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经典国学系列丛书
分类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他是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等,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

李志敏主编的《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内容推荐

《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李志敏编《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的目的,是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工作持家等方面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通过汲取前人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同时,为人们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史料。

目录

 谋略

 一 处世谋略

第一章 曾国藩“处世”经文

 一、胸襟宽广

 二、忍让为先

 三、凡成就绝大事业者,应适时求变

 四、得失之妙

 五、小不忍则误大功

 六、祸福相伏

第二章 曾国藩“处世”智慧

 一、目光远大

(一)尽我听天

(二)有始有终

(三)开阔思路,大胆挺进

(四)高处不胜寒,功名不可恃

(五)处顺、逆境皆觉天之厚我

(六)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谨慎做事

(一)要改掉骄傲

(二)耐劳忍气

(三)谦谨气象

(四)宦海风波,安危莫卜

(五)自知谨慎

(六)适时待机

第三章 曾国藩“处世”谋略

 一、钝于世故

 二、谨慎从事

 三、苦心修己

 四、乐天知命,才能无忧

 五、居高位之道

 六、治国之策略

 二 理财谋略

第一章 曾国藩“理财”经文

 一、安贫乐道

 二、居家之道,不可显财

 三、要做好人,首先不要贪财

 四、家国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第二章 曾国藩“理财”智慧

 一、能勤能俭

(一)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二)惟崇俭乃可广德

(三)忌燥

(四)区区得失,无足介怀

(五)公而忘私

(六)自概之道不外乎清、慎、勤

 二、持盈保泰

(一)凡散财最忌得名

(二)从清白遗子孙

(三)持盈保泰

(四)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五)不可怨天尤人

第三章 曾国藩“理财”谋略

 一、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

 二、舍物欲就道义

 三、身居高位,不改本色

 三 战略谋略

第一章 曾国藩“战略”经文

 一、振人心而作士气

 二、慎勿轻敌

 三、治军以勤为先

 四、军纪严明

 五、整军爱民为本

 六、万众一心

 七、多用活兵少求速效

 八、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

第二章 曾国藩“战略”智慧

 一、不要求速效

 二、精益求精

 三、处身危局,敢字为第一要诀

 四、胜不可得意忘形

 五、明察世事,以智取胜

第三章 曾国藩“战略”谋略

 一、忌意气用事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适可而止

 四、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五、持重待机

 六、实则虚之

 挺经

 九阴经

 存诚自养慎独自处

 ——“内圣”法

第一章 《挺经》“内圣”法经文

 一、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

 二、独知之地,慎之又慎一

 三、勤于邦,俭于家,言思信,行笃敬

第二章 曾国藩“内圣”智慧

 一、立当自强,达当圆融

 二、慎独自处,修炼“内圣”

 三、以存诚自养,诚意、正心

第三章 《挺经》“内圣”法评述

 一、立身要高,自律自制

 二、宁静致远,平淡元华

 三、修身养性,求仁思诚

 四、为人处世,不可不慎

 不怨不尤坚忍自重

 ——“坚忍”法

第一章 《挺经》“坚忍”法经文

 一、脱屣富贵,厌世弃俗

 二、不怨不尤,勿忘勿助

第二章 曾国藩“坚忍”智慧

 一、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二、俯畏人言,仰畏天命

 三、事之成败,不易常度

第三章 《挺经》“坚忍”法评述

 一、忍者:一种意志的承受力

 二、忍者:一种极其宝贵的品格

 三、忍能成金,忍能成大业

 九 阳 经

 明理立德自强不息

 ——“砺志”法

第一章 《挺经》“砺志”法经文

 一、君子之忧,悲天命而悯人穷

 二、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

第二章 曾国藩“砺志”智慧

 一、做人从立志开始

 二、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为首

 三、一生成就都在“砺志”中取得

第三章 《挺经》“砺志”法评述

 一、受挫不馁,自强不息

 二、砺志之根本,就在道德修养之中

 三、不读书,无见识,也就难以砺志

 四、曾国藩“砺志”法深得世人景仰

 廪实为要勤俭为本

 ——“廪实”法

第一章 《挺经》“廪实”法经文

 一、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二、处置洋务之本:忠、信、笃、敬四字

 三、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第二章 曾国藩“廪实”智慧

 一、从“俭”字,廪实理财

 二、学西方科技,徐图自强

 三、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

第三章 《挺经》“廪实”法评述

 一、廪实为要,勤劳为本

 二、恪守信义,自立自强

 三、倡导洋务,谋求富强

 冰鉴

 一 以形观骨以骨观德

 ——神骨鉴

第一章 曾国藩“神骨”鉴经文

 一、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二、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三、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四、骨有九起观以察人

