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月间,我又重返故乡桂林一次。香港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关于我的纪录片,要我“从头说起”。如要追根究底,就得一直追到我们桂林会仙镇山尾村的老家去了。我们白家的祖坟安葬在山尾村,从桂林开车去,有一个钟头的行程。一月那几天桂林天气冷得反常,降到摄氏二度。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我与香港电视台人员,坐了辆中型巴士,由两位本家的堂兄弟领路,寻寻觅觅开到了山尾村。山尾村有不少回民,我们的祖坟便在山尾村的回民墓园中。走过一大段泥泞路,再爬上一片黄土坡,终于来到了我们太高祖榕华公的祖墓前。
按照我们族谱记载,原来我们这一族的始祖是伯笃鲁丁公,光看这个姓名就知道我们的祖先不是汉人了。伯笃鲁丁公是元朝的进士,在南京做官。元朝的统治者歧视汉人,朝廷上任用了不少外国人,我们的祖先大概是从中亚细亚迁来的回族,到了伯笃鲁丁公已在中国好几代了,落籍在江南江宁府。有些地方把我的籍贯写成江苏南京,未免扯得太远,这要追溯到元朝的原籍去呢。
从前中国人重视族谱,讲究慎终追远,最怕别人批评数典忘祖,所以祖宗十八代盘根错节的传承关系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喜欢记载列祖的功名。大概中国人从前真的很相信“龙生龙,凤生凤”那一套“血统论”吧。但现在看来,中国人重视家族世代相传,还真有点道理。近年来遗传基因的研究在生物学界刮起狂飙,最近连“人类基因图谱”都解构出来,据说这部“生命之书”日后将解答许多人类来源的秘密,遗传学又将大行其道,家族基因的研究大概也会随之变得热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好的坏的不知负载了多少我们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基因。据我观察,我们家族,不论男女,都隐伏着一脉桀骜不驯自由不羁的性格,与揖让进退循规蹈矩的中原汉族,总有点格格不入,大概我们的始祖伯笃鲁丁公的确遗传给我们不少西域游牧民族的强悍基因吧,不过我们这一族,在广西住久了,熏染上当地一些“蛮风”,也是有的。我还是相信遗传与环境分庭抗礼,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的两大因素。
十五世,传到了榕华公,而我们这一族人也早改了汉姓姓白了。榕华公是本族的中兴之祖,所以他的事迹也特别为我们族人津津乐道,甚至还加上些许神话色彩。据说榕华公的母亲一日在一棵老榕树下面打盹,有神仙托梦给她,说她命中应得贵子,醒后便怀了孕,这就是榕华公命名的由来。后来榕华公果然中了乾隆甲午科的进士,当年桂林人考科举中进士大概是件天大的事,长期以来,桂林郡都被中原朝廷目为“遐荒化外”之地,是流放谪吏的去处。不过桂林也曾出过一个“三元及第”的陈继昌,他是清廷重臣陈宏谋的孙子,总算替桂林人争回些面子。
我们这一族到了榕华公大概已经破落得不像样了,所以榕华公少年时才会上桂林城到一位本家开的商店里去当学徒,店主看见这个后生有志向肯上进,便资助他读书应考,一举而中。榕华公曾到四川出任开县的知县,调署茂州,任内颇有政绩。榕华公看来很有科学头脑,当时茂州农田害虫甚多,尤以蚂蟥为最,人畜农作物都被啮伤,耕地因而荒芜,人民生活困苦。榕华公教当地人民掘土造窑烧石灰,以石灰撒播田中,因发高热,蚂蟥蔓草统统烧死,草灰作为肥料,农产才渐丰收,州民感激,这件事载入了地方志。榕华公告老还乡后,定居在桂林山尾村,从此山尾村便成了我们这一族人的发祥地。
榕华公的墓是一座长方形的石棺,建得相当端庄厚重,在列祖墓中,自有一番领袖群伦的恢宏气势。这座墓是父亲于民国十四年重建的,墓碑上刻有父亲的名字及修理日期。山尾村四周环山,举目望去,无一处不是奇峰秀岭。当初榕华公选择山尾村作为终老之乡是有眼光的,这个地方的风水一定有其特别吉祥之处,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许多人家的祖坟都被铲除一空,而榕华公的墓却好端端的,似有天佑,丝毫无损,躲过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
