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①,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从古至今许多世家的名誉都是靠积德行善而获取的:天地问最高尚的品质还是通过读书取得的。
【注释】
①世家:古代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
【解读】
古往今来的名门望族,之所以能够闻名一世、威震一方,肯定有他们的传家之宝,这个传家之宝,就是“读书积德”。多行善事多积善德,才可以使一个家族繁荣昌盛;要延续家族的美德,必须让子孙读书,修德养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略”,就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出去走走,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肩负起传家兴业的家族使命;只有卓尔不群,才能令家业世代兴旺发达。占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孙”的座右铭,今人有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的感人事迹。重视子孙德学培养的人家大都为忠厚善良之辈。如果热衷于追求纷繁的权势财利,其家业反而像过眼的烟云、划过天幕的流星,很快就消散了。所以,要重视培养道德品质,奠定孝悌和友爱的根基,多做好事,修炼高尚的人品,才能继承祖先大业;要读书修业,传授圣贤经典,方可青云直上,为子孙打算,才会使子孙终身受益。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勤奋刻苦读书,即使不能够考取功名,毕竟还可以使人的品行高洁优雅,气度不凡;积德行善,并不是期望获得回报,而是能以时时刻刻恬然安静的生活为目标,自然会心安理得,感到满足。
【解读】
有一句名言说:“人从一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幸福。”是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高官福禄,也有闲云野鹤;有金榜题名,也有名落孙山;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人们无论是积德行善。还是修身养性,不能是一味地贪图回报,而是应该出自本心。同样.读书求学也不能只是为了博取功名,而是应该以读书明理为本,尊长爱幼、爱家爱国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幸福,自然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原文】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助人为乐做善事,是人生最愉悦的事;勤奋读书求学问,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是最让人赞赏的事。
【解读】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人人都想平安快乐地度过一生,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快乐?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可见,做好事能使人心情舒畅,能使人修德积善,是人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助人为乐,“雪中送炭”不但会得到对方的深深的感谢,更能使自己心情舒畅,感到十分的快乐,因为“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世上没有比帮助他人所得的快乐更多了。假如只是一味地以求得丰盛的宴席和华美的房屋作为回报,才去施善救困,那与自私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的道理,勤奋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应以提高修养和增长学识为目标,这样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有人目光短浅只是看到有些读书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而纨绔富豪之辈,不学无术却反而纸醉金迷,多有行为不轨。于是就认为圣贤迂腐,读书无用。越没有文化,见识越浅薄,越不了解读圣贤经典著作的重要,不知道子孙后代都不读书,就会不懂得孝敬长辈,不懂得提高自身修养,不懂得教育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后世的人就会越来越没修养学识,越来越没有独善其身的品质,又怎么能立足于社会之中,家族又怎么会繁荣强盛呢?所以,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读书,让子孙后代都成为知书达理有用的人!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①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②本分,共成名教③中人。
【译文_】
诸位到学院来做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求取学问,学习写文章吗7如果只会做学问或写文章的一些雕虫小技,就可以算作是真正的读书人吗?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我在此所求的是懂得宽恕,不过是学一学为子为臣为弟为友之道,好尽一尽做人的本分,和大家一起成为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
【解读】
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时,他的教书育人的思想总的要求是“以天下为己任”。他在应天书院掌教期间,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育这条战线上,他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行业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繁荣昌盛封建文化服务的。他的教育理论很明确,就是为封建社会“长养人才,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名著之效矣”。他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意思是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王室的安危。至于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要能“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官,授之以政”使他们具有一种本领,“列于朝,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外,则有遗风易俗之善”。只有培养这样的人才,“国家以之富盛,基业由是绵昌”。由此可见上学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求学问写文章,更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才德,使自己拥有为人处世的能力,大的方面说来报国,小的方面来说来爱家。广州香山书院有一楹联。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强调读书求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但要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上有一技之长,还要尽量拓展自己的学问广度和深度。在五伦之上,不但要遵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因为五伦而束缚了自己手脚。从一个人的才能(六艺)和为人(五伦)来看,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先看他的处世为人,再看他的技能才学。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