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编著的《坚锐的往事》是突破被既往历史遮蔽和规训的原乡的民间记忆,这种对个人和周围世界的重新定义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发现,而它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和智慧。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绝大部分在国内报刊发表过,有的多次转载,其中几篇数次获奖,上过排行榜,一时好评。能得读者青睐,说明了即使从个人一个原点,记忆也有可能走向大众,唤起共鸣,引来趋近的会心观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坚锐的往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毕星星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毕星星编著的《坚锐的往事》是突破被既往历史遮蔽和规训的原乡的民间记忆,这种对个人和周围世界的重新定义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发现,而它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和智慧。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绝大部分在国内报刊发表过,有的多次转载,其中几篇数次获奖,上过排行榜,一时好评。能得读者青睐,说明了即使从个人一个原点,记忆也有可能走向大众,唤起共鸣,引来趋近的会心观赏。 内容推荐 一如它的书名,毕星星编著的《坚锐的往事》是突破被既往历史遮蔽和规训的原乡的民间记忆,这种对个人和周围世界的重新定义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发现,而它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和智慧。这些回忆过去的文字,真实而生动地记忆了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从他得《坚锐的往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历史的钥匙,也找到了认识现实的钥匙。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风云从身边掠过 最后的乡绅 特级教师南岩之死 一个农民和他的八卦术 在乡下坐公共汽车 在乡下再坐公共汽车 走出乡村 第二辑 有所思,却顾所来径 遥远的倾听——上世纪中叶的乡村民谣 男男女女五十年 上一代人的离婚战争——一个老友的个案 那一代进城农民的悲欢——一个老友的个案 书里书外:遇罗锦童话在小城 第三辑 没有帷幕的悲歌 乡村行走看戏台 沸腾和迷乱——上世纪中叶的乡村戏迷 剧坛怪才墨遗萍 蒲州梆子:纸上的挽留 第四辑 冷眼乎心看大家 大家小忆 大匠野史 毁誉参半说浩然 谁还知道李希文 试读章节 南岩是山西著名的特级教师,1989年荣获全省语文教学的最高奖项“金钥匙奖”。 南岩是我的侄儿。 南岩在1997年春因病去世,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 八年过去了,我才能收拾起凌乱的思绪,仔细回想他病逝的前前后后。 岩孩你原谅我,原谅我迟来的悼念。 我知道岩孩得了癌症,是二姐在电话里通知的。二姐说,岩孩觉得肚子不合适,几个月摸不准啥病,到西安陆军医院一查,人家说是胰腺癌,都晚期了。 岩孩在老家工作,运城地区临猗中学做老师,教高中语文。山西的西南角距离西安近,在历史上就喜欢和西安来往。至今人们还习惯把“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叫做“西安陆军医院”。在运城人看来,啥病,咋看,只要是西安陆军医院过了手,那就是铁定的,没有个更改了。 二姐说,岩孩得知自己得了癌,当下就号啕大哭,哭得惊天动地。一个大男人当众那么哭,肯定不是寻常事。当天看病的围了一圈看这个可怜的男人,可这号事情,谁能安慰谁呢。陪同的亲戚急得手脚没处放,也不知怎么劝解他。二姐埋怨跟随的亲戚不精明,怎么就能让岩孩知道了。我却想,依着岩孩那么聪明的人,那些乡下亲戚谁能瞒哄住他呢。 放下电话,我只有一个念头:岩孩,你真命苦。 岩孩是我的侄儿,可我们来往很少,四十多年了,他没有叫过我一声“叔”。 他很小的时候,我的哥哥嫂嫂离婚,他随母亲走了。从此我们生分了,不是一家人了么。 大哥离婚在1952年吧,1950年代初是解放后第一次离婚高潮,主要是进城的八路军干部纷纷和乡下的妻子闹离婚。大哥1948年南下入川,先是剿匪征粮,局势稳定以后,进了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搞教学。那时这些革命干部要离婚容易得很,大哥没有回来,他给乡政府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岩孩他妈不愿离,她向我的父亲她的公公哭诉:“他凭啥和我离婚呢?我要和他见面说。你引我到四川走一回,要是见面他还要离,我不带一根线净手出门。”可那时四川仿佛远在天边,不通车,山里还有零星土匪打劫,父亲哪里敢上路。大哥再来信,口气越发强硬了:只要离,她要什么给什么。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分给他的儿媳一座院子,家具衣物也都劈出一股,让岩孩母子带走。父亲的想法是,反正这娘儿俩就住在本巷,想见也不远,有难处也能照护。孙子还是孙子咯。 从此,岩孩他妈再也不是我们的嫂嫂,她只是一户村邻,人们都叫她南秀娥。岩孩也就从此随了母姓。 P26-27 序言 我的写作,以纪实文学为主,这几年散文,随笔多了,不过仍是记人记事的文体,大体不脱记录世事的宗旨。 一开始,不过想真实写下一些往事,还是中国文坛“写真实”口号的的余绪。文坛泰斗巴金呼吁把心交给读者,一些直面伤痕和鲜血的写作逐渐开始刺痛感应的神经。那一时的文学界,以真实作为价值标高,一批作品震响全国。一脉耸起,陆地上冒出了中国文学的又一个新启蒙高峰。偶尔回首,八十年代的光芒依然在身后上闪耀,它没有过时。 真正体会纪实的意义,在我,大概到了本世纪初。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宣布:长篇小说是19世纪的产物,21世纪是写实的世纪。他要把非虚构文体打磨成为一种利器,为了人类书写记忆的权利而战。纪实,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学现象。