从小父亲便常常讲榕华公的中兴事迹给我们听,我想榕华公苦读出头的榜样很可能就是父亲心中励志的模范。我们白家到了父亲时,因为祖父早殁,家道又中落了,跟榕华公一样,小时进学都有困难。有一则关于父亲求学的故事,我想对父亲最是刻骨铭心,恐怕影响了他一生。父亲五岁在家乡山尾村就读私塾,后来邻村六塘圩成立了一间新式小学,师资较佳,父亲的满叔志业公便带领父亲到六塘父亲的八舅父马小南家,希望八舅公能帮助父亲进六塘小学。八舅公家开当铺,是个嫌贫爱富的人,他指着父亲对满叔父说道: “还读什么书,去当学徒算了!”这句话对小小年纪的父亲,恐怕已造成“心灵创伤”。父亲本来天资聪敏过人,从小就心比天高,这口气大概是难以下咽的。后来得满叔公之助,父亲入学后,便拼命念书,发愤图强,虽然他日后成为军事家,但他一生总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在家里,逼我们读书,绝不松手,在前线打仗,打电话回来给母亲,第一件事问起的,就是我们在校的成绩。大概父亲生怕我们会变成“纨绔子弟”,这是他最憎恶的一类人,所以我们的学业,他抓得紧紧的。到今天,我的哥哥姐姐谈起父亲在饭桌上考问他们的算术“九九”表还心有余悸。大家的结论是,父亲自己小时读书吃足苦头,所以有“补偿心理”。
父亲最爱惜的是一些像他一样家境清寒而有志向学的青年,他曾帮助过大批广西子弟及回教学生到外国去留学深造。我记得我大姐有一位在桂林中山中学的同学,叫李崇桂,就是因为她在校成绩特优,是天才型的学生,而且家里贫寒,父亲竟一直盘送她到北京去念大学,后来当了清华的物理教授,李崇桂现在应该还在北京。
P10-12
《桂林米粉》一书,记载了中外游客和桂林市民品尝桂林米粉后的切身感受,展示了桂林米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汇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对桂林米粉的研究成果。既有百姓之说,又有名人之感,还有学者之言。
——桂林市市长 李志刚(桂林)
大约半小时后,每人一碗的桂林马肉米粉端上来了。白先勇一看到米粉,就快乐地说:“我最喜欢吃米粉了。怎么吃都吃不腻。”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导 王枬(桂林)
由于我从来不在人前掩饰对桂林米粉的偏爱,因而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桂林米粉的铁杆粉丝。
——著名作家 王棵(成都)
欠一座城一个交待
张 迪
忘记第一次吃桂林米粉时的感觉了,似乎并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以至于,现在努力回忆,仍然想不起当时的细节。
隐约的回忆中,那味道,并不让人特别留恋。如今想来,对桂林米粉的第一印象如此,实在不能怪桂林米粉。要怪,只能怪,第一次吃的根本不是正宗的桂林米粉。
残存的记忆中,第一次吃桂林米粉的锅似乎很大,我们一百多名新兵在那口铁锅面前排成队,由几名老兵轮流舀一碗给我们,然后,以班为单位蹲成一个圈吃。新兵吃饭的时候是不许讲话的,老兵会端着碗巡视,发现新兵吃饭讲话,轻则一顿训斥,重则会被拉出去跑五公里。新兵们最怕正吃饭时,突然紧急集合去跑五公里。因为怕,对新兵连的“桂林米粉”的味道,没人敢说不好吃。第一次吃“桂林米粉”的经历,让我对“桂林米粉”的印象大打折扣。如果不是后来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我不知道还会冤枉桂林米粉多久?生活中,类似被冤枉的绝不仅仅是桂林米粉。
真正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是新兵连结束后,具体的日子已经记不清,但那天的味道却浸入到骨子里。当时,我和另一位战友跟着排长去桂林市区玩,中午吃饭时排长领着我们去一家门面不是很大的米粉店,给我们每人要三两卤菜粉。那三两卤菜粉的味道,全然不像新兵连那口大锅煮出来的米粉。原来桂林米粉居然这么好吃?吃完后,我悄悄问排长。排长用不屑地口气说,新兵连的米粉也能叫“桂林米粉”?
