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我在美国三十年系列
分类
作者 沈宁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朴实视角白描三十年旅美见闻,真实点击美国政治、教育、日常生活。零距离了解美国最宜读本,“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作品”。

自由如何深入美国人心的详细展示,最全面的美国教育观察笔记!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共分五辑:俯瞰美国教育、美利坚的“花朵”、美国家长的喜和怕、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美国大学掠影。作者沈宁认为,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

内容推荐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概述美国学校结构和教育实践!

沈宁先生移民美国三十年,女儿大学毕业,儿子进了高中,自己也做过多所学校的老师,亲历美国教育。《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共分五辑:俯瞰美国教育、美利坚的“花朵”、美国家长的喜和怕、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美国大学掠影。作者认为,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

目录

自序

俯瞰美国教育

 北美大陆最早的学校

 美国学校二百年

 如何评价美国中小学

 公立学校和社区的关系

 教育不归联邦政府管

 谁来管理学校

 教师从哪里来

 骂声不断的美国统考

 美国学校考试的目的

 测验天才儿童的标准

 再见了,种族歧视

 虎妈引发的论争

美利坚的“花朵”

 “我知道我要什么”

 儿子的一百分作文

 学会质疑

 “谁认为这个瓶子装满了?”

 好玩的作业

 “请试试看”

 科学家的摇篮

 爱动手的美国孩子

 一份公立中学的课程表

美国家长的喜和怕

 家有神童

 要不要进天才班

 反叛的青少年

 选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管教孩子惹来官司

 金钱买不来的快乐

 孩子需要尊重

 讨价还价

 转学的喜乐

 忙碌的家长

 家长也要做作业

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

 全社会化的爱心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感动

 无所不在的乐趣

 高年级学生当领导

 辩论上了真法庭

 如何做一名绅士

美国大学掠影

 高考只是参考分

 名牌高中的利弊

 美国大学学费昂贵

 常青藤名校

 选择大学的学问很多

 不读名校的成功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前两年夏天,我和家人在美国东部度假旅行的时候,特意到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住了几天。18世纪,威廉斯堡曾经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大陆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在威廉斯堡,北美大陆第一次发生大众反对英国州长的暴动,直到现在,那里每天还都有展现当时动乱的表演,让游客们重温历史。

威廉斯堡保存着许多殖民地的历史遗迹,有州长住宅、议会大厅、法院刑场、铁匠铺、鞋帽店,餐厅里的服务员都穿着古代服装。此外,我还专门去参观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v)。现在去看这所大学,当然已经面目全非,不是三百三十多年前的模样。但这所学院是美国第二所最古老的大学——美国成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继承着英国的文化传统,北美的殖民者们刚刚在美洲大陆落了脚,就试图建立起学校来。可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因为1622年印第安人对英国殖民者的突然攻击和大规模屠杀而失败。而后于1676年,由于弗吉尼亚州长对印第安人采取妥协让步政策,引发殖民者造反,州政府被焚烧,建立大学的计划又一次被拖延。所以威廉和玛丽学院迟至1693年才在威廉斯堡建立起来,延续至今。

该校以当时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皇后玛丽二世命名,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在这所学院获得地理测绘员的执照,而具备地图专业技能,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帮助很大。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五十六位开国元勋之中,有十六位曾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学生。美国其他几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泰勒,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美国众议院院长亨利·克莱等,也都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

