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下神坛的易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知易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下神坛的易经》由赵知易所著,《易经》实为阐述天地人之道,一切都要从客观的生产、生活出发,只有将易卦、易象,以及卦辞、爻辞的徽义返回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易经》。

内容推荐

《走下神坛的易经》由赵知易所著,《走下神坛的易经》从易学的起源和基础、易传的智慧、64卦中的道、象数应用篇四个部分,希望给你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应用易道,不再在把易学当做神秘之学,一切都是生活,都是自然的生命写照。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一切都不是莫测高深,一切都是那么显而易见,自然之道语言我们未必听懂,可是它们的现象可以认知。万物之象就在眼前,疑情起则万法生,疑情灭则万法无。

目录

学易难否(代序)

第一部分 易学的起源与基础

第一章 易学一门纠结的学问

 第一节 何谓易

 第二节 易学的义理与象数

 第三节 卜筮到象数

第二章 易学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学易需要追本溯源

 第二节 物理学的属性

 第三节 数学的模式

 第四节 哲学的提升

 第五节 玄学的思维

 第六节 读经开智

第三章 伏羲创卦与阴阳概念

 第一节 伏羲氏观天俯地

 第二节 确定阴阳破译时空

 第三节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第四节 月令与节气、时辰

 第五节 伏羲创卦

第四章 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

 第一节 河图与洛书

 第二节 先天八卦

 第三节 后天八卦

 第四节 六十四卦方圆图

 第六节 易学中的思维方式

 第七节 阴阳方法论

第二部分 易传的智慧

第五章 易学的道与象

 第一节 道象术数文

 第二节 易学流派与演变

第六章 《易传》中的道

第一节 系辞上传

第二节 系辞下传

第三部分 六十四卦中的道

第七章 读象与解卦

 第一节 如何去解卦

 第二节 六十四卦的卦序

 第三节 乾册篇

 第四节 坤册篇

第四部分 象数应用篇

第八章 术数推衍的原理

 第一节 术数的根本在阴阳

 第二节 时空是推衍解读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关于卦的推衍解读

第九章 象数的应用

 第一节 起卦方法

 第二节 卦象、爻象的解读

 第三节 卦辞、爻辞的解读

 第四节 太易象数法

附录 生僻字拼音

试读章节

什么是易?蜥蜴、变易、日月……好像千百年来的书籍上一直这样诠释。而本书对“易”有着更新的诠释与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古人造字,显然从形象入手,也就是画字,之后慢慢地演变形成书写的文字。上古时期人类的思想还简单,造字是从观察万物结构开始。看一下易字的结构,就会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原来大道就是这么简单。上面一个“日”字表示太阳,可以引申为光,一切具有发光、射线的本源体。白天为日,夜晚为月,日月在昼夜中交替发光,故也有日月谓易之说。易字的下半部为“勿”,乃万物之物,从易字的结构来看,易是研究以太阳、光为条件下的万事万物的现象与规律。也就是借助光去认识事物的现象,通过现象去研究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一些谚语,如“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水缸湿,盐发潮,大雨不久就来到”……都是现象的总结。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相当伟大的,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科技手段还都是建立在以光为基础之上的。人类用眼睛去观察万物,认知事物,通过现象去追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论是卫星上天,观察探索太空,还是观测地球,都借助于太空望远镜。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化学,都要借助于光电。所以《易经·系辞》日:(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万物之情,情就是万物的现象。而观察现象必须借助于光,没有光就无以论象。

