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识不是力量
分类
作者 方柏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教育问题是关注人数最多的话题;在中国,教育问题也是最令人绝望的话题。南桥有理性,有见识,也很有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讲的都是共识和常识。因为他是父亲,不是中国的教育官员,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才。

由方柏林(南桥)编著的《知识不是力量》分上中下三篇,内容包括让教育校正教育,卧底美国教育,把学习放入学生的口袋等。

内容推荐

《知识不是力量》由方柏林(南桥)编著。

《知识不是力量》讲述了: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作者身兼双重身份——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师生与课程,将中美教育对比这个庞大的话题拆解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以朴素好看的文字破解当下教育的沉默与困惑。

“‘卧底’美国教育,试图借鉴的人似乎并不少。但不管是在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长)对美国教育的借鉴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进,结果自然淮桔化枳,不伦不类。学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买个水龙头带到沙漠,别的什么也不做,却指望一拧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这种思维有时候让我们忙于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后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层,无法深入。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自卑,希望全盘照搬另外一个外来体系。教育事关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很多东西,和人性一样复杂。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打包得齐齐整整,去完全替换另外一个体系。而比较与对照、反省与改进非但必要,甚至应该常规化、制度化。”

目录

上篇 让教育校正教育

知识不是力量

名校公开课

学而无术

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教学改革从作业抓起

南瓜与教改

学生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

因材施教

己所不服,勿说与人

可以跟屠夫学什么?

精耕细作与粗放经营

如何毁灭天才

育儿专家的孙子

一只毛虫和两代人

幼儿园在风中飘扬

玩就是玩

奖赏是个糖衣炮弹

童年没有起跑线

中篇 卧底美国教育

动物学校

美国小孩的阅读

美国小孩的读写入门

美国小孩做数学

美国小孩的选择

美国小孩在学校被欺负怎么办

美国小孩的独立教育

美国公立学校的特长教育

美国小孩的品格教育

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

美国大学的进和出

美国的师生互评

美国教授面面观

美国的中文学校

在美国发论文

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大趋势

奥巴马式教改

下篇 把学习放入学生的口袋

教育脱困是个技术活

野鸡大学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不是软件的问题,而是做家长的问题

将学习放入学生的口袋

手机可以被禁止吗?

万变不离其宗:反思教育技术学科

无所不在的技术与学习

试读章节

知识不是力量

当我们谈论知识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呢?

知识的英文为knowledge。它的第一个音节是“know”, “知道”。但是knowledge这个词的末尾是“edge”,是“边缘、领先”。我们可以“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可是它并不能让我们处在“领先地位” (1eading edge)。中文也是一样,“知识”中,只有“知”与“识”结合时,它才能产生“edge”,成为力量。狭义的knowledge本身是没有力量的。

当我们说知识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说的是“知道”,比如,鸦片战争哪一年爆发;有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常识”,比如,一年有四季;有的时候我们说的是“见识”,比如,认识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金融危机(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一个知道很多事实而不知如何处理的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叫他“知识分子”,而称之为“知道分子”。知道而无见识,徒增谈资,于世无益,又有什么意思呢?

钱钟书的《管锥编》,是好书,但余英时说它是“一地散钱”。李浔阳就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钱钟书到底提出什么创见了没有?没有印象。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做这样的学问更安全一些。你可以旁征博引,天花乱坠,可是那又怎样?如今,天下文章一大搜,掉书袋没价值。久了,人们会发觉,很多文章写出来,隔三四里都能闻出Google和维基的气息来。过去学人引用文献冷僻,人以为奇,可是如今我发现,古腾堡项目把所有古代稀奇古怪的文献都在往网上搬,以至于过去的海量文献离我们只有一个鼠标那么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整理诸如《四部文明》这样齐、大、全、备的纸质文献库价值就值得推敲,因为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运用信息的能力。

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发现,美国学校的测试题95%以上是在考学生的记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问分类法,即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该分类法说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几个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中小学,可谓众所周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以布老的分类法为依据。用两代人的时间,使美国教育成功走出以“记忆”为主导的测试困境。即便在小学阶段,如我们家女儿这个年龄段,这些分类技能的培养也是齐头并进的。比如“应用”类别,一年级的孩子就有“访谈”作业,让他们问家里人喜欢香草冰淇淋还是巧克力冰淇淋,然后制成图表。我看这就是讲究多项认知技能的组合。

现在我们常讲“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也就是大脑一部分(如记忆部分)被解放出来,被电脑、手机等外部智能辅助设施取代。那么大脑干什么呢?得侧重于分析、应用、综合、,评估这些“高层次思维”。当然,思维的类别不能简单用“低层次”、“高层次”来区分,因为有些“低层次”技能也具有高价值,例如,“知道”吃毒药的危害或许会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一些“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可能是低价值的,比如对明星八卦的分析。但总的说来,“低层次”知识和技能容易复制和传播,而“高层次”思维和技能,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普遍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相比,培养起来比较困难一些,且宜早不宜迟。

人们常说新经济是‘‘知识经济”,其实再往下走,应该叫“学习经济”。我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说过去的大学学历是“四年制”,现在是“四十年制”。过去,学习是为了积累各种知识“以防万一”(just-in-case),现在是按需定制的“及时学习”(just-in-time)。过去,一个人掌握一门技能、一门知识,可以管一辈子。现在的好多职业注定要终身学习。比如IT,简直就学得没完没了,一有松懈就要落伍。IT的老师常常拿英文系老师开玩笑,说还是他们好,学会一样管用一生,反正莎士比亚死了就死了,不会冒出一个莎士比亚3.0,莎士比亚XP出来。但即便是在英文系,据我所知,学习方法和重心也在更迭不息。或者,老师的知识更新换代确实会慢一些,但是学生如果也是抱着一定的知识一辈子,那就只有自己慢慢落伍去了。