2001年,也是诺奖开奖百年纪念,瑞典文学院以“见证的文学”为题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各路巨匠提出,希望文学起到为历史见证的作用,作家应该记录历史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对抗以意识形态来叙述的历史和政治谎言。文学的天空响起强音,大师的宣言福至心灵,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暗暗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这时,文学写作业已剧烈分化,对大历史的强迫性遗忘愈演愈烈,逐渐成为习焉不察的文学现象。大历史的的冲动受挫以后,中国作家选择了逃遁躲避。我们未能击败这场声势浩大的遗忘运动,相反,作家们以他们的种种“艺术创新”有意无意地肯定了这种遗忘。从巴尔扎克开始的文学反映生活记录历史的功能遭到弃置。九十年代至今,作家笔下,文学的想象功能得以强化,记忆复原功能淡化。它飞得很高,大地遥远渺小,它沾沾自喜。 数十年间,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早已损毁得不成样子。以我这个年龄,1949年以后的生活,历史已经书写涂改又书写几经轮回。走过的日子,穿越的事件,翻开书,大惊失色,白纸黑字早已不是你经历的记载。 我应该做点什么。 10多年前我回老家,在地头和小时候的玩伴闲聊。说起当年的分地解散人民公社,思想界曾经有一场激烈大论战。一帮50岁的玩伴吃惊得长大了嘴:这还要讨论?傻瓜都知道分地好,伙着地干不成。民间眼光和精英判断竟然如此互相抵牾,互相哂笑。玩伴们和我年龄差不多,从农业合作化,扯到三面红旗,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再到四清文化大革命,村子里的事,每个人每件事,都记得无比鲜活。一个人一个家,各人的成长史,似乎旁逸斜出,一条大致的脉络却也清晰可见。一条围绕主流记忆或疏远或对立的履痕,脚窝散乱然而刺目,你不能无视它。 我开始把眼光投向民间,关注民间记忆。这种关注,从我个人,从身边,到家族,到村庄,到朋友,到我接触的大人物。我不计较官方对他们的评价,尽量还原一个一个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不论它当时当下是否政治正确,也不论这种回忆对我是否构成伤害,我只是坚持提供一个人的记忆。就在我搜罗打捞记忆这些年,有人说农业社干不成,也有人还在热络三面红旗。有人举证三年困难时期饿死数千万人,也有人说那是共和国干得最欢的岁月。甚至文革浩劫,也有人主张讳莫如深,索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样一来,我越发感到我的记述,有一种道德责任在肩。 这些年来,纪实文学发展,成绩很大。但是,保卫记忆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我依然担忧。大历史背景强大制约,个人记忆被限制的情况常常可以看到。我们的记忆,很早就被固定了方向,记忆首先被遮蔽,接着被规训。大凡重大事件,当事人回忆录多在海外出版。某些历史事件久久不能解密,几乎面临着被记忆删除的命运。人所共知的灾难,难以有细节化的描述,仅存记忆也枯燥失活。总的来说,民族记忆的容量在缩水,色彩在单一,想起来,沉痛又无奈。 20世纪是整个人类遭受巨大人道灾难的时代,世界各大国都难以幸免。痛定思痛,保存和建设记忆,已经成为进步人士的创后吁求。二战以来,创痛巨深,不断有新的记忆浮出水面。千万人失去生命,留下了不死的记忆。即以海峡对岸论,近年来的《大江大海》《巨流河》,也都是从个人、从家族的角度,在大陆胜利的呼啸声中,留下了失败一群的流离逃亡和再生记录。一场革命的两面,由此分外清晰。而我们的记忆,往往只有一面之词,它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记录,有待各色各样的记录去丰富补充。 至于我,只能在自己的一个角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搜罗打捞。我个人的记忆,相对于宏大叙事,沧海一粟。但是,放弃了见证人的个人记忆,就断绝了通向集体记忆的可能。我愿意接受社会正义交给我的一份记忆分工,孜孜不倦地做一些微薄的积累。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绝大部分在国内报刊发表过,有的多次转载,其中几篇数次获奖,上过排行榜,一时好评。能得读者青睐,说明了即使从个人一个原点,记忆也有可能走向大众,唤起共鸣,引来趋近的会心观赏。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他们愿意接受这样一本个人记忆的书写。感谢褚赣生和唐丽芳两位厚爱,是他们穿针引线,剪裁缝连,才使得这本书得以成型。呵护记忆的同好很多,到处都有声气相投的朋友,关山无限,记忆不老。这让我欣慰。 往事坚实,大历史的胃口消化不掉。往事尖锐,会时时刺痛人麻木的皮肉。这是我寄希望于本书的。 我相信,千万人齐努力,个人记忆终究会顽强地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我的个人记忆,向往着融合在民族记忆里,汇成苍茫大河。一条小溪,条条小溪,千汇万状,汇成巨流河,流进大江大海,这个愿望,不能简单地哂之为空想。 书评(媒体评论) 且忆且思,桩桩旧事品味风雨苍黄;夹叙夹议,篇篇美文打开历史黑箱。 ——著名学者 丁东 鲜活的人生经历,真实的历史叙述,深刻的反思精神,共和国平民的历史,都在这本书中。 ——著名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 一如它的书名,这本书是突破被既往历史遮蔽和规训的原乡的民间记忆。这种对个人和周围世界的重新定义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发现,而它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和智慧。情感的真挚与文字的畅达,更使我相信,毕星星的写作进入了“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境界。 ——文学评论家前《文艺报》总编 范咏戈 这些回忆过去的文字,真实而生动地记忆了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从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找到了认识历史的钥匙,也找到了认识现实的钥匙。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王宗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