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的传说可能起源于真实的民间事迹,也可能来自人心深处的幻想,但即便是荒诞不经的乡野佚事,能流传久远也必定是因为契合当代社会的需求。然而对于以理性态度与清明思维追随佛陀“法的足迹”的世人而言,面对玄异的佛诞故事,心情却是矛盾的:既崇仰于“神圣尊贵”的佛陀形象,但“右肋出生”、“不扶而立”、“行走七步”、“指天指地”等一切超自然描述,又令理性的思维难以自圆其说,于是朝礼圣地、寻找传说的真相,就成为解决矛盾的方式之一。
那么,真相究竟是如何呢?不知该说是幸还是不幸,重视心灵信仰的印度人,对于世间的历史完全不在乎!因为在印度大陆,开始以文字记载的经文或史实,一直到公元前后才出现,那时佛陀已过世四五百年了。在这之前所有的历史都只能口诵记忆,在代代相传的情形下,难免会变成充满想象的神话文学和真伪掺杂的宗教理论基础。例如印度两大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与《罗摩衍那》(Ramayana),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增加新内容后,大部分的人物角色都成了印度教的重要神祗,在民间受到广泛的信仰崇拜。
事实上,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从未记载任何佛典人物曾巨细靡遗述说佛陀诞生的经过,这似乎代表着对于亲自跟随佛陀修学的早期弟子而言,精勤的修行与实践佛陀苦灭圣谛的教说,才是修行者所关注的焦点,而“佛陀究竟是如何出生的”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或许,在佛陀过世后,无缘亲见释尊的后世弟子们,在没有史料可据以将心中的佛陀具象化的情况下,对导师起了极大的思念,为了稍减无解的思愁,便生出了无限的怀想。就这样,人们慢慢在心中用幻想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诞生,然后,把这完美的佛陀形象,尽情彩绘于那片空白的历史帷幕上。随着岁月流转,后世的人们不断为这帷幕添上更耀眼的色彩,久而久之,光耀夺目的神话之光,就将真实纯朴的人间佛陀掩盖了。
西方的宗教学者们曾经因为这些神异的文学描述,而认为佛陀是神秘东方世界想象杜撰出来的虚构人物。直到19世纪时,欧洲考古学家在这块古老次大陆上陆续挖掘出证据;包括原始经文、舍利遗骨、石碑铭文、塔寺遗址及石柱城垣等诸多史迹,在经过详尽的考证后,才终于确定佛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剥除掉覆盖于外的神秘光彩,世界终于又找回了佛陀朴质的生命真貌。
位于印度、尼泊尔边境乡野村落中的蓝毗尼,几度在历史的战乱岁月中被人们遗忘在荒烟蔓草问,幸好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执政时,曾在此竖立了一根石柱,并于其上铭刻敕文,说明此为释尊出生之地;而公元5世纪和7世纪时造访此地的中国僧侣学者法显和玄奘所写的传记,也留下了宝贵的线索,后人才得以在几无人烟的荒野密林间,一次又一次地将其发掘出来,使其不至于永远消失在时光洪流中。蓝毗尼最后一次的重见天日是在公元1896年,一支由德国考古学家傅尔(Alois.A.Fuhrer)和卡伽·桑雪(Khadga Samaher)领导的挖掘队伍,再度发现并确认了其历史地点,从此以后世人得以亲临圣域,朝礼佛陀诞生之地。
漫步于人迹稀少的蓝毗尼中,无有玄秘也没有神迹,只有旅人的脚步声与划破宁静的窃窃私语,回荡在一潭幽幽池水与茂密的巨树光影间。她的平静无言似乎正告诉着来此到访的旅人:“在上古自然的农耕社会中,生命的诞生与死亡原本就是这么一件极为平凡必然的事!”就像“树下产子”正相应于原始荒野中以树荫为遮蔽的生存智能,而“灌顶沐浴”,也只是暗示着当时印度人民在炎热气候下,自然衍生出与生活契合的传统习俗,而非特异之事吧!
佛陀的出生,是否真的如此神妙玄奇?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佛陀在其无私的生命中,体晤到了一个确实有用的真理,能够灭除人们生命中无尽的苦恼、无奈与空虚,这就够了!生命的光亮如风中之烛,善逝而易灭,人们是否真有必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去探究那些对解开自身苦恼没有关系又无法验证的事呢?
如果能够以人性与清明的态度,参酌文化与社会背景,如实地看待释尊——“释迦族的圣人”的诞生,相信即使没有“天神执拂、龙王灌顶”的客串演出,也丝毫不会减损佛陀的伟大与光明。因为“尊圣崇耀”绝非来自种姓、身份、怀胎梦境与神通万能,而是来自佛陀清澈的智慧与觉醒的一生!
