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游记》主体部分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由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发展演化而来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青年和尚玄奘独自一人赴天竺取经,历尽艰难险阻,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足足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并在长安设立译场,进行翻译。他的行为和见闻本身就具有不同寻常的传奇色彩。玄奘奉诏口述西行沿途见闻,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之后,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事迹,作者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宏伟事迹,插入了一些带神话色彩的传说。此后取经故事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越传越神,以致离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越来越远。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据欧阳修《于役志》载,扬州寿宁寺藏经院有玄奘取经壁画,可知取经故事在五代时已广为流传。到宋代,“说话”艺术兴起以后,说话人(说书人)用它作为题材,进行创造。“说话”的形式有唱有说,近似唐五代时“讲唱经文”的“俗讲”,内容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刊印于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取经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书中出现了孙行者和深沙神,这两者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猪八戒。书中也描写了一些阻挠取经的妖魔和其他奇遇,虽然有些描写荒诞不经、不近情理,但已初步具备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中提到《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即采自《西游记平话》,内容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的前半部分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最迟在明初就已经有《西游记平话》了。成书比《永乐大典》更早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也概括地引述了《西游记平话》中关于“车迟国斗圣”故事的片段,内容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描写也十分相似。书中还有八条注文,叙述了《西游记平话》的主要情节。其中孙悟空的身世、经历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相当接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深沙神已演变成沙和尚,并出现了黑猪精猪八戒。由此可见,《西游记平话》已具备了取经故事的重要情节。《西游记平话》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民间创作已经给吴承恩写《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宋至明,取经故事在戏剧舞台上也得到搬演。宋元时期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则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和杨讷所著的《西游记》杂剧,剧中某些情节与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相似,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收有孙行者、沙僧、猪八戒三个徒弟,并还有女儿国、火焰山等情景。但孙悟空的形象并不突出,且未脱掉妖气。这些剧作直接证明了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前,取经故事已经以各种形式长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而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吴承恩的家乡,自古淮水为患,很早就产生了与治水有关的神话传说。无支祁就是大禹治水时收服的一个水神,他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来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很可能就是根据无支祁的形象而演化成孙悟空的。
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结合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与以前的取经故事相比,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西游记》改变了原来取经故事浓厚的宗教色彩,概括成了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和时代特征的故事;同时把孙悟空当作中心人物来描写,在很多方面批判了处于“领导”地位的唐僧。塑造了孙悟空这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神话人物形象,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对其他各个人物的描写也是特别传神,栩栩如生。此外,西游记对故事情节的描写生动活泼,中间夹杂着一些民间·的诙谐幽默,艺术结构相当完整。
这样,作为吴承恩艺术劳动的结晶,《西游记》成为了神话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西游记》的章回分析
《西游记》全书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第二部分,包括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唐僧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人冥故事,交代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自己也成了“正果”。
第一部分写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贵、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在结构上起一个过渡和联结的作用。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十一个小故事组成,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大闹天宫故事和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并未影响到小说思想内容的统一。P8-11
自古以来,东方就贡献给世界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东方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时,首先展现的就是文化,神秘而古老,带给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西游记》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它最初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而后又被改编成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人们得以全方位地领悟《西游记》,感悟西游文化。
直到今天,《西游记》依然被世人津津乐道,与《西游记》有关的各种书籍遍及世界,现在世界各地的《西游记》译本至少有上百种。《西游记》现在被广泛地用做电影、电视的创作素材,这是作者给大家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西游记》作为一部传世经典,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人们在读《西游记》和看《西游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同时在二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其实,每一部流传下来的名著,都有着这样或那样值得人们去思考的价值,去研究的地方一,《西游记》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在品读《西游记》的时候,自然也会遇到不少迷惑,比如说为什么会有西天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孙悟空是猴?天宫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大家可能都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刚接触《西游记》时,我也同大家一样,对西游文化也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出于对中国猴文化和流传至今的西游文化的喜爱,我在演戏、拜访知名学者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西游记》中的一些精髓,现在我将我的心得、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让大家能多一个角度去阅读《西游记》,阅读中国文化。
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红学”研究系统,那么我们这些“西游人”为什么不能同样去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呢?其实《西游记》中蕴涵的很多奥妙值得研究。有时,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你或许可以听到人们谈论吴承恩是如何写出《西游记》的,你或许也可以看到孩子们模仿着孙悟空的英雄造型……其实,无论是谈论还是模仿,都证明了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想从《西游记》中知道更多的东西,收获更多的感悟。作为一个饰演过孙悟空的演员,我在从艺过程中,对《西游记》这部经典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拍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游文化,理解孙悟空,我拜访了很多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我从他们那里了解了许多西游文化的精髓,加之家族的传统,我更是用心去演绎孙悟空这样一个角色。也许大家同样也从《西游记》中感悟到西游文化的一些奥秘。但是了解西游文化,我们就应该从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开始。近期,我在拍摄《吴承恩与西游记》电视剧,通过这部戏,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书中也会结合我的拍戏经历向大家讲述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故事。《六小龄童品西游(下)》通过讲述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故事、中国的猴文化以及《西游记》带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将艺术形象拓展,将西游文化升华,其中还增添了我在拍戏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让书的内容更丰富、更精彩,希望读者可以从我的品读中得到启发。
正如观众是演员的上帝、听众是演讲者的信众一样,读者是作家的生命……我从艺这么多年以来,不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各地高校的巡回演讲中,我都在传承西游文化,现在我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通过《六小龄童品西游(下)》这本书奉献给大家。
这本书的最后,是我的影迷和听众的感言,每每看到这些感人的话语时,我的心里都有种莫名的感动,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好传承西游文化的使者,把我们古代的经典文化发扬光大,我的成功离不开你们的支持。
在历时半年的成稿过程中,美猴网站长郭捷及一直支持我的影迷朋友:张晔、卢嘉群、嵇宇敏、孙文璐、李燕荣、王静、毕凤萍、张卫星、王刚、章劫、徐来、凌琼、佐京彩子(日本)、廖燕妮(马来西亚)、秀丽(新加坡)、郑勇、雷阿卉等对本书无私的奉献也一直感动着我,他们的支持,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还要感谢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秘书长王肇辉和陈曦桦、王泽宁、王昭鑫,他们也对本书的写作思路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同时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为本书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传承西游文化的使者。
再次感谢帮助和支持《六小龄童品西游》的所有朋友。愿本书能像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一样永远珍存在你的记忆中。
六小龄童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以来,流传400多年久盛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中国妇孺皆知。
六小龄童用17年的时间演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角色,对《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领悟。《六小龄童品西游》面世后,市场反响非常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此次《六小龄童品西游(下珍藏版)》再版,加入了大量作者珍藏的图片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西游记》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风采,让西游文化、猴王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六小龄童品西游(下珍藏版)》的作者是六小龄童。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饰演该角色17年的六小龄童,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领悟。
《六小龄童品西游(下珍藏版)》对《六小龄童品西游》(全新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大量剧照和六小龄童的照片,通过讲述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故事、中国的猴文化以及《西游记》带给我们的启示等内容,将艺术形象拓展,将西游文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