站在这所学院的门口,我很感叹。美国民族的历史短暂,但是美国人重视一点一滴保存自己拥有的历史。而且不论其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政治动乱,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教育、传统,都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延续,从不被任意地割裂或中断。比如这所威廉和玛丽学院,三百三十年后,仍旧站立如初。还有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1701年建立的耶鲁大学,1740年建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46年建立的普林斯顿大学,1754年建立的哥伦比亚大学,1764年建立的布朗大学,1766年建立的罗格斯大学,1769年建立的达特茅斯学院,都是三百多年薪火不断,至今仍旧傲视群雄。我想,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一个民族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其实,美国殖民地的小学,比威廉和玛丽学院还要建立得更早。美国大陆第一所小学,名叫波士顿拉丁学校,成立于1635年,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多年。而且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建立,就是公立学校,那时所谓公立学校,就是说只要付得起学费,谁都可以去上,并非后来由税收资助的公立学校。最初,这所学校只是一栋两层小房子,每层三个窗,相当简陋。当时波士顿地区上等人家的儿子们,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勋中,有五人是波士顿拉丁学校的毕业生:亚当斯、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潘恩。

这所学校的大礼堂里有一面墙壁,设立为校友名人录,其中包括亚当斯、伯恩斯坦、菲茨杰拉德、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肯尼迪、马瑟、潘恩、昆西、桑塔亚纳、温斯罗普,等等。这个名人录中,没有一位女性,因为这所波士顿拉丁学校一直是男校,迟至三十四年以前,才开始接受女生,故而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毕业生能够达到登上名人榜的成功。眼下,这面著名的墙壁,只剩下一个空间,还可以添加最后一个校友的姓名。校长在迎接新生的会上讲话说:如果你们能够努力学习和工作,你们之中某个的姓名,将有那么一天被刻上这面墙壁。

在这之后,美国各殖民地纷纷立法,规定每个城镇都必须建立学校。作为英国殖民地,17世纪的美国学校,都沿用英国学校教育制度,甚至使用英国学校的课本,直接从英国海运到美国。大多数情况下,不分年龄,学生们聚集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虽然号称是公立学校,但学生并非免费读书,家长仍旧需要交纳学费。到18世纪中期,私立中小学才在各地成立起来,并且逐渐享有学业声誉,得以向所谓常青藤大学输送更多学生。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只接受男生。直到1767年,新英格兰地区才有了第一所接受女生的小学,而且仍旧是选择性地招生。马萨诸塞州很多有钱人家,控制着当地社会和政治权力,他们不愿意付税资助穷人上学读书。而当时法律规定,不论是否有学龄孩子,家家户户都必须交纳用于资助公立学校的税,结果这些税收都用来资助能进得了学校的有钱人家的儿子们了。

一般而言,那个时期的学校都不大,学习科目集中在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历史、逻辑、修辞、伦理等,多为讲授和背诵,偶有讨论,没有家庭作业。殖民地时期,人们通常把阅读和写作当做两种不同的技能。就社会而言,男孩子会接受阅读和写作两种教育,因为男人长大之后,需要处理社会事务。而女孩子们,则只需要学习阅读,特别以宗教阅读为主,而不学习写作。所以在殖民地时期,很多女子能够阅读,却不能写作,甚至连签署自己的姓名都做不到,只会画个叉代替。

直到17世纪末期,波士顿才开始印刷出第一批美国学校使用的课本,虽然仍旧是复制英国的课本,但稍加简化,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材料,更适合居住在北美大陆的殖民者的孩子们学习。所以这批教材课本,在北美各地学校,广受欢迎。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本土又发展起更多的教材系列,逐渐脱离了英国教材的影响。概括地说,在美国本土开发出来的英文教材,更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道德体系,与美国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形态相一致。P3-7

序言

有一次,我在丹佛市中心的马路上漫步,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一栋办公楼的墙上,刻了一行英文字,译作中文就是:楼房构造一座城镇(town),人民建设一个城市(city)。于是我想,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岂不也是同样。

国家不是指一片土地,不是密布的街道,也非林立的高楼,更非高高在上的政府。国家是土地的开垦者,是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是出入高楼的男女,是选择政府的大众。国家就是人民。

了解一个国家,不是看看那块土地、走走那些街道、住住那些高楼就能够做到的。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了解那些土地开垦者的辛劳往事,那些在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入高楼的普通男女的喜怒哀乐,那些选择政府的大众的意愿和感情。

