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过程,是心灵和感官、精神和物质统一的过程,从而是身心共同愉悦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静中有品,品中求静,不论是陋室还是华屋,也不论是俗事氛围还是幽居独处,都能有一份自得的体验,无碍在看似无益的生活中,追求精致高雅的情调,让生活充满愉悦和自在,品尝到茶的真味,体验到内心的声音,因为这也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也是个体生命的某种需要。
古人以新火、活火煮泉烹茗,新火、活火是无烟之火,那这本山谷的《茶间道》就与时俱进,摁下电水壶开关,烧一壶矿泉水,烹点一壶新茶,在读书学习时试茶,在品茶中读书学习。
在世界三大植物饮料中,惟有“茶”有形有样有筋有骨有气质,从始至终保持着自身的尊严,在热水倾注的刹那,它们全身而起,翻滚着、跳跃着、纠缠着,一股炽热的情怀勃然而兴,在清绿、琥珀、橙黄、红艳的茶汤中,散发出或馥郁清香,或天然果味,或浓醇甜美的芬芳,如群笋竖立,如雪花飘坠,从容优雅……
茶从远古走来,它的甘甜苦涩,多元的文化品评,穿过历史时空,一直滋润我们的心田,扶善我们的情感,这是一种境界和一种生活态度,从中可以感受到先贤的生活姿态、信念和处世准则,在沉静内敛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和随和自在的生活方式……《茶间道》告诉我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品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更多更广的内容,且无尽头。
古人以新火、活火煮泉烹茗,新火、活火是无烟之火,那这本山谷的《茶间道》就与时俱进,摁下电水壶开关,烧一壶矿泉水,烹点一壶新茶,在读书学习时试茶,在品茶中读书学习。
茶的品种和名称很多,有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黄茶,黑茶等品种,有采摘时间不同的命名,如明前、雨前,春茶、夏茶、秋茶等;有加工手段的区别,如炒青、烘青、蒸青、晒青、紧压、窨花等,有外形的分别,如针形、瓜子形、眉毛状、雀舌状、茸毛状等,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如何科学地分类,茶艺界一直有不同的标准,目前来说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是,绿茶、红茶、青茶、白茶、花茶、紧压茶。
二是,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两类中,绿、红、青、白是共同的选项,不同是花茶、紧压茶和黄茶、黑茶。
先说花茶。花茶,就是窨花茶,是添加不同香花而成的品类,桂花、茉莉、玫瑰、蔷薇等都可以入茶,一言以蔽之,是广义上的“香片”,以花香而非茶香而区别,把它列为茶叶品类似乎不够准确。再说紧压茶。所谓紧压茶,顾名思义,是茶叶的成形方法,有碗、元宝、心、砖等区别,也不是从茶本身的品质和特性出发,与花茶的分类相似。因此,就我本人的判断标准,茶的分类应以其特性、品味为标准的“绿、红、青、白、黄、黑”分类为佳。
茶成为人类的饮品,历史悠久,但起始的品类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是绿茶的概念,《茶经》把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只有优劣之分,没有品类之别,一如所说:野生的好,种植的次之;叶子颜色,紫色的最好,绿色的次之;叶子的形状,如笋尖的最好,像嫩芽的差点,卷起来的好,舒张开来的差点。有唐一代,甚至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茶的制作工艺,采用的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的蒸青工艺,将细嫩茶芽放进特制的圈模水蒸,去除青草腥气,再将蒸好的茶叶榨去多余的水分,压成饼状,再放在文火上多次烘焙,完全干燥后用细绵纸包装上蜡;饮用时再将茶饼磨碎后投汤,或加盐、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与茶一起混煮。
宋茶是两大茶类,一是片茶,二是散茶。