美的食物会让人惦念,就像惦念一个人。自从吃到正宗桂林米粉后,桂林米粉便成为一种惦念。每次上街总是四处寻找一些老牌的桂林米粉店过瘾。桂林米粉会让人渐渐上瘾,这种感觉在桂林时尚且不强烈,离开桂林后方有深切体会。有一年,在广州,很长时间吃不到正宗的桂林米粉特别想念。一天,在街上远远看到一家小店写着“桂林米粉”,马上加快脚步过去,进店向老板要三两卤菜粉。结果,老板一头雾水。看老板不解的样子,知道自己遇到了冒牌的桂林米粉店,仔细看店内,果不其然,这家的桂林米粉与真正的“桂林米粉”完全不搭界,责怪老板做的根本不是桂林米粉,老板眼神里明显怪我多管闲事。
对桂林米粉的爱是深入骨髓的,但却从没想过有一天能为桂林米粉做点事情。爱是一回事,真正能为爱的东西做些有意义的事亦需要缘份。
去年十一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桂林举办“理想国”沙龙活动,邀请梁文道、陈丹青、章诒和、贺卫方、张信刚、张铁志等文化名人参加活动。期间,一天,广西师大出版社一位好友请我陪上海一位杂志的主编吃饭,吃饭时好友点了许多菜。结果,那位主编却对桂林米粉情有独钟。实话说,那家饭店的桂林米粉,无论味道还是其他都算不上最好的桂林米粉,但那位主编却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好友有事先走后,我陪那位主编又去另一位在在非洲呆过多年的好友家。在非洲多年的好友,收集许多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书籍和艺术品。在书房,一本并不厚的书让我眼睛一亮。那是一本专门研究面食的书,翻阅完那本书,灵光一闪,我想起桂林米粉。那天晚上,围绕如何做一本《桂林米粉》的书,我们越聊越兴奋,一直聊到凌晨一点钟。后来,那位主编几次从上海打电话给我,电话中,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做好《桂林米粉》这本书。
《桂林米粉》这本书初具雏形时,考虑到白先勇先生对桂林米粉的情结以及他的国际影响力,曾想请他题写书名。遗憾的是,白先勇先生远在美国,存在许多操作上的难题。书稿即将完成时,白先勇先生恰好回桂林参加系列活动。在我的恩师、桂林日报社原总编辑苏理立先生的帮助下,几经曲折,白先勇先生离开桂林的最后一天,终于给《桂林米粉》题写了书名。其中的故事,不失为一段佳话。
一路走过来遇到许多贵人相助。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也是其中之一。201 2年5月25日晚,桂林市桂剧团为白先勇准备一场专场桂剧节目。据说为这场精彩的演出,桂剧团的演员们精心准备了半年。当天晚上十一点多,我上QQ收邮件时想到白先勇先生在桂林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陪同他吃桂林米粉的机会比较多,想请王枬书记写一篇她陪白先勇先生吃桂林米粉的文章。在QQ上给王枬书记留言的时候,心里特别纠结,一怕这种方式太失礼,二怕王书记没时间写。写完“约稿信”后,考虑再三才鼓足勇气发过去。信发过去后,对结果不敢去想。第二天晚上七点多钟,上QQ查收邮件时,居然收到王枬书记发过来的文章。看完王枬教授连夜写的《陪白先勇先生吃桂林米粉》,内心的感动无法言说。事后猜测,王栅书记如此重视我这样冒昧的“约稿”,或许她也被白先勇先生对桂林米粉的深情打动吧!
