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东编著的《沙上的足迹(行走中东北非)》通过笔端记录下一片伊斯兰世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思想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跨文化的情感足迹,有分明的喜怒哀乐。书中记录了小东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他也发现了曾所走过这些国家古老的习俗和神秘的伊斯兰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沙上的足迹(行走中东北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小东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小东编著的《沙上的足迹(行走中东北非)》通过笔端记录下一片伊斯兰世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思想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跨文化的情感足迹,有分明的喜怒哀乐。书中记录了小东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他也发现了曾所走过这些国家古老的习俗和神秘的伊斯兰文化! 内容推荐 张小东编著的《沙上的足迹(行走中东北非)》是一本介绍一个中国青年从中国深圳到中东、北非等地工作生活的书。他的足迹遍及阿联酋、埃及、马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塞内加尔、沙特、巴林、卡塔尔、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记录的是那神秘而又古老的风土人情和异域文化。 《沙上的足迹(行走中东北非)》是一本记录一个青年在沙漠上行走足迹的书。他供职于一家中国走出去的国际化公司,从事人力资源,他的工作经历或许是更多中国企业员工到海外工作所将遇到的:不同的文化,迥异的思维,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行为习惯,高温、恐怖以及异乡的孤单,他都得一路微笑地走过。因为在沙漠上行走,本来就没有路标可引,他在沙上的足迹,或许能成为后来者参照的指引。 这也是一个青年跟自己对话的书,生于这个价值观多元的年代,行于这个文化迥异的区域,是迷茫还是错乱,寒冷还是温暖,软弱还是强大?是要继续行走寻找,还是要向内探索生命的意义?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青年人如何得到爱,如何审视知识,如何保持怜悯之心,这就是他在沙漠的明月之下,自己跟自己反复辩驳讨论的话语。 这同样还是一本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的书! 目录 2007 行走中东北非 在开罗过新年 撞车 阿拉伯语 婚姻 男人王国 阿尔及利亚姑娘 信任 4月8日 听人讲故事 重回迪拜 阿布扎比的司机 先生 出埃及记 老师的女儿 好行走的人 圣诞,流言 2008 向沙漠更深处进发 关于金钱 付出与回报 澳大利亚道歉 感觉 不安感 统一与自由 国家与快乐 分手 叙利亚出征 懂得放弃 施的回报 水乡绍兴行走 我们的草鞋都是大哥编的 底格里斯河 追风筝的人 2009 两河流域的跨越 跨越2009 伊拉克人民想要的 库尔德新年 普通人的幸福 把员工当什么 纯粹的人 张博的约稿 面子 孙悟空同学来面试 情商 想起那一次的江南之行 从结果而来 安全感 深圳那座城 一个岛锁住一个人 承受之重 人性和动物性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苏莱的中国女人 2010 从伊拉克归来 平等 谁该为他们的梦想买单 魔戒 情即是空 论剩男剩女的产生 公信力 身份秩序 招聘·人才 把资料交给DHL HR是做什么的 我们是否缺少爱 精神饥荒 情理 无所畏惧 塔拉巴尼与Complain 平衡之道 打工 试读章节 中秋是在红海边过的,元旦是在地中海旁边亚历山大过的,春节本想去沙特或是阿尔及尔过,居然因为本地员工办签证拖沓而留在了开罗。一留在开罗,果然就体会出不一样的感觉——开罗停水。 这水停得有意思,16日晚半夜停的,17日早起来正准备洗澡过新年发现没水了,于是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敢随便浪费水,包括习惯的一天洗一次头洗两次澡,间接后果是新年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快乐”,而是相互问候“你家来水了吗”? 很难想像在这个据称首都据称埃及富人区的地方会停水超过两天,在中国自来水公司要被我等小民骂死才是。不过在埃及见过更没效率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用同事教给我的一句话是埃及“NO:PROB—LEM”(No,there is problem),埃及人民是“NOTHING IMPOSSIBLE”(No thing,impossible)。 到了电视晚会结束,这边刚好天黑,开始吃饭,端起酒杯却没有人致辞,最后只得我开头祝大家:“天遂你意,地如你愿,浮云落日尽不遮你眼!”说完众人叫好,下一句话居然是问我到底说了啥,我的黄冈普通话还是没长进。 在弘扬高雅的主旋律下,我们决定过高尚优雅的新年。结果还没吃完饭,那班同吃的同事立马变得不高雅,以我为靶子,合伙把我给推到前台要玩真心话的游戏。这帮家伙作弄人的手段还是有的,连续问了我四个封闭性问题,把我这大好青年向不良青年方面引导,好歹我立场坚定不为所动,不过这个作弄人的手段我是学会了,下次逮着谁谁就倒霉。 吃完饭接着玩杀人游戏,坦率地讲我不是很投入,因为实在体念不出来别人的那种专注,罪犯与警察,法官与平民,总是互相猜来猜去。事实上投票的逻辑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谁也没什么证据。对方跟我很熟,我感觉对方的表情不对,对方发出了声音——混乱逻辑下的次混乱,兴致不高,又不好扫兴,在里面瞎闹。 忽然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比较类似的事情,比如中国古代官员办案时让嫌疑人在油锅里捞铜钱,若手被烫伤则说明这个人就是罪犯,否则清白。