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仲泰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仲泰所著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全书二十章,约55万字。作者依次讲述了荣氏家族三代实业家,即第一代荣氏弟兄荣宗敬荣德生、第二代荣毅仁和第三代荣智健的创业历程,其中,重点刻画了荣毅仁从一个爱国资本家转变为红色资本家,从一般的社会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思想和心灵的历程。全书以时间顺序,以荣氏家族第二代四子荣毅仁为核心,追述了父辈钱庄起家,创办面粉厂、纺织厂的历程,又详述了荣毅仁受命于日军侵华和国民党封锁的艰苦危难之中的种种挫折,以及建国后在反复的彷徨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最终以工商业先进的实业代表的身份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全过程。小说对荣氏家族企业所辖各厂的发展、迁徙和组织变动都不厌其烦地加以详述,具有充分的纪实性。

内容推荐

高仲泰所著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是一部非虚构长篇纪实小说。小说通过讲述荣氏家族三代实业家的创业史,全面展示了荣氏家族百年来独特的经营之道和兼济天下的精神。其中,重点刻画了荣毅仁从“红色资本家”到“国家副主席”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他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也遭受“反右”、“文革”的磨难,最后在改革开放中迎来荣光时代。《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不但真实再现了一位民族企业家在不同环境中思想的转变和情感的体验,更是一幅展现中国近现代实业家崛起和发展之路的全景画卷。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后记

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令荣毅仁欣喜若狂的日子。

他有过不少令他终生难忘的愉快时刻,如从圣约翰大学戴着学士帽毕业,算得上是金榜题名;又如和美丽温婉的杨鉴清小姐结婚,那是洞房花烛夜,他当然会感到得意而幸福。但像今天这样兴奋得尽情、发狂,对人世渐深,已不再年少气盛,并有着良好教养的绅士荣毅仁来说,是难得的。

像往日一样,住在高恩路荣宅的荣毅仁这一天很早就起床了,作为这个勤勉家族的二代四子,他一向不睡懒觉,当然也没有夜生活的嗜好。时值盛夏,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天色还早,肆虐的夏日阳光还没有出来,太太杨鉴清还未醒。荣毅仁轻轻地在卫生间洗漱完,穿戴得整整齐齐,头发涂上散发出草木般清香的发乳,梳得纹丝不乱,油光可鉴。随后走进餐厅,在餐桌边坐下来,和正在用早餐的七弟荣鸿仁、七妹荣辑芙、八妹荣毅珍、九妹荣墨珍道声好。他们还在读中学和大学,现在正是放暑假期间,不用赶去上学,但还像平时一样,习惯地早起吃早餐。他在坐下来之前,打开了备餐台上的收音机,调到他经常收听的美国广播电台的频道上。他每天早晨有收听无线电广播和阅报的习惯,有时还听音乐和棒球比赛的实况转播。

厨师已将早点准备好,在荣家,早餐是中西合璧的。有牛奶、咖啡、煎蛋、色拉、蛋糕和面包片,也有白粥、豆浆、肉松、松花蛋、酱菜等等,供这个大家庭里的人随意选择。荣毅仁在圣约翰上学时,吃惯了西点。而父亲荣德生和生母程慧云则习惯于中式的稀饭酱菜之类。父亲有时还像早年一样,来碗用自己的面粉厂产的面粉做的面疙瘩,蘸着白糖吃,或者来碗阳春面,他喜欢吃像无锡拱北楼里那样的红汤面。

荣毅仁在咖啡杯放进两块方糖,用小银勺轻轻搅动着,一面翻开桌上的《字林西报》。无线电正在播放着新闻,突然,一段话让荣毅仁放下汤勺,仔细地听起来。电台的男播音员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道:日本政府已正式通知中、美、英国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即日起在所有战场,包括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行动,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马上亲自向全国宣读止战诏书。

荣毅仁马上站起来,几步跨到备餐台,将收音机的音量放到最大,播音员又一次重复播放着这条新闻,响亮的声音在餐厅里回荡着。弟妹们也放下碗筷,虽然是英语广播,但他们都听懂了,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荣毅仁一时说不出话,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的呼吸好像被阻塞了,全身的血液也仿佛凝固了,眼泪情不自禁地从眼眶里流出来。他太激动了,太兴奋了。