大家不要迷信易学,只有去除其神秘的外衣,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应用我们的优秀文化。在先秦时期,易学的占卜被称为术数之学,“术”是一种处理问题、描述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是人主观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数”是事物外在形体的一种观察结果,是表现“术”的演变过程与逻辑,是事物被认知的性质与量化体现。我们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来体现道,就是一种“术”,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认知结论。而“数”就是阴阳之下的演变,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等都是数的体现。术数是一套被认可的事物规律,通过阴阳运动规律去推衍事物的运动轨迹与现象,是建立在阴阳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去类推、类比万物。阴阳是中国古人建立的一套方法论,通过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等将认知的时间、空间能量表现出来,在时空的交替中,用阴阳去体现事物的性情,掌握阴阳就掌握了万物的纲领,从而达到“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万物之说,本身出自于易,此万物非万件之物,乃是万类之物,通过阴阳分类,再到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七十二候,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为法则,通过一分为二,上升到一分为三,加以时空演变,阴阳量变,就可以对天下事物的情理触类旁通。所以,很多人不去追求易学的道法,而是一味地强调占卜技巧,到头来深陷其中不知所云。易学不能没有占卜,但是占卜是对道法的佐证,要两者相互兼顾,相互体证。

但是我们一般习惯将易学看成预测学,实际这是一个错误的理念。预测是在没有根据下凭感觉去推导事物的未来,没有数据,没有参照。就像是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不依靠数据、公式、符号,只是凭直觉,可以感应一些事物未来的发展。可是易学并不是这样,它有阴阳五行、卦象、干支、课局、卦爻、九宫飞星、天地人神等推衍数据,是一套符号推衍与翻译,准确地说术数学是自然信息解读,不是仅凭想象的预测。比如,梅花易数与心易,是直觉思维在当下时空的信息共振解读,怎么会是“预测”呢?它完全是建立在人类认知自然的阴阳属性与阴阳现象下,“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先剥离其神秘的外衣,才能进入其核心学习它、掌握它、应用官!

P4-5

序言

对于《经易》,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疑问:“《易经》好学吗?为什么买了那么多书还是看不懂?”我的回答首先是,好学也不好学,学习要找方法,方法不对,那么就会看不懂、学不会。第二,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第三,在知识结构与解读上有问题。面对古人的书籍,可能是由于知识结构与文体形式的不同,不能读懂古文。而现在有关《易经》的书籍也是很多,大多数是对古籍的抄袭,或者将简单的易学复杂化,实际这就是不懂。易学的本质是自然之道,是古人通过一套符号化的阴阳文字来表达对人与万物的理解与认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现象的变化都是由阴阳二气消长进退而发生,那么现象就是阴阳二气的演变现象,卦象就是阴阳二气的外相与表演舞台,而文字是对事物有限认知的总结,能否真正表现阴阳,这要取决于当时对卦象以及自然事物的认知程度,所以,不可不信书,不可全信书。

第一,学习方法。易学的发生首先是象数学,是人类通过现象的启迪,去研究现象背后的真理与规律。从现象到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二十四节气,不是玄妙之学,而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过程与表达方式。而阴阳就是从现象出发去认知事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没有对错,只是一种认知的结果,是一种认识上的感觉条件,是否真正有阴阳并不重要,因为阴阳只是一种现象的认知,一种认知的表现,它不能超越于道法之外,而其本身也在道法之中。很多时候,不理解阴阳,一定要把阴阳当做一种具象的东西,就是错误。阴阳就像正负电,也像是化学分子式中的正负电子,只是一种认知的现象。伏羲氏通过立杆观影,观察太阳阴影的进退变化,把阴阳作为一种认知条件,那么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对自然认知的结果,它的产生不是占卜,是通过简单的阴阳爻作为文字结构,也是作为阴阳现象的一种文字。不论是从太极,还是从两仪、四相、八卦,直到六十四卦都是一种阴阳结构文字,一种阴阳现象,一种认知学的进步。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也就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变通思维。也就是说,从现象去解读,要比读文字去理解卦象要真实,因为这更能接近事物本质。而一般的书籍,不去用卦象解读文字,而是进入文字的字面解释,绕来绕去难解其意,所以就造成了看了很多书看不懂。