在欧洲也有类似的例子:中世纪时,欧洲乡村发生偷牛杀人等之类的犯罪时,因为那时没有专门的政府,城堡自治,牧师充当法官角色,牧师笨蛋居多,做不了逻辑推断。不过没关系,跟中国人一样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只要干了坏事,神明肯定看得到,于是这些牧师居然弄出了犯罪学里面一个很独特的发明——神判法。于是谁家牛被偷了,这好办,牧师召集众人先让大家提名犯罪嫌疑人,然后牧师就请出中国常用的工具,装满滚烫热油的油锅或是另外犁田用的犁耙,让犯罪嫌疑人去摸油锅或是蒙着眼睛去走犁耙阵,这样心理素质不好的罪犯就当场现形,心理素质好的或是没有犯罪的人怎么办呢?别着急,其实这里面隐含着很大的群体合理性暴力。在刑侦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很多罪犯的证据是找不出来的,那么牧师怎么通过油锅和犁耙来断定一个人是否是罪犯呢?这个好办,从技术上我们勤劳的中国人民很早就学会把油锅里的油和水的比例配置好,让油锅看起来热油滚滚,事实上一点也不烫;把人蒙上眼睛让他走犁耙阵而不受伤就更容易。从技术上实现,反正技术不是问题,想把谁区分出来就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油锅和犁耙都是工具,想用那玩意断定谁是罪犯只是一个形式问题,真正的断定在形式之前已经由法官安排好了,那牧师是如何安排好的呢?牧师通常是一个教区的“心理咨询医生”,所有人都会向他汇报心理生理思想情况,知道的东西也最多。另外这牧师不用生产,整天了解教区民情,知道谁好谁坏谁让所有人讨厌。于是犯罪嫌疑人也就定好了,反正不是那几个心理不健康的就是那些让所有人都讨厌的,碰上那个最讨厌的人牧师就把油锅里的油多放点,于是就被烫了。再就被断定为偷牛的人或是杀人犯,于是乎人缘不好的人就经常被干掉了。 P3-4 序言 初识小东是在2005年初夏,那时我刚从美国回来,准备到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工作,而其时正就读于中大心理系的小东则即将毕业离校。原以为当时的他应该是意气风发,没想到他却意外地处于挫折之中。我们的相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那次挫折。当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并没有深入的交流。但是,交流的短暂丝毫没有妨碍我们亦师亦友感情的快速发展,更没有妨碍小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才华横溢却又敏感多思。 小东极具学者气质,曾经的志向是做一名文化心理学家。可是,离开中大后却没能继续追逐他的梦想,而进入了一个跨国公司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工作不久,便被派往中东、北非。读过万卷书,再行万里路,没能成文化心理学家的小东,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位文化“苦”旅者。 多年来,出于工作需要,他辗转于中东、北非多个国家,当年一个满脑学者梦的书生如今已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力资源经理。这些年来,他一路行走,一路观察,一路思索,一路笔耕。从伊拉克到马里,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小东以他敏锐、朴实、灵动而又不乏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用他文人的才气、学者的细心和智者的思考,成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字,宛如一朵朵奇葩,伴随着小东的足迹,绽放在神秘的中东和北非大地。结集在这里的,便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束。 这里有旖旎的异域风光,奇特的阿拉伯风情;有五彩斑斓的文化差异,四海共通的人性之光;有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问,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执著;有对人类历史的智慧解读,对人类文明的深入思考;有对人生百态的丰富感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体验;有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对友情的珍爱与付出…… 在这里,小东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立足当下,放眼四海。这些文字不仅是小东对自己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悟,更是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无情剖析和真实表白。每一篇文字都那么真切、灵动,总是让你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心驰神往。 作为一名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和一名怀着“择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老师,我曾经深深惋惜极具学术潜力的小东没能走上学术之路,更是期待小东某一天能再次回到象牙塔。曾经问他还要走多远、走多久,他却只告诉我自己行走的原因: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在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让自己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天地,什么是自我,行走不仅仅是一种感悟,更是一种执著的追寻! 我想我不应该再有惋惜,因为,小东已经在快乐地追寻;如果要有期待,那就是期待他更多的行走记忆!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