这是1945年8月14日的早晨。荣毅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其实,战局的变化,早已显示日本走上了穷途末路。7月26日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提出警告,如果日本拒绝,将遭到严重的甚至恐怖的报复。但日本却请苏联出面调停,派近卫公爵为赴苏特使,和苏联谈判,对《波茨坦公告》并无反应。于是十天以后的8月6日,美国空军将第一枚原子弹,投人日本有“军都”之称的广岛,一瞬间,这座城市化为废墟。东乡外相与铃木首相紧急磋商后,决定奏请裕仁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日本蒙受更大的灾难。接着,接到来自关东军司令部及库页岛的报告,苏联断然拒绝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并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最早侵略中国的区域。天皇挺不住了,和内阁商量后,准备投降了,但陆军本部不愿接受“无条件”的条件,认为要集中最后力量,在中国作最后决战,以争取一些筹码和中、美、英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8月9日,美国空军将第二颗原子弹投落长崎,蘑菇云中,长崎二十多万人口,死伤无数,城市一片狼藉。

事态的发展是众所周知的,广播和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长崎和广岛惨绝人寰的照片也刊登出来了,这些荣毅仁都看到听到了,他断定,日本除投降外,已别无选择,但上海的日本军队依然神气活现,日本的报纸还在叫嚣“抵抗到底”,认为日本还保持着强大的陆军,还足可在中国大打一场保卫战,战事最后的结果还不可预测。荣毅仁当然认为这种狂言不可信,但没有想到胜利会来得那么快。

殊不知,在8月10日,即第二颗核弹投入长崎的第二天,日本最高层万分震惊和沮丧,马上召开皇室会议和内阁会议,在异常沉重的气氛中,不顾陆军发誓要血战到底的顽固态度,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否则,日本将变成一片焦土,一片凄凉无比的坟场。而投降与此相比还略胜一筹,至少保全了国家和大部分民众,这就够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日本还留有一丝希望。于是,拟定了止战诏书,天皇签署“裕仁”两字,并通知中、美、英三国,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了,并定在15日中午,由天皇亲自宣读诏书。美国的电台、英国BBC广播电台和中国重庆的电台广播了这条令全世界、全中国群情振奋的新闻。虽然已在预料之中,但这条消息还是让荣毅仁感到有些突然,顿有无比轻松畅快之感。

“小日本完了,小日本完蛋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半晌,荣毅仁快乐地喃喃道,他的脸仰得很高,仰望窗外上海的天空,巨大的突如其来的兴奋让他产生了一种眩晕感,天空比平时似乎高远得多,也要蓝得多。好了,从此以后,这上海的天空,全中国天空自由了,不再有太阳旗飘扬,更不再有日本的军机隆隆地盘旋了。人们将扬眉吐气,不再是一脸的落寞阴郁了。

“太好了,太好了!”他一个劲地说,“七弟,快去取瓶香槟来,快,还等什么!”荣鸿仁立即取了两瓶香槟酒,荣毅仁用颤抖的手打开瓶盖,泡沫带着一股气流喷射出来,倒满了一个个玻璃杯,兄弟姐妹们互相碰杯,不管有没有酒量,仰头往嘴里灌着,畅怀大笑。笑声和欢呼声震撼着这座平时虽然人多但略显沉闷的住宅。正在这时,从屋外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亮,并夹杂着浓重的硝烟味飘进花园,飘进敞开的窗户。自从日本军队开进租界后,几年里,再也听不到这意味着欢乐和庆典的中国特有的声响了。显然,邻居中也有人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喜讯。

荣毅仁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跑出餐厅,来到三楼自己的房间,妻子杨鉴清已从床上坐起,八岁的大女儿智和、六岁的二女儿智平也从她们自己的房内光着脚跑到母亲身边,鞭炮声把她们都闹醒了,她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点目瞪口呆。鉴清甚至有些心惊肉跳,她还以为又爆发起战争,而且这仗就在附近打起来。她坐在床沿上,温和地把智和、智平一左一右搂在怀里。“别吓,别吓,说不定是美国陆战队打进来了……”她一边安慰着两个女儿,一边问:“智健弟弟呢?”智健是他们的儿子,比智平小两岁。鉴清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掩饰不住的一丝惊慌和紧张。

“弟弟还在睡觉,我喊他,他动都不动。”智和回答说。

看到荣毅仁兴冲冲地走进来,鉴清连忙问:“毅仁,怎么回事?哪儿来的枪炮声?”