第二,认识上的错误。很多人直接把《易经》当做占卜算卦之书,只想看看书就学会算卦,算算自己的命运,看看自己以后贫富贵贱。实际上,《易经》是从道德出发去谈论人进退穷达之道,告诉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六十四卦就是以时空为交替,在阴阳进退的演变下去模仿人类社会的综合现象,告诉人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成功。喜而不过,泣而不悲,面对着千奇万变的大千世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易传》中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经》就是综合了天下事物的终极学问,不论是社会人事、婚姻家庭,还是道德、军事、养生、兵法等,都包容其中,真做到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论从阴阳开始,还是到演变为六十四卦,阴阳始终贯穿全局,阴阳不但是现象,还是时空标志,空间的变化则决定时间的认知概念,时间是一个恒定系数,而空间则是决定阴阳性质与现象变化的本体,不同的空间即使在同一时间,它们的现象也不会相同。所以,《易经》通过六十四卦演绎认知规律,将万物之象综合其中,通过卦象的推导去了解事物未来的运动现象与轨迹。当然,六十四卦的哲学含义更是深刻,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知事物本质,高瞻远瞩,决断未来。

第三,知识结构与解读上的问题。易卦以及卦辞、爻辞,是古人观察天地与实际生活对应总结而来,而今天的人,不知四时八节,不知道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一个无形而又有象的阴阳物质下生死存亡。不去从伏羲创卦的思维模式,不去从自然时空中仰天俯地体验道法,而是望文生义,不知道文字只是认知后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语言又受思维与对文字的理解等影响,因此,对于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表达会出现不同,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从《易经》版本的结构看,卦辞、爻辞要早于彖辞、象辞,这可能是受文字发展的限制。卦辞与爻辞的词汇简单,不华丽优美。而彖辞与象辞是在春秋以后出现,语言结构丰富,并加大了词汇量,语言描述要比卦辞优美。可是中国文化的建立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处处体现天人相处的和睦性。所以,只要是抓住卦象的主题,不要过分去强调卦辞与爻辞的理解,因为卦象是本体,语言只是一种有限的描述。在象辞的大量诠释中发现,象辞的理解诠释,根本就不能与彖辞相比,彖辞对于卦象与卦辞的理解算是中肯,并达到了一定的意境。而象辞在很多的诠释中,并没有搞清楚爻辞的真正意义,就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甚至于不知所以的言辞。从语言风格,到语言结构与词汇应用来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很多代人的不断实践总结归纳而成,所以在学习研究中若是强调文字的诠释,可能是隔靴挠痒,难达痛处。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种流派来诠释《易经》,比如利用“乘承比应”的关系,难道古人创易有那么复杂吗?若是最早的《易经》是这样的,就违背了圣人创易的最基本思想——简易,若是真的那么麻烦,恐怕《易经》早就失传了。很多的学者,研究了很多年,写出书来让人看不懂,那就说明自己不懂,因为《易经》阐述的是天地人之道,一切都是从客观的生产、生活出发,只有将易卦、易象,以及卦辞、爻辞的微义返回到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易经》。只要是人,具有了生活的认知,那么就一定可以读懂《易经》。

从出版的书籍来看,很多的学者陷入了文字的诠释中,岂不知一个真正卦象的意义在于理解的境界与不同的着眼点。大家相互抄袭,相互转载,搞得云山雾罩,让看到书的人真的就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所以,很多人买了书打开一看就摇头,一来二去,就对《易经》难免有了负面的认知。《易经》既然表现的是天地人之道,那么人就应该读懂读明白,用于生产、生活并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经典的真正时义。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以卦象为纲领,指导卦辞、爻辞,才能做到纲举目张,触类旁通。经典的时义也就起到了作用,经典的传承也就做到了“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本书希望给你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应用易道,不再把易学当做神秘之学,一切都是生活,都是自然的生命写照。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一切都不是莫测高深,一切都是那么显而易见,自然之道的语言我们未必能听懂,可是它们的现象可以认知。万物之象就在眼前,疑情起则万法生,疑情灭则万法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