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传编写组编写的《聂荣臻传》内容介绍:聂荣臻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成长为伟大的革命将领的呢?本书编著通过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以务实严谨的态度再现了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聂荣臻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聂荣臻传编写组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聂荣臻传编写组编写的《聂荣臻传》内容介绍:聂荣臻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成长为伟大的革命将领的呢?本书编著通过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以务实严谨的态度再现了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内容推荐 《聂荣臻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由魏巍担任组长的北京军区《聂荣臻传》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年,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力求以严谨而不失优美的文笔再现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及北京军区和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等部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聂荣臻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成长为伟大的革命将领的呢?本书编著通过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以务实严谨的态度再现了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浑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进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十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三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三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住。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住。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P1-3 后记 在聂荣臻元帅95岁诞辰来临之际,这部传记终于问世了。这使我们深感欣慰。 1980年初,北京军区奉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之命,成立了聂荣臻传记编写组。由魏巍同志任组长,先后参加编写组的成员有彭正谟、张侠、张桂文、周均伦、刘绳、张赞廷、赵延章等同志。当时,已逾80高龄的聂帅说:“不要搞传记了,还是写个回忆录吧,这样随便一点。”从此,他就每次给大家谈一个小时左右,有时在他的家里,有时在北戴河海滨。谈话无拘无束,兴致勃勃。对那些风雷激荡的戎马岁月,他叙述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谈话,一共有94次,陆陆续续谈了他伴随伟大中国革命的一生。这些珍贵的谈话使我们深受教育。组内各同志分别担负了各个部分的写作,在谈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档案、搜集材料,于1982年底完成了50万字回忆录的写作任务。之后,又经聂帅三次审查修改,1983年5月,《聂荣臻回忆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领导入都看7这本书,称赞这本书写得“实事求是”。 按照聂帅的本意,本可不必再写传记了。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决定,《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仍要写出完整意义上的传。于是,1985年新成立了写作班子,仍由魏巍任组长,由周均伦任副组长。先后调入的人员有:曹建玲、张凤雏、傅崧山、魏猛、贾舒云、王红云等同志。 回忆录与传记不同。回忆录是自传,是以传主的眼光来观察历史,评价人物。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传记则是把传主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为了把这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写好。还必须搜集更多的素材和资料,查阅、核实史实。几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于1990年以前,完成了传记初稿的编写任务。在此基础上由魏巍、周均伦对初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尤其是周均伦同志全力以赴,对书稿中尚不够充实的部分,作了大量补充。王红云同志也参与了部分书稿的修改工作和大量的日常性工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1993年4月,传记组将修改稿分别送北京军区党委常委及总政有关部门和原华北军区的老同志审阅,并于6月在军区召开了审稿会。总参、总政、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等传记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薄一波、萧克、刘澜涛、王平、吕正操、孙毅、郑维山、袁升平、傅崇碧等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的老首长和北京军区党委常委也对书稿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会后,我们对这些意见逐条研究,对书稿中的重点章节进行了补充和反复修改。传记组对上述帮助深为感谢。 至此,这一严肃而艰巨的工作已告完成。但是总观全书,比起伟大而壮观的历史本身,比起聂荣臻元帅毕生的辉煌贡献,这部传记还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是存在的。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