近年来,广西天等人把“桂林米粉”店在北京等地遍地开花,桂林媒体对此事报道后,引起桂林米粉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主编《桂林米粉》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强烈地感觉到桂林社会各界对桂林米粉被冒牌的“不满”。一些有实力的有识之士开始涉足桂林米粉行业,用实际行动为真正的桂林米粉走向全国市场做着准备,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的确,我个人认为,对桂林米粉而言,桂林人一直欠桂林这座城一个交待。桂林米粉的产业发展和文化宣传,都需要更多有实力、有智慧、有坚持的人去推动。
从酝酿到出版,《桂林米粉》一路上经历太多故事,庆幸,一直有“贵人”暗中助我逢凶化吉。如果《桂林米粉》的出版多多少少能弥补桂林米粉文化的一丝遗憾,那么,我也算对得起背后帮助我的那些“贵人”了!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桂林市市长李志刚先生为这本书作序、副市长周卫先生担任名誉主编,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肯定和鼓励。
序
第一辑 碗中如梦微澜,扬波千里之外——乐山乐水乐米粉,名士食经
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
陪白先勇先生吃桂林米粉
来一碗桂林米粉
温暖的记忆
我是桂林米粉的铁杆粉丝
藏满让人忆念的内容
我是厦门的“米粉”
你的南方我的北方
沿着我与它相连的最短的半径,还乡
遥想那种滋味
记忆里无可确认的碎片
吃饱了再说
复活的故事
桂林米粉PK云南米线
第二辑 不因花前月下,寻香欲往何处——桂枝香里说米粉,米粉简史
米粉起源小考
《灵川县志》关于米粉的记载
从古代桂林米粉的起源和制作工艺考证世界米粉
的发源地
关于米粉的起源
历史上的米粉
米粉:南北兼容的象征魅力
第三辑 二两相约巷口,一笑人间故事——老街巷里老字号,历久弥香
民国卅七年的桂林米粉轶事
我陪黄吃米粉
粱羽生武侠世界里的桂林米粉
欠舒婷一碗桂林米粉
当代名人与桂林米粉
叶茂中在桂林吃米粉
碗里的风景
第四辑 记取今天滋味,曾经昨日楼台——相逢尽是饕餮客,米粉旧事
桂林米粉的约定
怀念那一碗的浓香
在肯尼亚尝到桂林米粉的味道
跨越半个地球的美食记}乙
一辈子无法忘记的桂林米粉
爱上桂林米粉
驿站中最美的舌尖记忆
在流逝的沉默里,从容下沉
怀想桂林:边吃米粉边看戏
南方是情人,北方是正官
艳遇一场盛大不醒的梦
一碗桂林米粉的乡愁
有一天安然停留
四月粉
天涯皆闻米粉香
缅甸米粉无法解桂林米粉的瘾
第五辑 黄瓷碗中米粉细,漓江边上店家多——隐你闲情于闹市,米粉店家
又益轩:马肉米粉的百年坚守
崇善米粉:桂林味道天下情
日头火:无法抗拒的“火”
温耋周:让桂林人在各地都能吃上家乡的桂林米粉
神卤担子米粉:久违的乡味
青云汤粉:汤汤水水的守候
聚香和:让梦想在时光中变美
路口村义和米粉:机场路上的百年老店
漓江春米粉:梦引桂林粉魂牵漓江春
福林米粉:独秀山色入福林
又来米粉:不能错过的风景
桂和林:谋生亦谋爱
兴安老罐米粉:灵渠畔的老字号
祖传肖记米粉:四世的守望
后安汤粉:水国渔乡一盏汤
秦记山泉汤粉:在虞山邂逅美好
俏天下米粉:老桂林的味道
胜利米粉:在路上遇见最纯粹的自己
石记米粉:徜徉在唇齿间的蜜意
第六辑 来咯一声吆喝,担子挑过灵渠——漓江岸上有粉家,百家争鸣
桂林耐思米粉有限公司
桂林市耐思食品科研开发有限公司
“灵渠”牌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商家略览
后记:欠一座城一个交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的好山好水,孕育出独特的桂林米粉。多年来,桂林米粉养育了勤劳善良的漓江儿女,改革开放后,随着世界各地游客赴桂林旅游的数量不断增加,桂林米粉的独特味道也渐渐为中外游客所喜欢。可以说,桂林米粉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地方特色小吃,成为展示桂林魅力的重要窗口。
时间往往会自动沉淀和过滤一些东西。因此,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小吃往往都经过时间的过滤,最后沉淀成属于自己的地方独特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又让一些著名的小吃增添更加诱人的魅力。历史悠久的桂林米粉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因南北饮食的融合而和谐诞生,它因桂林好山好水而自然流传。
桂林米粉具有厚重、深邃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学界和民间均对桂林米粉的起源文化深入研究,客观上推动了桂林米粉产业的发展和起源文化的挖掘。据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桂林米粉产生于秦朝,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因秦军的思乡情结而将米粉的制作技术由黄河流域传播到珠江流域,桂林先民得挖灵渠的便利,成为百越(今广西)地区最早掌握米粉制作技术的人。桂林米粉是勤劳智慧的桂林人数千年辛勤劳作、探索积淀、世代传承下来的文明成果,是桂林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物产和制作工艺融合的结晶。桂林是一座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桂林米粉也是一种承载厚重历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小吃,希望国内外关心桂林米粉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专家深度挖掘桂林米粉的文化,进一步增加“桂林米粉”的文化含金量。
