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明编著的《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9辑)》分为旅游人类学、应用与发展研究、边疆学、跨国民族、民族宗教文化、习惯法与法文化、传媒人类学、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学术反思10个板块。
在旅游人类学中随着旅游业把人类学传统的研究对象卷入旅游的浪潮中来,作为人类学者,应关注的不是景观的开发,或者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应关心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社区文化的保存以及族群的认同。以云南大理“洋人街”为调查点的田野报告表明,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关键因素是这个民族内部的文化动力或者地方文化的融合力。
☆旅游人类学
旅游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研究——以云南大理“洋人街”为例
从西双版纳傣族土陶与黑陶看民族工艺品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应用与发展研究
注重研究党的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的催化作用
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相关问题研究的再思考
云南迪庆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边疆学
试述明代贵州行省的设置及其意义
基督教乡村科技改良与川康边地社会经济变迁(1939—1955)——以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民国知识分子眼中的西南边疆基督宗教——以游记和考察文本为中心的探讨
1936—1937年西南夷苗代表在南京的请愿活动及其意义
☆跨国民族
论蒙人(苗族)之分布及其生活文化的变迁
中缅“怒人”的族群建构与族群“想象”
☆民族宗教文化
中国萨满教80年研究历程
西双版纳傣族《维生达腊本生经十祝》“十愿文”研究——“十愿文”反映的西双版纳傣族佛教“人间”观念及其在早期佛教思想中的来源
☆习惯法与法文化
论傣族传统法律中的习惯因素
论傣族传统法文化之特征
民族习惯法产生、发展中的经济理性——以“赔命价”制度的产生、发展为主要考察对象
多元视野下的法文化研究——兼评《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
☆传媒人类学
文化扶贫与大众媒介:莽人媒介接触的人类学思考
在场的缺场:手机对当前藏传佛教信仰实践的影响——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社会文化变迁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以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栏村饮食文化变迁为个案
民族节日文化现代变迁的机制探析——以云南红河州哈播村“昂玛突”长街宴为例
☆个案研究
村寨仪式与村寨共同体再生产——对一个佤族布饶村寨的个案研究
壮族传统棋游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以桂西壮乡伏台屯为例
☆学术反思
论民族学家的职业伦理
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人类学的启示
张力与调适:回族的国家认同及其历史反思——基于云南案例的研究
“地方性”的尝试——对当前云南回族研究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