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针对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的技术难题,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残采区上行开采的层间岩层结构、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和残采区上行开采矿压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如首次提出并从层间岩层结构的角度研究了残采区上行开采,发现了垮落法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都存在相应的控制层,分别建立了相应控制层结构的力学模型——块体梁一半拱结构和受压弹性杆支撑下的(梁)板结构,并揭示了这两种结构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结构理论的垮落法和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研究了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底板的移动变形规律,建立了相应的理论预测模型。尽管上行开采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但该书着实为残采区上行开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为上行开采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
本书思路新颖,见解独到,富有创新性。愿该书的出版,能为人们在上行开采领域更多的探索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成为推动上行开采研究的新动力。
本书从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及其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人手,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以及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残采区上行开采的层间岩层结构、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上部煤层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和残采区上行开采矿压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理论与技术,并在自家庄煤矿进行了试验及工业实施,成功解决了采空区上方煤层回收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
本书可供采矿工程、岩土工程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上行开采研究现状
1.3 采场顶底板岩层结构研究现状
1.4 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残采区上行开采模拟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相似模拟方案
2.3 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演化规律
2.4 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移动变形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及上行开采机理研究
3.1 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研究
3.2 争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机理研究
3.3 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的数值模拟
3.4 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机理研究
3.5 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研究
3.6 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的数值模拟
3.7 本章小结
4 残采区上行开采技术条件判定研究
4.1 概述
4.2 上部煤层开采的采动影响及其扩散
4.3 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控制层稳定性分析
4.4 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技术条件判定方法
4.5 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控制层稳定性分析
4.6 刀柱式残采区上行开采技术条件判定理论及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残采区上行开采矿压显现及底板岩层移动变形规律实测
5.1 概述
5.2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5.3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移动变形规律预测
5.4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实测
5.5 本章小结
6 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移动变形规律理论分析与预测模型
6.1 概述
6.2 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移动变形规律数值模拟
6.3 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运移的力学特性
6.4 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运移的力学模型
6.5 残采区上行开采底板运移预测模型
6.6 本章小结
7 残采区上行开采技术及应用
7.1 概述
7.2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概况
7.3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
7.4 白家庄煤矿残采区上行开采方案工业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