本文开头,我们说知识的第一步是“知道”(know),最终的目标是产生“领先”(edge)。那么“know”和“edge”中间这个“1”是什么呢?它就是“热爱”(love),它就是“学习”(learn),它就是“生活”(live)。P3-5

序言

未经反省的教育(自序)

南桥

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他们就开玩笑说:“这都不知道,应该把你的学位取消,从托儿所重新开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还真是在重新来过。这些年来,我跟着小孩一起,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小学,一年又一年重新“学”过,不是换个语言去学同样的知识,而是看美国的教育机构如何开展日常的教学。我的工作是在美国高校中从事教育设计,其间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老师、学生和课程。无论是作为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还是高等教育中的员工,我都是一个学习者——唯一的优势是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于是便用这个赚来的时间,写了很多文章,有了现在这个集子。

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关注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同时也考虑这些异同和为人处世的关联。毕竟人的成长,几乎每一步都和学习有关。不管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强调学习本质上是对人进行深层次,甚至可以说是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悟出的道理、产生的新的思维方式,是任何外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这样的改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相近”’。我的孩子恰巧在美国接受教育,故而其言谈举止各方面都越来越“美国化”。如果他们在国内受教育,又会是另外的景象。除了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之外,教育的环境也时刻在塑造人、改变人。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死板一块,只能抱怨的“大环境”,而是一种由很多可变因素组成的环境。如果我们去接触、去探究这些可变因素,对其干预,进行优化组合,就可以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从而改良那个素常被我们谴责的教育“大环境”。我们常以“花朵”来比喻儿童,以“园丁”来比喻教育者。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土壤和空气。出色的园丁知道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配置,而没经验的园丁则将眼界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比如一味施肥,最终烧坏了土壤,也无成效。

诚然,教育环境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梳理起来并不简单,所以,我通常希望遇到一件事说一件事,而不是试图“煮沸大海”。但复杂归复杂,却不能不去琢磨,而且这个琢磨的过程将是长期的。我这里口口声声说学习,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活到老学到老,将来仍能继续和读者分享、交流我的观察与思考。

另一方面,我也发觉,“卧底”美国教育,试图借鉴的人似乎并不少。但不管是在宏观还是微观的层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长)对美国教育的借鉴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进,结果自然淮桔化枳,不伦不类。学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买个水龙头带到沙漠,别的什么也不做,却指望一拧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这种思维有时候让我们忙于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后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层,无法深入。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自卑,希望全盘照搬另外一个外来体系。教育事关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很多东西,和人性一样复杂。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打包得齐齐整整,去完全替换另外一个体系。而比较与对照、反省与改进非但必要,甚至应该常规化、制度化。

比较是为了借助外来冲击,打破思维惯性,以便创造性地思考对策,解决我们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经过跨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了他人的优势,见贤思齐方属健康心态,扬长避短才是上上之策。在美国,“虎妈”式的另类教育方法之所以能引发社会争议,是因为社会各界也不介意用这类“异质”的思维来冲击自己。辩就辩个热火朝天,还能翻天不成?有位鲍勃·康普顿先生特意跑到亚洲,蹲点拍摄中国人和印度人在高中阶段如何学习,回去挑战美国人的思考:如此下去,美国的竞争力在哪里?姑且不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但他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不可在怠惰中维持现状。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学历教育将越来越普及,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呢?希望拙作能借助他人的例子,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思考我们自己的教育。苏格拉底曾言:“未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顾晓清老师策划了这本文集,收集了我过去几年来所写的教育杂文。顾老师在书的篇目安排、内容分类、营销策划等多方面费了很多心血,在此深表感谢。这些文章有的发布于我的博客,有的发表于传统媒体,也借此机会感谢各位编辑和读者多年来给予的反馈和支持。最后感谢推荐此书的各位师长和朋友:雪城大学雷静博士、专栏作家安替、东西网张文武,财新传媒徐晓、谭娟、任重远等。一些美国朋友,如特殊禀赋教育专家埃达维娜·彭达维斯、作家理查德·查瑞特、作家科伦·麦凯恩虽未看过这些中文的文章,但是根据平时的工作和交往,以及我所写的一些英文文章,也愿意给我的文集背书,分别给出了十分热情的推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作为译者的方柏林是一个好演员,以精确的字句传达原作之美;那么,作为作者的南桥则像是一个好导演,以亲切的画面,传达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观察和反思。本书讲的虽然是严肃的教育话题,却如同一部好看的纪录片。”

——张文武(东西网总编)

“南桥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译者,他生活在美国,充分利用了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不论作为一个学者或是父亲,他总有独到眼光,让人从多重视角去理解美国文化。南桥的判断力敏锐,故而其视点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触之中,他心态开明,心底良善,这也使得他的观点充满关切,且趣味盎然。”

——埃达维娜·彭达维斯博士(作家、诗人、特殊禀赋教育教授)

“看南桥博客,偶尔跟跟贴,常常推荐阅读,读很多篇后,看南桥在文最后发广告,自己觉得老是这样白读人家的好文章,也有点不好意思,再说了,仍是喜欢圈圈点点地看纸质书的,于是就买了一本。……我很欣赏南桥这样的人,很真实,没有矫饰,也没有拔高自己,该得意的时候就得意,想担心的时候就担心。读得多了,就觉得文如其人,是值得信赖的文字。”

——浅笑

“看了这本书才明白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讲话了。尤其是把一件事用简单易读的语言表述清楚。”

——loverene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