P1-3

后记

怀着对中国民族工商业首户——荣氏家族和荣毅仁的敬意,我写完了这部非虚构长篇小说。对于这个家族的创业故事,我从小就耳熟能详。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系统地研究了有关荣家史料,写过一些纪实性的文章,并和孙维生、汤永成先生合作创作了电视连续剧《荣氏兄弟》,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民族资本家命运的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了荣毅仁。他时任中信公司董事长,在有“巧克力大厦”之称的国贸大楼里,荣毅仁接待了我们。他以一种博大的视野,谈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也谈到了荣家在历史变迁中起家、发展的历程。他说,民族资本家当然追求发家致富,但在急景凋年之际,应谋求以商立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荣毅仁谈到其父荣德生时动情地说,父亲将毕生精力都投于办厂上,赚了钱,就致力于公益事业,极其慷慨,而个人生活却很简朴。他鉴于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现实,请人编印《人道须知》,疾呼要继承发扬诚实、笃信、勤劳、崇俭等传统美德。当时在荣家创办的江南大学任教授的国学大师钱穆曾经指出,荣德生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和家乡无锡的发展,一生硕果累累,但其个人生活“节俭有如寒素”,家里“朴质无华,佣仆萧然”。荣老还谈到,日军占领上海、无锡后,日本军方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或“租用”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却被家父荣德生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也遭到家父严拒。汪伪政府“外交部长”、大汉奸褚民宜专门在国际饭店设宴招待荣德生,企图迫使他就范。荣德生拒绝赴宴,他坚定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示宁可把工厂搬空毁灭,也决不出卖两厂主权。还为此撰写了“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的对联,以示心迹。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在荣氏兄弟的影响下,荣家企业中没有一个厂同日伪“合作”,亲属子侄中也没有一人向日伪屈膝。

荣毅仁在谈到这些事后,归结说,中国民族资本家从总体上来说是要求进步的,爱国的。他要求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要肯定民族资产阶级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在日寇侵略中国的环境下,坚持图存救亡的爱国精神。但是也不要把民族资本家写得太好。他风趣地说,资本家毕竟是以剥削起家的嘛!这是不能掩饰和回避的。对这一点,我解放前是不了解的,解放后才逐步认识的。他说,你们要多写工人,工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家父和伯父是重视工人的,但一直认为,“大烟囱”冒烟了,才使得“小烟囱”冒烟,意思是工厂给了工人饭碗,养活了工人。其实,这一说法应当倒过来说,没有工人,何来工厂?

荣毅仁这番话,我至今铭记在心。当年,我们在编《荣氏兄弟》一剧时,就将这几点贯穿于人物和剧情中。这部剧当时很顺畅地通过了文化部、统战部、广电部的审查,得到了高度肯定。但由于某些原因致使该剧没有公映,这是令人遗憾的。但荣老本人对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不仅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余,拔冗接待我们,还委托其居住在上海的八妹荣毅珍代为审阅剧本,并传达了他的意见,“在什么范围中拍,就在什么范围中审。他尊重无锡、上海市委和有关部门,他不过问了。”荣老的大度和豁达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尊敬的荣老也驾鹤西去几年了。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和雄心,运用文学和影视手段来还原这个被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首户的家族故事。其志在于,在大历史的壮阔背景下,来表现荣家几代实业家的激情、信念、坚韧、纠结和奋斗,来描写出他们在各个紧要的历史关头的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几年前,我创作了长篇小说《望族》,并由制片人周冰冰女士和胡玫导演合作拍了同名连续电视剧。有人误解,这写的是荣家。我在不同场合澄清,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是虚构的,并不是写的荣家。但我不否定,某些情景,特别是在钱庄习艺和办第一家面粉厂的情节,以及受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的困境,确有荣氏兄弟办实业的影子。

在无锡滨湖区筹建“荣毅仁纪念馆”和修复荣巷历史街区之际,我受委托创作荣毅仁的传记文学。多年的愿望和志向有了新的实现机遇,我既感到不胜荣幸,又感到有很大的难度。最大的难处来自我本人,怕自己贫乏的文字功力难以驾驭这样一个厚重的题材。但也许以前写过荣家故事所积累的底气犹存,我还是鼓足勇气,挑战自我,开始大胆的创作。

