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凯编著的《成语故事精选》是一本供中小学生以及准备开启孩子心灵的家长朋友们使用和参考的语言辞书,是一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及学习的参考读物。本书在注重成语的可读性、趣味性以及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包括人生哲理篇、智慧谋略篇、品格意志篇、好学求知篇和二十四孝篇五大类。每一条成语又分注音、出处、释义等几个部分,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学习中了解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汉语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艺术界和文学界人士的青睐。本书以尊重历史和文化为前提,对成语的出处、语义及成语故事都进行了梳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工具性。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寥寥数语就能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言近旨远、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祁凯编著的《成语故事精选》收录了经典成语。除了对成语的词义和出处做了详细的介绍,还辅以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历史典故,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再现经典情节,充分展示了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使《成语故事精选》的故事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辅相成。《成语故事精选》是一本可供中小学生以及准备开启孩子心灵的家长朋友们使用和参考的工具书,是一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及学习的参考读物。可谓一册在手,中华成语全掌握。
邯郸学步
【注音】han dan xue bu
【释义】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近义词】鹦鹉学舌 【反义词】独辟蹊径
【出处】先秦·庄周的《庄子·秋水》。
【典故】
相传在两千多年以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他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所以他见什么就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进步。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见几个人说说笑笑,并不时有人感叹道:“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那可真是美啊!”他听到以后非常高兴,就想学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于是他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后来他竟然瞒着家人,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也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也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曳多姿,他也学。就这样,不过半月的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好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故事中的人那样盲目,自己一味地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也忘掉了。
狐假虎威
【注音】hu jia hu wei
【释义】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近义词】仗势欺人 【反义词】独擅胜场
【出处】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楚策一》。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很能干的大臣,名叫昭奚恤。
一天,楚宣王问群臣道:“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很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这时,有一位叫江一的大臣,平时与昭奚恤的关系不太好,他趁机对楚宣王说:“大王,没有这种事情的,中原地区的诸侯并不惧怕昭奚恤,而是惧怕您呀!”江一说完,还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
“在树林中,一只狐狸遇到了一只老虎。急中生智的狐狸急忙对老虎说: ‘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来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就跟我在林子里走一趟,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同意了,于是,狐狸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了。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真是害怕狐狸。”
讲完故事后江一又说道:“现在,大王您拥有五千多里的江山,又有百万雄兵,这些都归昭奚恤掌管。所以,北边邻国都怕他,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军队呀!就像林中的百兽畏惧老虎一样。”
“哦,原来是这样啊!”楚宣王恍然大悟道。
刻舟求剑
【注音】ke zhou qiu jian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近义词】郑人置履 【反义词】见机行事
【出处】先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
【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的时候,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都替这个楚国人感到可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等到船靠岸后,那个楚国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道:“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在这里刻了记号,怎么会找不到呢?”
船上的人听到这个楚国人的话以后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一般用来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上匕、狭隘地看待问题。
画龙点睛
【注音】hua 1ong dian jing
【释义】画完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的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近义词】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
【出处】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典故】
从前,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传说,有一年,皇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他画的龙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大家远远地看过之后都觉得这些龙画得很好,简直就跟真龙一样。但是当大家走近时才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眼睛。于是,所有的人都要求他给这四条龙画上眼睛。张僧繇对大家说:“给龙画上眼睛不难,但是一旦我为这四条龙画上眼睛以后,它们就会飞走了。”
大家听了以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无奈,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的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睛时,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在雷鸣电闪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上了天。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却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做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内容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力。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P20-24
汉语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语言元素丰富多彩,而其中成语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是汉语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语。
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语是中华语言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内涵深远。成语绝大多数来自古代文化的历史文献和诗词文章:有的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录、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是诗词歌赋的节选……
汉语成语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好评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创造及日常生活中。于是学习和掌握汉语成语也成为了炎黄子孙最为关注和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
本书是一本供中小学生以及准备开启孩子心灵的家长朋友们使用和参考的语言辞书,是一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及学习的参考读物。本书在注重成语的可读性、趣味性以及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包括人生哲理篇、智慧谋略篇、品格意志篇、好学求知篇和二十四孝篇五大类。每一条成语又分注音、出处、释义等几个部分,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学习中了解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汉语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艺术界和文学界人士的青睐。本书以尊重历史和文化为前提,对成语的出处、语义及成语故事都进行了梳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工具性。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历史文化典籍丰富多彩,又经过悠久历史的传承,时至今日,对于成语的理解和出处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和分析。一本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编辑和广大读者朋友们长期地审阅和评判。为了使本书更加准确、丰富和严谨,如果广大读者朋友对本书中的成语有不同的理解和见地,我们欢迎各位不吝赐教。
编著者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