 五、骨有色骨有质

第二章 《冰鉴》“神骨”鉴评析

 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二、欲察德操则观动静

 三、观人行迹而知其神

第三章 曾国藩“神骨”鉴智慧

 一、识人用人德操为上

 二、知人识人察其所行

 三、知人始己 自知知人

 二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鉴

第一章 曾国藩“刚柔”鉴经文

 一、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二、五行有合法

 三、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

第二章 《冰鉴》“刚柔”鉴评析

 一、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二、形相于外顺和为上

 三、刚柔天成偏才居多

第三章 曾国藩“刚柔”鉴智慧

 一、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二、识人刚柔偏才可用

 三、刚柔修身事业可竞

 三姿容相貌尽现个性

 ——容貌鉴

第一章 曾国藩“容貌”鉴经文

 一、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二、容贵整

 三、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四、目者面之渊鼻者面之山

第二章 《冰鉴》“容貌”鉴评析

 一、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二、相貌种种各具其质

第三章 曾国藩“容貌”鉴智慧

 一、观人仪表察人之先

 二、以貌为准失之子羽

 三、知人知面更重知心

 家书

一、述赴京沿途及抵京后情事

二、九弟不作归计

三、为试帖诗课及温习制艺

四、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五、读书宜专习字宜有恒

六、勉在孝悌上用功

七、讲事贵乎专之理

八、进德修业全由自主

九、勉行事以有恒为要

一〇、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一一、欣喜诸弟皆得中试

一二、禀近服补肝之品

一三、堂上诸大人已受封

一四、禀今年未得差

一五、劝四弟须勤劳早起

一六、请堂上亲长常吃补品

一七、谨守保养身体之训

一八、告癣疾已有见好之象

一九、办盗匪案须相机图之

二〇、生性不能精明威猛

二一、能勤能敬方能兴家

二二、得赏三品顶戴

二三、在军中声名极好

二四、读书写字不可间断

二五、勿浪掷光阴

二六、丁义方带书四篓

二七、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具要

二八、读书须能函泳体察

二九、读经外尚须寻研史记

三〇、纪泽看诗经注疏须作赋

三一、示读诗经作赋诸事

三二、须专心读书并写日记

三三、读经宜常阅校勘记

三四、论读书作文之要领

三五、对长辈应尽爱敬之心

三六、示写字用笔之法

三七、析论书法派别

三八、看书不可不择

三九、作文宜先讲词藻

四〇、看经不可无恒

四一、欲稍有成须从有恒人手

四二、写字作文总以圆润为主

四三、派专人抵湖口往接

四四、今日至渔亭遍走各营

四五、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

四六、家中断不可积钱买田

四七、举止要重发言要韧

四八、饭后数千步乃养生要诀

四九、释文中雄奇之道

五〇、写字宜常摹柳帖

五一、可于省城雇人至家种蔬

五二、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久

五三、嘱女儿出嫁不可奢侈

五四、读韩公五言诗可细心体会

五五、勉处事行之有恒

五六、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五七、贺纪鸿儿幸取县首

五八、戒勿沾富贵习气

五九、吟诗作字可法陶潜王羲之等

六〇、行气为文宜揣摩韩公倔强

六一、盼来此一叙以纾忧郁

六二、诗文雄奇须立意脱俗

六三、付去日记谕旨奏章 等

六四、尔读书有恒尚须作札记

六五、凡岁考科考均应前往人场

六六、诸女当教之孝敬翁姑丈夫

六七、船行沿途不可惊动官长

六八、勿忘先世之教悌勤俭

六九、望一切以勤俭二字为主

七〇、洪秀全尸昨已挖出亲验

七一、看孝陵卫伪天王府等处

七二、如涉外事请子密作缄相告

七三、李秀成已于初六正法

七四、李臣典初二日死亡

七五、蒙恩封侯沅叔封伯

七六、诫勉力去傲惰二弊

七七、望查三藩平准回诸役各封几人