写荣毅仁必然要写到荣家的历史,荣家的历史太厚重,且有许多专家和作家都写过这一题材。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本巨著,我要做的,就是采集其最精华的几页,让读者明白,荣毅仁之所以成为红色资本家,绝非偶然,这和家族精神不无关系。荣毅仁本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境遇,在面对许多历史紧要关头时,往往一个细节就能起决定作用,而人物内在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值得深度发掘。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不是用一般纪实性写法来塑造荣毅仁及其家族在巨大历史运动中的命运、起伏和成长。因为简单地堆砌和罗列素材太肤浅,不足以表现出荣毅仁饱满而精彩的精神和思想的升华。所以我采用了非虚构小说这一当下所流行的文学样式。“小说”而非虚构,可能会在概念上让人糊涂,其实“非虚构”意味着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事实,而写法是文学的,例如对话、某些细节、人物的内心活动、一些陪衬人物的设置,都是运用了小说的某些元素。形式并不重要,探索表现真实人物的感染力和传奇性的新路径才是重要的。“‘非虚构’包含着广阔的可能性,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像杜鲁门·卡波蒂或诺曼·海勒那样,以小说家的手眼讲述绝非虚构、难以虚构的人间故事。”(摘自《人民文学》2011.6期卷首语)

荣毅仁的故事是绝非虚构的。他从一个爱国的资本家成长为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和杰出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这不能不谓之是个奇迹。但荣毅仁生涯中最光芒四射的,是他创建中信公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义无反顾的决断和勇气,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坚强意志和信念,以及他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商业智慧及专注执拗的力量,这是荣毅仁为之奋斗毕生的事业所达到的顶峰,也是他晚年沤心力血所书写的人生绚烂篇章。

在这本非虚构小说里,我着重突出一条主线,那就是荣毅仁从一个爱国资本家转变为红色资本家,从一般的社会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思想和心灵的历程。这个转变是不简单的,是经过一番曲折的。外界的促成是一个重要因素,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对事业的复兴抱有厚望,但屡遭挫折,他们终于绝望。正是这种绝望,让荣毅仁对新政权和旧政权进行比照,从而,认识到共产党的不同,产生了对光明、对新的社会制度的企盼和守望。解放后,荣德生和荣毅仁受到共产党的信任,已濒于绝境的荣氏企业得到复苏。尤其是荣毅仁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切和器重,被委以重用。这些无疑是荣毅仁转变的重要外在条件,但真正的转变在于荣毅仁内心,这点在以前的作品中很少涉及,而我在这方面以小说家的手法进行了讲述,在这条主线下,对素材进行整合、演绎,将生动的情节和广博的历史细节融合在一起,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既真实可信,又扣人心弦,这也许是本书的特点所在。荣毅仁是坚强的,即使在“文革”这样的苦难中,他都从未失去希望,他依然是一棵站立在风雨中的大树,尊严而傲然。为什么他会坚持挺拔?因为他的内心已足够强大。我尝试把他内心的变化和强大着力写出来,以展现信仰之崇高。

在写作中,我参考了各种资料和文献,这对我帮助很大,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要提到的是计泓赓老师写的《荣毅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这本书翔实、周全、严谨,概括了荣毅仁一生主要的经历。据我了解,计老师为写此书,她在各地沿着荣氏家族的踪迹作了广泛的采访,我本人就和计老师作过两次深人交谈,我写的《荣氏兄弟》电视文学剧本也曾请她审读。更至关重要的是,计老师曾供职于《人民日报》,从事经济报道,她长期跟踪采访中信公司的大事,包括荣毅仁本人的活动。因此,她拥有的资料翔实、独家。她所著的《荣毅仁》一书不但是经过艰苦细致地调查采集,在掌握第一手精确素材基础上写出来的,而且经荣毅仁亲自审阅认可的,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因而,我在写这本书过程中,自始至终以《荣毅仁》一书为最主要的参照书籍。在此,我向计泓赓老师表示深切的敬意和感谢。

值此机会,我还要真诚感谢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滨湖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感谢蒯建平、陈文源、花锡君等先生对我写作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感谢无锡市人杰研究会郁家树、许卫国、肖国兴、盛荣初、汤可可、陶伯华、陆国钧、朱伟等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鼓励和关切之情。作为人杰研究会的成员,我在这个集体中汲取了丰富的人文营养。尤其是诸位对无锡民族工商业历史及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是极可贵的,对我这部非虚构长篇小说的完成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由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郁家树先生为首筹划的人杰苑,至今已矗立在鼋头渚公园樱花林中,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雕塑的三十余尊无锡历史上的人杰雕像坐落在花木丛中,与日月同辉,为时代铭记。其中就有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三人的神形兼备的雕像,每次屏息瞻仰他们的风采,崇敬之情便油然而起,从而获得新的灵感和力量。最后,我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徐忠良总编辑和责任编辑李梅认真负责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精心打磨才使得这部书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我以芥子之微的写作能力,去表现一个如此宏大的题材,一个伟人的传奇一生,没有各方面领导、专家以及朋友们的关注和扶持,是很难完成的。在此,我再次深表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