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新编著的《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通过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一连串成效显著的活动和项目、一波接一波的探索与创新,去发现青春的价值与意义,去梳理广州志愿服务的探索与创新:那就是青年群众工作的新途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新经验,城市共青团工作的新模式,以及对全团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更具意义的价值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徐文新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文新编著的《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通过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一连串成效显著的活动和项目、一波接一波的探索与创新,去发现青春的价值与意义,去梳理广州志愿服务的探索与创新:那就是青年群众工作的新途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新经验,城市共青团工作的新模式,以及对全团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更具意义的价值理念。 内容推荐 徐文新编著的《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讲述了:广州“两个亚运”的精彩、圆满、成功,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给全国、亚洲,甚至全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广州以一个令人惊喜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贡献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两个亚运”的成功。《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的撰写和出版,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并通过理性的梳理和思考使记忆得以升华。 目录 序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 万庆良) 前言 青春价值的时代坐标 第一章 青春集结号 青春敢于担当 一起来,更精彩! 全民共创文明城 第二章 青春创造新生活 那是一道七色的彩虹 新时代青年运动 生活在创造中升华 新生活重在精神塑造 第三章 大拇指上的青春旋律 大拇指,让文明洒遍羊城 大拇指,在快乐中奉献 大拇指,青春的时代旋律 第四章 碧水蓝天青春行 青春为碧水蓝天而聚集 用青春绘制的绿地图 骑行中的青春的魅力 第五章 青春在微笑中绽放 “小窗口”点亮大都市 “西关小屋”里的青春故事 “西关小屋”华丽转身 第六章 多彩的青春标识 一抹绚丽的“木棉红” 编织绚丽的人们 激情在传播中点燃 第七章 奉献的同样是青春 走向世界的“信使” 青春“齐天下” 亚运会志愿者名人堂 第八章 让青春飞扬 托起青春的传播平台 让青春飞扬的新闻志愿者 传播方阵中的少年军 第九章 为青春护航 市长拍板青春线 汗水浇开志愿花 满城尽建志愿屋 累并快乐的青春体验 “创先争优”励奋进 关爱激励无止境 第十章 成就青春的基石 为志愿服务事业奠基 营造志愿者的精神家园 高标准的亚运洗礼 第十一章 青春价值的记录者 面对挑战的青春智慧 为青春的价值证明 让志愿者在激励中成长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枢纽” 第十二章 青春新起点 凝聚青春的力量 志愿服务新蓝图 青春再远航 附录 亚运惠民广州没说空话 “治天治水”最惠民 “穿衣戴帽”更是“里子工程” 群众意见就是工程验收的标准 亚运红利广州给足 “亚运红利”触手可及 广州人有礼了 志愿服务让亚运更精彩 “亚运惠民”为广州科学发展点睛 包容性增长的实际注解 问政于民互动共赢 科学发展将助推广州“后亚运”腾飞 志愿者微笑:广州亚运最美名片 激情亚运精彩答卷 后记 试读章节 2010年9月11日,广州吹响了青春集结号。 百万青年大军和广大市民一道,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青春行动。 在“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简称“全民行动”)启动仪式上,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向全体市民发出呼吁,希望大家用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广州亚运会中来,让志愿之花开满全城! 共青团广州市委率先行动。他们使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和措施,动员和组织各界青年投身到文明出行、唱响亚运、微笑使者、清洁城市、文明景区、社区文明、环境保护、平安亚运、学“双语”(英语、手语)九大百日志愿行动之中。 只要你拿起扫帚,走向街头,你就成为了城市文明服务的一分子。在广州的街头、地铁、商场、社区……你都能看到胸佩服务徽章或身披红色绶带的亚运志愿者。“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都是志愿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一时间,青春的身影洒遍广州的大街小巷,青春之歌响彻南粤上空。 体育东路,人流密集的岔路口前,一串童声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爸爸等等,现在还是红灯呢,等绿灯亮了再走!”一个小男孩拉住大人的手往后拽。大人收住脚步,待绿灯亮起才前行。 下班时间的海珠广场地铁站,车厢里有些拥挤。“阿婆,你来这里坐吧。”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小姑娘对靠在门边的老太太说。“不用不用,我马上就下车了。”小姑娘走过去坚持让座。“太谢谢你了。” 广州曾经行人车辆乱窜的路口,现在各行其道;地铁里、公交上,让座行为已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习惯。 是什么让这座城市的人们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这其中答案之一,就是经过亚运志愿服务全民行动的实践和“两个亚运”的文明洗礼,城市文明的意识已经深入广州市民的心中。 事实上,广州亚运会是否成功,衡量标准绝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突破有多少。更重要的是,主办国、主办城市公民的文明素质能否配得起这座城市在硬件上的飞跃式发展、现代化转型、国际化转身。 自2010年9月11日“全民行动”启动以来,先后有135万人成为志愿者,累计发动300万人次参与平安亚运、文明出行、清洁城市等九大百日志愿行动。 历史赋予了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重要机遇。而通过全民行动,广大志愿者和广州市民成为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第一张笑脸、第一张名片和一道最为亮丽的青春风景线,充分展示了广州现代、文明、开放、热情的新形象。 