现在的蓝毗尼园位于尼泊尔与印度边境上一个名叫蒂莱(Terai)的小村落附近。这个地方最初因乏人照顾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近年来由于佛教朝圣者不断涌人,才引起尼泊尔政府的注意,着手将其规划为遗迹公园加以管理。
公元1985年,蓝毗尼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计划,企图让蓝毗尼园重现当年佛陀诞生时的环境,借以提升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佛教朝圣与研究中心。这项计划由日本建筑师:Kenzo Tanze策动执行,虽然由于所需资金庞大,筹募不易,而使得进度缓慢,但它终究还是完成了。迈入21世纪的蓝毗尼园,仿佛脱胎换骨般有了全新的面貌,曾经让旅人迷惑的小小人口,如今有了一座覆钟形的美丽牌楼,昭示着自己不凡的圣地身份。
走进蓝毗尼圣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方形建筑,顶上缀有一座尖顶小方塔,这就是现代尼泊尔新建的摩耶夫人庙。
曾经,站在这里的是一座模仿加德满都四眼天神庙造型、弥漫着香烛甜腻味道的小小神庙,旁边有一片被高高栏栅和铁棚围绕遮盖的区域,围栏中堆着砖块、沙石等建材。在进行古迹拆除、挖掘和重建之后,如今,整建工程大功告成,新建的纪念馆取代了原有的小神庙,也完成了守护佛陀出生地的任务。P16-20
印度,是佛陀的祖国,从这部书可以认识佛陀的圣德和慈悲。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总会长星云大师
印度,虚空中的文明古国,梦幻的国度充满着神秘色彩,你想了解印度的教育、文化、饮食与民俗风情吗?想知道印度圣地的过去与现况吗?想认识觉悟的圣者——佛陀的一生吗?千年的印度古国等你来一窥它的风貌。
《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是探索印度的工具书,是前往印度旅行者必备的参考书。俗语云“饭可以少吃、话可以少说”,这本书不能少看,因为书里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丰富内容,或许你想要的答案就在其中。
——佛光山宗长心培和尚
如何才能拉近两千五百年时空距离,使我们得以重新聆听并体验古圣人的教诲——佛陀说“苦”及“苦的解脱”?在此我推荐林许文二和陈师兰精心合著的《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相信它将成为你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最佳向导。
——名作家、画家、美学家奚淞
听到《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即将发行全新版本,而且还增补了懦赏弥和僧迦施两个重要圣地信息,我感到非常高兴。
印度,是佛陀生长、探寻充满难解疑惑的生命答案、达到无上正觉、建立僧伽团体、弘化那引领全世界人们心灵道路的教法,以及最后涅粲入灭的土地。因此,印度从两千多年以前,就一直是佛弟子们朝礼参访的神圣大地。其中,菩提迦耶、鹿野苑和拘尸那罗是所有朝圣旅人们必访之地,因为那是佛陀正觉、初转法轮和大般涅槃之处。而印度重要的佛法修学中心那烂陀,在过去数百年问,曾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求学,如今则被重建为一座国际大学。懦赏弥,因佛陀曾履足而神圣,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重要的历史和心灵意义。僧迦施据信是佛陀到天上为母亲说法后,下降回到人间之地。
《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的作者林许文二与陈师兰,另外还著有《印度朝圣之旅·瓦拉那西迷城》以及《印度朝圣之旅·桑奇佛塔》,是真正的印度圣地专家。他们为朝圣者和旅行者创作了一部充满美丽图片、丰富信息和实用秘诀的好书,对所有到印度圣地旅行的人们,这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旅游指南。
印度和台湾地区有着同样的佛教心灵传统,而到印度旅行也愈来愈方便:许多班机从台北直飞德里和孟买,还有其他一些航班选择,可经由转机到达更多印度城市。双方的个人接触(P2P)在近几年来急速上升,印度有广阔幅员、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印度有太多的事物等着与旅人们分享。
我祝福这本书顺利出版,并且引领旅人们来到印度圣地,追寻佛陀的足迹!
——印度一台北协会会长
印度!
一个笼罩在迷雾中的地名,一片古老神秘的黄土大陆。
在人类初始之际,她已迈出了文明的步履,但是,直到21世纪的今日,世人依旧拂不去它的神秘面纱,宛如面对一位千年人瑞,明知它曾度过悠远的岁月,却对她了解甚少……
恒河!
流贯数千年的时空、历经无数次的干涸与泛滥。
这通达天堂之门的滔滔大水,冲积出一片沃土平原,不仅养活了无数仰赖它维生的大地之子,也安顿了人们惶惑不安的无知身心。
在这大水之畔,不知孕育了多少心灵的导师,然而,只有这位圣者的教说,穿越了时空的隔碍,两千五百年来,依然慈悲地灌溉着人们心中干渴的灵魂。
他就是无上的觉者——佛陀!