七八、李秀成口供明日付回

七九、因畏酷热应治之事多搁废

八〇、李秀成供词可限三日刻成

八一、积案甚多江西一案尤为繁难

八二、改谢恩折二件今日拜发

八三、拟明日登舟回皖

八四、奉旨诸路将帅督抚免造册报销

八五、告以赴芜湖行程

八六、望以谦敬二字为主

八七、江西讼案折已脱稿

八八、子侄须勤俭自勉以长保盛美

八九、近日至焦山镇江等处游览

九〇、奉母总以勤俭自惕

九一、淮河解围皖事已松

九二、告此间大水并询近况

九三、阅书须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

九四、已令郑兴仪由临淮回金陵

九五、求解楚善之艰危

九六、谈家事及同乡诸事

九七、谢买寿材及问婶母病

九八、孙妇已产一女

九九、家无负累可喜

一〇〇、望家中附茶叶大布来京

一〇一、九弟病愈拟送归家

一〇二、禀黄河决口等事

一〇三、遵谕节劳节欲节食

一〇四、报平安兼谈京中人事

一〇五、每年必漆寿具

一〇六、恭庆祖父母双寿

一〇七、托带闱墨等物收到否

一〇八、请详告叔父病情

一〇九、诸弟总以看书为主

一一〇、托带银、参及书回家

一一一、十四日新进士复试

一一二、托带归寿屏狼毫等物

一一三、热毒拟以清凉药退之

一一四、愿闻诸弟府考情形

一一五、请勿以儿得差为望

一一六、禀参加考差之情形

一一七、禀六弟已得功名

一一八、意欲觅地改葬祖母

一一九、愿闻办祖母丧事情形

一二〇、盼勿劳苦过甚

一二一、买附近田亩事请酌办

一二二、禀带银回家等事

一二三、改建房舍应适合居住

一二四、述寄银物诸事

一二五、大人愿来京不胜欣喜

一二六、澄弟已出京归家

一二七、拟绕道反乡

一二八、望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一二九、望时时白省

一三〇、雄九去世余癣疾已愈

一三一、纪泽须多写信来

一三二、宜在家尽温清之职

一三三、望来助我

一三四、七月上旬有信可送吴城

一三五、家中应种蔬养鱼养猪栽竹

一三六、已为长男四女订庚

一三七、子侄辈读书宜加约束

一三八、三次书约九弟来建昌

一三九、宜和睦尽孝道

一四〇、切望沅弟速来

一四一、如闻我过错请函告

一四二、温弟奉追赠为太常寺卿

一四三、居家情意宜厚用度宜俭

一四四、初四日将赴祁门

一四五、纪泽等已到

一四六、徽州克复祁门等处平安

一四七、乱世婚嫁宜及时早办

一四八、以徽州危急为念

一四九、安庆亢旱近日大雨不止

一五〇、商季弟后事

一五一、教儿孙时有谦恭省俭之思

一五二、内人之病已难挽回

一五三、家中奢靡入不敷出

一五四、弟天性厚福泽无量

一五五、季弟榇入安庆但不可久停

一五六、登舟迎接季弟灵柩

一五七、撰书季弟挽联

一五八、拟为季弟作墓志未成

一五九、季弟蒙追赠按察使

一六〇、可请本身夫妇诰轴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曾国藩“处世”智慧

一、目光远大

(一)尽我听天

【原文】

六月二十日唐介科回营,接尔初三日禀并澄叔一函,具悉一切。

今年彗星出于北斗与紫微垣之间,渐渐南移,不数日而退出右辅与摇光之外,并未贯紫微垣,亦未犯天市也。占验之说,本不足信;即有不祥,或亦不大为害。

省雇园丁来家,宜废田一二丘,用为菜园。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草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浍,下雨则水有所归,不使积潦伤菜。四川菜园极大,沟浍终岁引水长流,颇得古人井田遗法。吾乡一家园土有限,断无横沟,而直沟则不可少。吾乡老农虽不甚精犹颇认真,老圃则全不讲究。我家开此风气,将来荒山旷土,尽可开垦,种百谷杂蔬之类。如种茶亦获利极大,吾乡无人试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试种之。

尔前问《说文》中逸字,今将贵州郑子尹所著二卷寄尔一阅。渠所补一百六十五文,皆许书本有之字,而后世脱失者也。其子知同又附考三百字,则许书本无之字,而他书引《说文》有之,知同辨为不当有者也。尔将郑氏父子书细阅一遍,则知叔重原有之字,被传写逸脱者,实已不少。

纪渠侄近写篆字甚有笔力,可喜可慰,兹圈出付回。尔须教之认熟篆文,并解明偏旁本意。渠侄、湘侄要大字横匾,余即日当写就付归,寿侄亦当付一匾也。家中有李少温篆帖《三坟记》、《迁先茔记》,亦可寻出,呈澄叔一阅,澄弟作篆字,间架太散,以无帖意故也。邓石如先生所写篆字《西铭》、《弟子职》之类,永州扬太守新刻一套,尔可求郭意城姻叔拓一二分,俾家中写篆者有所摹仿。家中有褚书《西安圣教》、《同州圣教》,尔可寻出寄营,《王圣教》亦寄来一阅;如无裱者,则不必寄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京中一分,江西一分,想俱在家,可寄一部来营。

