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他是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等,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
李志敏主编的《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李志敏编《曾国藩全书(共4册超值典藏版)》的目的,是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工作持家等方面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通过汲取前人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同时,为人们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史料。
第二章 曾国藩“处世”智慧
一、目光远大
(一)尽我听天
【原文】
六月二十日唐介科回营,接尔初三日禀并澄叔一函,具悉一切。
今年彗星出于北斗与紫微垣之间,渐渐南移,不数日而退出右辅与摇光之外,并未贯紫微垣,亦未犯天市也。占验之说,本不足信;即有不祥,或亦不大为害。
省雇园丁来家,宜废田一二丘,用为菜园。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草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浍,下雨则水有所归,不使积潦伤菜。四川菜园极大,沟浍终岁引水长流,颇得古人井田遗法。吾乡一家园土有限,断无横沟,而直沟则不可少。吾乡老农虽不甚精犹颇认真,老圃则全不讲究。我家开此风气,将来荒山旷土,尽可开垦,种百谷杂蔬之类。如种茶亦获利极大,吾乡无人试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试种之。
尔前问《说文》中逸字,今将贵州郑子尹所著二卷寄尔一阅。渠所补一百六十五文,皆许书本有之字,而后世脱失者也。其子知同又附考三百字,则许书本无之字,而他书引《说文》有之,知同辨为不当有者也。尔将郑氏父子书细阅一遍,则知叔重原有之字,被传写逸脱者,实已不少。
纪渠侄近写篆字甚有笔力,可喜可慰,兹圈出付回。尔须教之认熟篆文,并解明偏旁本意。渠侄、湘侄要大字横匾,余即日当写就付归,寿侄亦当付一匾也。家中有李少温篆帖《三坟记》、《迁先茔记》,亦可寻出,呈澄叔一阅,澄弟作篆字,间架太散,以无帖意故也。邓石如先生所写篆字《西铭》、《弟子职》之类,永州扬太守新刻一套,尔可求郭意城姻叔拓一二分,俾家中写篆者有所摹仿。家中有褚书《西安圣教》、《同州圣教》,尔可寻出寄营,《王圣教》亦寄来一阅;如无裱者,则不必寄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京中一分,江西一分,想俱在家,可寄一部来营。
余疮疾略好,而癣大作,手不停爬,幸饮食如常。安庆军事甚好,大约可克复矣。此次来写信与澄叔,尔将此呈阅,并问澄叔近好。
【评述】
“性”与“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传统命题,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用以阐释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两个范畴运用的重点,以及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的说明,是各不相同的。以宋学为例,有如张载等人所作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如周敦颐、朱熹等人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声称自己“一尊宋儒”的曾国藩,没有继承宋儒的唯物主义成分,而把包孕在“性、命”之中的唯心主义和伦常思想接受了过来。
但是,曾国藩与老宋学家们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是他对“性”与“命”两个命题同重并提,叫做“性命之理”。在他看来,“性”与“命”是立天地人三才的大本大源。
曾国藩特别强调“性、命”的作用,认为“性、命”不仅是三才的本源,而且是一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等等与人的貌、言、视、听、思“五事”的主宰。他这样强调的目的在于他认为“性”之“理”是仁义礼智,“性”之“则”是仁敬孝慈,而“命”之“理”是元亨利贞,“命”可以纲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这样,曾国藩不仅赋予“性、命”以鲜明的道德属性,而且赋予了“性、命”以强烈的政治属性,把“性命之理”充当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纲常关系的思想武器。这就无怪乎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将这篇《顺性命之理论》的试卷呈上后,道光帝亲自将他从第一等第三名提为一等第二名。
曾国藩的性命并重、尽性知命的思想,不止限于被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也被用于处理政事军事的准则。他说:“凡办大事,半由人事,半由天事。如此次安庆之守,壕深而墙坚,稳静而不懈,此人力也;其是否以一蚁溃堤,以一蝇玷圭,则天事也。各路之赴授,以多、鲍为正援集贤之师,以成、胡为后路缠护之兵,以朱、韦为助守墙壕之军,此人事也;其临事能否得手,能否不为狗酋所算,能否不令狗酋逃遁,此天事也。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而无所容心。”又说:“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任天命,两者兼图,终吾之身而已。”这种“一半对一半”的观点,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叫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不可稍生妄想”。所以曾国藩既不是匍匐于神灵脚下的宿命论者,也不是“人定胜天”的唯物论者。不过,在行政治军的实践中,曾国藩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是“一半对一半”,而是向“尽其在我”这一半倾斜。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甚至弄得心力交瘁犹齿斤断不息。他在身处逆境,遭受白眼、讥讽、排挤之际,仍提出著名的“打掉牙齿和血吞”的韧性战斗的哲学。这不得不说他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庸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强者。所以,在实践中,“尽性”是曾国藩的主导方面,而“知命”常常退居次要地位。它标志着曾国藩在性命论思想上的一个大飞跃。这种求十分功力,“百倍其功以赴之”的想法和做法,不但是曾国藩本人成就一番“功业”的重要缘由,而且作为一般的处世哲学,也是深有意义的。
概上所述,曾国藩言“性、命”,则认为“性”的准则是仁义孝慈,“命”是五伦的纲维;言道德修养,则要求通过“立诚居敬”的内圣之学以达乎外王的目的;言学术,则主张经学各派团结在“孔门”之中,以“仁、义、礼”为上为大。可见,他的经学思想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实用性,而不是围着经书转、从经书到经书那种书斋式的和学究式的。这是他的经学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这个特点根源于曾国藩的效忠封建王朝的鲜明立场。这个特点决定着曾国藩主要不是经学家,而主要是政治家。单就他的思想言是如此,若就他一生的整个活动而言,自然更是如此。然而也正是这个特点,使他这位“理学家”于咸丰年间以来并没有局囿于苍白空疏的义理之学,而逐渐更多地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甚至关心和倡导船坚炮利的格致之学,因而他以自己的言行跟他的理学同道者倭仁的“以仁义为干戈”论作出了最后的分野。这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曾国藩晚年虽然已开始注意洋务,但他始终束缚于“器可变,而道不可变”的信念之中,这则是时代和阶级给予他的悲剧。但这已不属本章讨论的范围了。
(二)有始有终
【原文】
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拟由铅山入闽,进捣崇安,已拜疏矣。光泽之贼窜扰江西,连陷泸溪、金溪、安仁三县,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张凯章往剿。十五日余亦回驻弋阳。待安仁破灭后,余乃由泸溪云际关入闽也。
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余阅之忻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余所未钞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柳子厚之五古,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声调亦清越异常。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P7-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他是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等,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过引入注目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份;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作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独特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本套书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我们编《曾国藩全书》的目的,是为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工作持家等方面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通过汲取前人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同时,为人们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史料。但是,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限于篇幅容量,我们这里收集了他思想和言论中最具有代表性、最经典的内容,并加以点评和延伸,有涵盖不到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