大约一百年前、公元19世纪末,一位法国考古学家与他的工作小组,在荒凉贫穷的北印度,一个地名早已消失的小农村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砖石土冢,他们在土冢的底层深处,挖掘到五个装有人类遗骨的容器,其中一个滑石制的容器罐上刻着古老的文字,简约地述说着:
“这是释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释迦族兄弟与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祀之处。”
这个看似平淡的古物刻文发现,为当时西方争论已久的议题——佛陀是否真有其人,还是他只是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杜撰人物,确立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佛陀是“人”,有着真实生命的“人”!
他和所有的平凡人一样,在这片古老大陆上,度过了必然的生、老、病、死,留下了生命的足迹。因此,长久以来,只要是佛弟子,就会有一个一生的渴望:于此生中,至少一次,亲自前往印度,循着古老的史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礼这片佛陀生长、正觉、弘化乃至于入灭的土地。
而热爱旅游探险的人,也总会有一个按捺不住的向往;期望能亲身探索这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神秘古国,一窥她深不可测的文化图层,与纯化升华的性灵世界。
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对印度的信息严重匮乏,加上以讹传讹的种种误解,使得有心的旅行者只能借着参加偶尔举办的朝圣团来圆梦,而对于不想受限于旅游团的佛弟子与旅人而言,这份渴望竞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我们以亲身的经验及一颗诚挚的心,撰写了这本《印度朝圣之旅》!
为了让人们能亲切而深入地了解佛陀这位人间圣者,我们透过佛陀在两干五百多年前曾经亲履而使之意义非凡的土地,依循着朝圣旅程的路线,逐一探访湮没在时光洪流中的千年古迹,借着这些珍贵的世界级建筑遗产,并配合朴实却深邃的经典文学,全面性地介绍圣地史物的每一个面相。
我们想要以“人”的角度,平实地诉说这位生活实践家从出生到入灭的生命事迹,期使世人能了解,佛陀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的神通幻化,而是因为他觉明地看清世间万法的真实,真正放下生命中的占有和贪求,坚毅无私地走完智慧的一生!
只是,由于印度的民族性本来就不重视历史记述,许多史迹景点的考据都乏人研究且众说纷纭,许多所谓的历史,甚至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因此,我们决定依着英国考古学家以西方治学态度所留下的珍贵史料为基础,尽量选择研究学者的实地调查报告或史实确有记载的部分,来做经得起考证的客观介绍,以期读者们不论是实地走访或是书中卧游,都能如置身圣境亲识圣者,在心灵上有丰足的收获。
谨以此书祝福每一个人,都能有一趟美好的生命旅程。
好评推荐
作者序造访佛陀净土
序曲
佛陀主要游化区域地图
圣地之一 蓝毗尼Lumbini ── 佛陀诞生
圣地转运站 ── 哥拉浦 Gorakhpur
圣地之二 迦毗罗卫 Kapilavastu ── 大出离
圣地之三 菩提迦耶 Bodhgaya ── 成等正觉
圣地转运站 ── 迦耶 Gaya
圣地之四 鹿野苑Sarnath ── 初转法轮
圣地之五 王舍城Rajgir ── 弘法之域
圣地之六 那烂陀Nalanda ── 佛学大城
圣地之七 舍卫城Sravasti ── 园之声
圣地之八 赏弥Kausambi ── 法尽之地
圣地转运站 ── 阿勒哈巴 Allahabad
圣地之九 僧迦施Sankisa ── 天上人间
圣地之十 巴特那Patna ── 孔雀之心
圣地十一 吠舍离Vaishali ── 生命之旅
圣地十二 拘尸那罗 Kushinagar ── 大般涅
朝圣大门1 加尔各答 Kolkata
朝圣大门2 德里 Delhi
古国自由行 前进印度
餐饮 Food
旅馆 Accommodation
交通 Transport
旅游 Travel in India
行程规划 Plan Your Journey
印度朝圣12大秘诀
林许文二、陈师兰的《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完整珍藏版)》将印度的旅游热点佛教历史精彩地融合在一起,沿着佛陀诞生、出离、开悟、传教直到涅磐的途径,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详细地介绍了印度的佛教十二圣地:蓝毗尼、迦毗罗卫、菩提迦耶、鹿野苑、王舍城、那烂陀、舍为城、憍赏弥、僧伽施、巴特那、吠舍离、拘尸那罗,另外又加入对加尔各答和德里的资料。《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完整珍藏版)》并配有精美的照片和图片。
想知道印度圣地的过去与现况吗?想认识觉悟的圣者佛陀的一生吗?千来的印度古国等你来一窥全貌。
林许文二、陈师兰的《印度朝圣之旅恒河十二圣地(完整珍藏版)》将印度的旅游热点佛教历史精彩地融合在一起,沿着佛陀诞生、出离、开悟、传教直到涅磐的途径,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详细地介绍了印度的佛教十二圣地:蓝毗尼、迦毗罗卫、菩提迦耶、鹿野苑、王舍城、那烂陀、舍为城、憍赏弥、僧伽施、巴特那、吠舍离、拘尸那罗,另外又加入对加尔各答和德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