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视角白描三十年旅美见闻,真实点击美国政治、教育、日常生活。零距离了解美国最宜读本,“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作品”。
自由如何深入美国人心的详细展示,最全面的美国教育观察笔记!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共分五辑:俯瞰美国教育、美利坚的“花朵”、美国家长的喜和怕、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美国大学掠影。作者沈宁认为,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概述美国学校结构和教育实践!
沈宁先生移民美国三十年,女儿大学毕业,儿子进了高中,自己也做过多所学校的老师,亲历美国教育。《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共分五辑:俯瞰美国教育、美利坚的“花朵”、美国家长的喜和怕、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美国大学掠影。作者认为,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
前两年夏天,我和家人在美国东部度假旅行的时候,特意到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住了几天。18世纪,威廉斯堡曾经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大陆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在威廉斯堡,北美大陆第一次发生大众反对英国州长的暴动,直到现在,那里每天还都有展现当时动乱的表演,让游客们重温历史。
威廉斯堡保存着许多殖民地的历史遗迹,有州长住宅、议会大厅、法院刑场、铁匠铺、鞋帽店,餐厅里的服务员都穿着古代服装。此外,我还专门去参观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v)。现在去看这所大学,当然已经面目全非,不是三百三十多年前的模样。但这所学院是美国第二所最古老的大学——美国成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继承着英国的文化传统,北美的殖民者们刚刚在美洲大陆落了脚,就试图建立起学校来。可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因为1622年印第安人对英国殖民者的突然攻击和大规模屠杀而失败。而后于1676年,由于弗吉尼亚州长对印第安人采取妥协让步政策,引发殖民者造反,州政府被焚烧,建立大学的计划又一次被拖延。所以威廉和玛丽学院迟至1693年才在威廉斯堡建立起来,延续至今。
该校以当时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皇后玛丽二世命名,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在这所学院获得地理测绘员的执照,而具备地图专业技能,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帮助很大。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五十六位开国元勋之中,有十六位曾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学生。美国其他几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泰勒,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美国众议院院长亨利·克莱等,也都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
站在这所学院的门口,我很感叹。美国民族的历史短暂,但是美国人重视一点一滴保存自己拥有的历史。而且不论其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政治动乱,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教育、传统,都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延续,从不被任意地割裂或中断。比如这所威廉和玛丽学院,三百三十年后,仍旧站立如初。还有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1701年建立的耶鲁大学,1740年建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46年建立的普林斯顿大学,1754年建立的哥伦比亚大学,1764年建立的布朗大学,1766年建立的罗格斯大学,1769年建立的达特茅斯学院,都是三百多年薪火不断,至今仍旧傲视群雄。我想,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一个民族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其实,美国殖民地的小学,比威廉和玛丽学院还要建立得更早。美国大陆第一所小学,名叫波士顿拉丁学校,成立于1635年,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多年。而且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建立,就是公立学校,那时所谓公立学校,就是说只要付得起学费,谁都可以去上,并非后来由税收资助的公立学校。最初,这所学校只是一栋两层小房子,每层三个窗,相当简陋。当时波士顿地区上等人家的儿子们,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勋中,有五人是波士顿拉丁学校的毕业生:亚当斯、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潘恩。
这所学校的大礼堂里有一面墙壁,设立为校友名人录,其中包括亚当斯、伯恩斯坦、菲茨杰拉德、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肯尼迪、马瑟、潘恩、昆西、桑塔亚纳、温斯罗普,等等。这个名人录中,没有一位女性,因为这所波士顿拉丁学校一直是男校,迟至三十四年以前,才开始接受女生,故而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毕业生能够达到登上名人榜的成功。眼下,这面著名的墙壁,只剩下一个空间,还可以添加最后一个校友的姓名。校长在迎接新生的会上讲话说:如果你们能够努力学习和工作,你们之中某个的姓名,将有那么一天被刻上这面墙壁。
在这之后,美国各殖民地纷纷立法,规定每个城镇都必须建立学校。作为英国殖民地,17世纪的美国学校,都沿用英国学校教育制度,甚至使用英国学校的课本,直接从英国海运到美国。大多数情况下,不分年龄,学生们聚集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虽然号称是公立学校,但学生并非免费读书,家长仍旧需要交纳学费。到18世纪中期,私立中小学才在各地成立起来,并且逐渐享有学业声誉,得以向所谓常青藤大学输送更多学生。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只接受男生。直到1767年,新英格兰地区才有了第一所接受女生的小学,而且仍旧是选择性地招生。马萨诸塞州很多有钱人家,控制着当地社会和政治权力,他们不愿意付税资助穷人上学读书。而当时法律规定,不论是否有学龄孩子,家家户户都必须交纳用于资助公立学校的税,结果这些税收都用来资助能进得了学校的有钱人家的儿子们了。
一般而言,那个时期的学校都不大,学习科目集中在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历史、逻辑、修辞、伦理等,多为讲授和背诵,偶有讨论,没有家庭作业。殖民地时期,人们通常把阅读和写作当做两种不同的技能。就社会而言,男孩子会接受阅读和写作两种教育,因为男人长大之后,需要处理社会事务。而女孩子们,则只需要学习阅读,特别以宗教阅读为主,而不学习写作。所以在殖民地时期,很多女子能够阅读,却不能写作,甚至连签署自己的姓名都做不到,只会画个叉代替。
直到17世纪末期,波士顿才开始印刷出第一批美国学校使用的课本,虽然仍旧是复制英国的课本,但稍加简化,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材料,更适合居住在北美大陆的殖民者的孩子们学习。所以这批教材课本,在北美各地学校,广受欢迎。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本土又发展起更多的教材系列,逐渐脱离了英国教材的影响。概括地说,在美国本土开发出来的英文教材,更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道德体系,与美国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形态相一致。P3-7