片茶,就是盛行一时的大小龙团和密云龙之类的蒸青团饼茶,与唐茶相似,为人列数的纲次与品名,依据的是绿茶的品质。散茶,就是蒸青散茶,不成饼状,品质仍为绿茶,其形状为后来出现的乌龙茶提供了资源保证。宋代出现了了白茶,它与绿茶的生产工艺不同,是经过轻微发酵后的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大观茶论》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白茶开始作为贡茶受到皇家的重视而崭露头角,成为有别于绿茶的另一个品类。
元代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散茶、末茶开始大量生产,其方法是将茶叶略蒸,颜色稍变后,摊开扇凉,用手略揉,再行焙干。这种用手略揉之法是制造绿茶条形茶的起始,预示着绿茶多品种的出现成为可能。
宋元时代所谓的贡茶、名茶,都是出于绿茶一个品类之中的差别;大多出于两浙的散茶,也是在绿茶的范围内品定其品质高下。
明代洪武皇帝罢造“龙团”,开始以芽茶为主,加速了“重散略饼”的趋势。由于供御散茶的需求和文人的品饮活动的频繁,叶茶逐渐受到欢迎,叶茶的加工方法也随之多样化,除蒸青外,炒青和烘青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实践和工艺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新的茶类——黄茶、乌龙茶和黑茶的兴起和发展:
乌龙茶因为起始杀青不彻底,而导致半发酵,成为新的品类;
黄茶因为杀青后保存不当而“闷黄”,有别种风味;
黑茶也因为长途运输途中湿堆而形成。
中国传统农业的茶叶的生产,至此开始了发扬光大的格局,同是茶树的树叶,可以从单一的绿茶变化为完全不同风味的饮料品种,呈现出魔幻般的天工技艺和智慧灵巧。清末,小种红茶也在茶农的偶然实践中被发现,至此,中国的茶类品类基本齐备,对世界茶文化的贡献也更加绚丽多彩。茶的奇妙性格,在中国人的手里被陆续破解,它完全不发酵时是一种风情,呈现不同模样;半发酵时变幻为另一种风情,同样各具芳姿;全发酵后又是另外一种风情,显露别样仪容美态……
绿茶,是最古老、最有风采的茶叶品类,也是人类认知最充分的茶类。它清新爽亮,汤清叶绿,是经过杀青后的不发酵的茶叶,而杀青的手段有蒸青、炒青、烘青和晒青的区别。P11-14
在咖啡、可口、茶三大植物饮料,以及名目繁多的碳酸饮料、酒精饮料中,惟有“茶”有形有样有筋有骨有气质,从始至终保持着自身的尊严,在热水倾注的刹那,它们全身而起,翻滚着、跳跃着、纠缠着,一股炽热的情怀勃然而兴,在清绿、琥珀、橙黄、红艳的茶汤中,散发出或馥郁清香,或天然果味,或浓醇甜美的芬芳,如群笋竖立,如雪花飘坠,从容优雅……
唐人刘贞亮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个被誉为“东方仙草”的神奇植物,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赋予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气质和精神,“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当得此说。
茶从远古走来,它的甘甜苦涩,多元的文化品评,穿过历史时空,一直滋润我们的心田,扶善我们的情感,这是一种境界和一种生活态度,从中可以感受到先贤的生活姿态、信念和处世准则,在沉静内敛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和随和自在的生活方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品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更多更广的内容,且无尽头。
喝茶是快乐的体验——甘苦相饴的滋味里,自有一份宁静与和谐、平淡与从容、闲适与慰藉,以及清雅与温馨。几十年与茶同行,从绿茶茶末到珍稀白茶,从普通炒青到正山小种,从尖茶毛峰到圆饼普洱,不离不弃,在早春的阳光下领略春茶的芳香,在如火的夏天品味白茶的淡雅,在高爽的秋季斟酌几杯乌龙,在雪夜寒冬里围炉普洱的温暖,茶以它多姿多彩的面目让人心仪沉醉,继而沁人肺腑潜入心田……
我的小脚外婆说过:“宁倒白水十担,不费黄茶一口”,这是普通老百姓对茶的物质尊重。
先贤圣哲劝勉我们:“志要高华,趣要淡泊”,茶是我们践行自我价值的不二伙伴。
古人以新火、活火煮泉烹茗,新火、活火是无烟之火,那我们就与时俱进,摁下电水壶开关,烧一壶矿泉水,烹点一壶新茶,在读书学习时试茶,在品茶中读书学习,正可谓:
读史学书无限事,
且将新火试新茶。