余疮疾略好,而癣大作,手不停爬,幸饮食如常。安庆军事甚好,大约可克复矣。此次来写信与澄叔,尔将此呈阅,并问澄叔近好。

【评述】

“性”与“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传统命题,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用以阐释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两个范畴运用的重点,以及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的说明,是各不相同的。以宋学为例,有如张载等人所作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如周敦颐、朱熹等人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声称自己“一尊宋儒”的曾国藩,没有继承宋儒的唯物主义成分,而把包孕在“性、命”之中的唯心主义和伦常思想接受了过来。

但是,曾国藩与老宋学家们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是他对“性”与“命”两个命题同重并提,叫做“性命之理”。在他看来,“性”与“命”是立天地人三才的大本大源。

曾国藩特别强调“性、命”的作用,认为“性、命”不仅是三才的本源,而且是一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等等与人的貌、言、视、听、思“五事”的主宰。他这样强调的目的在于他认为“性”之“理”是仁义礼智,“性”之“则”是仁敬孝慈,而“命”之“理”是元亨利贞,“命”可以纲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这样,曾国藩不仅赋予“性、命”以鲜明的道德属性,而且赋予了“性、命”以强烈的政治属性,把“性命之理”充当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纲常关系的思想武器。这就无怪乎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将这篇《顺性命之理论》的试卷呈上后,道光帝亲自将他从第一等第三名提为一等第二名。

曾国藩的性命并重、尽性知命的思想,不止限于被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也被用于处理政事军事的准则。他说:“凡办大事,半由人事,半由天事。如此次安庆之守,壕深而墙坚,稳静而不懈,此人力也;其是否以一蚁溃堤,以一蝇玷圭,则天事也。各路之赴授,以多、鲍为正援集贤之师,以成、胡为后路缠护之兵,以朱、韦为助守墙壕之军,此人事也;其临事能否得手,能否不为狗酋所算,能否不令狗酋逃遁,此天事也。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而无所容心。”又说:“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任天命,两者兼图,终吾之身而已。”这种“一半对一半”的观点,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叫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不可稍生妄想”。所以曾国藩既不是匍匐于神灵脚下的宿命论者,也不是“人定胜天”的唯物论者。不过,在行政治军的实践中,曾国藩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是“一半对一半”,而是向“尽其在我”这一半倾斜。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甚至弄得心力交瘁犹齿斤断不息。他在身处逆境,遭受白眼、讥讽、排挤之际,仍提出著名的“打掉牙齿和血吞”的韧性战斗的哲学。这不得不说他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庸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强者。所以,在实践中,“尽性”是曾国藩的主导方面,而“知命”常常退居次要地位。它标志着曾国藩在性命论思想上的一个大飞跃。这种求十分功力,“百倍其功以赴之”的想法和做法,不但是曾国藩本人成就一番“功业”的重要缘由,而且作为一般的处世哲学,也是深有意义的。

概上所述,曾国藩言“性、命”,则认为“性”的准则是仁义孝慈,“命”是五伦的纲维;言道德修养,则要求通过“立诚居敬”的内圣之学以达乎外王的目的;言学术,则主张经学各派团结在“孔门”之中,以“仁、义、礼”为上为大。可见,他的经学思想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实用性,而不是围着经书转、从经书到经书那种书斋式的和学究式的。这是他的经学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这个特点根源于曾国藩的效忠封建王朝的鲜明立场。这个特点决定着曾国藩主要不是经学家,而主要是政治家。单就他的思想言是如此,若就他一生的整个活动而言,自然更是如此。然而也正是这个特点,使他这位“理学家”于咸丰年间以来并没有局囿于苍白空疏的义理之学,而逐渐更多地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甚至关心和倡导船坚炮利的格致之学,因而他以自己的言行跟他的理学同道者倭仁的“以仁义为干戈”论作出了最后的分野。这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曾国藩晚年虽然已开始注意洋务,但他始终束缚于“器可变,而道不可变”的信念之中,这则是时代和阶级给予他的悲剧。但这已不属本章讨论的范围了。

(二)有始有终

【原文】

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拟由铅山入闽,进捣崇安,已拜疏矣。光泽之贼窜扰江西,连陷泸溪、金溪、安仁三县,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张凯章往剿。十五日余亦回驻弋阳。待安仁破灭后,余乃由泸溪云际关入闽也。

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余阅之忻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余所未钞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柳子厚之五古,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声调亦清越异常。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P7-9

序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他是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等,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过引入注目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份;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作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独特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本套书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我们编《曾国藩全书》的目的,是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工作持家等方面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通过汲取前人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同时,为人们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史料。但是,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限于篇幅容量,我们这里收集了他思想和言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最经典的内容,并加以点评和延伸,有涵盖不到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