P1-2 序言 公元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作为国内第一个副省级城市举办的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亚运会,广州亚运圆满、成功、精彩,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城市记忆和丰厚的精神遗产。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8.5万名赛会志愿者和50多万城市志愿者,高歌“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旋律,精心诠释“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在各大赛场和城市的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心血和汗水,“大拇指”、“绿羊羊”和“木棉红”的美好形象成为千年羊城令人瞩目的文明标杆。广州亚运志愿者的微笑像春风、像暖流、像鲜花,充分展现了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城市文明形象,这是一道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和最耀眼的城市品牌。《青春的高度——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新闻观察》一书的撰写和出版,就是从亚运志愿服务的视角,让我们重温亚运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并通过理性梳理和深度思考进一步凝炼、丰富、升华志愿服务精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行动是当代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志愿服务不仅仅意味着付出和奉献,也是收获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更是难得的生活历练和人生经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一直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始终与时代进步同步同行,与城市文明相生相伴。志愿服务事业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增添了底蕴和风采,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广州亚运志愿服务,就是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最为集中的体现和最为生动的诠释。我一直都为广州的志愿服务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青年志愿者宣言》提出,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有希望的行动,一个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当前,广州正阔步走在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新征途上。努力开创一条广州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创造了崭新的历史机遇。希望广大志愿者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擦亮亚运志愿服务的城市名片,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积极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家庭、走进“志愿驿站”,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城乡全覆盖,在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化、规范化发展进程中拓展和深化广州“志愿者之城”的外延和内涵,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一起来,更精彩! 后记 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中国青年报和广东省、广州市所属媒体一道,始终密切关注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以及志愿服务的效果,并给予了大量报道。这期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与广州亚组委宣传部合作,在全国高校选拔了15。名大学生作为亚运会注册记者。他们广泛参与了亚运会筹备和各项赛事的报道,为宣传亚运会、亚残运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结束后,我们感到意犹未尽。尤其是在参与广州亚运会文化遗产总结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广州志愿服务经验之宝贵,其中很多探索与创新对全团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很有价值。如果这些资料就此封存,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在征得共青团广州市委同意之后,我们便联合广东省和广州市媒体的同行们,开始了本书的撰写。其目的,一是用结集成书的方式,把这些宝贵的历史片段永久地保存下去;二是为共青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共青团和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我们坚信,凡是认真阅读此书的人,一定会有所收获。 本书由徐文新(中国青年报社社长)主编,黄勇(中国青年报编委)、崔丽(中国青年报驻中央国家机关记者站站长)为副主编。各章撰稿人为:徐文新(撰写前言),孔令源(南方杂志记者,撰写第一章),林洁(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第二章、第七章),刘芳(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第三章),谭秋明(广州日报记者,撰写第四章),杨大正(南方日报记者,撰写第五章),贺林平(人民日报记者,撰写第六章),金光风(广州青年报记者,撰写第八章),许维坚(南都周刊记者,撰写第九章),雷雨(南方日报记者,撰写第十章),郑旭森(羊城晚报记者,撰写第十一章),蒋鞾薇(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第十二章)。全书由徐文新、黄勇和崔丽统稿修改。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众多志愿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广东省和广州市所属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事实上,本书所展现的只不过是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一部分。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大量生动事例未能编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媒体对广州志愿服务给予关注,并形成更多的成果。由于时间较紧,书中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