这三本书所想写的,就是美国人,以及他们如何构造那个国家。

小时候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听说来了一头大象,就赶过去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就像棵大萝卜;第二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像个大蒲扇;第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就像根大柱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不过像条草绳。

一个国家比一头大象复杂得多,若要全面、准确、透彻地了解美国,非常困难。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多文化交互融合,需要细心分辨。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政府结构、司法制度、社会意识、教育体系,都与中国完全不同。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各级政府对金融环境、工商农牧等的市场调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全民选举、市民决策、做官服役,不在其中无法想象。美国是一个自由国家,谁都可以随时讲出自己想讲的话,谁都必须尊重别人讲出的话。

我写这三本书,并非要写成美国百科大全,也没想编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教科书,更不敢试图做有关美国的学术论著。在这三本书里,我只就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经过阅读、观察、访问等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做稍许的归纳和总结。既然是个人所见所闻,不免只是盲人摸象、挂一漏万,也不见得完全客观,甚至可能不够准确,经不住求全责备,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古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选择听取一种声音,只选择听取自己愿意听取的意见,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都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真相。美国总有一大批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夜以继日地严厉批评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美国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医疗保险制度不公平、汽油价格不断攀升、政治体制充满漏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虽然如此,但我常想,美国从殖民地独立至今短短三百年,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其经验、其教训、其错误,总还是有些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至少是不容无视或者忽视的。特别是对于立志要把自己国家建设成世界强国的中国人,更加应该能够感觉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吧。

沈宁

2012年5月于落基山脚

后记

这本书是对我过去著作的一个补充和平衡。多年前我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写作那本书的时候,我到美国不久,虽然读过美国教育博士班,自小养成的学校标准依旧主宰思维。那时我在三所学校任教,女儿正读小学和中学。听到看到,都不满意,对美国学校教育多持否定态度。我们当初所以移民美国,原本是为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万没想到,结果相反,我曾几度后悔。

二十年过去,女儿大学毕业,儿子也进了高中。而我自己,时间久了,人乡随俗,不再那么固执,眼光放开,便发现许多过去没有看到的美国学校的优点,常觉鼓舞。

国人对美国学校教育最普遍也最激烈的批评,就是不重视基础教育,对学生太放任。我想,不同点在于对基础教育的界定。美国学校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不只是普通常识的灌输,也包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益终生,正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社会不停变化,人的认识发生转变当可理解。我过去批评美国学校教育的缺失,现在肯定美国学校教育的长处,都没有错。美国学校教育,不是绝对的成功,也不是绝对的失败。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够全面,才能够准确。诺贝尔奖至今总共发出个人奖830枚,美国得到其中330枚,这个事实所显示出的美国学校教育实力,不容轻易无视或否认。

这里首先感谢龙门书局文化分社的郝明慧社长,她主张把这部分内容从另一本书里剥离出来,独立成篇,所以才有本书的诞生。也感谢徐海编辑重新结构原稿,以饷读者。

沈宁

2012年5月5日于落基山脚

书评(媒体评论)

国内的朋友有想了解美国生活的,非读此系列图书不可。我在美国留居六十余年,看了沈宁的这套书,心头泛起一阵亲切感,特别是政治、经济、教育方面。

——董鼎山(美国文学大使、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世人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多趋于表面,褒贬之辞多有言过其实之嫌。本书作者以其旅美近三十年之个人经历,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日常衣食住行之生活点滴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平铺直叙,足供欲了解美国软实力人士参考。

——吴文津(前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

沈宁先生有将近三十年亲眼观察美国和美国人的经验,是一位信得过、文笔优秀的向导和评论员。他对于美国洞察和理解的细致入微,我作为美国出生的美国人,有时也会感到惊讶和钦佩。理解另外一个国家和它的公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书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美国,有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善相处。

——何立强(John Holden,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前中国美商会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4: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