无疑是更健康的体验。
鉴于上述理由,我赞成凤凰卫视把此次旅程的资源充分开掘,眼前的这本资料性记录便是开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手翻翻已经编成的书稿,一些面容和场景立即呈现在我眼前。
天天与我一起思考、直接对话的是各位主持人小姐。
许戈辉第一个,我们一起去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她毕业于英语专业,有很好的文化感悟能力,不大会唱歌,却能在仪式性的表演场合有放松而高雅的表现。她的文化思考主要来自单纯的生命直感,加入足够的国际目光和散文式的提炼,有一种近似“懂事的小女孩讲大人话”的组合式美感。戈辉最让人惊讶的是,哪怕走在最陌生的地方,她都是落落大方、自作主张。
接着是陈鲁豫,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接棒,到约旦、伊拉克、伊朗。鲁豫到的几个国家,各自面临着不少大问题,作为一个主持人,难以应对之处甚多,但她全部从容取下,举重若轻。鲁豫心间有一种一般女孩子少有的人类道义大线条,容易把文章做浓,但又浓得那么贴切自然,很是难得。她有新闻记者的敏捷,但敏捷得不失优雅,这种优雅不是表情,而是一种视觉高度之下的轻松。
孟广美在伊朗接鲁豫。人高马大的广美其实最具孩子气,心地纯净而坦诚。此次旅行数她最可怜,一来就到废墟,然后一直是尘土滚滚、满目赤贫。这是连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男子汉们都要大惊失色的地方,她却在颠得头昏脑涨之后还能对着镜头作出最慈善的描述。她以平常、通俗、喜乐的情绪面对纷乱恐怖的世界,结果使得最没有观赏性的景物也具有了观赏价值。事实证明;广美这种胸无城府的文化表述方式具有极其广泛的感染力。
李辉和广美都到过一部分印度,但最让人怵目惊心的部分和最崇高神圣的部分都让李辉赶着了,真是命好。我指的是印度,怵目惊心是恒河,崇高神圣是佛教。她热情,善于感动,对各种文化现象容易全身心投入,感受重于评判,对于外界,她更愿意选择美好,对丑陋比较淡漠,这与她的佛教信仰有关。她在佛教圣地的虔诚跪拜,在尼泊尔对苍山碧水的由衷欢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潜漪虔挚、干练,有女侠之风,但平常又是那么温顺。她完全不事张扬,但一见面就能成为朋友。她对文化的态度是一种二元组合:既玩赏充分的陌生感,又投以充分的亲和感。因此,她的敏感点,是亲和的陌生,或者说是陌生的亲和。她不刻意给任何文化图象添彩增色,只是一味平和、一味朴实,结果产生观众的信任。
最后一位是吴小莉。小莉在电视镜头上表现优秀,而在实际生活中则有一陕速领悟能力,谦虚而不羞怯,对每个文化话题都能用心灵去预习,于是一开口总是非同凡响。她的精神幅度很大,顷刻之间能从庄严走向活泼,从有趣走向堂皇。这种精神幅度加上她对世界的善意,使得在平日不乏天真的她只要一上荧屏就体现出大家风范。她太有名,永远被人围绕,在这次旅途中有很长时间还在生病,但她从不抱怨愠怒,只觉人间美好,结果人们确实也给了她美好。
正是这些可爱而又不怕艰苦的主持人,把整个旅程的艰难和危险温润了。因此,不妨说,四万公里是她们用生命绾接的人格长廊。
在她们背后,还有一大群人在努力,从各位编导到摄影、司机,从高层决策者到队长,从前方的香港到后方的北京,都在每天忙碌。这些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笼罩着,每个人独当一面、发挥良好,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走不通的路。随时可以到达前沿,随时可以通宵达旦,随时可以改变路向,结果做出了远远超过他们人数的成绩。这种情景,成了凤凰卫视一种独特的内在景观。
我与此次旅程前前后后的每一个人都结下了深厚友谊,男男女女全成了莫逆的“兄弟”。正是他们,使我完成了一次很大的人生方式的转移,因此不管他们叫我做什么,我都乐意参加,包括编这本书。
我不知道这样一本书对广大读者是否有很大的价值,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则是一份珍贵的友谊记录,每一页都能引起我们永久的美好回忆。
群言出版社编著的《文明之旅》是一本寻访世界四大文明故地的原生态记录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余秋雨先生作为风凰卫视的特邀嘉宾,与凤凰卫视多位著名主持人一起,从希腊出发,乘五辆改装的大吉普,行程四万余公里,途经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然后越过喜玛拉雅山脉进入中国。
余秋雨说,虽然电视行动有点粗糙匆忙,但却充满了直观冲击力,它的快速行进使多种文明群体的对比力度超常呈现,它的即时传播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阅读《文明之旅》,可以与余秋雨等人一起,站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思考自己立足于新世纪的理由与方式。
群言出版社编著的《文明之旅》是余秋雨亲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发源地和主要宗教发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以冷静疏朗的笔触描绘古老文明的昨日与今朝,辉煌与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一行人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众多异域国度,最终回归中华故土,虔诚寻访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倾听历史亘古悠远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