民以食为天。与其他城市不同,桂林米粉是桂林市民必不可少的餐点,甚至成为一种饮食嗜好。在桂林,桂林米粉已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吃,而是与桂林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漫步桂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桂林米粉店。桂林米粉的点滴变化都会让桂林的老百姓密切关注。可以说,做好桂林米粉就是做好桂林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件民生工作。因此,桂林的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桂林米粉的经营和发展。近年来,各级领导对桂林米粉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自治区主要领导对大力发展桂林米粉作了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强化了对桂林米粉产业发展的引导,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桂林米粉品牌开发、利用、提升和服务,桂林米粉行业呈现出店家连锁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多样化、服务标准化等特征。一年一度的桂林国际米粉节影响力与日俱增,2011年市商务局协助桂林米粉协会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桂林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桂林特色餐饮文化资源,推进桂林餐饮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事。
认知和宣传桂林米粉、发展桂林米粉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和一项具有综合效应的事业,需要我们多角度认识、多层次关注、多元化投资和多方向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全方位服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桂林米粉》一书,记载了中外游客和桂林市民品尝桂林米粉后的切身感受,展示了桂林米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汇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对桂林米粉的研究成果。既有百姓之说,又有名人之感,还有学者之言。相信该书将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也将对弘扬桂林餐饮文化、促进桂林米粉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桂林米粉是桂林的一张重要名片,每个桂林人都有责任呵护好它。《桂林米粉》这本书的出版,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桂林米粉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开了一个好头。
是为序。
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志刚
二○一二年八月一日
张迪主编的《桂林米粉》是第一本全面反映桂林米粉历史文化的书籍。桂林市市长李志刚为该书作序,著名作家白先勇题写书名。
《桂林米粉》全书分为六辑,主要是由“名士食经”、“米粉简史”、“米粉旧事”、“米粉店”等部分构成,收集了白先勇、李西闽、王棵、赵瑜等作家撰写的与桂林米粉有关的点滴故事。此外,该书还收录了黄伟林、蒋廷瑜、王布衣等专家学者对于桂林米粉起源、传承、发展、工艺的考证和研究,以及国际友人品尝桂林米粉的感受,并重点推荐了桂林米粉一些老字号和品牌店,集资料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
张迪主编的《桂林米粉》一书,记载了中外游客和桂林市民品尝桂林米粉后的切身感受,展示了桂林米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汇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对桂林米粉的研究成果。既有百姓之说,又有名人之感,还有学者之言。相信该书将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也将对弘扬桂林餐饮文化、促进桂林米粉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