有一次,我在丹佛市中心的马路上漫步,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一栋办公楼的墙上,刻了一行英文字,译作中文就是:楼房构造一座城镇(town),人民建设一个城市(city)。于是我想,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岂不也是同样。
国家不是指一片土地,不是密布的街道,也非林立的高楼,更非高高在上的政府。国家是土地的开垦者,是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是出入高楼的男女,是选择政府的大众。国家就是人民。
了解一个国家,不是看看那块土地、走走那些街道、住住那些高楼就能够做到的。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了解那些土地开垦者的辛劳往事,那些在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入高楼的普通男女的喜怒哀乐,那些选择政府的大众的意愿和感情。
这三本书所想写的,就是美国人,以及他们如何构造那个国家。
小时候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听说来了一头大象,就赶过去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就像棵大萝卜;第二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像个大蒲扇;第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就像根大柱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不过像条草绳。
一个国家比一头大象复杂得多,若要全面、准确、透彻地了解美国,非常困难。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多文化交互融合,需要细心分辨。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政府结构、司法制度、社会意识、教育体系,都与中国完全不同。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各级政府对金融环境、工商农牧等的市场调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全民选举、市民决策、做官服役,不在其中无法想象。美国是一个自由国家,谁都可以随时讲出自己想讲的话,谁都必须尊重别人讲出的话。
我写这三本书,并非要写成美国百科大全,也没想编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教科书,更不敢试图做有关美国的学术论著。在这三本书里,我只就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经过阅读、观察、访问等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做稍许的归纳和总结。既然是个人所见所闻,不免只是盲人摸象、挂一漏万,也不见得完全客观,甚至可能不够准确,经不住求全责备,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古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选择听取一种声音,只选择听取自己愿意听取的意见,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都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真相。美国总有一大批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夜以继日地严厉批评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美国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医疗保险制度不公平、汽油价格不断攀升、政治体制充满漏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虽然如此,但我常想,美国从殖民地独立至今短短三百年,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其经验、其教训、其错误,总还是有些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至少是不容无视或者忽视的。特别是对于立志要把自己国家建设成世界强国的中国人,更加应该能够感觉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吧。
沈宁
2012年5月于落基山脚
这本书是对我过去著作的一个补充和平衡。多年前我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写作那本书的时候,我到美国不久,虽然读过美国教育博士班,自小养成的学校标准依旧主宰思维。那时我在三所学校任教,女儿正读小学和中学。听到看到,都不满意,对美国学校教育多持否定态度。我们当初所以移民美国,原本是为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万没想到,结果相反,我曾几度后悔。
二十年过去,女儿大学毕业,儿子也进了高中。而我自己,时间久了,人乡随俗,不再那么固执,眼光放开,便发现许多过去没有看到的美国学校的优点,常觉鼓舞。
国人对美国学校教育最普遍也最激烈的批评,就是不重视基础教育,对学生太放任。我想,不同点在于对基础教育的界定。美国学校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不只是普通常识的灌输,也包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益终生,正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社会不停变化,人的认识发生转变当可理解。我过去批评美国学校教育的缺失,现在肯定美国学校教育的长处,都没有错。美国学校教育,不是绝对的成功,也不是绝对的失败。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够全面,才能够准确。诺贝尔奖至今总共发出个人奖830枚,美国得到其中330枚,这个事实所显示出的美国学校教育实力,不容轻易无视或否认。
这里首先感谢龙门书局文化分社的郝明慧社长,她主张把这部分内容从另一本书里剥离出来,独立成篇,所以才有本书的诞生。也感谢徐海编辑重新结构原稿,以饷读者。
沈宁
2012年5月5日于落基山脚
国内的朋友有想了解美国生活的,非读此系列图书不可。我在美国留居六十余年,看了沈宁的这套书,心头泛起一阵亲切感,特别是政治、经济、教育方面。
——董鼎山(美国文学大使、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世人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多趋于表面,褒贬之辞多有言过其实之嫌。本书作者以其旅美近三十年之个人经历,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日常衣食住行之生活点滴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平铺直叙,足供欲了解美国软实力人士参考。
——吴文津(前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
沈宁先生有将近三十年亲眼观察美国和美国人的经验,是一位信得过、文笔优秀的向导和评论员。他对于美国洞察和理解的细致入微,我作为美国出生的美国人,有时也会感到惊讶和钦佩。理解另外一个国家和它的公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书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美国,有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善相处。
——何立强(John Holden,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前中国美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