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容周所著的《里克特讲的地震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课堂互动形式,解说了地震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让青少年从中明白人类也是能够避免地震带来的巨大危害的,并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学问和常识性的东西,在平时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本书涵盖最经典的科学,最前沿的技术,加以最通俗、最权威的解读,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科学家讲的科学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里克特讲的地震的故事/科学家讲的科学故事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韩)左容周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左容周所著的《里克特讲的地震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课堂互动形式,解说了地震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让青少年从中明白人类也是能够避免地震带来的巨大危害的,并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学问和常识性的东西,在平时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本书涵盖最经典的科学,最前沿的技术,加以最通俗、最权威的解读,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科学家讲的科学故事”。 内容推荐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没有哪一种比大地震更无预兆、更为恐怖的了:大地突然之间的一抖,就可以让成千上万人丧生。在地震发生后,我们最先以及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里氏”,比如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的震级就达到了里氏9.0级。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依据释放能量的多少,地震分为不同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破坏力也就越大。全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其中大约5万次可被感知,每年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1000次,而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发生十几次。 震级的概念就是由左容周所著的《里克特讲的地震的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它本质上反映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其每增加1个单位,相对应的地震能量大约增加32倍。《里克特讲的地震的故事》告诉你:由于里克特在地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人们就把他提出的震级标准命名为“里氏”震级。 目录 第一课 什么叫地震? 第二课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课 地震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 第四课 如何观测地震? 第五课 能否观测到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 第六课 地震也有等级 第七课 可怕的海啸 第八课 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地震的呢? 第九课 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附录 科学家简介 科学年代表 核心内容测试 现代科学辞典 试读章节 古人对地震的解释 有个同学举起手来,向里克特提出了疑问。 ——老师,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地震能够使巨大的地块发生震颤,这样的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震发生的原因。 同学们都知道,目前我们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去研究和解释地震的,可古时候还没有这种科学知识,因此古代的人们只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地震。围绕着地震发生的原因,我先给大家讲一段古代人的有趣故事。地震在古时候也经常发生。从地震的频繁度来说,古时候的地震比现在还要频繁。因此应该说古代人经历的地震比我们现在经历的还要多。可是对地震发生的原因,他们却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去考虑。 先说印度人,在他们眼里,我们脚下有一头大象顶着我们的这块土地。因此,只要那头大象稍微挪动一下身子,大地就会发生动摇和震颤。我们的脚下真有大象顶着大地吗?在蒙古人眼里,顶住大地的不是大象,而是一只巨大的青蛙。只要那只青蛙稍微动弹一下,大地就会出现山崩地裂的现象。它应该是多么大的青蛙呀!古代日本人想得则更有意思,他们认为,住在我们脚底下的既不是大象也不是青蛙,而是一条巨大的鲇鱼,只要那条鲇鱼在地下的泥坑里甩一下尾巴,整个大地就会抖动。怎么样,大家现在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非常可笑? ——是! ——老师,您讲得太有意思啦! 听着古代人对地震的荒唐解释,同学们脸上个个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地球的运动(板块构造论) 如今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现代人对地震的理解自然与古代人不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包括地震在内的很多自然现象。 地壳震颤仅仅是地震的结果,其实地震在它发生的过程中隐藏着很多科学奥秘。纵观全世界的地震易发地区,从面积上看,这些地区毕竟只占整个大陆面积的一小部分,因地震而受灾的面积则更小。然而,发生在这一小部分地区的地震却是由整个地壳的运动而引起的。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整个地壳还在不停地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由此看来,如果没有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也就谈不上理解地震问题了。 我曾听说,你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魏格纳讲的大陆漂移的故事》和《威尔逊讲的板块构造论的故事》,这是真的吗? ——是。 同学们再次齐声答道。 好,这么说同学们已经多少掌握了一些地球内部的运动原理了。其实,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的运动而引起的。那么,什么叫地球的内部运动呢?请大家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复习一遍。 里克特转过身去,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把圆圈分为几个层面。 如图所示,从表面开始,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最中心部位的地核还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不过,同学们还记得板块构造论把地壳和地幔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了划分吗? ——记得,分成岩石圈、软流圈和中间圈等几个层面。 回答得很正确。我看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聪明。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划分。地壳和紧挨着地壳下方的地幔部分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这个层面叫做岩石圈。位于岩石圈下面的层面是相对柔软的软流圈,而软流圈下面的层面叫做中间圈。 这里的岩石圈还有另一种称呼,板块构造论里提到的板块指的正是这个岩石圈。因此,岩石圈又叫做地球板块。如果这个板块由大陆地壳组成,就叫大陆板块;如果由海洋地壳组成,那就叫海洋板块。 比如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巨大的亚洲大陆就在亚欧板块上面,巨大的太平洋海底的地壳位于太平洋海洋板块上。板块构造论认为地球表面就是由若干个大陆板块和若干个海洋板块构成的,而这些板块的相对运动使得地球的表面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也就是说,研究地球板块与地球表面形状变化的学问就是板块构造论。 好,现在哪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这些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一位同学站起来清晰地解释道: ——相邻的两个板块有时互相靠近,有时互相疏远,有时还会交错而过。 P5-9 序言 震撼地球村的“地震”故事 地震是地动山摇的自然现象。长期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对人类来说,地震就是“恐惧”的代名词。在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发生的原因之前,地震确实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 从时间上来看,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地震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18世纪中叶,科学家们才解开了有关地震的一些秘密。而真正弄清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却是20世纪后半期板块构造论问世以后的事情。板块构造论是科学地阐明地球表层运动原理的一门学科。 板块构造论揭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对地壳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陆地发生分裂和碰撞,并由此引发强烈地震的原理。笼统地说,板块运动是引发地震的根本原因。 查尔斯·里克特是发明地震规模标准的美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在这本书里,我们特意邀请里克特老师亲自给我们讲解地震的相关知识。里克特老师以他那丰富而渊博的地震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说了地震的概念及其发生原因。 听完里克特老师的讲解,我们就会明白人类也是能够避免地震带来的巨大危害的。只要我们平时做好对付地震的准备,就完全可以从地震灾害中保住珍贵的生命和财产。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就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学问和常识性的东西。 我真诚地希望青少年朋友们也跟书中的科学家一样珍惜每一个细微的发现,多了解地球所经历的许多沧海桑田的变化,为地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愿我的这本书能为青少年朋友们实现科学家之梦助上一臂之力。 左容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对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科学真理,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王乃彦(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对于中小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这套书具有启发意义,而且深入浅出。这套书的写法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科学推广有现实意义。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